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优化渔业监测方案,利用有限调查成本获取可靠的渔业数据,对于海洋捕捞产量抽样调查、掌握渔业资源动态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2017年山东省海洋捕捞渔业信息船的渔捞日志数据,以8种重要渔业物种为目标物种,将这些物种的单位渔船年捕捞产量和单位渔船年总捕捞产量的估计值为渔业生产监测目标,进行计算机模拟,以相对估计误差(REE)、相对偏差(RB)作为评价指标,研究了渔业生产监测信息船数量对渔业生产监测目标估计的影响。研究表明,对于各物种的单位渔船年捕捞产量,估计值的相对估计误差和相对偏差的绝对值均随着渔业信息船数的减少不断增大,渔业信息船数少于130时,各指标的变化幅度较大。当渔业信息船数量由210减少至130时,即渔业信息船数降低近38%,所选指标的REE值增加约8%,RB绝对值平均增加0.17%。研究结果表明,海洋捕捞产量抽样调查的渔业信息船数在保证监测目标估计值一定准确度、精确度的情况下可进行优化,130可视为2017年山东海洋捕捞生产监测可接受的最优渔业信息船的数量。  相似文献   

2.
文章针对海洋渔业由于过度捕捞造成渔业资源枯竭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海洋遥感(O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海洋地理信息系统(MGIS)等高新技术的海洋捕捞与海水养殖监管系统设计方案,可以远程自动对海洋渔业区域的水质多参数信息和养殖环境视频信息进行综合采集、传输及监控,也可以自动采集传输渔船RFID身份识别信息、渔船AIS自动识别信息、渔船GPS定位信息和捕捞生产视频信息等,并通过海洋精细渔业专家系统ES进行渔业养殖监控、渔业环境资源监测评估、渔船船数和功率数控制和海洋捕捞生产渔情监测等。该系统可以实现海洋渔业精细化捕捞和海洋渔业精细化养殖,促进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基于Schaefer模型的东南太平洋茎柔鱼资源评估和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南太平洋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是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经济头足类之一,也是我国鱿钓渔船的重要捕捞对象。本文根据2003—2012年中国大陆的渔业数据和FAO统计的东南太平洋茎柔鱼产量数据,利用Schaefer模型,基于贝叶斯统计方法,分基准方案和敏感性分析方案对东南太平洋茎柔鱼资源进行评估,并对其管理策略做了风险分析。结果表明,年渔获量和CPUE数据为贝叶斯资源评估模型提供了足够多的信息。2003—2012年捕捞死亡率低于目标参考点F0.1,渔获量小于最大可持续产量,资源量大于目标参考点Bmsy,资源状况良好,未遭受过度捕捞。在基准方案下,最大可持续产量为142.9万吨,维持最大可持续产量的资源量为214.7万吨,此时的捕捞死亡率为0.682;在敏感性分析方案下,最大的可持续产量为152.5万吨,维持最大可持续产量的资源量为229.6万吨,此时的捕捞死亡率为0.691。决策分析和风险分析表明,当捕获率设定为0.3以下时,资源能够得到较好的养护,资源崩溃的可能性很低。将捕获率设定在0.3左右是最适的管理策略,此时的持续产量为99万吨左右。  相似文献   

4.
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是全球远洋渔业的重要目标鱼种,要实现有效的管理,对其进行科学的资源评估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以大西洋黄鳍金枪鱼为研究对象,根据国际大西洋金枪鱼养护委员会的渔获量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数据,使用贝叶斯状态空间模型进行资源评估,并探讨不同剩余产量函数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数据对评估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美国、委内瑞拉、日本和中国台北4个船队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数据及Fox剩余产量函数时模型拟合效果最佳。关键参数环境容纳量和内禀增长率的估计中值和95%置信区间分别为178 (140,229)×104 t和0.210(0.159,0.274);当前资源量为72.5×104 t,最大可持续产量为13.7×104 t时,种群既没有遭受资源型过度捕捞,也没有捕捞型过度捕捞发生。敏感性分析表明,当渔获量数据存在误报率(70%、80%、90%、110%、120%和130%)时,生物量的评估结果偏高,而捕捞死亡率的结果偏低,但种群均处于健康状态;预测分析显示,当总允许可捕量设为11×104 t时,资源在2024年前仍基本保持健康状态。本研究与国际大西洋金枪鱼养护委员会现有的评估结果基本一致,且模型较稳健,可以为管理决策提供建议。根据模型结果,建议总允许可捕量为11×104 t或更低,以使资源达到可持续开发水平。  相似文献   

5.
香港渔业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内陆养殖、沿岸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海洋渔业产量占总产量的96%,内陆渔业仅占4%(见表1)。香港渔业总产值在全港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不到1%。1982年,渔民人数占就业人口总数的0.94%。  相似文献   

6.
限额捕捞试点工作逐步展开,预示着我国海洋渔业管理进入全面有序的管理时代。文章根据2008—2017年南海北部渔港渔业生产抽样调查数据,统计出南海北部金线鱼的产量主要来自刺网,占累计总产量的72.90%。剩余产量模型分析认为南海北部金线鱼的最大可持续产量在168 632.99~31 0518.85 t,平均为251 765.59 t。2017年实施最严格的休渔制度后,当年的捕捞努力量投入和渔业产量均未超过最适值,当前总可捕量可设为158 515 t。文章研究结果可为该鱼种限额捕捞政策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低碳是海洋循环经济实现的重要途径,实现海洋渔业的碳平衡是海洋传统经济转变的重要发展方式。本文通过对2013—2022年全国及沿海9省(区)的海洋捕捞碳排放量与碳汇量测算,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全国及沿海9省(区)的碳平衡状态,并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碳平衡状态影响因素的关联度。结果表明除2020年-2022年山东省的碳平衡状态为盈余外,其他均为碳赤字状态。对于碳平衡状态的影响因素,总体来看全国与沿海9省(区)关联度较大的是海洋捕捞产量、捕捞人员数量和海水养殖面积。最后从加快渔船的升级改造与更新淘汰、调整捕捞的作业方式、提高海水养殖贝藻类的养殖规模以及加快渔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和加速推广渔业碳汇交易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尽快地实现海洋渔业的碳平衡。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新冠疫情对黄渤海灯光渔船活动的影响,本研究基于可见光红外成像辐射计/昼夜波段(VIIRS/DNB)夜光遥感数据开发了适用于黄渤海灯光渔船的提取方法,提取了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每日灯光渔船点位信息。研究表明,疫情爆发后,2019年12月至2020年2月黄渤海灯光渔船数减少了57.3%。其中,中方水域降幅较大,达-63.07%;青海渔场、海州湾渔场、中韩渔业协定区渔船密集区大幅消失;韩方渔船转移到西海岸和济州岛周边水域作业。随着疫情得到控制,2020年2月至4月灯光渔船数增加了164.71%;沿岸灯光渔业恢复,渔民进入远海作业。2020年4月黄渤海灯光渔船数恢复到管控前(11月)的88.66%。通过分析灯光渔船数量的变动发现,中韩渔业协定区渔船数量变动最大,渤海水域变动最小。疫情主要影响青海渔场至海州湾渔场、中韩渔业协定区和韩国西海岸的灯光渔业。本研究结果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渔船的动态监测和管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1 APEC海洋可持续发展中心成立的背景海洋是亚太经合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APEC)区域重要的发展空间.APEC各经济体水产养殖量和渔业捕捞量分别超过全球总养殖量和捕捞量的90%、75%(m/m),同时,APEC区域也消耗全球鱼类总产量的70%(m/m).旅游业和水产业等依赖海洋资源的产业以及这些产业  相似文献   

10.
合理的调查采样设计可有效降低调查成本、获取高质量的调查数据。为深入理解采样频次对渔业生物物种丰富度估计的影响,本文基于2009—2010年胶州湾近岸水域逐月张网的渔业调查数据,采用计算机模拟重抽样方法,比较了简单随机抽样和两种分层随机抽样方案下不同采样频次在物种丰富度估计方面的表现。研究表明,三种采样方案下的物种丰富度的相对估计误差(REE)和相对偏差(RB)绝对值均随采样频次的增加而降低;简单随机抽样的REE值和RB值的绝对值略高于分层随机抽样;物种丰富度探测率达到90%、80%和70%时分别需要进行10、8和6次调查。对于胶州湾等温带半封闭海湾渔业生物多样性的调查,调查频次应尽可能覆盖全年以保证调查数据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1.
应用非平衡产量模型对卡塔尔渔业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剩余产量模型是鱼类种群动力学的主要模型之一。本文应用 1个非平衡产量模型分析了卡塔尔渔业。结果表明当前鱼类生物量是最大持续产量时生物量的 1/4,当前捕捞死亡率是最大持续产量时捕捞死亡率的 2倍。经估算最大持续产量是 782 6t( 80 %置信区间为 6767~ 7993t) ,最佳捕捞努力量是 2 4 8艘船 ( 80 %置信区间为 2 2 5~ 2 86艘 )。  相似文献   

12.
2020年6月15日—7月15日,我国首次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限额捕捞试点于江苏连云港实施。本研究提取62艘毛虾网船在限额捕捞期间的421700条北斗船位数据经纬度、航速、航向等信息,运用缓冲区叠加分析法、DBSCAN密度聚类算法、平均中心算法、核密度估计以及数据库查询对捕捞努力量等管控要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毛虾网船累计作业239个航次、1942个网次,捕捞过程分为航行、抛锚布网、等待渔获、收渔获、停航等5个状态,中国毛虾捕捞状态船位点呈直线分布,总捕捞时长为4413.73h,82.4%的单网次捕捞时长为1.5—3.5h,各网次捕捞产量呈现多核心空间分布模式,总捕捞努力量为108106343 m~2·h,计算62艘的捕捞总产量值约为2328 t,比上报产量高12.6%;本文通过北斗船位数据解译和提取捕捞努力量以计算中国毛虾捕捞产量及资源空间分布情况,有效应用于中国毛虾限额捕捞,为解决我国单品种限额捕捞难点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3.
太湖渔业产量和结构变化及其对水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依据太湖渔业和水环境监测资料,分析研究了1952~2006年太湖渔业产量、结构变化以及对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952~2006年太湖渔业总产量呈上升趋势;捕捞渔获物组成中,小型鱼类湖鲚为优势种,产量占渔获物比例从1952年的640.5t和15.8%增加至2006年的21130t和60.2%;而银鱼、鮊鱼、鲢鳙等其他鱼类在渔获物中比例大幅度下降,2006年渔获物组成远不及1952年合理.结果表明,太湖的逐渐富营养化、不合理的捕捞方式和过高的捕捞强度,以及太湖受改变的水力学特点等导致了这一变化.1991~2006年东太湖养殖渔业尤其是网围养蟹业迅速发展,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后的大量投饵及不合理的水生植被利用方式给东太湖水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东太湖水体现处于富营养状态.因此,需要控制太湖渔业捕捞强度、调整鱼种放流结构、加强鱼类资源繁殖保护,改善养殖渔业方式以及加强对湖泊水环境的综合整治,以使太湖渔业与水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根据秋(2016年10月)、冬(2017年1月)、春(2017年5月)和夏(2017年8月)4个季节在山东近海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对高眼鲽(Cleisthenes herzensteini)种群结构和资源分布的季节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眼鲽的平均体长在秋、冬季较大,而平均体质量则在夏、秋季较大。当体长大于15 cm时,体质量呈现较大的季节变化,体质量增长率在夏季最大。采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表示其生长特性,生长参数L∞为37.85 cm、K为0.28、t0为-0.57。通过Pauly经验公式求得高眼鲽的自然死亡系数为0.54。体长转换的渔获曲线求得总死亡系数为1.69,进而求得现阶段的捕捞死亡系数为1.15,开发率高达68.05%,并求得开捕年龄为1.48龄,开捕体长为12.68 cm。年龄组成为1~5龄,其中1龄与2龄个体分别占总数的45.15%与40.23%。各季节中,只有夏季样品的雌雄性比与1∶1差异显著(p<0.05),且雌性的数量显著多于雄性。50%性成熟体长为22.35 cm,性成熟比例和平均性成熟系数最高的季节出现在夏季。高眼鲽主要分布在底层水温为6.45~19.06℃、底层盐度为31.82~33.10和50 m等深线以深的海域,其平均渔获量在秋季远多于其他季节,在冬季陡然下降,随后缓慢上升。山东近海高眼鲽显现出体长分布狭窄、饵料条件恶化、产卵期延迟和过度捕捞等现象,休渔期前后资源量变化剧烈。  相似文献   

15.
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是全球经济和生态价值最重要的鱼类之一,其资源养护和管理受到各方的高度关注。本文依据年龄结构产量模型研究了印度洋黄鳍金枪鱼的资源状态,着重探讨了其生活史特征的不确定性对资源评估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960-1985年间印度洋黄鳍金枪鱼资源量保持相对稳定,之后开始逐渐下降,相应的捕捞死亡系数也在2010年之后迅速增加,目前其种群可能存在过度捕捞(F2020/FMSY>1,SSB2020/SSBMSY<1)。印度洋黄鳍金枪鱼的资源评估结果对自然死亡系数(M)和亲体-补充量关系陡度参数(h)的改变较为敏感。当h增大时,SSBMSY和初始SSB(即SSB0)的变化较大,分别减少了约25.53万t和34.04万t;F2020/FMSY减小了1.15。当M增大时,F2020/FMSY、SSBMSY...  相似文献   

16.
龙须菜对重金属汞胁迫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喜锋  邹定辉  杜?虹 《海洋通报》2012,31(4):460-465
研究了大型海藻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对不同浓度重金属汞(0、0.02、0.04、0.10、0.20和0.40 mg/L)胁迫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当 Hg2+浓度逸0.02 mg/L 时,龙须菜藻体的相对生长速率显著下降,并且当 Hg2+浓度达到0.20和0.40 mg/L 时,龙须菜出现负增长.随着 Hg2+浓度的升高,龙须菜藻体的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最大净光合速率和表观光合效率逐渐下降,叶绿素 a、类胡萝卜素和藻胆蛋白含量则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且当 Hg2+浓度逸0.10 mg/L 时,叶绿素 a、类胡萝卜素和藻胆蛋白含量显著下降.说明龙须菜在受 Hg2+胁迫的环境中耐受性较差,且 Hg2+对龙须菜的毒害作用较大,当Hg2+浓度逸0.02 mg/L 时,龙须菜藻体的生理活动就会受到显著抑制.  相似文献   

17.
鲐鱼(Scomber japonicus)是西北太平洋的重要捕捞对象,其分布易受环境变化的影响。为定量分析海表温度和叶绿素浓度等影响因子对渔场分布的作用,文章采用产量重心、地统计插值和广义加性模型等方法,结合2017年西北太平洋2艘灯光敷网渔船的渔捞日志和海洋环境数据,探究该海域的渔场分布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鲐鱼产量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7月的产量最高,9月的CPUE最高;产量重心于4-9月由SW方向向NE方向移动,并于9-12月返回SW方向;鲐鱼渔场的最适海表温度为14℃~16℃,最适叶绿素a浓度为0.4~1.0 mg/m3;叶绿素a浓度对渔场分布无显著影响,可能与鲐鱼摄食对象的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18.
大多数研究者在卫星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海面溢油自动监测系统的特征参数集构成时主要考虑海面溢油的众多特征。本文从海面疑似溢油的特征分析出发,以海洋内波为例提出增加傅里叶谱特征参数子集,以减少海洋内波引入的虚警,降低自动监测系统的错检率。新提出的特征参数子集包括10个傅里叶谱特征。实验研究收集了富含海洋内波的53幅中国南海SAR图像数据集,利用自适应阈值图像分割及其后处理软件模块自动产生比例合理的SAR海面暗目标样本集,分别使用主要考虑海面溢油特征的77个特征参数和增加傅里叶谱特征参数子集的87个特征参数进行分类器训练和测试。结果表明,增加傅里叶谱特征参数子集后,系统的错检率从19.6%降至14%。  相似文献   

19.
针对现有的轨迹相似度匹配算法用于渔船AIS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与ARPA (Automatic Radar Plotting Aid)轨迹匹配时存在复杂度高、效率低等问题,本文提出基于时空约束和三角形迭代划分的渔船AIS与ARPA轨迹匹配算法TSC-TIP (Temporal and Spatial Constraint-Triangle Iterative Partitioning)。首先采用时空约束法筛选出ARPA目标时空约束范围内的AIS数据;其次采用三角形相似算法选择与AIS数据具有相似特征点的APRA轨迹数据;最后设计了子轨迹迭代划分法将每条轨迹划分为两条子轨迹并采用三角形相似法对子轨迹进行迭代筛选。为验证算法的性能,用渔船的真实AIS轨迹数据和ARPA轨迹数据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与基于经典距离的相似性度量方法相比,提出的TSC-TIP算法在不影响匹配准确率的前提下,匹配时间减少了95%。研究表明:TSC-TIP算法能有效匹配渔船AIS与ARPA轨迹数据,为面向AIS与ARPA的渔船轨迹数据融合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海洋虾蟹类是重要的捕捞对象和优良的养殖品种。许多虾类和小型蟹类又是中下层鱼类的天然饵料,在渔业生物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某些发声种类(如鼓虾)在海洋声学研究上颇受重视。因此,调查虾蟹类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变动规律,对渔业生产、资源开发利用和水声研究等都具有一定意义。三十多年来,我国在海产虾蟹类调查和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已发表了不少很有价值的专著和研究报告,为虾蟹类研究积累了资料。本文根据1980年11月(秋)、1981年2月(冬)、5月(春)和8月(夏)厦门港湾54个底栖生物定量采泥站和13个定性拖网站(图1)的季度月资料,结合1961月5月至1964年2月福建中、南部海域底栖生物调查资料,分析了厦门港湾及福建南部海域虾蟹类的生态特点,着重探讨了几个主要经济种类的生态习性。底栖生物定量调查使用0.1米~2曙光HNM型采泥器,定性调查使用网口宽1.5米的三角拖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