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1356#代谢产物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1356#分离出两种鞘胺醇(A,B)和三种环二肽(C,D,E)。它们的结构通过IR,MS,1D NMR和2D NMR谱推导出来,(3'E,4E)-1-(-D-吡喃葡萄糖基-3-羟基-2-(2'-羟基十八碳酰基)氨基-10-甲-3',4,9-十八碳三烯(A)是一种新的鞘胺醇甙。  相似文献   

2.
南海海洋真菌Fusarium sp.(#2489)的代谢产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首次对南海海洋真菌Fusarium sp.(#2489)的代谢产物进行研究,从菌体和培养液中共分离纯化得10个化合物,它们的结构通过IR,MS,NMR谱以及元素分析推导确定,其中(3′E,4E)-1-β-D-吡喃葡萄糖基-3-羟基-2-(2′-羟基十八碳酰基)氨基-10-甲基-3′,4,9-十八碳三烯(A)是鞘胺醇甙,为首次从海洋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产自两株海洋真菌的三种鞘脂类的结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种鞘脂类代谢产物N-2’-羟基十六碳酰基-1-O-β-D-吡喃葡萄糖基-9-甲基-4E,8E-十八碳二烯-1-醇(A)、N-2’-羟基-3’E-十八碳烯酰基-1-O-β-D-吡喃葡萄糖基-9-甲基-4E,8E-十八碳二烯-1-醇(B)和N-十六碳酰基二氢鞘氨醇(C)分别产生于来源于中国南海的2株海洋真菌(菌株编号为1924和3893),通过2DNMR、MS等方法测定了它们的结构。这是首次从南海红树内生真菌分离得到的3种鞘脂类代谢产物。  相似文献   

4.
以N-羟甲基苯甲酰胺和取代芳烃为原料,合成了N-(3-苯甲酰胺甲基-2-羟基-4,5-二甲基苄基)苯甲酰胺(A)、N-(3-苯甲酰胺甲基-2-羟基-4,6-二甲基苄基)苯甲酰胺(B)、N-(4-苯甲酰胺甲基-2-羟基-3,6-二甲基苄基)苯甲酰胺(C)、N-(3-甲基-5-苯甲酰胺甲基-2-羟基苄基)苯甲酰胺(D)、N-(4-甲基-5-苯甲酰胺甲基-2-羟基苄基)苯甲酰胺(E)、N-(5-苯甲酰胺甲基-2-羟基-3-甲氧基苄基)苯甲酰胺(F)和N-(5-苯甲酰胺甲基-2-甲氧基-4-甲基苄基)苯甲酰胺(G)共7种双苯甲酰胺基取代的类辣素结构化合物。通过红外光谱(IR)和核磁氢谱(1 H 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抑菌试验结果表明化合物F和化合物G对2种受试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制活性最高,最小抑菌浓度均可达到0.125mg/mL。以该7种化合物为辅助防污剂,复合氧化亚铜制备海洋防污涂料,实海挂板120天后,除含D试片外其余6个试片均表面光洁无污损生物附着,表现出优良的防污性能。  相似文献   

5.
利用硅胶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HPLC等技术,从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乙醇提取物首次分离纯化得到了7个化合物,通过质谱(MS)及核磁共振波谱(1H NMR、13C NMR)等现代波谱技术鉴定为:1,8-二羟基-9,10-蒽醌(1)、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2)、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3)、β-谷甾醇(4)、鲨肝醇(5)、(E)-N-2(1,3-二羟基-4-十八烯基)-十六酰胺(6)、胆甾醇(7)。其中,化合物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 aureus)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80μg/mL。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采用群体感应抑制(quorum sensing inhibitory, QSI)活性导向法,对分离自山东威海近海底泥的真菌 WH7-2开展代谢产物研究。综合菌落形态和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全序列分析,菌株 WH7-2 鉴定为腐皮镰刀菌 Fusarium solani。综合运用多种色谱方法,从该真菌大米发酵产物的活性部位中分离得到 11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E, 5E)-3, 5, 7-三甲基-2, 5-辛二烯酸(1)、不饱和脂肪酸酯混合物(2 4)、镰红菌素-3-甲醚(5)、脱水镰红菌素(6)、(22E)-5α, 8α-过氧化麦角甾-6, 22-二烯-3β-醇(7)、(22E)-5α, 8α-过氧化麦角甾-6, 9 (11), 22-三烯-3β-醇(8)、3β-羟基-胆甾-5-烯-7-酮(9)、6β-羟基-胆甾-4-烯-3-酮(10)和(22E)-胆甾-5, 22-二烯-3β-醇(11)。其中不饱和脂肪酸酯混合物(2 4)具有 QSI 活性,其他化合物无 QSI 活性。除 5 和 6 外,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腐皮镰刀菌 F. solani 中发现。  相似文献   

7.
从采自海南东寨港的红树林卤蕨(Acrostichum aureum Linn.)中分离得到的一株内生真菌Cladosporium perangustum MA-318,对其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研究。利用反相硅胶柱层析、正相硅胶柱层析以及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等分离手段获得一个单体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分析(HRESIMS、1D NMR、2D NMR)鉴定该化合物为新的链烯酸酐,其结构为methyl(E)-3-(4-(2-((4-(but-1-en-1-yl)-2,5-dioxo-2,5-dihydrofuran-3-yl)methyl)butyl)-2,5-dioxo-2,5-dihydrofuran-3-yl)propanoate,命名为methylate cordyanhydride A。抗菌实验表明该化合物对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粗枝软骨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中国沿海海藻中的抗肿瘤活性成分,利用正相硅胶柱色谱和凝胶Sephadex LH-20色谱,从采自青岛的粗枝软骨藻(Chondria crasscaulis)中分离得到了5个化合物,经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光谱(1H NMR、13C NMR)以及质谱(MS)等现代波谱技术鉴定为loliolide(1),2-羟基苯甲醛(2),4-羟基苯甲醛(3),4-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4)和4-羟基苯甲酸(5)。  相似文献   

9.
海洋红藻多管藻内生真菌EN-22 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采自广西涠州岛近海多管藻(Poiysiphonia urceolata)分离到的一株内生真菌EN-22的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利用正相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PTLC)以及重结晶等分离手段从该菌发酵液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通过一维、二维核磁共振技术、质谱技术等鉴定了所有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4-(4-喹啉)-4-羟基-2-丁酮(1),3-羟基-3-(2-氧丙基)吲哚-2-酮(2),3-吲哚乙醇(3),3-吲哚甲酸(4),2-羟基-3-吲哚丙酸(5),2-酮-3-吲哚乙醇(6),3,3-二吲哚-2-羟基-丙醇(7),β-咔啉(8),尿嘧啶(9),环-(S-脯氨酸-S-异亮氨酸)(10),(22E,24R)-3β,5α,9α-三羟基麦角甾-7,22-二烯-6-酮(11),(22E,24R)-5α,6α-环氧麦角甾-8,22-二烯-3β,7α-二醇(12),5α,6α-环氧-24(R)-甲基胆甾-7,22-二烯-3β-醇(13),胡萝卜苷(14),过氧化麦角甾醇(15);其中化合物1和2为新天然产物,并首次报道化合物1的碳谱数据.  相似文献   

10.
运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和HPLC等技术,采用活性追踪分离的方法,对南海短指软珊瑚Sinularia sp.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乙醇提取物中分离获得单体化合物,运用NMR,MS等波谱技术鉴定了8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3β-羟基-24-亚甲基胆甾-5-烯-7-酮(1),孕甾烯醇酮(2),cembrene A(3),epoxycembrane A(4),4,8,12-trimethyl-1-(1-methylethenyl)-3,7-cyclotetradecadien-10-one(5),(3E,7E,11E)-11,12-dihydroxy-1-isopropyl-4,8,12-trimethyicyclotetradeca-1,3,7-triene(6),邻苯二甲酸二丁酯(7)和十九烷-2-酮(8).化合物5和8为首次从珊瑚动物中分离得到,6为首次从短指软珊瑚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和4显示较强的卤虫致死活性.西松烷二萜类化合物是该短指软珊瑚中的重要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对山东半岛东部、北部及渤海海峡地区的地方性天气-冷流低云,作了初步的分析。着重分析产生这种低云的环流特点及殊地理环境,分析归纳出这种低云的预测方法及判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中太平洋北部海盆表层和柱状沉积物中钙质超微化石的分析鉴定,讨论了该调查区处在溶跃面以下表层沉积物中钙质超微化石的种数与水深变化的关系,推测出本调查区中Ⅰ区的碳酸盐补偿深度约5300米。根据地层中出现的标准化石,对柱状岩芯M_(14)进行了地层年代划分。最上部地层年代约为27万年前,向下1米处年代约为44万年前,3.66米处年代约为122万年前。  相似文献   

13.
根据大量田间试验和调查资料分析,作者提出烟单14号玉米生长过程中,小喇叭口期土壤中全氮、大喇叭口期土壤中速效磷的含量与产量相关密切。并据此建立了产量及构成三因素与土壤养分间的最优相关模型。  相似文献   

14.
波浪对稳定海湾形成过程的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一个稳定海湾形成过程的实验,研究了以波浪侵蚀为主的沙质海岸,在人工岬控制下海岸变形与波浪特性的关系。从而为海岸蚀退的预测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热带气旋对黄、渤海影响的统计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统计分析了1949—2000年共52年影响黄、渤海的热带气旋时空分布特点及ENS0、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影响黄、渤海的热带气旋关系。结果表明,西太平洋热带气放以四种主要路径影响黄、渤海,其影响时间、频数及强度均有不同。ENSO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位置将影响热带气旋对黄、渤海影响的路径和频数。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开放实验室IAP-AGCM(二层大气环流模式),针对黑潮弯曲时的北太平洋冬季表层海温(SST)异常进行八个月的数值积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黑潮弯曲时北太平洋冬季SST异常对大气低频振荡的影响具有明显的30-60d振荡的特征;在北半球的30-60d振荡,大部分地区为向西传播,在南半球则为向东传播;其经向传播较为复杂,在120°E剖面上以向南传播为主;热带地区受此SST异常的影响以西太平洋、印度洋大气加热场的30-60d振荡为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17.
开发胶东温泉地热水对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地热水中阴离子的组分与温泉水类型,指出其中Ⅱ_1、Ⅱ_2:型水温高,日采水量大,矿化度高,水质复杂,相应的环境效应明显.提出地热水的大规模开采以及尾水的大量排放,对温泉周边的生态环境、工程环境、土壤及地下水等方面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讨论Bowen数的意义、功能和计算法。同时,依据多年水文气象实测资料作统计,计算出东中国海的Bo值。其结果绘制成1月至12月的月平均分布图,从而对本海域的Bo分布特点作详细分析介绍。  相似文献   

19.
作者利用在渤海进行的不同时距的平均风速观测值,经统计分析求得1秒、2分和10分钟平均风速间的线性关系。同时根据风速梯度观测值给出风速指数廓线的指数值,并且给定风速对数廓线的特征值:海面摩擦速度和海面粗糙度。此外,作者还提出了海面风应力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20.
利用全球中期预报模式T63L9,选取2004年6月4日至13日10d作为试验个例进行了集合预报试验,分析了不同集合成员个数对于预报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集合预报的技巧都明显高于单个控制预报。在集合成员较少时,随集合成员教的增加,集合预报的技巧提高明显,当集合成员数多于11个时,集合预报的效果提高缓慢。在中期预报时段内。集合成员数11为集合预报效果随集合成员教趋于饱和的临界值,如果继续增加成员数.预报效果提高较少,但计算量却大大的增加。本文只是单个试验个例的分析结果。为验证结论的普适性,还需要进行更多的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