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山市地貌特征及发育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调查和样品分析,认为中山市地貌特征是:①南高北低;②层状结构明显;③类型丰富多样。评价了各类地貌的工程地质条件。把地貌发育划分为K-Q3^1基底地貌格局形成、Q3^2-1冲积平原、Q3^2-2古三角洲平原、Q3^3河流下切及高地风化、Q4^1小海湾、Q4^2-1大海湾、Q4^2-2新三角洲平原雏形、Q4^ 3三角洲平原推进等八个阶段。  相似文献   

2.
根据研究区17口钻孔岩芯编录资料及相应测井资料分析,结合野外地质调查,运用沉积学、岩石学、聚煤学等理论方法。详细分析该区龙潭组沉积环境类型及特征、追索沉积演化规律、总结聚煤模式。结果显示:龙潭组共识别出三角洲、有障壁海岸2种沉积相类型,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泻湖、潮坪4种沉积亚相。发育区域不整合面、区域海退面及区域海侵面三种层序界面类型,据此将龙潭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4个体系域。并提出三角洲平原及有障壁海岸成煤模式,认为三角洲平原是龙潭期最主要的成煤环境,在以后的找煤过程中应着重加强对沉积环境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依据研究区15口钻孔岩心录井及观察、测井资料,结合室内测试分析和野外调查等手段,综合运用地层学、沉积学、地球化学、煤炭地质学等理论。利用单因素综合作图法对习水福平煤矿区龙潭组岩相古地理进行了系统研究且分析了龙潭组聚煤规律。结果显示:研究区发育三角洲、有障壁海岸2种沉积相类型、5种沉积亚相和13种沉积微相,包括一个三级层序,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2个体系域。龙潭早期发生脉动式海侵,以慢速海侵为特征,聚煤主体环境为潮坪沉积环境;其后发生海退,发育潮控下三角洲平原亚相,该时期三角洲沉积环境分布范围扩大,成为沉积主体,煤层主要形成于海退—海侵转折期之后。从而形成了自南东向北西下三角洲平原至上三角洲平原过渡转变的古地理格局,并伴生潟湖—潮坪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大河三角洲发育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世远  陈中原 《地理学报》1995,50(6):481-490
本文主要根据作者对国内外三角洲调查分析资料,论证了中国沿海大河三角洲的沉积旋回、基底构造、形成年代、沉积层序和沉积特点的可比性,但其形态类型、沉积相组合和发育程度颇有差别,体现了世界全新世各大三角洲发育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珠江河口“门”的地貌动力学初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珠江河口由河网区与河口湾区构成,连接两部分的是珠江口独特的地貌单元“门”。末次海进盛期古珠江海湾可分为内海湾和外海湾,现代三角洲平原与河网均发育在古内海湾。内、外古海湾通过峡口相连,这些峡口演变为现代的“门”。本文根据实测水文资料、地形图、钻孔资料,应用PRD-LTMM长周期动力-沉积-形态模型对珠江河口的“门”6000年来地貌动力学进行探讨:(1) 现代“门”双向射流动力系统,(2) “门”的演进阶段,(3)“门”对古潮汐能量的集聚作用,(4) 珠江河口各“门”与相应的三角洲平原的同步耦合演进, (5)“门”对珠江河网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孔南地区孔二段沉积相类型的分析研究,表明其沉积大环境应为欠补偿深湖环境;孔二段中北部属半深、深湖相重力流沉积,南部属三角洲前缘沉积;沧东凹陷西部舍女寺和孔店西斜坡探井取芯中识别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相序,东部枣园、王官屯地区岩芯识别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南部地区取芯上识别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河道,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河道、河口坝、远砂坝沉积,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中部地区发育大套暗色泥、页岩,应为深湖相沉积产物。  相似文献   

7.
近20年辽河三角洲地貌演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运用钻探和浅地层探测等最新调查成果,对近20年的辽河三角洲潮流沉积进行了研究.根据不同时期水深地形和卫星影像资料对比分析了现代辽河三角洲潮流地貌变化.现代辽河三角洲的沉积主体位于双台子河口.研究区10 m深度内的地层主要包括:潮滩相、潮道相和浅海相沉积,其下为古三角洲相.潮滩相沉积物以砂和粉砂为主,分选中等,跳跃和悬浮组分各占50%左右:浅海相和潮道相沉积物主要为软弱的粘土质粉砂和粉砂质粘土,以悬浮组分为主.全新世以来至1896年,研究区为古辽河、古大凌河和绕阳河之间的小海湾.1896年,双台子河被人工开挖为分洪河道以来,口门外形成盖州滩等潮滩,并快速发育.1958年,双台子河建闸后,人海径流量和输沙量减小.目前.双台子河口整体处于淤积状态,潮滩面积不断增加,整体向南、西、北3个方向扩展.潮滩最大淤进速率为87~683 m/a,平均淤积速率为0.189 m/a.潮滩东侧局部发生侵蚀,平均侵蚀速率为0.122 m/a.潮道面积缩小,具有向西、向北迁移的趋势,最大迁移速率为48~200m/a.双台子河口地貌发育受径流、海洋动力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沉积物的主要来源由双台子河河流输沙演变为潮流和沿岸流输沙.  相似文献   

8.
珠江三角洲的沉积速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三角洲的第四纪沉积过程,是认识三角洲发育历史的一个重要方面,沉积速率则是沉积过程的综合反映。本文分析珠江三角洲各个发育阶段、各个沉积区的沉积速率及其变化和差异,为予测三角洲的发展趋势和淤积速度提供必要的参数。一、沉积速率的求算求算沉积速率,首先必须知道沉积层的厚度,并测定其沉积年代。我们根据1,226个钻孔和204个电测深点的资料,编制了珠江三角洲第四系厚度图,计算出珠江三角洲第  相似文献   

9.
中国典型湿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铭志  盛连喜  张立 《湿地科学》2013,11(1):114-120
选择温带湿润地区三江平原湿地、青藏高原东缘若尔盖湿地和北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区域的广州红树林湿地,对比分析不同气候条件下湿地生态系统碳源、碳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红树林湿地在固碳速率和固碳潜力方面都要高于泥炭沼泽和苔藓泥炭沼泽.不同气候条件下,湿地的CH4和CO2排放通量有较大差异.在CO2排放通量方面,若尔盖高原湿地和三江平原湿地的排放通量要高于红树林湿地;在CH4排放通量方面,三江平原湿地的CH4排放通量要大于若尔盖高原湿地和红树林湿地.不同气候条件下,湿地生态系统总体表现为碳汇.气候因素在大尺度上影响湿地的碳源、碳汇特征,而水文、植被类型和植株密度等亦是影响不同湿地类型碳源、碳汇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为了深入探讨珠江三角洲的沉积古环境和古气候历史,在三水市区获取了2个高取芯率的钻孔岩芯,进行了12个AMS 14C测年,并结合孢粉、硅藻等分析结果探讨三水地区全新世的海平面与河流水动力变化,以及古植被演替过程。结果表明:钻孔所在区域全新世沉积总体从9 000 cal. a B.P.左右开始,呈现河流相―河湾相―河口湾相―潮坪相―河口湾相―河漫滩相的演变过程。三水区的早全新世沉积阶段年代最早为9 000 cal. a B.P.左右,表现为河口湾相的淤泥质粉砂沉积,硅藻以淡水种类为主,最高沉积速率为1.6 cm/a。海侵初始时间为8 700 cal. a B.P.左右,最高海平面时间为7 600 cal. a B.P.左右,此时海岸带发育红树林,丘陵山地发育较茂盛的亚常绿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晚全新世阶段(6 500―2 200 cal. a B.P.),以泥炭粉砂沉积为主,沉积速率为0.2~0.5 cm/a,河口区高潮线附近及河流弯道低洼滩地在5 000 cal. a B.P.前后形成淡水沼泽、河口三角洲边缘区洼地水松林发育。在晚全新世(2 200 cal. a B.P.左右)以来,陆相黏土质沉积指示河口泥沙快速堆积,三角洲平原迅速扩大,沉积速率高达1.7 cm/a。孢粉结果显示次生的芒箕孢子剧增,陆地植被稀疏,人类活动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1.
珠江三角洲生物埋葬群与环境变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镇国  张伟强 《地理学报》1995,50(4):310-323
本文将珠江三角洲第四纪环境与现代环境的生物埋葬群进行对照,重建晚更新世中期和全新世中期的古沉积环境,划分出两期的海侵区、海侵波及区、海侵影响区。并对中更新世海侵期表示存疑。  相似文献   

12.
珠江水下三角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黄镇国  张伟强 《地理学报》1995,50(3):206-214
根据海底地形,陆架残留沉和残留地貌,第四系厚度分布,断裂分布等综合分析,认为珠江口外的陆架只有1个水下古三洲。按照陆架第四纪地层及其分布,沉积旋回的更替,推断水下古三角洲经历过4个发育期的演变而与陆上珠江三角洲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相似文献   

13.
珠江河口磨刀门的整治与地貌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排洪通道、航运通道、排水通道的形成以及浅滩围垦等方面阐述磨刀门10 a综合整治的效 果.口门延伸、平原扩展及地貌类型、沉积构造及冲淤变化反映了近20多年来磨刀门从浅海 湾演变为三角洲的过程.“磨刀门外水下三角洲”未来的发展趋势受沉积基础、水动力条件 、泥沙运动和沉积作用的影响.由于水动力从径流优势型转变为径流-潮流优势型,沿岸流 、风暴潮、波浪的作用增强,使得口外海域的滩槽向西南方向延伸.未来“磨刀门外水下三角洲”治导线的布设应为南偏西,并保持大喇叭口态势.  相似文献   

14.
韩江三角洲地貌发育的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江三角洲从晚更新世中期开始沉积,经历了Q_3~(2-1)的古冲积扇、Q_3~(2-2)的占三角洲、Q_3~3的风化和新冲积扇、Q_4~1—Q_4~(2-1)的新三角洲、Q_4~(2-2)的贝壳堤和沼泽以及Q_4~3的沙堤-泻湖等六个发育阶段。发育模式为河流冲积扇与三角洲的交替发展。重新划分了三角洲的界线,面积为915.08km~2。划分出二类十亚类地貌类型。  相似文献   

15.
广东黄圃镇海蚀遗址的形成年代及古地理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为  曾昭璇  吴正  王小铭  黄山  叶春 《地理研究》2005,24(6):919-927
广东中山市黄圃镇海蚀遗址是广东沿海至今为止所发现最大规模的海蚀遗址之一,古海蚀地貌延伸范围超过200米,海蚀洞、海蚀崖、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仍保持得较为完好。根据地形特征、地层(钻孔)资料、海侵范围、史料记载进行综合确定了古海蚀遗址的形成年代和古地理环境。古海蚀崖所在的尖峰山由白垩系陆相红色碎屑岩系构成。黄圃附近地区在晚更新世末期第一次海侵前已经是一隆起地块,在晚更新世和全新世两次海侵时都处在较高的位置,出露的白垩系地层(尖峰山)为蚀余的低矮山地。这些残余山地在全新世海侵大部分时段内为珠江口古海湾中的岛屿,黄圃镇作为大陆岸线的时间很短,海蚀地形主要形成于晚全新世前海侵时(距今约6100~1600年)的岛屿时期。  相似文献   

16.
三角洲顶点城市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将三角洲顶点这一流域地貌学中的概念引入经济地理研究之中,认为在三角洲经济区顶点区域产生的区域中心城市是三角洲的顶点城市。三角洲顶点城市的存在具有广泛性,通过对长江、珠江和韩江三角洲以及国外若干三角洲顶点城市的实证分析,总结出顶点城市的区位特点及其与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的关系。顶点城市对应于三角洲顶点的区域中心城市,它与港口城市组成的双核结构是带动区域经济的强大发展轴,在流域空间结构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主要意叉体现在其作为流域下游交通汇聚点的枢纽位置上。  相似文献   

17.
通过提取1975年与2010年左右南海海岸带建设用地信息,并对南海海岸带区域进行地貌分区,分析了不同类型海岸带35年建设用地扩张空间格局.结果表明:① 华南大陆和马来半岛建设用地扩张普遍快,中南半岛扩张程度中等,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和菲律宾群岛除马尼拉湾外普遍扩张程度慢.② 不同海岸地貌因自然资源条件,开发难易程度,腹地大小不同,其建设用地扩张程度差异显著.三角洲平原岸和河口平原岸因水运条件好,腹地广,建设用地扩张普遍显著,台地岸和沙坝--潟湖平原岸因适宜建中小型港口,扩张较为显著,海湾平原岸与山地岸则因平原面积小,开发潜力有限,建设用地扩张普遍不大,平直沙堤平原岸因腹地小,水运不发达而扩张甚微.③ 不同类型海岸带开发模式各异.三角洲平原岸和河口平原岸建设用地空间形态多样化,山地岸,台地岸,海湾平原岸以团块状或条带状为主,沙坝--潟湖平原岸以团块状与星状为主,平直沙堤平原岸多呈条带状,线状或点状分布.  相似文献   

18.
六千年来韩江三角洲的滨线演进与发育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14C年代学、沉积学、地貌学、历史地理学,现代动力过程等方法,论证了距今6000年、5000年、4000—2500年,汉代、唐初、宋末、清末的滨线位置及其演进趋势。提出其6000年来的发育模式为:1.三角洲两期发育,河流两级分汊;2.沙洲(沙堤)併岸,平原扩展;3.洪泛(风力)加积,地面堆高;4.右汊萎缩,左汊发展,干流左移。  相似文献   

19.
7000年来渤海西岸、南岸海岸线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渤海西岸、南岸从全新世海侵边界至现在海岸线之间的海岸低地是7 000 a B.P.以来多个三角洲进积的结果.由于黄河人海泥沙数量巨大,导致下游河道频繁摆动,活动三角洲(超级叶瓣)位置多次变迁.滦河三角洲活动叶瓣位置也多次变迁.海岸线变迁受三角洲演化控制:活动期推进、废弃初期后退和之后的长期稳定,表现分片突进模式.整体来说研究区各时期海岸线表现出局部突出、局部内凹特点.在这样的三角洲群地区不可能出现近乎匀速的平推式海岸变迁.  相似文献   

20.
黄河口泥沙淤积估算问题和方法——以钓口河亚三角洲为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以往在黄河三角洲沉积量的估算中,对沉积物干容重和计算边界等问题不够重视,导致计算结果存在明显出入。本项研究通过广泛收集资料和大量采样分析得到了多种沉积环境下沉积物干容重的计算模型,结合三角洲沉积结构分析和利用地形测量数据,计算了黄河口钓口河流路时期亚三角洲不同时期的沉积量。其中1965年至1974年间钓口河亚三角洲前缘坡脚以内的总淤积量为71.0亿t。其平均干容重为1.36g/cm3。这一干容重用于估算其它亚三角洲沉积量不会造成明显误差。认为忽略三角洲下松软沉积层的压实沉降、三角洲平原相和前缘相中粘性土与非粘性土干容重的差别以及来沙量的测量误差对计算结果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