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电镜技术观察研究了可口革囊星虫卵黄合成期卵母细胞发育及卵黄发生与卵膜形成的超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可口革囊星虫卵黄合成期卵母细胞发育经历了卵黄合成初期、卵黄旺盛合成期及生长成熟期三个阶段。卵母细胞卵黄发生途径主要由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演变成卵黄粒,以及吞饮作用形成卵黄粒。卵母细胞质膜外被有卵黄膜,由卵母细胞自体形成,且随生长而加厚;卵黄膜具通透性,外源营养物质能透过卵黄膜进入卵内。生长成熟的卵母细胞卵黄膜厚7—9μm,从内向外由纤维层、致密层、粒状突层及外膜构成,保护卵母细胞维持特定的形状。  相似文献   

2.
光裸星虫体腔液中卵子发生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究光裸星虫卵子发生的细胞学特点,利用电镜技术观察了光裸星虫体腔液中卵子发生过程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1)光裸星虫体腔液中存在游离的卵原细胞和卵母细胞,卵母细胞的发育分为卵黄形成前期、卵黄形成初期、卵黄旺盛合成期和成熟期4个阶段。(2)卵原细胞的细胞器少,核质比大。卵黄形成前期,卵母细胞的细胞器有所增加,大量核仁外排物进入胞质中;出现卵黄膜和胶质膜,卵黄膜遍布微孔。卵黄形成初期卵母细胞核有较多突起,细胞器大量增加,出现分散分布的卵黄粒。卵黄旺盛合成期卵母细胞迅速增大,卵黄大量积累。成熟期卵母细胞核膜突起回缩,胶质膜易于脱落。(3)卵黄分为2种。Ⅰ型卵黄电子密度高,不发生融合,为内源性卵黄;II型卵黄中等电子密度,可融合为无定形卵黄块,为外源性卵黄。(4)成熟卵母细胞卵黄膜为三层,外层为颗粒层,表面具有粒状突;中层初始为均质结构,不断增厚并纤维化;内层致密,厚度不均。胶质膜电子密度极低。(5)卵子外有滤泡细胞,其核质比很大,细胞器少,在卵母细胞成熟期发生凋亡。文章还探讨了胶质膜、卵黄膜、滤泡细胞的功能,以及细胞器在卵黄形成中的作用。研究结果积累了光裸星虫卵子发生细胞学资料,为光裸星虫生殖调控与人工繁育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可口革囊星虫早期形态及发育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soma esculenta)的胚胎和幼体形态发育过程.可口革囊星虫为体外授精的种类,生殖细胞在体腔液中发育生长,其成熟配子经肾管排出体外,繁殖期星虫肾管极为膨胀.光镜下成熟精子为蝌蚪状,包括一膨大的头部和一细长的尾鞭,总长度42.58±1.31μm,其中头部长4.93±0.32μm.成熟卵子为近圆形,卵径为138.4×127.8μm~145.0×125.6μm,卵膜较厚,达6.8~8.1μm,沉性卵,卵黄密度高且分布均匀.体腔内未成熟卵细胞中央区卵黄较少而略呈透明状.卵裂的类型为完全卵裂和螺旋型卵裂.原肠胚胚体外周丛生纤毛,开始依靠纤毛摆动缓慢自转.担轮幼虫呈梨形,体表纤毛发达,顶端着生一丛10~15根、长40~70μm的鞭毛,依靠鞭毛和纤毛的不停摆动作快速的螺旋曲线运动,具一定的趋光性.担轮幼虫的摄食器官与消化道尚未形成,其营养方式靠自身卵黄提供.变态为浮游的海球幼虫时体长177.5~191.2μm,摄食器官与消化道形成并开始摄食单细胞藻,海球幼虫后期体长达640~750μm.变态为稚虫后营底栖生活,初期体长750~820μm,随着稚虫的生长,身体逐步变长,内部器官逐步发育完全,成为与成体相同的形态.在28.2~29.1℃和盐度25.77的条件下,从受精卵到初孵海球幼虫的发育时间为45~48h,文中给出了在2种水温条件下各发育阶段的时序表.  相似文献   

4.
中国龙虾卵子发生及卵巢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组织学方法研究了中国龙虾(Panulirus stimpsoni)的卵子发生、卵巢结构和发育.根据卵细胞的大小、形状、核仁的形态及数目、卵黄颗粒的积累情况、卵母细胞与滤泡细胞的关系等,可将卵子的发生分为卵原细胞、卵黄发生前卵母细胞、卵黄发生卵母细胞和成熟卵母细胞等四个时期;卵巢壁由结缔组织外膜和内生殖上皮构成,生殖上皮分化产生卵原细胞和滤泡细胞;卵巢的结构单位是卵母细胞发育区.根据卵巢的体积、颜色和主体卵细胞的类型等,可将中国龙虾的卵巢发育分为形成期、发育期、将成熟期、成熟期和恢复期共五期.  相似文献   

5.
结合日本新糠虾雌性生殖系统的解剖特征和组织结构特点,首次对日本新糠虾卵巢发育及卵子发生进行分期,并对各期卵巢发育时间及卵巢长与体长间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日本新糠虾雌性生殖系统由卵巢和输卵管组成。卵巢呈“H”形,分左右两叶,两叶间有呈近三角形横桥连接,横桥内侧为生殖上皮。卵巢实质不分叶,卵细胞由横桥向两侧卵巢迁出并逐渐发育变大。卵子的发生经历5个阶段,分别为卵原细胞、卵黄合成前期卵母细胞、内源性卵黄合成期卵母细胞、外源性卵黄合成期卵母细胞和成熟期。滤泡细胞随着卵细胞的迁移而迁移,卵细胞发育后期出现滤泡细胞与卵母细胞相融合现象。卵巢发育分为5个时期,分别为未分化期(以卵原细胞为主,约为孵化后的18d)、小生长期(以内源性卵黄合成期卵细胞为主,约为孵化后的22d)、大生长期(以外源性卵黄合成期卵细胞为主,约为孵化后的25d)、成熟期(以成熟卵细胞为主,约为孵化后的28d)和退化期(为排卵后卵巢,约为孵化后的32d)。退化期卵巢中未见有结缔组织增生,而实质中存在着大量早期卵细胞,滤泡细胞呈多层分布于卵细胞周围。输卵管自卵巢末端生出,开口于第6胸肢基部内侧腹甲上,随卵巢发育,管腔渐增大。日本新糠虾卵巢长与体长间有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长毛对虾卵子发生的研究——Ⅰ.卵子发生过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叙述了长毛对虾卵子发生的过程及发生过程中卵细胞内部构造的变化。根据细胞的大小、核仁的形态、卵黄粒的有无、粘液泡的出现及卵母细胞与滤泡细胞的关系,长毛对虾的卵子发生可以划分为卵原细胞、卵黄发生前的和卵黄发生的卵母细胞三个时期。 卵原细胞直径约20μm,核大而圆,核仁较为疏松,一至数个;细胞质空虚透明,呈嗜酸性。卵黄发生前的卵母细胞大小在20—40μm之间;核仁数量多,紧贴核内膜围成一圈;细胞质细密,细胞器发达,数量丰富,表现强的嗜碱性,靠近核外膜的细胞质部分出现核仁外排物。卵黄发生的卵母细胞直径约40—300μm;细胞质形成并积累一定数量的卵黄粒,皮质部分出现粘液泡,卵母细胞外围有一层滤泡细胞。本文还讨论了卵子发生与性腺成熟的关系,卵子发生各期细胞的变化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7.
澳洲管体星虫(Siphonosoma australe)是海南当地极具特色的星虫资源, 经济价值高。近年来该资源急剧衰竭, 开展星虫资源恢复与保护十分重要。文章对海南澳洲管体星虫卵细胞的显微与超微结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 1) 卵细胞发育经历4个阶段: 生长前期, 体腔液中大量光滑的凹饼状红细胞出现表面凹凸不平的褶皱(直径小于30μm), 暗示这些红细胞是卵原细胞; 生长后期, 30~40μm的卵细胞表面褶皱消失, 变成光滑的圆厚饼状, 并出现厚度1μm的卵黄膜, 卵黄颗粒开始积累; 成熟前期, 卵细胞球状, 直径60~120μm, 卵黄膜增厚至5~11μm, 卵黄颗粒增多, 细胞核增大, 部分染色质形成高电子密度的团块散布于核内; 成熟后期, 直径120μm, 卵黄膜厚11~12μm, 卵黄颗粒充满整个卵细胞, 膜孔外露于膜表层。2) 成熟期澳洲管体星虫卵黄膜仅分为两层: 有一定厚度的均质内层和多层重叠膜结构组成的外层, 同时外层上覆盖有粒状突。膜孔结构简单, 主要是膜凹陷折叠形成。3) 卵黄颗粒分为Ⅰ型和Ⅱ型, 其发生途径主要由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溶酶体等细胞器演变而成, 亦可由卵母细胞吞饮而成。最为常见的是高尔基体包裹形成的Ⅱ型卵黄颗粒。4) 海南文昌海域澳洲管体星虫的繁殖季节为4—8月, 其中5—7月是繁殖高峰期。3月初卵母细胞开始出现, 4—8月成熟卵细胞在体腔中保持一定密度, 9月份卵细胞密度降至极低, 10月份后消失。澳洲管体星虫作为一种新的具有热带特色的水产种质资源, 其卵细胞发育及生殖周期研究将极大推动其繁育及保护的相关技术探索。  相似文献   

8.
采用连续切片和光镜技术,对三疣梭子蟹卵子发生、激活和早期卵裂进行了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在发育及再发育的卵巢中,三疣梭子蟹卵子发生主要经历了卵原细胞的增殖和初级卵母细胞的分化、生长、成熟这两个阶段.依据卵子发生过程中雌性生殖细胞形态的变化,这两个阶段又可细分为卵原细胞期、卵黄发生前卵母细胞期、小生长期、大生长期、近成熟卵母细胞期和成熟卵母细胞期等6期.成熟卵母细胞处于第一次减数分裂中期,这可作为卵子成熟的形态学标志.第一次减数分裂中期纺缍体长轴的旋转可以发生于卵巢中,与精子及海水的刺激无关.初级卵母细胞达到形态和生理上都成熟的时间窗口很窄.精子入卵引起卵子的激活和减数分裂的完成.23℃下离体培养时,第一和第二极体分别在卵产出后约40min和2h释放.雄原核的形成早于雌原核.雌、雄原核在卵产出后约5h通过联合形成合子核.卵产出后约6h,受精卵处于第一次核分裂后期,但卵裂沟直到卵产出后13h才能观察到,此时核已完成了2次分裂,形成合胞体胚胎.  相似文献   

9.
东海三疣梭子蟹第一次卵巢发育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2004年7月至2005年4月在舟山海区定点连续采样,系统研究了东海三疣梭子蟹卵巢发育期间的卵巢指数(GSI)、肝胰腺指数(HSI)、卵巢外部特征、卵巢发育分期及其组织学的变化.结果表明:东海三疣梭子蟹生殖蜕壳和交配主要发生在9~10月,产卵主要在3~4月,卵巢发育早期不同个体间的GSI差异较大,后期则趋于同步;三疣梭子蟹卵巢发育期间,GSI显著增加,HSI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GSI和HSI呈负相关性;根据GSI、卵巢形态特征和组织学变化等,三疣梭子蟹卵巢发育可以分为6期,Ⅰ期卵巢呈透明细带状,雌体尚未生殖蜕壳,卵巢中主要为卵原细胞(OG)和卵黄合成前的卵母细胞(PR);Ⅱ期卵巢呈乳白色,主要为卵黄合成前的卵母细胞(PR)和内源性卵黄合成期的卵母细胞(EN);Ⅲ期卵巢为淡黄色或橘黄色,主要为外源性卵黄合成期的卵母细胞(EX);Ⅳ期卵巢呈橘红色,主要为近成熟的卵母细胞(NO),卵径为200~300μm;Ⅴ期卵巢发育成熟,主要为成熟期的卵母细胞(MO);Ⅵ期卵巢呈淡橘红色,已排卵,卵巢中主要为排卵后剩余的基膜和滤泡核.  相似文献   

10.
大弹涂鱼卵细胞发育的显微和超微结构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运用光镜和电镜观察了大弹涂鱼卵细胞发育各时相的形态结构。结果表明,卵细胞发育可分为6个时相,即(1)卵原细胞、(2)卵母细胞单层滤泡、(3)卵母细胞出现脂滴和卵黄、(4)卵母细胞卵黄充满、(5)卵母细胞核极化和(6)卵母细胞退化时相。发现颗粒细胞之间的滤泡小泡。成熟卵中的皮质泡在受精以前就开始释放其内含物到卵周期。对滤泡小泡和滤泡腔、皮质泡的作用以及卵膜结构变化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以鳕鱼皮为原料,采用双酶水解法制备鱼蛋白水解物再经亚铁修饰获得鱼蛋白水解物亚铁复合物(Fe-FPH),并对Fe-FPH进行了抗营养性贫血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以水解度(DH)为5%的鱼蛋白水解物为原料,在pH7.0、温度20℃、螯合时间15min的条件下可获得Fe-FPH6.7%;(2)Fe-FPH蛋白含量为85.1%,铁含量达40254mg/kg,氨基酸价为59.62;(3)抗营养性动物实验研究表明:Fe-FPH给药组第5天可显著提高营养性贫血大鼠的Hb含量,第11天时表现出极显著效果;Fe-FPH组,第11天有显著降低大鼠血中PPIX作用,到第18天时表现出极显著效果。因此,Fe-FPH不仅含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而且有显著抗营养性贫血功能,可望成为鳕鱼加工副产物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采用黄芪多糖、葡聚糖作为免疫佐剂,与迟缓爱德华氏菌灭活疫苗配伍后注射免疫大菱鲆,测定免疫28d后血清中溶菌酶活力、SOD活力、抗体效价和各免疫组的相对保护率(RPS)。结果表明,添加多糖免疫佐剂能提高疫苗免疫的大菱鲆的各免疫指标,添加佐剂的免疫组的血清溶菌酶活力、SOD活力和血清效价比单纯的疫苗免疫组显著提高(P<0.05),2.5mg/ml黄芪多糖混合疫苗免疫组和5mg/ml葡聚糖混合疫苗免疫组的相对保护率最高,分别达(78.7±1.3)%和(64.0±8.9)%,且溶菌酶活力、SOD活力及血清效价等指标较其他各组有提高。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两步降温法超低温冷冻保存大黄鱼精子,并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精子的超微结构损伤.结果表明,大黄鱼冻精的激活率、运动时间及寿命与鲜精相比无显著差异.鲜精中28.5%的精子形态结构异常,冻精中37%的精子形态结构异常.形态结构正常的精子表现为质膜与核膜结构完整、无膨胀现象,袖套、轴丝及中心粒结构正常,线粒体形态完整、嵴较发达;形态结构异常的精子表现为质膜破裂、脱落,质膜膨胀,核膜破裂、脱落,核局部受损伤,线粒体膨胀、嵴退化或消失,线粒体移位或脱落.结果显示,以Cortland溶液为稀释液,10% DMSO为抗冻剂,对大黄鱼精子具有较好的抗冻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应用1979年6月-1980年8月渤海湾环境调查中的青鳞鱼及斑Ji卵和仔鱼资料,以几种数学方法对其早期发育阶段的形态及分布特征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两种鱼的各期卵径、卵黄径均差异显著;两种仔鱼体形相似,但在卵黄吸收殆尽前后体形均有圈套的变化;它们的体高、头长、标准长、肛前长,眼径之间两两显著相关,仔鱼从Ⅰ期到Ⅱ变化的是一些大长度量,而肛前和肛后肌节数变化不大。两种鱼卵及仔鱼皆出现在整个海区,青鳞  相似文献   

15.
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以霍乱弧菌lolB为靶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了霍乱弧菌的PCR和环介导等温核酸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检测技术研究,并对它们的特异性、灵敏性和实际应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所建立的PCR检测霍乱弧菌的方法最低检测限为4.0× 103 CFU/ml; LAMP检测方法在65℃下恒温扩增60min,检测限为4.0×101 CFU/ml,反应产物加入荧光染料SYBR Green Ⅰ后反应液呈现明显的绿色;以温和气单胞菌、副溶血弧菌、鳗弧菌及美人鱼弧菌为对照菌株,检测结果均为阴性;霍乱弧菌人工染菌的8种水产品进行PCR及LAMP检测,结果均为阳性,而未染菌组均为阴性;PCR及LAMP检测霍乱弧菌的方法均具有灵敏度较高、特异性强等优点,且LAMP检测霍乱弧菌的方法灵敏度是PCR方法的100倍,更适合于养殖现场检测的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叶绿素-α是湖泊浮游植物现存量的重要指标,其含量能反映水中浮游植物的丰度和变化规律。研究叶绿素含量的动态变化,可以有效防止、监控湖泊富营养化的发生。以太湖为研究对象,根据其营养水平进行分区,使得不同区域内叶绿素的浓度不同,而同一区域内浓度大体一致,然后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每个区域内未采样点的叶绿素浓度进行插值,取区域内所有栅格的平均值作为其最终浓度。应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太湖1998-2004年每月的叶绿素含量进行动态模拟,建立各湖区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中营养区I符合MA(1)模型,轻富营养区Ⅱ和中富营养区Ⅲ符合AR(1)模型,富营养区Ⅳ符合MA(5)模型,重富营养区V符合AR(6)模型。由此预测出2005年各湖区总叶绿素的含量,经前10个月实测数据的验证说明,所建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太湖各区域叶绿素浓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采用5种不同饵料投喂斑节对虾幼虾,研究各饵料对幼虾的体长、体重及成活率的影响,实验周期为20天;然后用投喂攻毒的方法分别感染WSSV,观察不同饵料对幼虾WSSV敏感性的影响。实验周期为12天。结果表明,投喂卤虫无节幼体组的幼虾,其体长、体重增长明显优于其它各组(P〈0.01),随后依次为贝肉组、鱼肉组、人工配合饲料组、虾片组。不同饵料对幼虾WSSV敏感性的影响也有差异:投喂感染WSSV后,卤虫组和鱼肉组成活率最高,明显高于贝肉组、人工配合饲料组和虾片组(P〈0.01)。PCR检测表明,感染后全部幼虾个体为病毒阳性。  相似文献   

18.
岱衢洋拖网甲壳动物多样性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10年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1月)与2011年冬季(2月)对岱衢洋进行的共4个航次的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对该海域的甲壳动物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共捕获甲壳动物21种,其中虾类13种、蟹类7种、虾蛄类1种,隶属于2目14科18属;甲壳动物的生物量与尾数密度均以秋季为最高,春季则正好相反,且该两季的生物量与尾数密度间差异均显著(P<0.05);广温广盐种在种类数量、生物量与尾数密度方面均居主导地位;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的最小值均出现在冬季,表明该季甲壳动物群落的丰富度、多样性与均匀性都较低,另外,D值、H′值夏、秋两季高,冬、春两季低,与较外海域的情况正好相反,这主要是其对底层水温季节变化的一种响应。  相似文献   

19.
采用显微镜和连续切片技术,观察了大菱鲆胚胎发育阶段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特征。结果表明,大菱鲆胚胎发育主要经历6个时期;在14℃,胚体经108h即可孵化出膜。胚胎在64细胞期出现纬裂,分裂球分化为外层的包被层和内部的深层细胞;多细胞期形成卵黄合胞体层;低囊胚期形成囊胚腔。受精后26h30min胚盾出现。胚盘下包65%时,头突...  相似文献   

20.
滑蛤属至今已发现的种都分布于北半球,这些种类都是冷水种。新种Liocyma chinensis是一个温水种,采自渤海莱州湾,这是滑蛤属在亚洲大陆最南的分布界线。新种的发现,增加了黄、渤海动物区系中的冷水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