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浑天说不是地圆说──兼述金祖孟《中国古宇宙论》陈自悟《天文爱好者》1995年第3期发表《浑天说与地心说的比较》(下文简称《比较》),文章开宗明义指出:“浑天说与地心说是东西方类似的宇宙学说”。笔者认为这是流传已久的对浑天说的一种曲解。地心说首先是地圆...  相似文献   

2.
下篇:浑测论天 一.张衡与浑天 东汉时代,在一个繁星璀璨的夜空下,位于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县石桥镇)一块视野较为开阔之地,一位少年边注视星辰边在思索:诗集里说的斗柄随四季变换出现相应的不同指向,春东、夏南、秋西、冬北,有时还真得差不多是这样啊!  相似文献   

3.
将“水运浑天”的制造水平推向高峰的是北宋的苏颂和韩公廉。他们于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制成了中国古代最雄伟、最复杂的“水运浑天”——“水运仪象台。”  相似文献   

4.
明代正统七年制成的四件大型天文仪器浑仪、简仪、圭表和浑象,其中前三件完好地保存在紫金山天文台上,成为国家重点文物而驰名中外。唯有浑象因为在清朝初年不幸被毁,无缘见其面貌。为了展示明代天文仪器制作成就的全貌,我们对明代浑象进行了复原研究。在考查和分析大量古代天文史料和有关古籍后,我们对该浑象所表现的天文内容、各部尺寸、机械结构、以及外部装饰都做了深入探索。在此基础上,我们绘出了复原制作的工艺草图,作为技术部门施工时的依据。本文系统介绍复原研究中的文献考证、设计过程、以及复原制作工作情况。为了真实地反映此项研究的历史面貌,文中给出五张手绘的设计草图,以资存照。据此复制的明代浑象,现在陈列在紫金山天文台南京天文历史博物馆中。  相似文献   

5.
竞赛试题     
1.中国第一座独立建成的现代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的创建者是 ①张钰哲 ②陈遵妫 ③余青松。2.浑象,又称浑天象,也称天体仪,是古代演示日月星辰周日视运动天象的仪器。现在保存在北京古观象台的浑象是 ①元代郭守敬 ②明代汤若望 ③清代南怀仁设计监制的。3.“天再旦”是古书中记载的一种天象,最早提出这种天象是日出前发生的一次日全食的学者是 ①刘次沅 ②彭瓞钧 ③刘朝阳。4.北京天文台于1995年5月开展的scap科学计划是旨在搜寻 ①类星体 ②超新星 ③小行星的科学活动。5.目前已建成的世界上最大的光学望远镜是 ①…  相似文献   

6.
首先引入“天体力学(Celestla]mechanics)”这一术语的是法国著名数学家、天文巨匠拉普拉斯。他的全名为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Pierre·SimonmarquisdeLaplace),因研究太阳系稳定性的动力学问题而被誉为法国的牛顿和天体力学之父。他和生活在同一时代的法国著名数学家拉格朗日以及勒让德(Adrien—MarieLegendre)并称为“三L”。  相似文献   

7.
《圣经》中的“创世”说 神话对宇宙起源的解释通常发端于对外部世界的观察,最早的神话思维也是从仰望星空开始,然后回到地上。几乎所有的宗教都以一个或几个神来解释世界的诞生。至迟在公元前2-3世纪出现的犹太教《圣经》(即《圣经·旧约》),第一篇就是大名鼎鼎的《创世纪》(创世的记录),它以神创天地为开篇。  相似文献   

8.
谈到小天体撞击题材的科幻片,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上个世纪末随着“世界末日”说流行而拍摄的经典影片《天地大冲撞》(DeepImpact)和《世界末日》(Armageddon),前者是讲彗星撞击的,而后者是讲小行星撞击的。这两部影片作为好莱坞商业大片,场面特效自不必说。情节也很煽情动人。但在科学性上却比较欠缺,尤其是《世界末日》。今天要介绍的这部影片。我称之为科教片性质的科幻片。它不是什么特效大制作,但在科学性上非常硬。更值得真正的天文爱好者好好欣赏。  相似文献   

9.
利用元大都城墙东南角楼旧址修建观星台(至清代又改名为观象台),并在城下建紫微殿等房屋,将铸成的浑仪、简仪、浑象放在台上,将圭表和漏壶放在台下。又增修晷影堂。至此,北京古观象台和附属建筑群,大体上即具备了今天所见的规模和格局,以后主要是仪器设备的变化了。  相似文献   

10.
郭守敬的玲珑仪 上期曾说到,在我国古代的诸多浑象中,假天仪是最近于现代天象仪概念的。那么在苏颂与韩公廉的“假天仪”之后,这种仪器还有什么发展呢?有人认为元代著名天文家郭守敬曾制造出新的假天仪——玲珑仪。  相似文献   

11.
李良 《天文爱好者》2009,(10):46-51
1609年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在那一年,伽利略率先使用望远镜观测星空,开创了望远镜天文学时代。400年后,联合国将2009年定为国际天文年。此外,在1609年,德国天文学家约翰尼斯·开普勒出版了《新天文学》(10年后又出版《宇宙和谐论》一书),先后提出了著名的行星运动三定律,虽然这三大定律是零零散散地出现在他浩如烟海的著作里的,  相似文献   

12.
人的际遇瞬息万变,人事变迁也聚散无定,在我们看来,只有“天道”的运行是亘古不变的,不会因为我们的行为而导致改变,正如古语所云“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苟子·天论篇》),鲁迅先生也曾说过:“时光永是流逝,街市依旧太平”(纪念刘和珍君),天地之机,大体如是。所以人们常常会以违反常规的天文现象,来形容罕见或不可能的事件,例如“太阳打西边出来”等。但事实上,天体运行的规律看似简单而实则深刻,一些我们觉得不可思议或难得一见的天文现象,或许并不是真的就绝无可能。  相似文献   

13.
大家一定都知道嫦娥和玉兔的故事,但却很少有人听说过月球上还有一只金蟾(图1)。其实,早在汉代,张衡就在《张河间集·灵》中说:"姮娥,羿妻也,窃西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蛉。"刘向也在《五经通义》中记载"月中有兔与蟾蜍"。传统上认为玉兔的传说是自汉代开始的。而据闻一多先生考证,金蟾的传说在更早的战国之前就已经形成了。  相似文献   

14.
《天学真原》一书中,通过对《尚书·尧典》等作的剖析,认为中国古代历法从尧的时代(约公元前2200年前后)起主要就不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而是用于“安排统治阶级的重大政治事务日程”。通过几方面的分析,对这一见解提出了截然相反的看法,希望引起进一步的学术讨论。  相似文献   

15.
相信从“女生”时代走过来的“白骨精”大都曾钟情于《飘》。十几年前,《飘》是我“逃避”一板一眼无味课堂的一方净土;如今,《Gone with the wind》是摆在我床头的“红宝书”。但当我第三次尝试追逐《飘》的步伐时,心动的已不再是郝思嘉和白瑞德。能够恬静地敞开博大的胸怀,给思嘉一份无忧无虑的“陶乐”成为我心之所系。  相似文献   

16.
张杰 《天文爱好者》2008,(12):74-74
今年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张衡诞辰1930周年,同时也是他发明的世界上第一台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成功地测出千里之外的陇西地震1870周年。值此重要时机,河南省南阳市举办大型纪念活动。应当地政府和张衡研究会的邀请,北京天文学会的全体理事参加了这次盛大活动,同时在那里召开了“学会第十三届四次理事会”。  相似文献   

17.
小引 2012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第28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大会上,德国斯普林格出版社展示的《星图——历史、艺术性和绘制术》(第二版)一书引人注目。此书作者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荣誉退休教授尼克·卡纳什(Nick Kanas)。全书内容宏富,虽然行文言简意赅,总篇幅仍超过了500页,其专业性和可读性俱佳,很是难能可贵。书中有一小节“20世纪的主要星图”,首先列举的就是《诺顿星图手册》(以下简称《诺顿星图》),足见此图在国际天文界的声望与地位。  相似文献   

18.
(接上期) 下篇·太岁年躔 一.由《太嗥据太岁》的故事说起——这是一个天历外史的传说故事  相似文献   

19.
在《史记·天官司书》和《晋书·天文志》中,就有观看老人星的记载。《天官书》曰:“狼比地,有大星,日南极老人星。老人见,治安;不见,兵起。常以秋分时,侯之于南郊。”  相似文献   

20.
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帛画上画着一轮红日,中间蹲着一只乌鸦。据考证,这就是中国古代神话所说的“日中乌”(见题图右图)。《淮南子·精神训》中有“日中有蹲鸟”的记载,可以说这幅帛画是我国古代画家对太阳黑子的艺术描述。近几年来,在有关单位组织领导下,我国天文学工作者,从公元前781~公元1918年约两千七百年的历史典籍中,查出了数百条有关黑子的记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