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索面Nemalion helminthoides(Valley)Batt.Var.vermicular(sur.)Tseng属于红藻门(Rhodohyta)、红藻纲(Florideophyceae)、海索面目(Nemalionales)、海索面科(Nemalionaceae)、海索面属Nemalion。本种是亚热带性海藻,为我国北方常见种类,南方亦有生长,它是一种经济海藻,各大学的植物学课程亦常把它作为红藻类的代表种之一。曾呈奎和张峻甫等(1962)描述过产于青岛的本种形态构造;  相似文献   

2.
本种为青岛港及黄渤海沿岸常见种,此外也产于日本及西印度等地。曾呈奎等(1962)曾描述过产于青岛港的本种形态构造。作者自1977年开始在青岛港采到大量本种标本,同时也研究了它的形态构造及其生殖器官的系统发育过程,现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3.
本种为青岛港及黄渤海沿岸常见种,此外也产于日本及西印度等地。曾呈奎等(1962)曾描述过产于青岛港的本种形态构造。作者自1977年开始在青岛港采到大量本种标本,同时也研究了它的形态构造及其生殖器官的系统发育过程,现报导如下: 一、藻体形态构造藻体直立,单生或丛生。紫红色或紫红带绿色,粘滑。有的幼体长至2公分时,才开始长出小羽枝,主枝线状或扁压,高7—35公分,宽2—3公分。固着器盘状。1—2回羽状分枝,小枝长短不一,互生,偏生或对生,基部缢缩,有的小枝亦从藻体表面伸出,成长的  相似文献   

4.
研究南海海域盛产的四种褐藻(海带、裙带菜、昆布和亨氏马尾藻)、三种红藻(紫菜、沙菜和江蓠)及来自南海三个不同海区(南沙、惠来和南澳)亨氏马尾藻的总脂质及脂肪酸含量干重,并重点比较其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结果表明,供试褐藻类海藻总脂质含量ω在1.81%~6.11%之间,红藻类海藻的总脂质含量ω在1.44%~3.96%之间;紫菜中含有7.548mg/g(干重,下同)的亚油酸(C182);海带含丰富C181,达5.592mg/g;花生四烯酸(C204)在裙带菜中含量为1.606mg/g;在供试藻种中,昆布的EPA(C20.5)和DHA(C226)含量最高,测定值为608μg/g和689μg/g.  相似文献   

5.
叉枝粉枝藻 Liagora divaricata(图Ⅰ)及三亚粉枝藻 L Samaensis Tseng(图Ⅱ)属于蠕枝藻科 Helminthocladiaceae 粉枝藻属 Liagora(7)。1941年曾呈奎发现于海南岛,均定名为新种。它们分布于我国海南岛的琼海及三亚等地,为热带性藻类。这两种海藻在1941年发表以后,只 Abbott(1945)(1)和 Dawson(1954)(4)先后在夏威夷和越南报导过叉枝粉枝藻,而三亚粉枝藻迄今未有人报导过,故对它们不是很了解的,尤其是对其生殖器官更不了解。近两年来作者在海南岛采到了两种的大量标本,并观  相似文献   

6.
流沙湾的底栖大型海藻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3月~2009年1月调查了流沙湾潮间带及湾内(109°55'~109°59'E,20?22'~20°28'N)底栖大型海藻资源,定性、定量分析该海湾底栖大型海藻种类、生态分布、区系性质、群落结构及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规律。共采集底栖大型海藻3门10目17科19属32种,其中红藻门4目9科9属15种,绿藻门4目6科7属14种,褐藻门2目2科3属3种,以亚热带藻种占绝对优势,达59.4%,温带成分21.9%,热带成分18.7%。采样海藻具印度-西太平洋海洋植物区系中国-日本亚热带海洋植物亚区特点。调查区域内底栖大型海藻群落组成的季节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7.
隐丝藻科(Crytonemiauae),除少数生长在热带海区外,多数分布于冷温带海区,目前已知19个属,它们的藻体变异大,在分类上也是比较困难的1个科。曾呈奎(1935、1936、1937)及曾呈奎等(1962)先后报导过我国产的隐丝藻科的3个属共9种(3变型)。作者研究我国沿海的本科标本所用的材料是由徐法礼(1977—82)、李伟新(1977、1980)采自青岛港、刘凤贤(1978—80)、李伟新(1979)采自厦门、湛江水产学院(1953—82)采自广东大陆沿岸的标本,并承中国科学院海洋所、福建师大、上海水产学院、厦门水产学院、浙江大学及浙江水产学院等单位的热情支持,借用本科标本,经  相似文献   

8.
本种为我国南方常见一种经济红藻。藻体直立,叶片窄带状,单条或叉状,全缘或有小育枝,体下部淅细成柄状。藻体不中空。我们发现它在生殖器官发育过程中也出现三个新特徵:1、少数果胞枝与助细胞可在同一的生殖枝丛中形成,2、少数果胞枝枝丛中可出现2个果胞枝;3、少数助细胞枝丛中可出现2个助细胞。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导广东及海南常见的褐藻23种,对其形态、分布、用途分别作了描述和介绍。指出海南省年产马尾藻可达18~20万担(干品),广东省可达20多万担(干品)。它是提取褐藻胶、甘露醇、碘和马尾藻精的主要原料,也是养殖鲍鱼的良好饲料。  相似文献   

10.
沙菜属红藻门 Rhodophyta 红藻纲 Florideae 杉藻目 Gigartinales 沙菜科 Hypneaceae,为印度——西太平洋区亚热带性海藻。它是一种重要经济藻类,除可作浆料、涂料、和食用外,还可作制造琼胶原料,去年湛江第一食品厂利用海南岛和徐闻县产的沙菜已生产5吨琼胶,内销全国各地,作医药和食品工业之用,很受欢迎。今年该厂又计划生产15吨沙菜琼胶。因此在目前石花菜与江篱原料的缺乏情况下,利用沙菜作为制造琼胶原料,也是今后发展方向,因为我国沙菜资源极为丰富,从福建的厦门开始,一直到广东大陆沿岸、海南岛沿  相似文献   

11.
一、前言(石匈)洲位于湛江市东南面,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屿,海岸线全长36公里,有南港和北港两个内湾,沿岸底质多为沙、沙泥和岩礁滩地。本岛除天然降雨外,岛上没有常年的淡水河川注入沿海。据我们于1976年4月1日至7月22日,在(石匈)洲南港西埠的测定,沿岸表层海水的比重变化幅度为1.01 75~1.0235;水温变化幅度为18.5~33.5℃。关于本岛的前鳃类软体动物,马绣同(1962)、张玺等(1962)、张福绥(1965)、楼子康(1965)等,曾作过零星的报导。我们于1976年3月至7月,在(石匈)洲公社鲍鱼养殖场同志的协助下,对(石匈)洲沿岸的贝类资源进行了初步调查,现将已整理出的海产前鳃类软体动  相似文献   

12.
南海海域数种海藻总脂质及脂肪酸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南海海域盛产的四种褐藻(海带、裙带菜、昆布和亨氏马尾藻)、三种红藻(紫菜、沙菜和江蓠)及来自南海三个不同海区(南沙、惠来和南澳)亨氏马尾藻的总脂质及脂肪酸含量干重,并重点比较其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结果表明,供试褐藻类海藻总脂质含量w在1.81%-6.11%之间,红藻类海藻的总脂质含量w在1.44%-3.96%之间;紫菜中含有7.548mg/g(干重,下同)的严油酸(C18:2);海带含丰富C18:1达5.592mg/g;花生四烯酸(C20:4)在裙带菜中含量为1.606mg/g;在供试藻种中,昆布的EPA(C20:5)和DHA(C22:6)含量最高,测定值为608μg/g和689μg/g。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大型海藻固碳及氮磷吸收潜能。【方法】分析硇洲岛岩礁带19种生物量大于50 g·m~(-2)自然生长的大型海藻固碳量、生产力和TOC,对比分析岩礁带和距岩礁带4 km处海域海水中无机氮和无机磷含量。【结果】褐藻门有3种,生物量、固碳量和生产力最大,分别为20 498 g·m~(-2),550 762 g·a~(-1),2 466 g·m~(-2)·a~(-1);其次是红藻门有11种,生物量、固碳量和生产力分别为17 547 g·m~(-2),138 194 g·a~(-1),1 872 g·m~(-2)·a~(-1);绿藻门有5种,生物量、固碳量和生产力分别为3 064 g·m~(-2),4 827 g·a~(-1),158 g·m~(-2)·a~(-1)。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小的博贺兰岛礁区域海藻生物量、固碳量和生产力均为最大。19种海藻中12种海藻TOC超过30%,分别为衫叶蕨藻Caulerpa taxifolia (M.Vahl) C. Agardh、囊状法囊藻Valonia utricularis(Roth)C. Ag.[Conterva utricularis]、网球藻Dictyosphaeria cavernosa(Forssk.) Boerg、珊瑚藻Corallina sp.、拟鸡毛菜Pterocladiella capillacea (Gmelin)Santelices et Hommersand、紫杉状海门冬Asparagopsis taxiformis (Delile)、茎刺藻Caulacanthus ustulatus (Mertens) Kütz、新角石藻Neogoniolithon sp.、叉节藻Amphiroa sp.、半叶马尾藻Sargassum hemiphyllum (Turn.) var. chinensis C. Ag.、囊藻Colpomenia sinuosa(Mert.exRoth)、羊栖菜Hizikiafusiforme(Harv.)Setch。岩礁带海水中的无机氮和无机磷含量分别在0.17~0.20mg·L~(-1)和0. 007~0. 018 mg·L~(-1)之间,距岩礁带断面4 km左右海域的4个相应站位IN和IP含量分别在0.18~0.22mg·L~(-1)和0.016~0.022mg·L~(-1)间,均略高于岩礁区相应站位。大型海藻的生物量与岩礁带无机氮和无机磷间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248和-0.155。【结论】19种大型海藻在硇洲岛岩礁带海区生态环境下具有良好的生长适应性,固碳能力强,对氮磷具有吸收作用。  相似文献   

14.
Ⅱ.在藻类中维生素的形态藻类的维生素是以什么样的形态存在杉藻体内呢?这个问题在考虑利用藻类做为食品或饲料,或研究藻类的营养生理时,都相当重要。直到今天,对藻类中的维生素 C、原维生素A 及 D 的形态及有关类似物质的研究,都进行了一些,但书面报导还不多,现准备将海藻中B 群的形态及有关类似物质叙述一下。  相似文献   

15.
作者从1984年以来在青岛和北戴河对曾被 Howe(1924)描述过的蜈蚣藻中空型和节荚型两种藻类进行定点观察,发现它们的形态构造和生殖器官的发育是相同的,后者实为前者的生长后期,它们的外形在前后所起的变化,是由于水温上升影响所致,两者应为同一藻体,因此,蜈蚣藻中空型与蜈蚣藻节荚型为同物异名,由于其藻体内部中空,故建议学名应为蜈蚣藻中空型Grateloupia fillicina f·porracea(Mert.)Howe.取消节荚型 f·lomentaria 的学名。  相似文献   

16.
1 我国藻胶工业的历史和藻胶原料的利用近年来我国藻胶业发展较快 ,主要产品为褐藻胶 (Algin)、琼胶 (Agar)和卡拉胶(Carrageenan)。褐藻胶工业在我国起步较晚。 2 0世纪 5 0年代我国著名海洋生物学家曾呈奎教授等开拓了海藻化学及海藻胶的研究 [1,2 ] 。在青岛建立了第一个用马尾藻提取褐藻胶的生产车间 ,开创了我国的褐藻胶工业。后来随着海带人工栽培业的发展 ,除把一部分海带作为食品外 ,更把相当部分用来制造褐藻胶。由于马尾藻的含胶量较低 ,在 1 982年开始停用。目前我国褐藻胶的年产量已达 1 0 0 0 0t以上 ,跃居世界第二位。琼胶…  相似文献   

17.
龙须菜(Gracilariopsis Sjostedtii(Kylin)Dawson)属红藻门,红藻纲,江篱科,它和江篱科的其他种类都是提取琼胶的主要原料。目前全国人民在四届人大的精神鼓舞下,批林批孔运动正向纵深发展。工农业出现了一派大好形势,琼胶在食品工业及医药等部门的需要量也大大增加,因此,今后必须大力发展江篱科植物的养殖事业,以适应工农业日益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一、前言我国广东,广西沿海的蚶科软体动物,目前尚缺乏系统的整理。解放后,李国藩(1956)报导了汕尾的蚶科5种;张玺等(1960)报导南海的蚶科14种;蔡英亚等(1976)报导海陵岛的蚶科10种。以上报告除了重复的种类外,至今尚未超过20种,这些种类估计还不及两广近海所蕴藏的蚶类的半数。蚶是主要的食用贝类,它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区的种类最多。因此弄清两广的蚶类资源,对我国蚶科贝类就能作出较准确的估计,同时对它的采捕和养殖也有重要  相似文献   

19.
江蓠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红藻,藻体含有大量的琼脂质。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分析,江蓠干品含胶量在25%以上,是目前制造琼脂的主要原料之一。目前全世界年产量20,000吨左右,其中以阿根廷、智利为最多,巴西、阿扎尼亚、日本、菲律宾也有一定数量,我国约年产3,000多吨。我国目前生产的江蓠除用来制造琼脂外,沿海居民也用做食品。北方沿海多叫做“龙须菜”,闽南一带称做“海面线”,广东、广西又有“蚝菜”、“海菜”等名称。明朝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中对江蓠曾有过描述,可见我国劳动人民利用这种海藻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了。  相似文献   

20.
江蓠(Gracilaria Verrucosa)是制造琼脂的主要原料之一,它是一种常见的红藻,我国从北到南都有分布。它和大部份藻类植物一样,光合作用是碳素同化的主要方式,即在叶绿素的参与下,吸收日光能,进行二氧化碳及水分子的化学改组和碳素的还原,把无机碳化物合成有机化合物,同时放出氧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