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闽江多汊口门的水沙运动和河床地貌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闽江口门由岩岛分割成多汊,主支汊长期稳定,河口属于由地质地貌条件所控制的、强制性多次分汊河口。 闽江口具有潮强流急的特点;口门诸汊道地貌的主要塑造动力为落潮流,而涨潮流则起再修饰作用。河口滞流点在内沙浅滩附近。因此,内沙浅滩的形成,除了与水流扩散有关之外,还与滞流点的存在有关。  相似文献   

2.
钱塘江河口属于强潮河口,具有潮差大、流急、地形复杂和局地潮汐变化大等特点,对潮位控制设计与实施造成较大困难。为解决钱塘江河口水下地形测量潮位控制难题,针对强潮河口的水下地形和潮汐特征进行分析,提出了该区域潮位控制的潮位站布设方案与作业时间要求。实测数据表明,只要合理布设潮位站、选择合适的时间段作业,强潮河口水下地形测量的潮位控制可以达到规范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3.
南海北部大陆坡区的突发性强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的定点观测资料 ,分析南海北部东沙群岛西南大陆坡区孤立内波引起的突发性强流。本次观测到的这些强流主要特征为 :( 1 )在 0— 1 50m的观测深度层内 ,流向主要以向岸方向为主 ,每一峰值持续时间约为 1 0— 2 5min。 ( 2 )在大潮期间 ,强流事件出现的次数较多 ,且强度大 ;在小潮期则反之。 ( 3)最强的突发性海流发生于斜压内潮强盛期 ,比天文大潮落后 4— 5d。 ( 4 )突发性强流事件既可呈现多峰型 ,也可呈单峰型。  相似文献   

4.
崎岖列岛邻近海域的水文泥沙特征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崎岖列岛邻近海域具有良好的水深条件 ,为了开发和利用这一资源 ,于 1 996年冬季和1 997年夏季 ,对该海域进行了水文泥沙调查。分析结果表明 ,该海域的水动力条件取决于长江和钱塘江径流与潮流、波浪的力量对比 ;其泥沙的输运和沉积主要受制于长江口南下泥沙量的多少及水动力的强弱。从动力学的角度阐述了该区泥沙输运和沉积机制 ,得出流急、悬沙浓度高而落淤少是该地区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南海北部大陆坡区的突发性强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应用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的定点观测浆,分析南少弱部东沙群岛西南大陆坡区孤立内波引起的突发性强流。本次观测到的这些强流主要特征为:(1)在0~150m的观测深度层内,流向主要以向岸方向为主,每一峰值持续时间约为10~25min。(2)在大潮期间,强流事件出现的次数较多,且强度大;在小潮期则反之。(3)最强的突发性海流发生于斜压内潮强盛期,比天大潮落后4~5天。(4)突发性强流事件即或呈现多岂有此理  相似文献   

6.
浙江南部近海位于暖温带海区,受长江、钱塘江径流为主的浙江沿岸流影响,并提供丰富的营养盐类.台湾暖流在不同时期的盛衰对该海区亦有较大影响.适宜的海区温度,丰富的营养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生长,因此是我国重要渔场之一.  相似文献   

7.
宁波市陆海及河海管理分界线的界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波市东临东海,杭州湾和三门湾分别从其北边和南边挟裹,象山港从中间嵌入陆域,与上海、舟山隔海相望,东西宽为175 km,南北长为192 km,海域面积为9 758 km2,大陆岸线全长为1 594 km, 辖区浅海面积为4 524.84 km2.宁波市海岸线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不断变化,其中自然的滩涂淤涨使岸线向海推进,人为接连岛工程使海岸线长度增加,而滩涂围垦往往把曲折海岸线变成直线岸线,使总体岸线缩短,这些海岸线变化给陆海管理分界线的确定带来了一定难度.宁波市主要入海河流有钱塘江和甬江,对于入海河流河海管理分界线和部门管理权限尚不清楚,区域管理同样存在多头管理和低效率现象.通过社会调查和实地考察,对宁波市海岸线、海岸带和主要入海河流分布特征以及管理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根据国际海岸线、海岸带和河海分界理论与实践经验,针对宁波市海岸线和入海河流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管理现状和宁波市经济发展的特殊需要,按照我国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我们对宁波市海塘或海堤为界的陆海管理分界线、滩涂或淤涨型岸滩的陆海管理分界线、稳定岸滩的陆海管理分界线、港口码头海域界线、其它海岸工程界址线的界定和大潮高潮痕迹线为围海(涂)内界线的界定以及对钱塘江入海口的河海管理分界线和甬江的河海管理分界线的界定提出了初步建议,旨在为贯彻实施海洋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宁波市海岸带区域开发管理和有效保障海洋管理职能的实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采用有限元三角形网格的分步杂交方法,建立了广西近岸海域的二维潮流数值模型,计算值与实测资料符合较好。采用主要分潮组合输入,模拟了研究海域的平均潮潮流场。模拟结果表明:涨急时,潮流向为东北方向,最大涨潮流速为74cm/s左右;落急时,潮流向为西南方向,最大落潮流速约100cm/s,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近岸区域潮流为往复流,离岸边越远潮流越接近旋转流。  相似文献   

9.
河口大型围垦工程围区吞吐潮量大,河口滩势条件复杂,龙口位置选择和极值流速确定是工程设计中的关键环节。以两个典型河口大型围垦工程龙口为例,从水动力分析角度提出合理的龙口平面选址和龙口渡汛时因地制宜的结构布置。在青草沙水库工程中,龙口位置的确定充分利用围区原有深槽的过流能力,以保证库区内外及时水交换,并兼顾到围堤实施顺序与工程区整体河势环境相协调,避免口门进出水引起工程河段滩地的大冲大淤,也确保了堤基安全。龙口渡汛需要面临长时间大潮汛过流考验,龙口流速大小决定了龙口结构的保护方案和后期的合龙方案,常规使用的堰流计算方法能较为准确地计算龙口流量和断面平均流速过程,数值模型能对大型龙口流速空间分布情况进行很好的模拟,是常规计算方法的重要补充。计算结果表明口门横向上中心流速大于口门两侧流速,在纵向上底坡内外两侧顶角处水流受重力作用加强,垂向断面收缩,在涨、落急时刻分别形成大流速区,是龙口结构布置时重点抗冲保护区域,需要设置抗冲性较强、自重大且联接牢固的护面材料。此外,同一潮周期内涨急流速通常大于落急流速也是其重要水动力特点。  相似文献   

10.
钱塘江河口段长周期泥沙冲淤和河床变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炯  曹颖 《海洋学研究》2006,24(2):28-38
通过对钱塘江河口段50多年连续水下地形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给出了该河口段在遭遇连续丰、枯水文年时的长周期泥沙冲淤特点,以及相应塑造的顺直、弯曲两种河势在河床形态与演变上的差异。研究结果认为,长周期泥沙冲淤和河床变形是钱塘江河口段保持冲淤平衡的一种自动调整手段;与冲积河流不同的是,钱塘江河口段通过河型、比降、断面等因素的调整来改变进入该河口段潮流量的大小。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钱塘江区域迫切需要出海通道。通过分析制约出海航道的三大因素,结合目前钱塘江出海航道整治方法及其效果,提出通过建设人工岛,消除沙坎,彻底改善出海航道的办法。  相似文献   

12.
根据收集到的有关钱塘江河口防洪、御潮、灌溉、航运、供水、旅游等方面的资料,分析、计算了该河口防洪御潮资源和水资源、滩涂、岸线及涌潮资源等的储存量。并提出了对这些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初步设想,为促进钱塘江河口两岸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河口区治江围涂对杭州湾水动力及海床影响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倪勇强  林洁 《海洋工程》2003,21(3):73-77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钱塘江河口进行了大规模治江围涂,人类活动对杭州湾水域的影响越来越为人们关注。基于实测资料的分析和潮汐水流数学模型计算,探讨了钱塘江河口区围涂对杭州湾水域潮汐水流和海床的影响。研究成果可为钱塘江河口和杭州湾的进一步开发治理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利用对苏北废黄河口25 h三船同步声学多普勒测流仪(ADP)测流和悬浮体观测资料,研究了向上分量流速对悬浮泥沙扩散和输运的影响。ADP测量不仅提供水平方向的流分量,还提供垂向的流分量,各分量帮助了解底层悬浮泥沙与海底的沉积物的交换和向上扩散。向上流分量比水平方向的流分量小,值在5 cm/s以内,但是它的变化是有规律的,随涨潮、落潮发生变化。本地区潮周期内悬浮泥沙的变化与潮流相位变化密切,沙峰出现在涨急或落急之后,3个站在潮周期内都出现4个沙峰。但是,各站悬沙的再悬浮是不同的。分析显示,10 m水深处,底层存在较强的再悬浮和再沉积,存在向上和向下的流;而在水深15~17 m处,底部、下部主要是向上的分量,只有上部存在向下分量,因此较深处可能较少发生沉积。  相似文献   

15.
从作为河道整治或护岸的辅助建筑物的丁坝的原型观测、模型试验到工程实践等多种手段对钱塘江强潮河口段各个历史阶段护塘丁坝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和总结。钱塘江护塘丁坝技术在抗击强涌潮的过程中被不断推进、发展和创新,为钱塘江海塘的防护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使用三维斜压陆架环流模式模拟琼州海峡的海流分布,结果表明,海峡内的海流基本为往复流;流向与海峡等深线走向近似平行;大潮退急的流速比大潮涨急的大。相同的风速,东风驱动的流速比西风驱动的大。风潮耦合驱动,潮位梯度力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7.
钱塘江河口及杭州湾总面积5000多平方公里,位居浙江省北部。其开发治理对浙江经济发展影响颇大。为适应对外开放形势,今后钱塘江和杭州湾的开发治理将密切注意港口航道资源开发,适度围垦滩涂作为发展港口工业和创汇农业用地。同时仍需注意加固沿岸堤防和改善泄洪,排涝条件,以保障两岸生命财产安全和稳定现有工农业生产发展。从而,对于钱塘江河口及杭州湾开发治理将由单一的防御型转向综合开发型,并以取得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最大综合效益作为目标。  相似文献   

18.
考虑滩地输水的潮汐水流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多数河口特别是钱塘江河口,往往存在宽广的潮滩地。主槽及滩地上的流速及流量不尽相同。本文将同一断面处主槽及边滩的流量及水位用各自的动量方程分开进行计算,同时也考虑了横向的水流交换。钱塘江二个断面的主槽及边滩十二个连续潮的流量过程线计算值与实测值符合甚佳。分析计算结果,可以揭示出像钱塘江这样的强潮河口的一些不同于其他河口的特殊潮流特性。  相似文献   

19.
北戴河养滩工程沿岸流场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沿岸流的产生机理及数值计算方法,利用西班牙通用海岸工程模拟软件SMC,以北戴河近海海域为例,以当地常浪向为条件,进行了沿岸流的模拟,并对拟建工程方案进行了评价,讨论了研究沿岸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杭州湾跨海大桥对钱塘江河口水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河工模型试验,研究建设在潮汐河口的特大型桥梁——杭州湾跨海大桥对水环境产生的影响。杭州湾跨海大桥河工模型上边界选在老盐仓,下边界定在金山,平面比尺为1000,铅直比尺为100,模拟总水域面积约2200km2;模型运用2000年9月杭州湾实测水下地形及大范围同步水文测验资料进行了验证,其精度较高。在此基础上,结合实测资料分析,运用定床模型试验对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后附近水域流态的变化及对钱塘江涌潮、上游行洪等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建桥前后潮位、流速流向、潮流量以及涌潮高度等试验数据的变化表明,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后对钱塘江河口水流的影响主要在桥位近区,对涌潮、上游行洪基本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