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本研究以西太平洋雅浦海沟分离得到的篮状菌(Talaromyces sp.)DYM25为实验菌株,通过水饱和正丁醇萃取菌株DYM25的胞外产物,利用生物碱沉淀显色法初步考察胞外产物的种类,进而研究了胞外产物的抗菌、抗氧化和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1 L菌株DYM25的发酵液通过水饱和正丁醇萃取旋蒸后可得到约2 g的产物;生物碱显色反应预示着胞外产物中生物碱盐类物质的存在;篮状菌DYM25胞外产物对枯萎病致病菌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的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是篮状菌作为F. equiseti拮抗菌的首次报道。同时,此胞外产物还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和抗肿瘤活性,其抗氧化能力随产物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对人胰腺癌细胞PANC 1的抑制能力也呈现出一定的浓度依赖性。篮状菌DYM25多样的生物活性凸显了其良好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为从极端环境微生物中获得抗肿瘤药物先导化合物,作者从采自内蒙古盐湖的沉积物中分离了96株耐盐真菌.采用小鼠乳腺癌细胞株tsFT210和海虾(Artemia salina Leach)筛选抗肿瘤活性微生物,1株耐盐真菌Aspergillus variecolor B-17表现出明显的细胞毒活性和海虾致死活性.采用活性跟踪的分离方法,从该菌株的大量发酵产物的石油醚层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3个单体化合物.通过一维、二维超导核磁共振、质谱等波谱方法确定其结构分别为:2-(E-1-庚烯基)-3,6-二羟基-5-(3-甲基-2-丁烯基)苯甲醛(1)、2-庚基-3,6-二羟基-5-(3-甲基-2-丁烯基)苯甲醛(2)、2-(E,E-3,5-庚二烯基)-3,6-二羟基-5-(3-甲基-2-丁烯基)苯甲醛(3).化合物1、2和3对P388、A549、HL-60和BEL-7402肿瘤细胞表现弱的细胞增殖抑制活性,IC50值分别为88,68,66,65 μmol/L,9,99,110,84 μmol/L以及77,147,93,203 μmol/L.  相似文献   

3.
为获得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对一株分离于北部湾钉螺菌株Aspergillus fumigatus DL-p0m-g2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进行研究。综合应用反相ODS (octadecylsilyl)柱色谱、半制备液相等多种色谱学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理化性质、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学数据进行结构鉴定,并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细胞毒活性、抑菌活性和胆固醇转运蛋白NPC1L1 (NPC1-like intracellular cholesterol transporter 1)蛋白结合等生物活性评价。实验共分离得到21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和1个甾体,分别鉴定为6-methoxyspirotryprostatin B (1)、spirotryprostatin A (2)、fumitremorgin C (3)、cyclotryprostatin A (4)、fumitremorgin B (5)、pseurotin A (6)、azaspirofuran A (7)、azaspirofuran B (8)、cephalimysin C (9)、cephalimysin B (10)、fumi...  相似文献   

4.
研究南海礁栖腔节藻Coelarthrum sp.共附生真菌Pestalotiopsis neglecta SCSIO41403的次级代谢产物。采用中压正相柱层析色谱法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 对真菌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 制备获得6个次级代谢产物单体化合物, 使用核磁共振、质谱等波谱学方法, 结合其理化性质以及文献数据对比, 分别鉴定为: gamahorin (1)、microsporaline C (2)、7-hydroxy-5-methoxy-4,6-dimethylphthalidc (3)、demethyl nectriapyrone A (4)、4-hydroxybenzaldehyde (5)和4-hydroxyphenethyl acetate (6)。这6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菌株发现, 其中化合物1、2、5和6是首次从海洋动植物共附生真菌中发现。抗菌活性筛选显示其中化合物3对白色念珠菌有明显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5.
对从南海海藻内生真菌ZJ27次级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的5种化合物进行抑菌活性的研究,采用96孔板法测定化合物对蜡状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白色葡萄球菌、藤黄八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6种细菌的抑制活性,并用生长速率法测定化合物对黑曲霉、尖孢镰刀菌、立枯丝核菌和白色念珠菌等4种真菌的抑制活性。化合物对上述6种细菌均有不同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1对枯草芽孢杆菌、白色葡萄球菌和藤黄八叠球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MIC值分别为0.1、0.2、0.2μmol/mL。化合物1和2对黑曲霉、尖孢镰刀菌、立枯丝核菌和白色念珠菌也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化合物1对这4种真菌的IC50分别为15.06、3.09、3.68、8.19μmol/mL,化合物2相应的IC50为22.28、21.32、8.18、21.75μmol/mL。化合物1和2作为天然抗菌物质,具有广谱抑菌效果,具有较高的应用潜力和综合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6.
焦曲霉(Aspergillusustus)TK-5是分离自土耳其海域海鞘(Pyuramomus)新鲜组织中的一株内生真菌,利用正相与反相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以及高效液相制备等色谱方法从其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通过一维、二维核磁共振、质谱等技术鉴定了所有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血苋烷型倍半萜类化合物strobilactone A(1), ustusolate E(2), ustusolate C(3), ustusolate D(4),11-hydroustusolate E(5), 11, 6’-hydroustusolate E(6),(2’E, 4’E, 6’E)-6-(1’-carboxyocta-2’, 4’, 6’-triene)-11,12-epoxy-9, 11-dihydroxydrim-7-ene(7), 12-hydroxy-6-epi-albrassitriol (8), ustusolate A (9), deoxyuvidin B(10)和二倍半萜类化合物6-epi-ophiobolinG(11),(6α)-21,21-O-dihydroophiobolinG(12),6-epi-ophiobolin K(13), ophiobolin P(14) ophiobolin H(15), ophiobolin Q(16)及ophiobolin R(17)。活性筛选表明化合物2、6、7、9、11和13对神经氨酸酶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31.8、37.3、28.4、36.8、46.6和37.6μmol/L。  相似文献   

7.
对海鞘内生真菌棒曲霉Aspergillus clavatus AS-107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化学研究。利用反相和正相硅胶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pTLC)以及葡聚糖凝胶柱层析等色谱方法从其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7个喹唑啉酮生物碱类单体化合物,并综合其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了它们的化学结构,分别是norquinadoline A (1)、quinadoline A (2)、epi-fiscalin D (3)、fiscalin B (4)、quinadoline B (5)、prelapatin B (6)和tryptoquivalines L (7)。对所有化合物进行了抗水产致病菌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2对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ia)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MIC值为16μg/mL;化合物6对副溶血性弧菌(Vibrioparahaemolyticus)、哈氏弧菌(V.harveyi)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ia)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MIC值分别为16、32和32μg/mL。  相似文献   

8.
沈硕 《海洋科学》2014,38(11):35-40
通过抑菌及抗肿瘤活性实验,明确海洋真菌Neosartorya fischeri 1008F1次级代谢产物中的活性有效组分。应用对峙培养法和生长速率法,对菌株的抑菌活性进行测定。应用MTT法,对菌株的抗肿瘤活性进行测定。应用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的方法,对菌株发酵产物的提取物进行分离。结果发现,海洋真菌Neosartorya fischeri 1008F1的水溶性提取物对番茄早疫菌(Alternaria solani)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菌株的粗提物浸膏经Sephadex LH-20柱梯度洗脱后,得到的组分B、C、D、E和F。在0.5 g/L的供试浓度下,组分B、C和D对胃癌细胞SGC-7901的抑制率均高于80%,而组分B、C、D、E和F对肝癌细胞BEL-7404的抑制率均高于70%。  相似文献   

9.
对从中国江苏连云港海域中筛选出的海洋放线菌ACMA006的发酵产物进行了分离纯化,获得2种抗肿瘤活性化合物,并进一步鉴定其结构.海洋放线菌ACMA006经大规模发酵后,发酵液采用溶剂萃取法提取其中的抗肿瘤活性成分,并利用硅胶柱层析、制备薄层及HPLC等方法对萃取物进行分离得到单体化合物.利用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H—HMR谱和”C—NMR谱等波谱数据对单体化合物的结构进行解析和鉴定.结果表明化合物B为放线菌素D,其分子式为c62:H86N12016含有2个多肽酯环,由L一苏氨酸、D一缬氨酸、L.脯氨酸、N一甲基甘氨酸和L—N一甲基缬氨酸组成,通过羧基与发色母核吩唾嗪酮相连接.化合物A可能为放线菌素D的衍生物.这是国内外首次从海洋放线菌中分离提取出放线菌素D.  相似文献   

10.
对来源于珠江口沉积物的一株海洋真菌嗜松青霉(Penicillium pinophilum)SD-272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了化学成分分离及其生物活性研究。采用常规硅胶柱层析、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等分离手段,通过紫外、核磁共振技术、质谱技术等现代波谱学技术,从其发酵液提取物中共分离并鉴定了13个化合物,分别为:4'-demethylvermistatin(1),vermistatin(2),penisimplicissin(3),deoxyfunicone(4),5,6-epoxy-3-deoxyfunicone(5),5′-methoxy-6-methyl-biphenyl-3,4,3′-triol(6),altenusin(7),1-deoxyrubralactone(8),kojic acid(9),7-hydroxy-2-(2-hydroxypropyl)-5-methylchromone(10),dankasterone(11),4-hydroxy-2-methoxyacetanilide(12),N-(2-hydroxypropanoyl)-2-aminobenzoic acid amide(13)。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嗜松青霉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1显示较好的卤虫致死活性,LD50值为39.2μmol/L。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重要经济鱼类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遭受了严重的海水白点病的感染,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海水白点病是由体外寄生虫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感染引起,不仅能引起被感染鱼类生理的破坏,还能够引发二次细菌感染。有报道指出一些抗菌肽(antimicrobial peptides)具有抗刺激隐核虫的活性。大黄鱼hepcidin-like(命名为Lc-HepL)是从刺激隐核虫感染大黄鱼后的比较转录组中挖掘到的一个差异表达基因。本研究中,在基因和蛋白水平上分析了该抗菌肽的生物活性。刺激隐核虫感染后,qRT-PCR检测到Lc-HepL在鳃、肌肉、肝脏、头肾、肠道和脾脏6种组织中显著上调,并且上调的时间点出现在幼虫感染阶段、滋养体脱落阶段和二次细菌感染阶段,结果显示Lc-HepL在抗刺激隐核虫和二次细菌感染的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体外成功诱导并纯化的重组Lc-HepL(rLc-HepL)对某些病原菌具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的强抗菌活性。本研究首次探究了rLc-HepL的抗刺激隐核虫活性,显微观察结果显示其能引起幼虫细胞膜破裂、内容物外泄,该结果首次提供了大黄鱼hepcidin-like具有强抗刺激隐核虫活性证据。研究数据表Lc-HepL很可能是大黄鱼抗刺激隐核虫感染的一种重要的先天免疫因子,具有应用到未来的药物中的潜力。  相似文献   

12.
管峰  李长红  聂力  苗亮  陈炯 《海洋与湖沼》2018,49(2):422-431
Piscidin类抗菌肽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在鱼类先天性免疫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对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单核/巨噬细胞(monocytes/macrophages,MO/MΦ)转录组测序获得piscidin 1基因(Bppis1)c DNA全序列。Bppis1基因c DNA序列由327个核苷酸组成,开放阅读框为207bp,编码68个氨基酸,预测相对分子量为7.7k Da,等电点为5.51。氨基酸序列多重比对分析表明,Bppis1具有piscidin家族的特征结构,信号肽序列最为保守,终止于GEG序列后,与黄条(Seriola lalandi)piscidin同源性最高,为40.8%;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Bppis1属于piscidin 1类,与黄条piscidin进化相关性最高。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RT-q PCR)结果显示,Bppis1m RNA在健康鱼鳃中表达量最高;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感染后,大弹涂鱼肝、脾、肾、鳃和皮肤中Bppis1 m RNA表达量显著上调。体外抑菌实验结果表明,人工合成的Bppis1成熟肽抑菌活性较广泛,但对迟缓爱德华氏菌和3株革兰氏阳性菌无抑菌活性。大弹涂鱼MO/MΦ经1.0μg/m L Bppis1成熟肽处理后,对FITC标记的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的吞噬活性显著增加。综上,Bppis1在大弹涂鱼先天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能作为抵抗病原体入侵的潜在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生物扰动在养殖废水生态处理系统中对沉积物不同垂直分层的各种磷形态迁移转化的影响,于2016年5—7月在养殖废水处理池的贝藻处理区采集不同缢蛏养殖密度下的实验围隔箱内的底泥,测定不同垂直方向上的磷形态、微生物活性(FDA)以及碱性磷酸酶活性(APA)。结果表明,在底栖动物缢蛏生物扰动作用下,改变了沉积物内部的微环境,促进了微生物的生长,增大了沉积物中总微生物活性以及碱性磷酸酶活性。而沉积物中有机磷(OP)含量显著减少(P0.05);非磷灰石态无机磷(NAIP)、磷灰石态无机磷(AP)和无机磷(IP)含量显著增加(P0.05),这表明在缢蛏的生物扰动下OP可能转变成为AP、NAIP等无机磷成分;总磷含量呈降低趋势。本试验结果表明,缢蛏生物扰动下对于养殖废水生态处理系统沉积物垂直方向上的磷赋存形态具有显著的影响,且高密度组的生物扰动作用对沉积物中磷形态迁移转化的影响强于低密度组。  相似文献   

14.
侯宁宁  王晶  张全斌 《海洋科学》2017,41(9):102-109
以莫氏马尾藻(Sargassum maclurei)为原料,分别采用热水和稀酸两种提取方式提取莫氏马尾藻多糖,通过DEAE-Sepharose FF柱层析进行分级纯化,利用化学分析方法并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红外谱图、核磁共振谱图对分离到的莫氏马尾藻多糖及其分级组分的理化性质及基本结构进行分析,并对其主要组分的抗氧化与抗凝血活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莫氏马尾藻多糖是以岩藻糖为主,且含有少量硫酸根和糖醛酸的酸性多糖;莫氏马尾藻多糖清除自由基能力较强,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同时,该多糖可以通过抑制内源性凝血途径起到抗凝血作用,具有一定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5.
纳豆菌(Bacillus natto)发酵后的条斑紫菜经稀释、离心后上清液用一定浓度的乙醇处理获得醇沉物和醇溶液。将醇沉物去蛋白得到粗多糖,进行抗氧化活性的研究;将醇溶液旋转蒸发得到浸膏,将浸膏按极性大小分相萃取分别得到石油醚相、乙酸乙酯相和正丁醇相浸膏,探讨分相浸膏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四联微球菌的抑菌效果。通过测定多糖和分相浸膏对羟自由基(·OH)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评价其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醇溶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抑制作用,且随着浓度的升高各相浸膏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随之升高,其中,正丁醇相浸膏在质量浓度为0.5 mg/m L时对羟自由基的清除率达到91.6%,说明条斑紫菜经纳豆菌发酵可能产生了活性化合物;与对照组相比,利用纳豆菌发酵紫菜发酵物中多糖提取率增加了0.24%,发酵得到的多糖在质量浓度为5.0 mg/m L时对羟自由基的清除率达到了95.7%。  相似文献   

16.
海洋交替单胞菌YTW-10的鉴定及抑菌活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菌株YTW-10分离自山东烟台海域近海盐场泥样中。该茵能在NaCl浓度为1%~15%的培养基中生长,最适生长NaCl浓度为7%,最适生长温度为37℃,最适pH值为8。经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分析及基于16SrDNA的系统进化分析,该菌株鉴定为交替单胞菌属。以3株水产生物致病细菌和3株农作物致病真菌作为指示菌,检测其...  相似文献   

17.
海洋链霉菌M506 的鉴定及代谢产物抑菌活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本伟  李富超  秦松 《海洋科学》2012,36(12):45-49
自胶州湾沉积物中分离出海洋链霉菌M506,根据其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试验及基于16S rDNA序列系统进化分析,初步鉴定该菌为灰略红链霉菌.采用不同培养条件对其进行小规模发酵,利用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四株细菌作为指示菌,检测其抑菌活性.结果表明,该菌株代谢产物粗提物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等具有显著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8.
浒苔(Ulva prolifera)引起的大规模绿潮起源于黄海南部,在向北迁移过程中生物量迅速扩增,在海州湾附近(35°N左右)迅速增加达到峰值.在绿潮漂浮迁移过程中,海水表层温度、溶解无机氮(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N)和磷酸盐(PO43--P)变化显著.本文以迁移过程中的浒苔为...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生防细菌应用于水产养殖动物细菌病防治的可行性,作者从厦门市海沧港口污泥中筛选到一株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K2-1,利用琼脂扩散法发现其发酵上清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养殖常见致病菌——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有较强拮抗作用。进一步分析抗菌物质的部分特性,结果显示,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K2-1发酵产生的抗菌物质含有蛋白(肽)类成分,该抗菌物质具有一定的耐热性,其在温度40~70℃的条件下保持较好的抑菌效果,对酸碱度也有很强的耐受力,pH在3.0~9.0范围内,活性降低少于15%,对紫外线不敏感,对胰蛋白酶、胃蛋白酶、木瓜蛋白酶也不敏感,但对蛋白酶K敏感。从实验结果可以初步确定该菌具有较好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