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采用电镜技术观察研究了可口革囊星虫卵黄合成期卵母细胞发育及卵黄发生与卵膜形成的超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可口革囊星虫卵黄合成期卵母细胞发育经历了卵黄合成初期、卵黄旺盛合成期及生长成熟期三个阶段。卵母细胞卵黄发生途径主要由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演变成卵黄粒,以及吞饮作用形成卵黄粒。卵母细胞质膜外被有卵黄膜,由卵母细胞自体形成,且随生长而加厚;卵黄膜具通透性,外源营养物质能透过卵黄膜进入卵内。生长成熟的卵母细胞卵黄膜厚7—9μm,从内向外由纤维层、致密层、粒状突层及外膜构成,保护卵母细胞维持特定的形状。  相似文献   

2.
裸体方格星虫消化道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邓中日  黄勃 《海洋科学》2009,33(4):40-44
报道了裸体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 Linnaeus,1766)消化道各部的形态、组织学结构.结果表明:裸体方格星虫消化道分为口、咽、食道、肠、盲肠、直肠和肛门.肠是消化道的主体,约为躯干长的4倍,通过固肠肌与体壁相连.肠由两个长短不一的肠环组成,肠环下降支和上升支相互盘绕,使肠呈双螺旋状.消化道管壁由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组成,消化道黏膜上皮主要由柱状细胞组成,但消化道的不同部位,柱状细胞的类型和分布不同.除盲肠外,黏膜均向腔面褶成皱襞.肠的各段中均有"V"字型纤毛沟的存在.此外,皱襞的形态、黏膜下层和肌层的厚度等在消化道各部也存在差异.研究表明裸体方格星虫消化道结构与其食性是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3.
采用组织学方法研究了可口革囊星虫卵巢结构及卵子发生过程的形态学变化,以探究可口革囊星虫卵子发生过程及特征。结果表明,可口革囊星虫的卵巢位于收吻肌基部,由小叶组成的带状或块状组织。卵原细胞在卵巢中发育至早期卵母细胞时期单个或成团脱离卵巢入体腔液中,卵母细胞团细胞很快分离为单个细胞;卵母细胞在体腔液中发育成熟后进入肾管;生发泡破裂是卵母细胞成熟的标志;体腔中卵母细胞无滤泡膜,卵黄膜的形成与发育靠卵母细胞本身;卵径小于60μm的卵母细胞呈圆形,卵径大于60μm的卵母细胞为卵圆形,形态上成熟的卵母细胞短径约115-120μm、长径约140—145μm、卵黄膜厚7—9μm。以卵原细胞与卵母细胞发育的形态学特征为依据,将可口革囊星虫的卵子发生过程划分为:卵原细胞增殖期(卵径〈10μm)、卵母细胞小生长期(卵径10—20μm)、卵母细胞大生长期Ⅰ(卵径20—60μm)、卵母细胞大生长期Ⅱ[大小为(60pm×70μm)-(120μm×145μm)]、卵母细胞成熟期及退化期6个阶段,反映了可口革囊星虫卵子发生过程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解剖学及组织学方法对管角螺消化系统的结构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管角螺的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消化道包含吻、食道、嗉囊、胃、肠、直肠及肛门;消化腺由唾液腺、肝及食道腺组成,其中肝为最大消化腺.唾液腺细胞分为粘液细胞和分泌细胞;食道腺细胞由排泄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在光学显微镜下,消化道的管壁由外向内依次为:外膜、肌层、粘膜下层和粘膜层4层;唾液腺、肝及食道腺均为复管状腺.管角螺的肝由肝被膜和许多盲管(肝小管)组成,肝管的组织结构与消化道基本相同,内有单层纤毛柱状上皮,可观察到肌层和管腔。  相似文献   

5.
栉孔扇贝消化管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石蜡切片法和组织化学方法,对栉孔扇贝的消化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整个消化管从腔内到腔外,都由黏膜上皮、黏膜肌层、结缔组织和外膜组成。黏膜上皮层由纤毛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基膜很薄,皮下有一层有肌纤维,结缔组织中有丰富的血腔隙,除直肠的外膜为浆膜外,其余皆为纤维膜。纤毛和黏液在食物的运输中起重要作用。胃和晶杆囊上皮能分泌消化酶。胃上上有较弱的碱性磷酸酶和脂酶活性。胃和晶杆囊上皮及纤毛有酸性磷酸酶活性,晶杆囊上皮的核前细胞质中含铁,各部位不含钙。  相似文献   

6.
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裸体方格星虫和可口革囊星虫精子的超微结构.这2种星虫成熟精子均由头部、中部和尾部组成,但其精子头部的超微结构不尽相同:裸体方格星虫精子的头部与可口革囊星虫精子的头部相比较小,由棒状"八"字形顶体与哑铃形细胞核及顶体下腔构成,而顶体下腔内没有明显的顶体棒结构.可口革囊格星虫精子的头部虽也由顶体、顶体下腔和核组成,其顶体呈圆弧形,精核为鸭梨形,核物质电子密度高,核内含空泡,顶体下腔中似有一顶体棒结构.这2种星虫精子的中部和尾部基本类似,仅中部的线粒体数目不同,裸体方格星虫精子的线粒体略少,有4~5个,而可口革囊星虫精子有5~7个.精子的尾部由远端中心粒延伸而出,均为细长鞭状,由轴丝及包绕轴丝的质膜组成,轴丝为典型的"9+2"结构.研究结果表明,精子的超微结构可以作为鉴别这2种星虫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运用解剖学、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毛蚶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盲囊组成。消化道包括唇辩、口、食道、胃、晶杆囊、肠、直肠和肛门。除唇辩、晶杆囊外的消化管壁由内向外可分为四层: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粘膜层包括粘膜上皮和粘膜肌层。口腔和食道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消化道其它部位的粘膜上皮都为单层纤毛柱状上皮。胃壁和肠壁的局部缺乏肌层。除口腔腹面的外膜为浆膜外,其余皆为纤维膜。消化盲囊为复管泡状腺,以导管与胃腔相通。腺上皮由胚性细胞(E-细胞)、纤维细胞(F-细胞)、吸收细胞(R-细胞)和分泌细胞(B-细胞)组成。在口、食道、胃、肠等部位的消化管腔存在着吞噬细胞。肠上皮和消化盲囊腺上皮有较强的碱性磷酸酶活性,胃上皮、肠上皮和消化盲囊腺上皮有较强的酸性磷酸酶活性。胃和肠的粘膜下层、消化盲囊腺上皮和结缔组织中含有钙和铁。  相似文献   

8.
缢蛏消化道组织学与组织化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缢蛏消化道的组织结构和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缢蛏的消化道由唇瓣、口、食道、胃、晶杆囊、肠、直肠和肛门组成。除唇瓣外的消化管壁由内向外可分为 4层 :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粘膜层包括粘膜上皮和粘膜肌层。口腔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其它部位的粘膜上皮都为单层纤毛柱状上皮。胃壁的局部和肠壁缺乏肌层。除口的腹面、直肠、肛门等处的外膜为浆膜外 ,其余皆为纤维膜。肠上皮、直肠上皮和唇瓣上皮有较强的碱性磷酸酶活性 ,胃上皮和肠上皮有较强的酸性磷酸酶活性。直肠的粘膜及粘膜下层中含有丰富的钙和铁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东方对虾消化道及肝胰脏进行大体解剖和组织学观察,并将其结构与功能同其它主要十足动物作比较。 前肠和后肠内壁有几丁质层覆盖,中肠则没有。食道壁向四个角落内褶,在其表皮层之下的结缔组织中充满皮肤腺,环肌层连续,纵肌成束分散排列:胃的组织学结构除没有皮肤腺分布外,大体与食道相似。中肠从胸部延伸到第六腹节前区,约占消化道总长的60%,其上皮是一层柱状细胞,环肌层薄,纵肌成束分散排列;中肠前,后盲囊分别从中肠的前端和后端发出。后肠是一短管,内壁突出四个大的垫状隆脊,肛门开口于尾节腹面,和食道一样后肠壁分布大量皮肤腺:后肠上皮由单层柱状细胞组成,环肌层连续,纵肌在后肠前段成束分散排列于环肌之下,在后段则在环肌层之上。肝胰脏由许多分支肝小管构成,肝小管内壁为单层柱状上皮,中央为管腔:肝管细胞分为分泌细胞、吸收细胞、纤维细胞和原始细胞四种。原始细胞是一种未分化的细胞,分布于肝小管末端。  相似文献   

10.
东方对虾消化系统解剖和组织学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对东方对虾消化道及肝胰脏进行大体解剖和组织学观察.并将其结构与功能同其它主要十足动物作比较。前肠和后肠内壁有几丁质层覆盖,中肠则没有,食道壁向四个角落内褶.在其表皮层之下的结缔组织中充满皮肤腺.环肌层连续.纵肌成束分散排列;胃的组织学结构除没有皮肤腺分布外.大体与食道相似。中肠从胸部延伸到第六腹节前区.约占消化道总长的60%.其上皮是一层柱状细胞.环肌层薄.纵肌成束分散排列:中肠前、后盲囊分别从中肠的前端和后端发出,后肠是一短管.内壁突出四个大的垫状隆脊,肛门开口于尾节腹面.和食道一样后肠壁分布大量皮肤腺:后肠上皮由单层柱状细胞组成,环肌层连续,纵肌在后肠前段成束分散排列于环肌之下,在后段则在环肌层之上。肝胰脏由许多分支肝小管构成.肝小管内壁为单层柱状上皮.中央为管腔;肝管细胞分为分泌细胞.吸收细胞、纤维细胞和原始细胞四种。原始细胞是一种未分化的细胞.分布于肝小管末端。  相似文献   

11.
岩虫消化管组织学、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和组织化学方法初步研究了岩虫(Marphysa sanguinea)消化管的组织结构和消化酶的分布。结果显示:岩虫消化管呈长直管状,可分为口咽腔、食道、肠和后肠。组织化学研究表明食道粘膜层固有层有分泌酸性粘多糖、中性粘多糖和混合粘多糖3种粘液细胞;肠及消化盲囊的上皮细胞游离端及顶部胞质均检测到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和酯酶的活性。透射电镜显示食道粘膜固有层的粘液细胞可分为含低电子密度颗粒、高电子密度颗粒和电子透明颗粒3种。肠和消化盲囊绒毛发达,上皮细胞表面具丰富微绒毛,游离端细胞质中可见酶原颗粒、吞饮小泡、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及溶酶体。肠纤毛沟由纤毛柱状上皮细胞组成,带环状横纹的纤毛小根插入细胞内部,纤毛小根之间散布着丰富的线粒体、溶酶体等结构。  相似文献   

12.
皱纹盘鲍鳃的光镜和电镜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皱纹盘鲍鳃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鳃叶上皮按结构与功能可区分为5个区带:前纤毛柱状上皮区、立方上皮区、侧纤毛柱状上皮区、呼吸上皮区及后纤毛柱状上皮区.侧纤毛是产生呼吸水流的重要动力来源.呼吸上皮区具大小不等的褶皱,上皮细胞高度仅约为~8 μm,具密集的微绒毛,其结构有助于气体交换.  相似文献   

13.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消化道形态学及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大体解剖及光镜技术研究了牙鲆消化道形态学和组织学。牙鲆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小肠、幽门垂和直肠构成。牙鲆口咽腔较大 ,牙锥形 ,为颌齿 ,舌三角形 ,粘膜表面为复层扁平上皮 ;食道粘膜也衬着复层扁平上皮 ,在食道起始处存在少量味蕾和较多的杯状细胞。由食道到胃 ,杯状细胞逐渐减少直至消失。肌肉也由横纹肌变成平滑肌。胃稍膨大 ,弯曲呈 J型 ,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贲门部、胃体和幽门部均有胃腺分布 ,尤以胃体处最多。小肠短 ,为体长的 1/ 2左右。小肠上皮为具微绒毛的单层柱状上皮 ,幽门垂 4个 ,无括约肌 ,组织结构与小肠相似。直肠粘膜上皮为假复层柱状上皮 ,粘膜上皮中散布着较多的杯状细胞 ,环肌比较发达。牙鲆的消化道组织特点表明 ,其消化过程的特性就是食物停留胃内的时间较短 ,因而牙鲆的进食间隙也较短。  相似文献   

14.
采用对比实验与显微观察的方法,对海蜇浮浪幼虫及早期螅状体的摄食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海蜇浮浪幼虫期不摄食外界食物;浮浪幼虫附着变态发育成海蜇螅状体1d后,开始摄食其它浮浪幼虫,螅状体发育到第3天摄食能力迅速增强,能够捕食卤虫无节幼体。海蜇早期螅状体的捕食实验结果表明,早期螅状体开始捕食主要受两方面影响,一方面是口的发育,另一方面是刺细胞的发育。  相似文献   

15.
为丰富金乌贼(Sepia esculenta)的生化信息和充分了解其营养价值,作者采用生化方法测定了野生金乌贼成体肌肉的营养成分,并对其营养品质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显示:金乌贼肌肉中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的含量占鲜样质量的比例分别为71.10%、22.02%、0.75%和2.17%。肌肉中主要含有17种氨基酸,氨基酸总量占干样质量的64.75%,其中必需氨基酸总量为24.44%,占氨基酸总量的37.75%,与非必需氨基酸总量的比值为75.15%,符合FAO/WHO的理想模式;干样中呈味氨基酸的总量为25.34%,占氨基酸总量的39.14%;必需氨基酸平均得分为102.86,组成相对均衡,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85.43,可做为人体理想的蛋白质来源。在脂肪酸组成方面,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含量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33.46%、8.64%、49.83%,其中EPA和DHA共占PUFA的84.35%,脂肪质量较高。此外野生金乌贼肌肉中矿物元素种类及含量较为丰富。分析认为,金乌贼蛋白质含量高、必需氨基酸组成均衡、脂肪质量较好并富含矿物元素,具有较好的食用价值和保健作用。本研究评估了金乌贼的开发利用价值,同时为其配合饲料研发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
长江华溪蟹输精管的超微结构与精荚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兰  堵南山  赖伟 《海洋与湖沼》1996,27(4):373-379
于1993年9月-1994年8月,对采自安徽省宁国县的长江华溪蟹,利用电镜技术,并结合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研究其输精管的超微与精荚的形成过程,在于为深入研究华溪蟹的进化,受精生物学以及种质保存等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精子分别进入输精细管,被上皮细胞分泌物所包围,随着精子在管中的后移,分泌物不断增多增厚,最后将精子包围成团进而形成圆柱状精荚;精荚由精子群、精荚基质和精荚壁三部分组成;精  相似文献   

17.
ImeIOWThe nathead lobster, Thenus orientalis,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trOPical and subtIDPical indO - West Pacific region. T. orientalis is one of the most eCOnondcally significantspecies among scyllarids althoUgh its catch is nowhere large. In addition to its eCOnondc value,T. Orientalis is also of great scientific value because it represents a fdrily wfor reproductivebiology is ~ly studied. It is important to clarify the structures of ovary and Ovarian follicle inT. Orientalis.…  相似文献   

18.
东方扁虾卵巢和滤泡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卵巢包括4种形态的组分:(1)卵巢壁,(2)生殖上皮,(3)卵母细胞(早期卵巢还包括卵原细胞)一滤泡细胞层,(4)卵巢壁内突.卵巢壁及壁内突均含有血管、血窦、肌细胞等成分,卵巢壁内突延伸至每个滤泡的外层基膜处.滤泡由内至外由卵母细胞、卵周隙、滤泡细胞及基膜等4部分组成.卵母细胞膜表面向卵周隙内伸出许多微绒毛,并具有许多微吞饮凹.随着滤泡的发育,卵周隙内含物电子密度越来越大,成熟滤泡的卵周隙内含物演变为卵壳.卵壳由两部分构成:外层较薄,而内层较厚且含电子致密的颗粒物质.滤泡细胞一般为单层,具较强的合成活性,其合成产物系卵周隙内含物的一部分.东方扁虾卵巢和滤泡的结构特征表明外源性(卵母细胞外及卵巢外)的卵黄合成在卵黄发生上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