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陆耀烽  丁志斌  黎炜  陈鹏  陈晓 《海洋科学》2020,44(2):161-170
为更好地了解和使用近岸海域水质模型,总结和比较了EFDC(environmentalfluiddynamics code)、WASP(waterqualityanalysissimulationprogram)和MIKE三种模型的概念、性能、优势和局限性,介绍了其在近岸海域的应用,强调了选用合适的模型和降低不确定性是减小模拟结果误差的重要保证,对近海水质模型进行了展望。分析表明, WASP和EFDC的扩展性和开发性较强, MIKE的选择性更大;虽然水质模型在近岸海域已有较多应用,但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可通过模型内部完善、新技术耦合以及应用范围拓宽等途径使近岸海域水质模型得到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以2010—2020年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WOS)和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收录有关流式细胞仪在水环境中研究的文献,利用Cite 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对文献发表的时间分布、关键词、研究机构和代表作者等方面的分析,综述了流式细胞仪在水环境中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分析结果表明:(1)流式细胞仪在水环境中主要应用于浮游微生物的计数、群落结构分析和水质安全的预警等方面;(2)从发展趋势上看,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对流式细胞仪在水质安全监测中的研究热度上升较为显著,是当前乃至今后的研究热点和方向;(3)从整体水平上看,流式细胞仪在水环境中的应用还相对较少,研究机构和代表作者也有限,仍处于发展阶段。今后应加强流式细胞仪在水环境中的应用和探索,并针对仪器本身的不足进行改良。  相似文献   

3.
渤海湾水环境系统多级灰关联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水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水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分析是制定水环境保护对策的一个重要环节。文章在介绍了水环境指标因子选择方法的基础上,应用多级灰色关联评估理论及其模型对渤海湾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分析了近10a来渤海湾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及导致近岸海域海水富营养化状况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4.
A.水环境和水生生物的剂量率根据在本刊上一期介绍的计算模式计算了水生环境及水生生物的剂量率。表15—29是IAEA专家小组对水环境和水生物所计算的剂量率。可以利用海水中的~(238)U,通过几何模型来计算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甲壳动物、软体  相似文献   

5.
文中利用水龄浓度概念,结合计算水交换时间的水质模型公式,在EFDC(环境流体动力学模型)水动力基础上,分别计算了1965年和2006年清澜潮汐汊道的海湾水交换时间。研究结果表明,2006年的平均水交换时间为107d,1965年的平均水交换时间为114d,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清澜港航道被浚深至7~8m,潮汐动力显著增强,纳潮量增加了4.3%所致。  相似文献   

6.
人工纳米材料对海洋微藻的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纳米材料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人工纳米材料的大量生产与使用,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工纳米材料进入到水环境中,其毒性效应及对水环境可能造成的生态风险日趋严重。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人工纳米材料对海洋微藻毒性效应的研究成果,着重介绍了人工纳米材料对微藻的单一毒性、复合毒性及致毒机理,并对未来人工纳米材料毒性效应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针对当前广泛应用的纳米材料排放后对环境潜在的污染这一新型问题,基于水环境是纳米材料排放后汇集的重要场所,着重探讨水环境中纳米材料的行为及检测、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及机制。在此基础上,从纳米材料理化性质、环境和生态毒理学角度对当前纳米毒理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为纳米材料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完善和相关环境标准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伶仃洋河口横向环流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易侃  龚文平 《海洋学报》2015,37(3):1-14
横向环流存在于大多数河口中,在河口的动量平衡和物质输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形成的机制众多。本文利用三维水动力模型EFDC(Environmental Fluid Dynamics Code),结合1989年和2002年的实测数据对伶仃洋河口进行研究,得到了伶仃洋河口在洪季和枯季时期不同的水动力和盐度分布结构。在文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两个断面,针对洪枯季、大小潮以及涨落潮等不同时期的横向流结构和盐度剖面分布特点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显示,受局地的径、潮流条件和地形约束影响,横向环流结构并不能充分形成,在不同的区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结构特点。伶仃洋河口横向环流主要是在径、潮流与地形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区域的形成机制存在差异。综合分析后,本文认为伶仃洋河口的横向环流在该区域的动力过程中相对较为次要。  相似文献   

9.
台风的海面气压场和风场模拟计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采用台风中心资料、地面天气图及部分台站的观测资料,使用改进的藤田气压模型和Myers气压模型,对1996年9月9日11时在广东吴川——湛江登陆的9615号(Sally)台风海面风场进行了数值计算,求得台风域内的风速分布,并和实测资料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台风气压模型对台风海面气压场和风场的模拟计算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10.
随着纳米二氧化钛(nano-TiO2)的广泛使用,对水环境的不良影响也越来越突出。由于nanoTiO2的强吸附性,其与水环境中重金属的联合毒性已引起国内外研究者广泛重视。研究发现过量的重金属对水生生物产生不良影响,多个重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相互作用;过量的二氧化钛会对生物产生毒性效应;重金属与二氧化钛之间的相互作用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具体判断其是叠加、协同还是拮抗作用。本文对纳米二氧化钛与重金属对水生生物的单一与联合毒性方面进行了综述,期望能为了解重金属和纳米材料的生物有效性和毒性效应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石雅君  崔晓建  陈斐 《海洋信息》2004,(1):19-23,28
根据2003年上半年(以下简称2003年)渤海湾海水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对渤海湾海水环境质量评价,并与2002年上半年(以下简称2002年)渤海湾海水环境质量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2.
黄茅海河口潮波的传播特征与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茅海位处珠三角的西南,潮波自外海向陆的传播过程中,潮差和潮波性质都发生复杂的变化,对其传播过程及背后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采用环境流体动力学(Environmental Fluid Dynamics Code, EFDC)模型,通过不同时段的观测资料对模型进行良好验证后,分析了枯季和洪季时潮波在河口内传播过程中的潮差变化、水位与流速的相位关系的变化情况,探讨了合山水闸的存在以及黄茅海与珠三角河网的相互作用对河口潮波的影响, 结果表明地形变化、摩擦力作用、入射波与反射波的叠加是造成潮波沿程变化的主要原因,合山水闸形成的反射波影响范围可达上百千米,而黄茅海与珠三角河网的相互作用减小了河口的潮差。珠三角的磨刀门河口与伶仃洋—虎门—广州河口的潮波传播表现出与黄茅海河口的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13.
太湖水环境的演变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通过对太湖近二十年的水质监测数据及其它有关资料进行分析,试图对太湖水环境演变作一概括总结,指出太湖近几十年来水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主要表现为湖泊面积不断减少,滩地发育,防洪调蓄能力下降;水污染日益严重,水华频繁爆发,富营养化程度日益加剧等,并对近些年来太湖水环境的研究和治理作一简要总结,提出水环境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梯级电站联合运行对下游库区水温的累积性影响,本文选取乌江中上游的乌江渡水电站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EFDC三维水温模型,根据历年来乌江渡水电站水温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率定验证、确定了模型计算参数,分析了不同流量、不同温度的下泄低温水对乌江渡坝前断面和库表水温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1)入库流量越大,下泄低温水影响越大,水温的累积性作用越明显。入库流量相同时,天然水温与入流温度温差越大,水温的累积性作用越明显;(2)上游下泄低温水与天然河道温差相同时,下泄流量越大,相同位置处库表水温越低;(3)下泄流量相同时,天然水温与下泄水温温差越大,相同位置库表水温越低。  相似文献   

15.
作为广谱抗菌的人工合成药物——磺胺类(SAs)是应用最早的一类人工合成抑菌剂之一,被广泛用于人类医疗、禽畜及水产养殖等。大量磺胺类药物的应用随代谢进入水环境中,对水生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并构成潜在风险,截至目前,这些影响和风险并未被探明。因此,对8种典型磺胺类合成药物在我国典型水环境中的分布特征进行了阐述,评估了它们对不同水生生物的生态毒性及生态风险,并诠释了它们在生物体内的代谢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降解途径。结果表明,不同水环境中磺胺类合成药物的浓度分布差异显著,磺胺甲恶唑和磺胺嘧啶分别在水体及沉积物中的浓度和污染程度最高;水体藻类是磺胺类合成药物最敏感的水生物种,其次是甲壳类和鱼类,磺胺甲恶唑对水生生态系统构成高风险;磺胺类合成药物进入体内后被代谢成不同的产物,与母体合成药物一同进入水环境中经历降解过程;生物降解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磺胺类合成药物去除的主要途径,不同种细菌、真菌及藻类均可降解磺胺类合成药物。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当进一步加强磺胺类合成药物对水生生物的慢性毒性以及合成药物混合毒性的研究,明晰水环境磺胺类合成药物的分布-代谢-传输-效应的综合过程,探析磺胺类合成药物在水生...  相似文献   

16.
大洋性柔鱼类资源中长期预报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柔鱼类分布广泛,资源丰富,已成为人们重要的开发和利用对象,如何持续和合理开发该资源已成为大家关注的重要话题。柔鱼类具有短生命周期、产完卵即死亡的特性,其特殊的生活史特性使得传统的资源评估方法无法很好的对其资源量进行准确评估和预测。因此,如何开展大洋性柔鱼类的资源中长期预报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总结概括了大洋性柔鱼类中长期预报的基本概念、三种主要的大洋性柔鱼类生活史、影响大洋性柔鱼类资源(补充)量的主要环境因子,并介绍了目前使用的主要柔鱼类中长期预报模型,展示了大洋性柔鱼类中长期预报的发展历程及所取得的进展。同时,对柔鱼类中长期预报模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其未来主要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在地形变化剧烈的海域, 由于?坐标在垂向离散出现了较大的压强梯度力误差, 导致盐度模拟误差较大。本文在EFDC(Environmental Fluid Dynamics Code)模型的基础上, 以美国莫比尔湾(Mobile Bay)为例, 比较了在水深变化剧烈的区域?坐标和LCL ?坐标下盐度数值模拟结果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LCL ?坐标能使得压强梯度力所产生的截断误差降到最低; 在LCL ?坐标下, 模拟的趋势和模拟数值都能够真实地反应实际的物理情况, 为今后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入海河口鱼类生物与水环境关系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入海河口区域作为许多鱼类的生活和繁殖场所,其环境变化对鱼类有着重要的影响。鱼类与水环境的研究对于河口环境及人类活动的评估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准确了解河口地区水环境与鱼类的关系,可以及时掌握环境状态及其变化,有利于进行科学的管理,以维持河口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综述了河口鱼类生物对水环境中温度、盐度、溶解氧等水环境因子的响应,并探讨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建议在水环境因子对鱼类生物量的影响以及多种水环境因子之间的联合作用等方面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沿海区域水环境容量计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蓉蓉  逄勇  屈健  陈可  莫旭东  蒋咏 《海洋通报》2012,31(2):214-222
在江苏省沿海开发战略发展的背景下,研究海洋水体环境容量是实施海洋污染物总量控制和合理利用海洋资源的基础和前提。以江苏省沿海区域(包括连云港、盐城、南通在内的沿海三市)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人海排污口排污方式的不同,将沿海排污区域划分为沿岸区域和离岸区域两部分,分别建立了2种区域的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结合近岸海域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和污染物通量计算模型对三市的沿海区域水环境容量、人海河流污染物通量分别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测算得到2007年沿海三市污染排放贡献率,并通过污染排放贡献率计算得到沿海三市最大允许人海量。结果表明,江苏省沿海区域COD的水环境容量为1 249 231 t/a,其中沿岸海域水环境容量为968 921 t/a,离岸海域水环境容量为280 310 t/a,沿海三市的COD排放贡献率为44%;江苏省沿海区域氨氮的水环境容量为73 658 t/a,其中沿岸海域水环境容量为47 728t/a,离岸海域水环境容量为25 930 t/a,沿海三市的氨氮排放贡献率为65%。该研究成果可为江苏省沿海区域开发中的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作为新污染物的磺胺类(Sulfonamides,SAs)是应用最早的一类人工合成抗菌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人类、农业、畜牧业和水产养殖。进入体内的磺胺类合成药物随代谢排入水环境中,对水生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环境中磺胺类合成药物的准确分析测定是探析其环境生物地球化学特性的基础,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已构建了适于水环境中痕量磺胺类合成药物的快速灵敏测定方法,特别是样品的前处理与分离富集技术有了跨越式的发展。总结归纳了近年来水环境中磺胺类合成药物的样品前处理技术以及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分析了不同环境样品前处理技术和分析方法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前瞻分析了水环境磺胺类合成药物分析测定的发展思路。具有回收率高、选择性强、重现性好、成本低、环境友好及可自动化等优势的固相萃取(Solid phase extraction,SPE)作为液相萃取(Liquid-liquid extraction,LLE)的替代方法,现已被广泛应用于水环境中痕量磺胺类合成药物的分离和富集,随着新型吸附剂材料的发展,SPE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得到了明显提升。液相色谱(Liquid chromatography,LC)与串联质谱(Tandem mass spectrometry,MS/MS)联用技术是目前磺胺类合成药物的主要定量分析方法,具有检测限低、灵敏度高、多种目标物的同时检测及重现性好等优点。未来应从重点关注磺胺类代谢产物及降解产物在水环境中残留的角度,开发更为操作简单、快速且灵敏的分析测定方法,以便更有效地监管水环境中人工合成药物的生态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