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黄海胶体有机碳和溶解有机碳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切向超滤技术对胶体有机碳(COC)进行了有效分离,利用紫外/过硫酸钾法分别测定南黄海溶解有机碳(DOC)和COC的浓度。测定结果:南黄海表层水DOC的平均含量为340.0μmol/L;COC的浓度变化为30.2~125.0μmol/L,在DOC中所占的比例平均为30.9%,最高可达56.6%,结果表明,COC在有机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真溶解态有机碳(UOC)和COC之间的非相关性揭示了COC来源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
于1998 年5 月~6 月在温度18 ±1℃下培养甲藻,以紫外/ 过硫酸钾氧化法测定培养过程中藻液的溶解有机碳(DOC) 含量变化。结果发现,在甲藻的指数生长期,DOC浓度和甲藻干重呈线性关系。营养盐限制实验表明,海水中没有添加磷酸盐时,甲藻的干重增长得极其缓慢,DOC 为负增长。磷酸盐浓度越高,干重增长越快,DOC在培养时间内的累积量及平均增长速率也越快。当磷酸盐浓度为10μmol/L时,藻细胞释放的DOC占光合作用碳合成总量的比例最大。  相似文献   

3.
九龙江口本中1995年有机物的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松  廖文卓 《台湾海峡》1998,17(2):180-184
1995年3个航次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九龙江口水体总有机物的含量受悬浮物含量控制。在S〈5的低盐度区,悬浮泥沙和有机物产生明显的絮凝;在S〉5的广阔海域,它们的行移接近于理想混合。估算得出九龙江河流的入海一约;悬浮泥沙为9.8*10^5t/a;总COD为3.2*10^t/a,其中溶解态COD为2.1*10^4t/a约占2/3,为水体有机物的主要开矿如换算为溶解有机碳,则DOC的平均通量为3.2*10  相似文献   

4.
海水中胶体有机碳研究简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海洋碳通量研究的深入和切向超滤技术的完善,对海洋中胶体有机碳的研究引起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本文介绍了近年来海洋中胶体有机碳研究的发展状况。1胶体有机碳的定义及其研究意义1.1定义海水中的有机碳以溶解有机碳(DOC)、颗粒有机碳(POC)和挥发有机碳(VOC)3种形式存在[1]。其中,DOC和POC之间的区分,在操作上是以能否通过0.45μm孔径的滤膜为标准。近年来,随着对胶体粒子研究的发展,这一标准已不能满足对有机碳分类的要求[3]。水环境中的胶体,被定义为1nm到1μm范围内的粒子,而在分离…  相似文献   

5.
对虾养殖生态系有机质含量及其不同测定方法的数值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5个对虾养殖围隔生态系有机质含量及其不同测定方法所得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有机质总量波动在7.56 ̄19.76mg.L^-1(TCO)或4.76 ̄6.25mg.L^-1(COD),平均为13.05±2.85mg.L^-1(TOC)或5.52±0.40mg.L^-1(COD)。总有机质中,溶解有机质所占比例为76%(DOC/TOC)或82%(DCOD/COD);溶解有机质与颗粒有机质的比例  相似文献   

6.
测定了1997 年7 月份琉球群岛邻近海域的溶解有机碳(DOC) ,发现DOC的最高浓度存在于表层水中,为163μmol/L,底层水DOC的平均浓度为50μmol/L左右,最低为39μmol/L,且浓度相对保持恒定。黑潮北端DOC的浓度要高于南端,研究认为东海是DOC的一个源。  相似文献   

7.
青岛地区大气沉降物中碳水化合物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岛地区大气沉降物中溶解态碳水化合物平均浓度为3.3mg/L,明显高于河水与海水。1991年6-12月DCHO通过大气向海洋输送的通量为840.9mg/m^2,DCHO浓度与降雨量呈岁相关,且DCHO浓度及沉降量的季节变化明显。酸雨使得DCHO浓度升高,改变了碳水化合物在液固相间的分配。  相似文献   

8.
从全球大洋的许多站位采集了深水样品。以Sargasso海的深层水为参考,测定了溶解有机碳(DOC)浓度。冰岛海域的浓度最高(48±0.3μMC),至北大西洋的48°N和32°N分别降至41.5±0.4和43.6±0.3μM。环极海流(61°S)和罗期...  相似文献   

9.
实验研究海水中天然溶解有机物(DOM)在δ-MnO2、粘土和二氧化硅上的吸附,海水中溶解有机碳(DOC)在δ-MnO2、高岭石、伊利石和二氧化硅上的吸附率随pH的增加而减小。结果表明,在天然海水pH8.1条件下,海水中天然溶解有机物在这4种固体粒子上的吸附率大小为:δ-MnO2(32%)>伊利石(14%)>高岭石(4%)≈二氧化硅(3%)。根据统计热力学方法得到的公式能够很好地拟合海水中DOM在固体颗粒物上的吸附。  相似文献   

10.
鸭绿江口溶解态铝的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1996 年5 月枯水期鸭绿江口溶解态铝的含量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鸭绿江口溶解态铝的含量介于0.81 ~3 .56μmol/L之间;在河海混合初期铝快速清除,其后则表现为与低浓度海水的简单混合。并认为河口中悬浮颗粒物的吸附解吸作用与胶态和有机结合态铝的絮凝是造成鸭绿江口水体中铝清除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王宪  李文权 《台湾海峡》1997,16(2):164-168
本文根据1994年7月至1995年4月间4个航次调查资料而得。结果表明,九龙江口ATP的含量平均值为278.4μg/m^3,变化范围在32.4 ̄857.6μg/m^3之间。ATP与叶绿素a和POC之间存在着正相关性。Chl-a/ATP的高值区出现在盐度为25 ̄30间。POC(B)/POC的高温区出现在盐度为15 ̄25间。该区域颗粒碳含有最大比例的活体的有机碳约占60%。  相似文献   

12.
李宁  王江涛 《海洋科学》2011,35(8):5-10
根据2010年4月在东海北部近岸的调查,分析了研究海域溶解无机碳(DIC)和溶解有机碳(DOC)的含量及其分布状况,并分别对DIC、DOC与温度、盐度、表观耗氧量等要素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春季研究海域表、底层DIC平均含量分别为24.54mg/L和25.03mg/L,平面分布趋势均为近岸高于远岸,象山口附近...  相似文献   

13.
海水中的有机物主要是以溶解形式存在的,溶解有机碳(DOC)在全球碳循环中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化学海洋学和生物海洋学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Sugimura和Suzuki1988年用高温催化氧化法(HTCO)测定海水中的溶解有机碳(DOC)得到的测定数据比过去传统方法的高2~4倍,这一结果在海洋学界引起人们极大兴趣。然而在1991年国际DOC测定互校工作后,Suzuki修订了他早期的工作。近几年来,通过对DOC测定方法的重新评价,结果发现用高温催化氧化法和传统的湿氧化法测得的DOC数据相似,但下面…  相似文献   

14.
9810号台风过程厦门近岸海域POC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研究了9810号台风影响下九龙江口及厦门西港表层海水颗粒有机碳(POC)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某些环境因子的关系,除厦门西港低潮水外,台风期间POC含量的迅速增大,此“冲击期”共维持3d后POC值迅速回落,进入“恢复期”。台风期间,九龙江口高低潮,厦门西港高潮表层水POC含量分别为0.739、1.319和0.848mg/dm^3,是非台风状况下的1.1、1.9和1.4倍,陆源有机物的输入和底质再悬浮作用是控制表层水POC含量的主要因素,而厦门西港低潮水POC含量受台风作用影响较小,碎屑POC为厦门近岸海域表层海水POC的主要组成部分。POC与溶解态N、P营养盐有一定正相关性,暗示其可能来自颗粒物有机N、P的生物降解。  相似文献   

15.
Bauer  JE 《海洋地质前沿》1996,(2):10-12
深海沉积物和海水碳交换的同位素示踪J.E.Baner等海洋沉积物含有较多的有机碳,对上覆水体中有机质的性质有一定的影响.普遍认为,海底沉积物可能是深层水中老而难已测定的溶解有机碳(DOC)的来源;另外,放射性C同位素值(△14C)和稳定C同位素比值(...  相似文献   

16.
用采自珠江口咸淡水交汇区河段的水和沉积物进行自净试验。试验池内介质由某一段面的水和相应断面的沉积物组成。试验按加入和未加入污染物、流动状态和静止状态的条件组合进行。从试验获得的数据看,在加入污染物的试验池水中,CODMn、油类和砷含量变化有如下规律:以石油含量降解最为迅速,在1—3d内可降至未加入水平;其次是砷,自净速度与盐度有关,其含量降解50%时在低盐度水试验池中为6h,在盐度较高水中约需2d,水中CODMn、油类和砷的自净作用在试验开始后的第一天里进行最快;相同介质的试验池比较,动态条件比静态条件更有利于水中污染物的自净。此外,还应用试验结果对珠江口咸淡水交汇区水中污染物自净效应作了初步的估算。  相似文献   

17.
本文依据营口鲅鱼圈港倾废区8个航次的疏浚物监测和追踪调查数据,深入了解了倾废海区中悬浮物、浊度、COD和pH等指标随潮汐变化的时空分布规律。调查结果表明:虽然该倾废区实施疏浚物倾倒已达4a,但该区中除悬浮物含量略有增加外,其他指标(如COD,DO,pH等)基本处于一类海水正常值范围。疏浚物倾倒后20min内可引起水中悬浮物和浊度含量的急剧上升,对海水的pH和COD含量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表面浑水团主要随表层流和风向运移,悬浮物和浊度降至海区背景浓度的时间约需35~45min,迁移距离可达1.3nmile,影响面积通常可达0.3km2.  相似文献   

18.
实验研究了一个中型水库(黄同水库)中几种主要微量营养元素(Fe、Mn、Zn、Cu、Mo)的存在形态、分布及其季节变动。主要结果为:(1)水库中Fe、Mn、Zn和Cu的平均总浓度分别为364.3、112.1、96.01和3.24μg/L;Mo的溶解态平均浓度为3.26μg/L。Fe和Mn以颗粒态为其主要存在形式,而Zn和Cu则以溶解态为主。(2)该水库5种微量元素的水平分布呈均匀化特征,但其浓度具有较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其垂直分布互有差异,Fe、Mn、Zn随水层深度增加而递减,而Cu和Mo的垂直变化甚小。(3)微量元素存在形态与水化学因子存在一定相关性,PFe、PZn、PCu与DO间具有良好负相关,而DZn、DCu、DMo和PZn、PFe与叶绿素间均呈紧密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用采珠江口咸淡水交汇区河段的水和沉积物进行自净试验。试验池内介质由某一段面的水和相应断面的积物组成。试验按加入和未加入污染物、流动状态和静止状态的条件组合进行,从试验获得的数据看,在加入污染物的试验池不中,CODMn、油类和砷含量变化有如下规律:以石油含量降解最为迅速,在1-3d内可降至未加入水平;其次是砷,自净速度与盐度有关,其含量降解50%时在低盐度水试验中为6h,在盐度较高水中约需2d;水中  相似文献   

20.
采用作者研究的OP- 乳化剂增敏姜黄素分光光度法测定海水中的溶解硼,用ICP- AES法测海水中的硼和锶。发现在珠江口海水盐度2.686 ~25 .722 ,氯度1 .440 ~14 .136 为0.215 ~0 .229mg·kg- 1 ,平均值为0 .224±0 .005mg·kg- 1 mg·kg- 17 .64 ,Sr(mg·kg- 1)/Cl 比值为0.380 ~0 .663,平均值为0 .404 ±0 .016 ,两者皆在大洋海水自然变动范围之内。珠江口海水中的硼和锶浓度与海水盐度或氯度均有很好的线性关系。珠江口外南海海水盐度32 .923 ~33.446, 氯度18 .241 ~18.558 ,B浓度为4 .02 ~4 .24mg·kg- 1 ,Sr 浓度为7.64 ~7 .70mg·kg- 1 。珠江口海水实验数据统计回归线与理论释线比较后表明,珠江口海水中硼与锶均具有良好的保守性质,珠江口海水中的硼和锶主要来自湾外海海水潮汐输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