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欧阳漪  黄剑  陈晓亮 《地理科学进展》2020,39(12):2118-2128
论文梳理了地理学视角下的移民研究以及在全球化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流动人口的研究,探讨在“文化转向”范式下移民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和趋势。指出:① 地理学对移民的研究包括宏观上的迁移模式和动力机制的研究,中观尺度上移民的社会文化互动与地方协商问题,以及微观尺度上移民的日常生活、认同与情感;其中,“移民—地方”的核心人地关系,特别是移民的空间实践与地方协商成为了移民地理学关注的重点。② 受“文化转向”的影响,移民地理学研究正从宏观尺度的规律总结和普适性理论转移到研究移民日常生活、情感和认同背后的权力和社会关系,以揭示移民多样化的诉求。③ 移民地理学对中国移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城乡二元制度框架下对乡—城流动人口的关注,需要拓展全球化背景下多样化的移民群体的考察。研究试图拓展中国移民地理学的研究议题,思考基于发展中国家话语下的移民研究新知。  相似文献   

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流动人口研究:议题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10,他引:3  
朱竑  张博  马凌 《地理科学》2019,39(1):1-11
研究通过4个议题(户籍与人口流动,循环流动、定居意愿及家庭策略,社会网络和移民社区,迁移、流动性和移民的日常生活),回顾了近年来乡城人口迁移的研究。指出:户籍政策对移民在城市中的生计带来的影响将减弱,移民的住房及在城市的居住模式和居住空间、社会交往、生活方式、移民身份建构及生活空间的重构等将会成为新的关注点。新文化地理学中关于移民“微观化”“生活化”的研究应受到更多的重视。换言之,如何理解移民在个体层面的诉求和移民的日常生活,将会是未来流动性研究的重点。如何立足于国内移民地理研究的基础与发展机遇,批判性地与西方移民研究搭建对话空间和平台,结合当前中国崛起过程中所呈现的前所未有的全球化与城镇化契机,为世界移民研究积累和贡献“中国知识”,将成为未来这一领域学者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人口跨境迁移是发生在不同国家间的人口迁移行为,跨境迁移主要受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人口跨境迁移流动所牵涉的不仅是迁入国和迁出国,而是整个国际社会,随着人口迁移流动持续增加,跨境迁移人口的多方位管理与国际合作战略显得越来越有必要,人口跨境迁移研究已成为21世纪的全球性问题。利用文献分析方法,对人口跨境迁移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得出以下结论,目前关于人口跨境迁移研究主要集中在5个方面:(1)国际移民数量、来源地和空间分布;(2)跨境迁移类型;(3)跨境迁移动因;(4)人口跨境迁移的社会经济影响;(5)国际移民的未来发展趋势。现有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数据资料比较陈旧、研究方法有待提升、理论总结缺乏。今后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建立跨境人口迁移的动态监测机制及监测指标;深化研究人口跨境迁移产生社会影响和作用;探讨实现跨境迁移人口管理与境内人口流动管理在体制、机制方面的合理重构;进一步加强跨境迁移人口创新管理研究。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人口地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20世纪之前的人口地理学只是从属于传统地理学的人口地理研究.进入20世纪,人口地理研究尚未从人文地理学中独立出来,内容上延续了拉采尔的人类地理学思想;二战以后,人口地理研究逐步向人口地理学纵深发展,50年代人口地理学逐步成形.20世纪后半叶,人口地理学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出生率与老龄化、迁移与流动、人口与脆弱性等世界性...  相似文献   

5.
胡焕庸线的学术思想源流与地理分界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丁金宏  程晨  张伟佳  田阳 《地理学报》2021,76(6):1317-1333
20世纪早期,中国面临内忧外患、人地关系矛盾空前剧烈,地理学家对于中国人口国情、西北开发及国内移民等关乎国运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孕育了中国的人口地理学.1935年胡焕庸发表的"中国人口之分布"是中国人口地理学走向成熟的标识,文中提出的"瑷珲-腾冲线"即"胡焕庸线",是中国人口地理的重要分界线.胡焕庸线的存在性与稳定性被人...  相似文献   

6.
新型全球化与流动性背景下知识移民研究:议题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凌  谢圆圆  袁振杰 《地理科学》2021,41(7):1129-1138
通过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和文献分析,重点评述当前国外地理学对知识移民研究的主要脉络和议题,发现:① 国外对于知识移民研究相对细化,早期主要是教育地理学对于青年知识留学生迁移的系统研究,以及经济地理学对于知识移民及知识转移与全球城市发展关系的系列研究;② 新世纪以来,社会文化地理和人口地理学者开始关注知识移民的跨国和跨地方流动,并对其过程中的身份认同与经济社会文化资本、跨地方关系网络、流动过程和特征等议题进行了探讨;③ 新型全球化尤其是全球南方国家经济崛起的背景下,知识移民与城市创新发展、以及回流移民(包括北南移民)现象越来越得到学者的重视,移民政策和移民-城市关系成为重要关注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地理学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综述。尽管近年来中国人口地理学在地理学科领域给人留下的是萧条、甚至被边缘化的印象,但从跨学科的角度看,该学科还是取得了巨大进展。人口地理学者在复兴中国的人口学研究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并在这一跨学科研究领域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人口地理学者从地理学的视角出发,在人口迁移流动、城镇化、人口分布、人口与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老龄化、婚姻模式和移民犯罪等众多人口问题的研究上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在人口迁移流动研究和人口城镇化若干问题的研究中占据着领先地位。中国人口地理学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与社会科学领域学者间的交流互动不断增加,在促进学科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种逐渐偏离主流人文地理学的倾向;今后,中国人口地理学应更多地回归地理学领域,在人口学和人文地理学两个领域间寻求健康、平衡的定位,以促进其在跨学科领域中获得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南京大学社会地理学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京大学是中国地理学教育和研究的重要基地,通过对南京大学社会地理学研究成果的梳理,把握中国社会地理学发展的基本脉络,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地理学提供有益借鉴。南京大学社会地理学的发展紧跟国际社会地理学的研究热点,具有强烈的学科开拓性与创新性,一直以来其成为引领中国社会地理学,特别是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力量。初期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对社会地理学性质与内容的研究上,近期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人口、城市社会地理学、乡村社会地理学及相关社会问题的研究。研究内容涉及人口分布规律、人口统计与表达方法、流动人口、女性地理学、城市空间、社会空间分异、城市管治、城市贫困、乡村经济、乡村城市化、乡村聚落、乡村土地利用以及信息社会的地理学等多个方面。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迫切需要地理研究者对具有空间地域特征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吸收国外社会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中国的社会实际,逐步建立中国式的社会地理学,这是中国社会地理学发展的宏观背景。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地理学和物理学的规律进行论证,认为楚义芳同志在《地理学的逻辑方法与基本法则》一文中提出的“地理学公理”不能成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一个公理体系不适合于地理学,而经验假设则是绝对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地理学报70年来人文地理学的载文分析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何书金  赵歆 《地理学报》2004,59(Z1):198-204
根据1934~2004年<地理学报>载文及作者情况,结合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3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和扩刊版)和中国科学文献情报中心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2001年中国科学计量指标进行分析,从中揭示我国地理学特别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现状、作者分布特点及规律、核心作者所占比例、文章的合作度等,为人文地理学发展提供相关参考的数据,从侧面反映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1.
中国海外移民类型及移民族群特征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陈秀容 《地理研究》1999,18(1):45-52
中国人移民海外历史悠久,近百余年来规模最大,至今已超过3000万人。中国海外移民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概要回顾了近代中国各类型海外移民的历史,分析了海外移民的世界分布格局及其形成原因。在揭示海外移民为当地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独立作出重要贡献基础上,对华人族群民族意识、文化属性、传统华人社会结构、双重认同、不同地域华人族群特色以及海外移民不同程度融入所在国主流社会的类型等进行了研究。文章强调,当前对不同地域华人族群所居地位和作用,应加深理解,在振兴中华进程中,国家应高度重视这一族群能力的发挥。  相似文献   

12.
迁移八律与中国人口迁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人口迁移具有下列八个特征:1,提高生活质量是经济目的迁移的主要原因,非经济目的迁移违反经济规律时不能巩固;2,在城市化过程中,乡村迁往城市是主要迁移方向;3,整体男性迁移多,轻工劳务和婚姻迁移突出地区女性迁移多;4,独身青年迁移多;5,短距离迁移多,高素质人口迁移距离较长;6,迁移有圈层递补现象;7,强迁移方向必然带来较弱的迁移回流,当两地经济势能接近和递转时,回流加强;8,城市化过程中大城市迁入人口比重大,吸引迁移的范围广。可见,列文斯坦提出的人口迁移规律基本上适合中国的实际,中国人口迁移的实际又丰富了列文斯坦的人口迁移规律。  相似文献   

13.
Internal migration within the United States continues to transform both the magnitude and composition of population at all geographic scales. During 1994 ‐ 1995, the majority of counties gained both people and income, largely as a consequence of net outmigration by higher income migrants from the nation's most populous cities. Regionally, net gainers of both people and income included counties in the West and South as well as other areas renowned for environmental amenities. Spatially, net migration flowed down the urban hierarchy from large central cities to adjacent suburbs which, in turn, exported migrants to exurban areas. Large cities tended to exchange migrants with nearby counties as well as other large cities. Migration patterns such as these are contributing to spatial deconcentration and economic disparity.  相似文献   

14.
西部民族地区流动人口的户籍迁移意愿不仅关系到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程和城镇化质量,还关系到民族团结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基于2012年新疆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流动人口户籍迁移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异同。研究发现,新疆流动人口户籍迁移意愿整体水平较高,愿意将户籍迁入现流入地的比例达到半数以上,且北疆地区略高于南疆,少数民族高于汉族。模型显示,总体而言新疆对人力资本和经济禀赋较高的流动人口落户吸引力不强,而民族类型、在流入地的居住时间和社会融合程度是影响新疆流动人口户籍迁移的关键因素。同时,新疆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流动人口在户籍迁移时考虑的因素存在异同,但社会融合特征因素不存在区域和民族差异,均表现为社会融合程度的提高显著增强其户籍迁移意愿。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16年农户访谈和调查数据,依托脆弱度整合评价模型(VSD)从暴露度、敏感性、适应能力3个层次共选取了29个指标,构建了宁夏生态移民安置区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权法、综合指数法及函数模型评价法评价和分析其脆弱程度、特征和空间分异,并借助障碍度模型对脆弱性障碍因子进行了识别。结果表明:(1)宁夏生态移民脆弱性呈现明显的“级差化”分异特征,平均脆弱性指数为0.151 1,总体处于较强脆弱状态。(2)宁夏生态移民人地耦合系统整体较为脆弱,表现为:中部干旱带>北部引黄灌区>南部山区,在空间上呈现“中部高南北低”的地域分布特征。暴露度表现为:南部山区>中部干旱带>北部引黄灌区;敏感性表现为:中部干旱带>北部引黄灌区>南部山区;适应能力表现为:南部山区>北部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3)成年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家庭成年劳动力职业技能水平、是否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能否获得贷款机会、对土地质量满意度(温棚)和家庭借贷金额等是影响宁夏生态移民安置区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paper we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geography on ethnic division by drawing evidence from Tibetan ethnic regions in China. Using a novel township name index that identifies the ethnolinguistic origin of each township name, our empirical findings first show that regions with Han Chinese settlement in the past also witness higher concentration of Han population today. We also show that townships located at higher altitudes have less Han concentration. This altitude effect can be both indirect and direct; we find that the indirect effect through historical settlement is small compared to the direct physiological effect through altitude illness. The challenging environment of the plateau region acts as a physiological hindrance only for Han Chinese, and the natural separation continues to persis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相似文献   

17.
Female migration in Thailand, especially from rural areas to the Bangkok Metropolis, is an important migratory phenomenon which leads to an unfavorabl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Generally the migration level in Thailand is low but many women from the rural areas, especially from the Northeast Region, move to Bangkok Metropolis to seek work. Findings reveal that the majority of migrants are young, single women. Women migrants find it relatively easy to participate in the Bangkok labor market. Service work is the main source of employment. For the temporary migrants, it was found that those from the Northeast Region tend to return to their hometown in higher proportion than those from other regions. This was particularly so among young women migrants.  相似文献   

18.
论鄂尔多斯历史农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生伟 《中国沙漠》2003,23(2):195-204
鄂尔多斯是古"河套人"的故乡,是中国北方各民族最早活动的历史舞台。这里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物产、灿烂的草原文化闻名遐迩。特殊的草原自然环境,吸引了大漠南北众多游牧民族和部落的人民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与中原王朝分庭抗礼;濒临中原腹地的战略位置和宜耕宜牧的资源条件,警示着中原王朝不惜国力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鄂尔多斯地处黄河流域,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中心之一。中原王朝控制之下,以农业著称,游牧民族占据时,则以畜牧业见长。亦耕亦牧,形成了农牧结合的经济结构,为多民族地区的形成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然而,掠夺性的经营,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加速了该地区的沙漠化。今天,实行农牧业产业化,退耕还林还草,休牧轮牧,是建设山川秀美的鄂尔多斯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Migration to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destinations has become an emblematic feature of Nepal’s societal changes. Part of this development is education migration from rural to urban areas within the borders of Nepal, an often overlooked but increasingly important aspect of contemporary migration flows. By focusing on these educational migrants,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they connect to their rural homes. Guided by a critical reading of the migration-development scholarship, the paper examines how migrants and their relatives make sense of educational migrants’ remitting and returning practices, and by comparing three groups of educational migrants, the migrants’ reasons for staying connected and sending remittances are scrutinized. The paper finds that although educational migrants do not generate extensive economic remittances for local development in Nepal, they stay connected to their rural homes and partake in important social remittance practices that represent a vision for impacting local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