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广东惠州海域是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节点。本文分析了2018年夏季惠州20种海洋鱼类体内Cu、Pb、Cd含量,利用单因子污染指数(SFI)进行了重金属污染水平评价,探讨了栖息水层、食性对鱼类体内重金属富集的影响。结果显示,(1)2018年夏季惠州海域鱼类体内重金属含量大小顺序与春季相同,皆为CuPbCd;夏季鱼类体内Cd含量显著高于春季,其与海水、沉积物重金属的季节变化无明显响应关系。(2)栖息水层方面,中上层鱼类体内Cu、Cd含量平均值高于中下层及底层鱼类,Pb含量反之;鱼类体内Cu含量差异显著,说明生境中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和鱼种类对鱼体内重金属富集有重要影响。(3)杂食性鱼类体内Cu和Pb较高,底栖动物食性鱼类容易富集Cd,反映了鱼类选择性吸收重金属元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摄食行为并未导致鱼类体内Cu、Pb、Cd元素富集。(4)鱼类体内Cu与Pb的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为显著正相关,反映其具有同源性。(5)SFI平均值显示,夏季惠州海洋鱼类体内重金属污染程度高于春季;夏季鱼类体内Cu含量为正常水平,Pb整体为轻度污染,Cd为重度污染。(6)参照《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NY 5073-2006)和WHO/FAO标准,2018年夏季鱼类体内Cd含量分别超标70%和20%,需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2.
鳡鱼的颅骨结构及其对掠食生态的适应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宜瑜 《海洋与湖沼》1980,11(2):169-174
鳡鱼Elopichthys bambusa(Richardson)是我国特有的一种鲤科鱼类,生活于江河、湖泊的中上层,游泳非常迅速,经常袭击和追捕其他鱼类,是一种咬捕掠食型的凶猛鱼类。由于这种习性,使它的形态,特别是颅骨的结构产生了某些相应变化。为此,(1912)曾据其上颔骨与前上颌骨相愈合等特征,建立了一个与鲤科其他亚科并列的一个类群——Elopichthyini。但至今未见到鳡鱼颅骨结构的系统描述。作者以两尾性成熟个体(标准长分别为930毫米和890毫米)为材料,对鳡鱼的颅骨结构进行了比较观察,对其掠食生态的适应性及其在鲤科鱼类系统发育中的位置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1鲑鱼生活在海洋中,而产卵却要游到河里,具有这类生活方式的鱼类称为回游鱼类。这种生物现象包藏着使科学家们感兴趣的许多奥秘,下面就是一例。海水是咸的,河水是淡的。鲑鱼的血液中也同人体一样,含有少量盐份,其成分高于河水但低于海水。与人类不同的是,鱼类直接受到外界含盐浓度的影响,渗透作用力求使鱼类体内和体外的含盐度保持平衡,而鱼的体内又具有一种盐分自我平衡调节机制对抗这种作用。那么,鲑鱼在海洋与河流  相似文献   

4.
正剑鱼,亦称"箭鱼"。是世界上热带、亚热带海洋中一种常见鱼类,因其上颌向前延伸呈剑状而得名。剑鱼颜色各异,大多数剑鱼的鱼背和鱼身为棕偏黑色。剑鱼平均重量为68?113千克,平均长度2.1米,嘴占其身长的1/3。剑鱼的主要食物为鱼类和乌贼,分布于除北冰洋之外各大洋,其本身也是一种主要的食用鱼,具有重要的渔业价值。  相似文献   

5.
十年来我国四种主要海产经济鱼类生态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地理条件及海洋环境的优越,我国近海海洋鱼类的资源十分丰富。具有经济价值的海产鱼类约50种,其中年产量超过十万吨的有带鱼(Trichiurus haumela)、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和大黄鱼(P.crocea),超过一万吨的有鳓鱼(Ilisha elongata)、海鳗(Muraenesox cinereus)及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等,其它则一般为数千吨。上述重要经济鱼类均系中下层或中上层鱼类。  相似文献   

6.
台湾海峡鲐鱼食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一、前言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eus为暖水性中上层鱼类,每年进行季节性洄游,游泳能力强,速度快,春夏时多栖息于水温和盐度较高、透明度大、潮流较缓、风浪较小的海区产卵索饵。此时,也是台湾海峡生产鲐鱼的旺季,有较多产量,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本文是一次对台湾海峡的鲐鱼食性进行较详尽的研究,现整理报导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海水模式种青鳉鱼(Oryzias melastigma)的胚胎发育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水青鳉鱼(Oryzias melastigma)作为一种新兴的海洋模式生物,可应用于海洋生态毒理学的研究。鱼类发育的早期阶段对污染物最为敏感,海水青鳉鱼胚胎毒性分析已成为毒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但是目前尚未见有关海水青鳉胚胎发育的有关报道,因此本研究对海水青鳉鱼的繁殖习性和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详细观察。利用体视显微镜对海水青鳉的早期胚胎发育过程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连续的实验观察,并描述了各个发育时期的特征。在水温(26±0.5)°C的条件下,海水青鳉鱼受精卵历时220h 30min孵化出膜。胚胎发育过程分为受精卵激活阶段、受精卵胚盘形成阶段、卵裂阶段、囊胚阶段、原肠胚阶段、神经胚阶段、器官形成阶段、孵化出膜阶段8个阶段,共分为33个时期。  相似文献   

8.
以海洋生态系营养动力学为基础 ,采用Steele模式估算闽南 台湾浅滩渔场中上层鱼类资源年生产量为 86 4.6 3kt,进而以鲐鱼参鱼类群聚资源在中上层鱼类资源的比例 ,估算鲐鱼参鱼类群聚资源的年生产量为 5 1 9.5 6kt。Gulland和MSY简单模式估算鲐鱼参鱼类群聚资源的最大持续产量分别为 2 5 0 .5 7kt和 2 5 9.78kt。Schae fer和Fox剩余产量模式估算鲐鱼参鱼类群聚资源的最大持续产量分别 2 36 .0kt和2 34.1kt,最大持续捕捞力量分别为 1 1 40 4.1和 1 2 6 6 6 .6MW·d ,折算为福建灯光围网渔船分别为 42 4和 471组 ,并从开发现状和种群生态学及捕捞死亡等参数分析鲐鱼参鱼类群聚资源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9.
鳓鱼Ilisha elongta(Bennett)为近海洄游性中上层鱼类,是流刺网的主要捕捞对象,也是拖网、围网等的兼捕对象。在我国东海、黄海产量颇大,年产曾达3万吨以上,而且食品价值较高,是一种重要经济鱼类。以往对这种鱼生物学研究不多,为掌握有关知识和资源管理提供依据,对其年龄与生长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秋季黄海中南部鱼类群落对饵料生物的摄食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鱼类与饵料生物之间食物定量关系进而为多鱼种资源评估提供依据,2000~2002年秋季(10~11月)在黄海中南部海域进行了定点底拖网调查,应用Eggers模型,计算了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黄(Lophius litulon)、细纹狮子鱼(Liparis tanakae)等23种鱼类在秋季对饵料生物的摄食量。结果表明:黄海中南部23种鱼类在秋季对饵料生物的总摄食量约为309万t,其中,鱼(Engraulis japonicus)的摄食量最高(在250万t以上),占总摄食量的80.9%。中上层和底层鱼类对饵料生物的摄食量分别为262万t和47万t左右,占总摄食量的84.7%和15.3%,鱼和细纹狮子鱼分别是中上层和底层鱼类中最主要的捕食者。磷虾类是中上层鱼类最主要的食物来源,其次是桡足类、端足类和毛颚类;虾类和鱼类是底层鱼类最主要的食物来源,其次是磷虾类。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细长脚虫戎(Themisto gracilipes)、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和鱼同时是黄海中南部被摄食量最高的5种饵料生物,它们被摄食的生物量之和约为233万t,占总摄食量的75.5%。  相似文献   

11.
海洋中栖息着大约200多种毒鱼。许多毒鱼,可置人于死地。蚰科就是鱼类中最危险的鱼,无论寒带和热带海洋,它们都可以适应地栖息。鱼类学家根据毒鱼的毒液器官来区分毒鱼的类别,通常分为有毒鱼类、刺毒鱼类、毒腺鱼类3种。毒鱼中最著名的是毒蚰,俄罗斯人称“毒鲤”或“疙疸鱼”。人在海里和这种鱼发生冲突有90%会酿成死亡的悲剧。毒蚰栖息于东南亚、澳洲、非洲东部沿岸的  相似文献   

12.
大亚湾春秋季鱼类种类组成及年龄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4月和9月对大亚湾海域通过拖网和流刺网捕获的鱼类进行初步调查.结果表明,渔获物中出现18目76科135属200种鱼类,其中软骨鱼纲4目5科5属6种,占调查鱼类总种数的3.0%;硬骨鱼纲14目71科130属194种,占调查鱼类总种数的97.0%.根据其适温类型可分为暖水性种、暖温性种和冷温性种,其中暖水性鱼类有183种,占总种数的91.5%;暖温性鱼类有16种,占总种数的8.0%;冷温性鱼类仅有1种,占总种数的0.5%.渔获物中底层和近底层鱼类占多数,其中,底层鱼类共有74种,占总种数的37.0%;近底层鱼类共有68种,占总种数的34.0%;中上层鱼类共有45种,占总种数的22.5%;岩礁鱼类有13种,占总种数的6.5%.大亚湾鱼类的年龄普遍偏低,以1 a龄鱼为主.与相邻海区鱼类区系特征比较,大亚湾海域具有我国热带和亚热带性海湾的鱼类区系特征.  相似文献   

13.
鱼儿喝不喝水无论是在烟波浩渺的海洋,还是在江河湖泊中,人们都可见到许多鱼儿总是口一张一闭,很有规律。有人认为这是鱼儿在喝水,错了,这是鱼的呼吸动作。那么,究竟鱼儿喝不喝水呢?根据鱼类对盐分调节的原理,认为海产硬骨鱼是要喝水的,这是因为海水浓度比硬骨鱼类的血液和体液浓度高,由于渗透作用,鱼体内的水分不断散失到海水中去,鱼体血液中的酸碱平衡遭破坏,必须喝一部分海水来调节。海水既咸又苦,人不能喝,但鱼可以喝,因为鱼类鳃上具有一种独  相似文献   

14.
陈崇光 《海洋科学》1990,14(6):51-52
当前,世界主要沿海渔业国家为适应资源变化的形势,十分重视新渔场和新捕捞对象的开发利用,并从底层鱼类资源的利用逐步转向对中上层鱼类资源的开发利用。80年代以来,世界中上层鱼类的年产量达到27×10~(6t),占世界海洋鱼类年总产量的36%左右。日本海洋鱼类的年产量为11×10~(6t),中上层鱼类的年产量约占49%。而我国近年来的海洋捕捞年产量约  相似文献   

15.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位子印度—西太平洋暖水性动物区系马来亚区北部。该渔场中上层鱼类种类多,数量也较大,在渔业上有一定地位。本文据厦门市1973—1980年共八年的逐月机帆船光诱围网渔获物组成和产量(其中1979年11月缺),及相应年、月生产船数和日数的统计资料,分析该海域中上层趋光性鱼类的群聚结构特点及其时间变化,并探讨了多样性指数、均匀度、鱼种数、最大多样性指数和优势种数诸特征值与资源量指标值(CPUE)的关系,以供海洋鱼类群聚生态研究和渔业生产管理参考。  相似文献   

16.
海洋是鱼类的主要栖息地,从两极到赤道海域,从海岸到大洋,从表层到上千米深渊均有海洋鱼类的踪迹。生活环境的多样性,导致了海洋鱼类的多样性,但由于组织、结构、机能上相似,产生了一系列共同特点。人们根据鱼类的共同特点,给鱼下了如下的定义:鱼是以鳃呼吸、用鳍运动、大多数体表被有鳞片、体内一般具有鳔和能变温的海洋脊椎动物。从这个定义来看,海洋生物中凡是具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并终生生活在水中的脊椎运动,不管它像不像鱼,也肯定是鱼。例如海马,浑身上下没有哪一处让人觉得它像鱼,可事实上海马具备上述鱼的特征,是属于不折不扣的鱼类。而另外一些被冠以鱼的称呼的海洋生物,如墨鱼、鲍鱼等,要么属于软体动物,要么属于哺乳动物,虽然被约定俗成地叫做鱼,其实跟鱼类一点关系也没有。  相似文献   

17.
海水鱼为啥     
大家都知道,海水是咸的,而生活在海洋里的鱼,整天泡在里面,岂不是比家中腌制的鱼还要咸吗?其实不然,妙就妙在海洋鱼类有一套绝妙的办法,使自己的肉一点不咸。这一套绝妙的办法便是:在海水鱼类的鳃丝上生有一种鳃丝排盐细胞(又称泌氯细胞),这种细胞可以把由血液带来的盐分及时地排出体外。由于这些细胞高效率工作,使鱼体始终保持着使它能生存的极低的盐分。海鱼的  相似文献   

18.
三沙市位于中国地理最南端,海域面积辽阔。渔业在三沙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应重视海洋渔业环境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研发海水健康养殖技术,大力推广鱼-贝-藻复合养殖和离岸养殖等海洋新生产力模式,提高植食性鱼类和大型海藻养殖比例和规模,强化海洋科技和战略研究,保障三沙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石首鱼类是我国海洋鱼类中具有代表性的类群之一,通常栖息于泥沙底质的浅海,一般不作远距离回游,有些种类(如大黄鱼和小黄鱼)数量多、鱼群大,是重要的经济鱼类。浙江外海是我国最重要的海洋渔业生产区,探讨石首鱼类在这一海区的分布相季节变化,对渔业生产和鱼类区系研究都有现实意义。本文根据在浙江近海调查所取得的11种石首鱼类[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 (Richardson), 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 (Bleeker,)鮸鱼Miichthys miiuy (Basilewsky), 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 (Richardson), 黑姑鱼Atrobucca nibe (Jordan et Thompson), 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 (Cuvier et Valenciennes),丁氏?Wak tingi (Tang), 白姑鱼Argyosomus argentatus (Houttuyn), 大头白姑鱼Argyrosomus macrocephalus (Tang), 黄姑鱼Nibea albiflora (Richardson), 双棘黄姑鱼Nibea diacanthus (Lacépède)] 的周年性资料,对此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世上所有的动物都爱自己的子女的,鱼类也不例外。那么鱼类是怎么样保护后代的呢?一般地说,产卵多的鱼类是不太关心自己的子女的,它们产完卵就游走了,让子女在海洋中随波逐流,自生自灭。例如产卵冠军———翻车鱼屯,它一次产卵可达3亿粒,卵产出后自然地漂浮在海洋中层,然而很大一部分卵是无法受精的,同时又很容易被各种鱼类所吞食,即使孵化成功的幼鱼,也常常被风浪折磨得死去不少,所以说翻车鱼屯的产卵量虽然很高,但真正能发育成大鱼的却是廖廖无几。在鱼类中凡是子女少的,它却十分关心自己的子女,千方百计地进行保护,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例如,生活在美洲沿岸的介司鱼,它为了保护好后代的健康成长,每当要产卵时,雌鱼都要选择最大的涨潮时期,将卵产在海水上缘的潮湿泥沙中。这样,海水既不能淹没所有的鱼卵,也不会把鱼卵冲走,反而还能很好地保持湿度,使鱼卵正常发育。把卵产在这个地方,还可以避开敌害,同时由于太阳光的照射,又有一定的湿度,无疑这种难得的外界条件,促使受精卵能很快地孵化。往往在下一次的最大涨潮时期来临之前,孵化出的小鱼已进入了大海中。海洋里还有一种叫海鲶的鱼,这种鱼全身裸露无鳞,它们的主要食物是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在众多的鱼类中,数海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