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等数据库,收集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文献。使用SPSS 21.0软件,采用频次和聚类分析对中药处方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共纳入有效文献108篇,含处方113首,其中涉及中药176味,频次1357次,使用频次排名前5位的药物依次为黄芪、茯苓、党参、白术、白花蛇舌草。中药用药类别依次为补虚药、清热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聚类分析显示补脾益气、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是临床上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常用法则。结论:益气健脾、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基本法则;黄芪、党参、白术、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白芍、柴胡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常用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V2.5),分析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用药规律,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收集CNKI中采用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验案,筛选出方剂组成、剂量完整者,录入系统软件,分析其中的用药规律。结果:选取验案102篇,筛选出方剂47首,涉及中药145味。方中黄芪出现的频次最多,其中出现频次14以上的药物中活血化瘀药物占50%;出现频率最高的药对为黄芪+鸡血藤。演化得到核心组合6个,新处方3首;置信度>0.9的关联规则包括红花→黄芪,桃仁→当归,葛根、黄芪→鸡血藤等。结论:通过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CNKI数据库筛选出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方剂进行分析,得出组方用药以活血化瘀通络、补中益气为主;基于熵层次聚类算法的新方以补气活血、化瘀通痹为主,进而揭示组方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用药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1990年1月至2020年1月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中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相关文献,利用Microsoft Excel 2010 进行频次分析,通过 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3.0 对处方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复杂网络、系统聚类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161篇,筛选出处方151首,中药70味。中药频次排前5位的依次是泽泻、姜黄、大黄、黄连、丹参;功效排前5位的依次是利水渗湿、活血化瘀、清热、补虚、泻下药。二项关联多为利水渗湿、活血化瘀、清热、泻下药的组合,三项关联多为活血化瘀、清热、利水渗湿药的组合。聚类分析得到新方聚类的中药组合3类。结论:中医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以清热化湿、活血化瘀为主,常用利水渗湿、活血化瘀、清热药,可配伍补虚及泻下药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析中医药治疗肝衰竭的用药规律。方法: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等数据库中检索关于中医药治疗肝衰竭的临床文献。检索时间为自建库以来至2020年6月23日。采用SPSS 23.0软件对数据库中的中药、药性、药味及功效进行频数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90篇,其中纳入研究的方剂98首,涉及中药151味,频次>20次的中药共12味,依次为茵陈、赤芍、大黄、丹参、栀子、郁金、茯苓、白术、甘草、虎杖、牡丹皮、黄芩。涉及19种中药功效,排前10位的依次为清热药、利水渗湿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泻下药、止血药、消食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温里药。排前3位的药性依次为寒、温、平,药味依次为甘、苦、辛。结论:肝衰竭主要病因为热毒、湿浊、瘀血,治法以清热解毒、利湿化浊、行气活血为主,其用药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药治疗肛门坠胀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WANFANG DATA)中自建库至2023年5月31日有关中医药治疗肛门坠胀的文献,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建立数据库,采用聚类分析、关联规则等方法进行数据挖掘,并对药物频次、类别、性味归经、聚类及关联规则进行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45篇,方剂49首,中药139味,累计用药频次501次,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为当归、升麻、柴胡、炙甘草、白术等,功效以补虚、清热、理气、活血化瘀、利水渗湿为主,药性多为温、寒、平,药味多为苦、甘、辛,归经以脾、肝、胃经为主;挖掘出18个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可分为4类,涉及秦艽苍术汤、补中益气汤等。结论:中药治疗肛门坠胀以补益中气为核心,随症治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利水渗湿之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痰浊阻塞证的临床用药规律。方法:检索2009—2019年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国内发表的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痰浊阻塞证的文献,统计分析临床治疗冠心病痰浊阻塞证的处方、药物组成及功效。结果:共纳入106篇文献,出现54种处方名称,组成中药共计100味,总频次1117次;根据中药的功效及分类,使用频次较多的是化痰止咳平喘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理气药,涉及药物种类数较多的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理气药、化痰止咳平喘药,使用频次前2位的化痰止咳平喘药为半夏、瓜蒌,活血化瘀药为丹参、川芎,补虚药为甘草、白术,理气药为陈皮、薤白。结论:为临床治疗冠心病痰浊阻塞证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从“虚、瘀、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癌前病变的用药规律。方法: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以“主题=中医”AND“主题=慢性萎缩性胃炎”检索,共筛选出1845 篇中医药治疗CAG的文献,对文献中的属于虚、瘀、毒3种证型的组方用药进行统计。结果:筛选出方剂37首,其中从虚论治18首,从瘀论治13首,从毒论治6首,共涉及中药120种。从虚论治CAG癌前病变用药类别上主要有补气理气药、活血药、清热药、滋阴药、化湿药等;从瘀论治CAG癌前病变用药类别上主要有活血化瘀药、清热药、补气药、理气药、化湿药等;从毒论治CAG癌前病变用药类别上主要有清热解毒药、活血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等。结论:在针对“虚、瘀、毒”三者不同病机的治疗中,以补虚药应用最为频繁,因此脾胃虚损是导致该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析中医药治疗儿童慢性腹泻的组方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2002年1月1日至2022年1月1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 )、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关于中医药治疗儿童慢性腹泻的文献,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相关药物进行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获得文献125篇,方剂155首,药物142味。药物总使用频次为1506次,单味药物使用频次排名前5位的药物分别为白术、茯苓、党参、陈皮、甘草;药物功效种类17类,频次排名前5位的分别是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收涩药、理气药、化湿药;药性以温、平、寒为主,药味以甘、辛、苦为主,归经以脾、胃、肺、肾经为主。得到药对关联规则18条,置信度>90%的药对4条,分别是白术→诃子、茯苓→广藿香、白术→莲子、茯苓→砂仁;频率较高的药对8组,分别为白术-茯苓、白术-党参、茯苓-党参、白术-陈皮、茯苓-陈皮、白术-山药、茯苓-山药、茯苓-木香。对频次≥10次的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得到核心药物组合4组。结论:中医药治疗儿童慢性腹泻以补脾抑肝温肾为主,对于疗效不佳、久治不愈者,可从理气、化瘀等方面进行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文献分析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的中医药治疗NAFLD相关文献,建立中医药治疗NAFLD的方药数据库,统计每味药物使用频次,同时对所有药物的功效、性味进行分类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67篇,涉及方剂69首,药物179味,共计1038药次。179味药物中出现频数前5位者依次是丹参、泽泻、郁金、茯苓、山楂;按药物功效可分为18类,按频率排前3位的依次为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补虚药;药性频数统计中,前3位依次为寒、温、平;药味频数统计中,前3位依次为苦、辛、甘。结论:中医药治疗NAFLD总的治则是祛痰化瘀,同时兼顾肝脾同治,辨证施以健脾疏肝。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和研究国医大师熊继柏辨治胃脘痛的学术特点及组方配伍规律。方法:搜集整理学术论著、期刊论文、报纸文章中熊老治疗胃脘痛的方剂,分析其辨治特点,并利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进行用药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利用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分析其核心组合,形成新处方以研究其组方配伍规律。结果:共纳入处方72首,涉及中药100味,多为理气药、补虚药,总用药频次875次。中药药性以温、寒、平为主,五味以苦、辛、甘为主,多入脾、胃经,肺、肝经次之。药物频次、组合和关联规则分析显示多以甘草、陈皮、木香、砂仁、枳实、白芍、厚朴、半夏八味药的两味至五味配伍为主。结论:熊老治疗胃脘痛辨证首重分虚实,治疗注重行气止痛,处方以甘草、陈皮、木香、砂仁、枳实、白芍、厚朴、半夏为核心,通过不同配伍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中药治疗小儿感染后咳嗽(PIC)遣方用药规律,为临床辨治本病提供参考。方法:以“小儿/儿童感染后咳嗽”“感冒后咳嗽”“外感后咳嗽”等为关键词,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QVIP)、万方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1996—2016年有关中医治疗PIC的文献,筛选符合要求的文献,提取信息,建立EXCEL数据库,规范相关数据,对所用中药之性、味、归经、分类和药对的频数、频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符合要求的文献48篇,获取方剂62首,使用药物112味,用药总频次635次,单味药使用排序前10位依次为甘草、杏仁、桔梗、紫菀、陈皮、百部、麦冬、款冬花、茯苓、前胡;药物按功效分为26类,其中化痰止咳药用药频次最高,其次为补气药、清热药、解表药、补阴药;药性排序依次为温、寒、平、凉、热,药味以苦、甘、辛使用较多;药物归经主要为肺、脾胃、心、肝经;涉及中药传统药对27种,排名前5位依次为甘草与桔梗、半夏与茯苓、半夏与杏仁、黄芩与半夏、麻黄与地龙。结论:根据数据分析,中药治疗小儿PIC组方以止咳化痰药为主,经辨证多辅以补益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叶天士治疗泄泻的用药规律。方法:统计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六·泄泻》中的药味出现频次,并对其按药物功效分类,从泄泻病因和涉及脏腑两方面对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叶天士治疗泄泻用药以利水渗湿药、补虚药、理气药、化湿药最多,频次上以茯苓为最多,出现频率较高的药对有陈皮、茯苓,人参、茯苓,茯苓、泽泻;脏腑辨证多从脾、肝、肾论治,重视脾虚,药物归经以脾胃两经最多。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中医药治疗肠梗阻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检索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中采用中医药治疗肠梗阻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2000年1月1日至2021年9月30日。利用Excel及SPSS Clementine 12.0、SPSS 25.0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统计与频数、关联规则及系统聚类分析。结果: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共纳入文献224篇,收集处方224首,涉及中药173味,累计出现频次1835次,其中出现频次≥20次的中药共18味,高频药物前6位依次为大黄、厚朴、枳实、芒硝、桃仁、赤芍;药物功效以理气为主,其次为泻下、补虚、化湿、活血化瘀;药性多寒、温、平,药味多苦、辛、甘;药物归经最多入脾经,其次为胃经、大肠经。对出现频次≥20次的18味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共得到11个核心药对,其中“大黄-厚朴”关联最强;聚类分析分为3类,聚1类:党参、黄芪、白术、柴胡、延胡索、乌药、槟榔、枳壳、甘草、当归、木香;聚2类:桃仁、赤芍、莱菔子;聚 3 类:枳实、厚朴、大黄、芒硝。因子分析共提取6个公因子,因子贡献率最大的药物组合为大黄、枳实、厚朴、芒硝。结论:中医药治疗肠梗阻用药以理气、泻下药为主,大承气汤为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核心处方,余可参考补中益气汤、复方大承气汤组方,并随证加减补虚药、化湿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等以加强理气止痛效果或治疗兼证。本研究分析结果可为临床治疗肠梗阻用药思路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整理并总结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李东垣、张子和、朱丹溪)治疗头痛的用药规律,以期为完善和分析金元四大家学术体系及用药配伍提供客观数据支持。方法:收集金元四大家医学著作中与头痛相关的中药方剂,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中药方剂进行数据统计,利用Excel软件建立中药信息数据库,分别应用IBM SPSS Modeler 18.0、IBM SPSS 20.0统计软件对信息库中的高频药物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并采用Gephi 0.9.2软件绘制药物网络图。结果:本研究共获得治疗头痛的中药方剂89首,其中甘草使用频率最高(49.44%),其次为川芎(46.07%)、黄芩(38.20%)、防风(34.83%)、羌活(28.09%)、细辛(23.60%)等;药物功效以解表、补虚、清热、活血化瘀及化痰为主;药性方面,以温性药使用最多,其次为平性、寒性;药味方面,以辛味药使用最多,其次为甘味、苦味;共挖掘出17对高频药对(如甘草-川芎、黄芩-川芎、黄芩-甘草等),12组高频药组(如川芎-甘草-防风、川芎-甘草-黄芩等),4组核心药物组方。结论:金元四大家治疗头痛主要从肝、肺、心三脏论治,治疗上以攻邪、补中、清热及理气化痰法为主,多用解表、补虚、清热、活血化瘀和化痰药,并根据“六经头痛”特点分经治之,可治疗外感、气虚、瘀血、痰浊头痛等,常用方剂有川芎石膏汤、羌活汤及清上泻火汤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文献总结,分析临床上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搜集近十年来关于中药治疗心律失常的100个确效方剂,建立Excel表格,统计所用药物,将所统计的药物按其功效分类,计算各类药物及各单味中药出现的频率和频次,发现用药规律。结果:100个复方中,统计出各类中药129味,共涉及17类药物,以补虚、活血化瘀、清热、安神药为多见;各类药物共出现975次,其中甘草、麦冬、丹参和五味子的使用频次最多。结论:临床治疗心律失常以补气、补阴、清热、化瘀药为主。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金元四大家治疗水肿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金元四大家医学著作中治疗水肿的中药处方,利用WPS Excel 软件建立方药数据库,应用SPSS 20.0、IBM SPSS Modeler 18.0、Cytoscape统计软件进行中药的频数、性味、归经分析,对高频中药进行功效、因子、关联规则分析及核心中药网络分析。结果:共获得处方64首,中药120味。中药总使用频次为502次,高频中药16味,排前5位的中药依次为陈皮、茯苓、泽泻、白术、牵牛子。高频中药排前3位的功效依次为利水渗湿、峻下逐水、理气。中药四气以寒、温、平性为主,五味以苦、甘、辛味为主,归经以脾、肾、肺经为主。因子分析共得到中药组合类方5组。关联规则分析中,支持度最高的药对为茯苓-白术、茯苓-泽泻,药组为大戟-芜花-甘遂、甘草-茯苓-白术,泽泻-茯苓-白术,陈皮-茯苓-白术。核心中药网络分析得到2组核心组方。结论:金元四大家治疗水肿主要从脾、肾、肺三脏论治,病机以脾虚湿盛、湿热内蕴、气滞湿阻、肺失宣肃为主,治法以健脾化湿、培土制水、清热化湿、利水消肿、峻下逐水、泻肺利水为主,常用方剂有神佑丸、白术木香散、葶苈木香散、胃苓汤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文献探讨中药外治法治疗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的用药规律及组方特点。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及万方数据(WANFANG DATA)建库至2021年6月收录的中药外治法治疗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文献,建立数据库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中药处方进行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109篇文献,109首中药处方,涉及中药127味,总用药频次为908次,使用频率>5%的有5类,由高到低分别为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补虚药、解表药、清热药;单味中药频次>20次的有12味,分别为桂枝、红花、黄芪、川芎、当归、鸡血藤、赤芍、威灵仙、丹参、伸筋草、熟附子和艾叶;按性味分析,平、温、寒性药较多,辛、甘、苦味药多见,归经多入肝、心、脾、肾及肺经;关联规则分析显示红花-桂枝是支持度最高的药对。通过对频次>20次的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可将药物分为2大类。结论:中药外治法治疗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用药多以益气养血、活血通络为主,多用黄芪桂枝五物汤、补阳还五汤及桃红四物汤化裁。  相似文献   

18.
目的:使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对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组方用药进行分析。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名老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相关文献中的经验方,检索时间为从建库至2016年12月31日,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后,对纳入方剂和相关证型进行关联规则和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106首方剂,对其中的药物及证型进行分析后,发现核心组合10首,形成新方组合5首。结论:慢性肾衰竭主要病机为脾肾两虚兼以浊毒、血瘀,治疗以健脾补肾、活血化瘀、化湿降浊为主。“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对于中医传承及发展有重要意义,但仍具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挖掘中医方剂治疗胃癌的药对配伍规律。方法:收集近30年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发表的采用方剂治疗胃癌临床疗效确切的文献,提取元数据建立“胃癌方剂数据库”,统计药对配伍。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方剂共176首,得到药对4381对,经2检验,有90对药对是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核心药对;核心药对的功效配伍规律为:补虚药、利水消肿药之间及与理气药、清热解毒药、消食药、温化寒痰药、化湿药、破血消癥药之间的相互配伍是胃癌治疗的特色配伍。结论:通过分析核心药对的功效配伍,构建药对功效配伍的网络关系图,梳理得到药对配伍特色、特色配伍及代表药对,为临床选择用药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罗玲主任医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用药规律。方法:选择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1日于重庆市中医院罗玲主任医师门诊就诊的151 例COPD患者,收集其中药方剂信息,对其数据标准化后进行二次录入,并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其中药应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51个方剂中共出现127味中药,使用频次共计2987次。使用频次在20次以上的中药共计31味,对31味核心中药使用系统聚类方法进行聚类分析,得出常用药对10对,3味药组合4个,多味药组合4个。结论:罗玲主任医师治疗COPD多以健脾化痰、活血化瘀、降气平喘等药物组合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