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粤北大宝山铜多金属矿床一直存在燕山期岩浆热液成因和海西期火山喷流成因之争,争议的焦点在于块状、似层状硫化物矿体的成因。本文在全面开展矿区地质调查和钻探查证的基础上,对块状、似层状和脉状硫化物矿石中的黄铁矿和磁黄铁矿开展EPMA和LA-ICP-MS原位分析。测试结果表明,不同产状黄铁矿的平均分子式相似,分别为FeS_(1.98)、FeS_(1.99)和FeS_(1.98),似层状和脉状硫化物中磁黄铁矿的平均化学式为Fe_(0.886)S和Fe_(0.874)S,属形成温度相对较低单斜磁黄铁矿。与花岗岩岩浆热液标型黄铁矿相比,不同产状的黄铁矿和磁黄铁矿中Co、Ni、Mn、Se和Ge等元素以类质同象形式赋存,它们含量较低但稳定,Cu、Pb、Zn、Ag、Bi和Tl及Ga主要以微细矿物子晶形式存在,其含量丰富,但变化明显。从块状、似层状到脉状硫化物矿体,黄铁矿和磁黄铁矿中Co、Zn和Se的含量及Co/Ni值降低,而Cu、Pb、Ag、Bi等元素的含量明显升高。结合矿区次英安斑岩的产状和含矿性特征表明,大宝山矿床块状、似层状和脉状硫化物矿体都是次英安斑岩深部岩浆房产出的含矿流体在不同赋矿环境中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湖南宝山铜铅锌多金属矿床矿物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宝山铜铅锌多金属矿床位于我国南岭成矿带中段北缘,是南岭成矿带中的重要类型之一。宝山矿床具有明显的水平分带性,即以花岗闪长斑岩为中心的铜钼矿化,周边是铅锌银矿化。本文通过对宝山铜铅锌多金属矿床中的石榴子石、透辉石、黄铁矿、闪锌矿等矿物进行矿物学研究及电子探针测试分析,归纳总结出:宝山铜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期次为矽卡岩阶段、退变质与氧化物阶段、硫化物阶段;矿床石榴石端员组分总体以钙铁榴石(23.48%~90.39%)为主,其次为钙铝榴石(5.81%~71.27%);辉石的成分端员以透辉石(Di61-95)为主,石榴子石成分和透辉石组分与世界上典型矽卡岩型铜矿的石榴子石和透辉石组分十分相似,属于典型的矽卡岩型铜矿床。从宝山铜铅锌多金属矿床硫化物中黄铁矿、闪锌矿矿物成分组成可以看出,该矿床硫化物为岩浆热液成因,并呈现出北东向比南西向成矿温度高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梅仙丁家山铅锌矿床是闽中新元古代马面山群中多个大中型铅锌多金属矿床的典型代表.本文以丁家山铅锌矿床两类矿石(含磁黄铁矿矿石和含磁铁矿矿石)内的闪锌矿和黄铁矿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子探针及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技术,揭示二者的微量元素组成和赋存状态,探讨成矿温度及矿床成因方面的重要信息.分析结果显示:闪锌矿内Fe、Mn、Cd、Cu、In、Pb、Bi元素较为富集,两类矿石内的闪锌矿除Fe元素含量相差较大以外(平均值分别为9.3%和1.7%),其他元素含量并无明显差异;电子探针面扫描和LA-ICP-MS剥蚀图像显示元素Mn、Cd、In以类质同象形式存在,而Fe、Cu、Pb、Bi则有类质同象和显微包体2种存在形式.黄铁矿微量元素含量整体较低,元素Co、Ni、Pb、Bi相对富集,Ni、Mn主要以类质同象形式存在,Cu、Co有类质同象替换和显微包体2种形式,Pb、Bi主要以方铅矿包体形式存在.两类矿石中的闪锌矿Zn/Cd比值分别在120~150之间和93~210之间,均指示中温成矿条件.两类闪锌矿内Fe、Cd、Mn元素含量特征与典型矽卡岩型矿床内的闪锌矿相吻合;矿床内硫化物硫同位素组成揭示成矿物质来自于岩浆岩.上述证据共同支持梅仙丁家山铅锌矿矿床属矽卡岩型矿床.  相似文献   

4.
《地学前缘》2017,(6):162-175
红山大型铜多金属矿床位于云南中甸地区,包括红山、红牛和恩卡3个矿段,矿体主要呈层状-似层状产于石榴石夕卡岩、角岩、大理岩和硅质岩之中,或者呈细脉浸染-网脉状赋存于深部隐伏花岗斑岩体之中。目前学术界关于该矿床的成因类型仍然存在不同认识,本文使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对矿区硅质岩、夕卡岩矿石中的黄铁矿和磁黄铁矿进行了微区原位成分的测试,进而根据微量元素特征来约束矿床的成因。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状的黄铁矿具有明显不同的微量元素组成,硅质岩中的黄铁矿相对富集Ti、Mn、Ni、As、Pb、Bi、Te、Ag和Sb等微量元素,Co/Ni比值小于1,表现为典型同生沉积黄铁矿的微量元素特征;而夕卡岩矿石中的黄铁矿则相对富集Co和Cu,亏损As、Se和Sb等低温元素,且Co/Ni比值多数大于1,显示高温岩浆热液黄铁矿的微量元素特征。此外,硅质岩中磁黄铁矿的Co、Ni和Se等微量元素组成与黄铁矿的组成十分类似,表明它们的化学组成主要受到沉积环境的控制。夕卡岩中的磁黄铁矿与黄铁矿相比强烈亏损Co,这可能归因于早期黄铁矿沉淀时带走了大量的Co,从而导致残余热液中Co浓度的大幅降低。通过研究,我们还查明红山矿区黄铁矿中的Co、Ni、As和Se等元素主要以固溶体的形成存在,而Pb、Bi、Ag、Cu和Mn等元素则主要以显微包裹体的形式存在。黄铁矿和磁黄铁矿中Pb和Bi均表现为正相关关系,暗示它们可能以显微包裹体或纳米微粒的形式分布于这两种硫化物中。结合野外地质产状与前人已有研究,我们认为红山矿区至少存在两期成矿作用,其中晚三叠世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黄铁矿富集了一定的Ag、Bi和Pb等成矿元素,而晚白垩世的岩浆-热液活动则带来了大量的Cu和Mo等金属元素,从而在红山矿区形成了复合型的Cu-Mo-Pb-Zn-Ag多金属矿化体系。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黑龙江省东宁县金厂特大型金矿床角砾筒型和蚀变岩(石英脉)型两种矿化类型的关系,系统采集样品,利用LA-ICPMS方法对4个成矿阶段黄铁矿微量元素进行了原位点分析和面扫描。结果表明,金厂金矿黄铁矿富含As、Co、Ni、Cu、Pb、Zn、Au、Ag、Sb、Se、Te、Bi,含少量W、Mo、Sn。两种类型金矿化,从第一成矿阶段到第四成矿阶段,黄铁矿微量金属元素成分及其变化具有相对一致的脉动演化规律,总体表现为从高Co、Ni低As向高As低Co、Ni演化,Au、Ag、Cu、Pb、Zn集中在第二、第三成矿阶段。研究认为,金厂金矿区不同矿化类型、不同金矿体属同一斑岩系统、不同空间位置产物;黄铁矿中As、Au+Ag、Cu、Pb+Zn含量,微量元素总量以及成分环带发育情况是评价金(多金属)矿化强度、伴生成矿元素以及富矿部位的有效指标。LA-ICPMS方法对黄铁矿微量元素的面扫描能高效经济地识别不同阶段黄铁矿,并简单量化其微量元素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豫西卢氏八宝山铁铜多金属矿床是华北克拉通南缘中生代斑岩成矿体系中以铁矿化为主的矿床,其中南矿带和西矿带广泛发育黄铁矿。电子探针成分显示,黄铁矿的主要元素S和Fe的总和超过90%,但同一种黄铁矿表面不同位置微量元素Cu和As的含量存在突变。这种突变说明,来源于同一岩浆热液系统的富液相流体与上升的富气相流体的混合作用是引起黄铁矿沉淀的主要机制。黄铁矿中的As有两种赋存价态As3+和As1–,代表了八宝山斑岩矿床中形成黄铁矿的岩浆流体可能经历了先氧化后还原的环境(As3+指示氧化环境,As1–指示还原环境),说明八宝山矿区具有斑岩铜矿的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7.
山西高凡银金矿床黄铁矿的微量元素标型特征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凡银金矿床黄铁矿的微量元素研究发现富Au、Ag、Pb、Zn、As、Sb,贫Co、Ni、Se,且S/Se较大,S/As和Fe/(Pb+Zn)较小,As/(Co+Ni)、(Pb+Zn)/(Co+Ni)>10。同时高凡矿田中的滩上铜钼矿化点的黄铁矿则显示相反的特征。总结出一套区分两类矿化黄铁矿微量元素的标型特征,对高凡矿田和五台地区各矿化点的判别和评价中显示了一定的适用性,可作为本区寻找同类金银矿床的找矿标型特征。  相似文献   

8.
石磊  周涛发  肖鑫 《岩石学报》2023,(10):3031-3047
新桥矿床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铜陵矿集区内典型的大型层控矽卡岩型铜金硫多金属矿床。矿床成矿过程中除了铜、金、铁、硫等主要成矿元素富集成矿以外,钴、硒、碲等关键金属元素也以伴生形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富集。前人对新桥矿床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但对矿床中关键金属钴、硒、碲的分布规律、赋存状态和富集机制等方面系统研究尚未开展。本次研究在新桥矿床系统采集距离成矿岩体不同位置的两条代表性剖面(3804、E601)的岩矿石样品,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扫描电子显微镜、全岩主微量元素化学分析和矿物原位LA-ICP-MS微量成分测试等分析技术方法,查明了矿床中钴、硒、碲等关键金属的空间分布规律和赋存状态,初步探讨了钴、硒、碲的富集机制。新桥矿床中估算伴生Co、Se、Te资源量分别为:2326t、2590t、1463t,达到大-中型规模。近成矿(热)中心3804剖面Co、Se含量自矿体底板→顶板呈逐渐降低的趋势,Te含量变化没有明显规律,Co、Se、Te均主要在黄铁矿矿石中产生富集;远成矿(热)中心E601剖面上Co、Se、Te含量自矿体底板→顶板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且主要富集高品位黄铁矿矿石中。矿体走向上自成矿(热)中心→远端,Co含量明显降低,Se、Te含量相对增高。矿床中Co、Se主要以类质同象置换的形式赋存于黄铁矿中,Te的赋存状态以独立碲矿物为主,包括辉碲铋矿和碲银矿。Co主要在石英-硫化物阶段产生富集,成矿流体温度较高,流体中Co大部分随黄铁矿沉淀富集于近成矿(热)中心的黄铁矿矿石中,至碳酸盐-硫化物阶段,成矿流体温度降低,流体中Se、Te大部分沉淀富集于远成矿(热)中心的高品位黄铁矿矿石中,其中Se主要随黄铁矿大量沉淀富集,Te较少进入黄铁矿等硫化物中,主要以独立矿物的形式产出。  相似文献   

9.
中国内生钼矿床辉钼矿的微量元素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金属硫化物微量元素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主要局限于少数常见的硫化物,如黄铁矿。辉钼矿作为内生金属矿床最常见的金属硫化物之一,目前对其微量元素的研究成果还很少,对微量元素的赋存状态及其揭示的成因意义还不明。文章尝试性地对中国57个内生独立钼矿床或共伴生钼矿床中的辉钼矿进行了ICP_MS微量元素分析。结合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及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除Re、Os等少数元素可成类质同象存在于辉钼矿中以外,推测大部分微量元素可能以固溶体出溶、机械混入物或流体包裹体等形式存在于辉钼矿中。各矿床中辉钼矿微量元素相对于中国陆壳富集Cu、Zn、Pb、W等常见的成矿元素,暗示不同地质环境下不同时代和矿床类型的成钼流体搬运的成矿元素具有一致性和普遍性,这是造成钼多金属矿床金属元素矿化分带的基础。辉钼矿的主要微量元素呈对数正相关,受矿床类型和产出环境影响不大;辉钼矿Co/Ni比值多数1,集中于0.01~0.57,不同矿床类型的Co/Ni比值具有一定规律性:当w(Co)30μg/g时,斑岩型和矽卡岩型矿床中辉钼矿的Ni含量比较稳定;当w(Co)30μg/g时,Ni含量比较高;石英脉型矿床的Co/Ni比值变化较大,且小于斑岩型矿床的Co/Ni比值。在内生金属矿床中,辉钼矿主要形成于还原性环境中,但石英脉型矿床的形成条件与斑岩型矿床相比,其氧化性明显增强。根据分析结果和前人研究成果,推测成钼流体应为富CO2和Cl-(个别还富含F-)以及部分还原性气体成分(H2、CO、CH4等)的成矿流体。  相似文献   

10.
宫丽  马光 《地质找矿论丛》2011,26(2):162-166
黄铁矿是硫化物矿床中的常见矿物,其形态、结构、物理性质及化学成分等均具有成因意义,黄铁矿的成分标型特征,特别是微量元素及其特征指数不仅能提供矿床类型、成因和成矿条件等重要信息,而且也是寻找硫化物矿床的重要找矿标志.通过对不同类型硫化物矿床中黄铁矿的Co,Ni,As,Au,Ag,Se,Te,以及Co/Ni,Se/Te等特...  相似文献   

11.
庙山铜多金属矿床是在粤西阳春盆地内新近发现的一处铜多金属矿床。矿体主要呈似层状和透镜状产于泥盆系的陆源碎屑岩和含泥质的碳酸盐岩中。本文以矿石矿物黄铁矿和闪锌矿为研究对象,采用LA-ICP-MS原位微区分析新技术对其微量元素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庙山铜多金属矿床中黄铁矿以富Se、Te和As,贫Ni元素为特征,其Co/Ni和S/Se比值特征指示其成因与岩浆热液型矿床密切相关;闪锌矿的微量元素组成指示其主要形成于中高温环境,以富Mn、In、Se,贫Ga、Ge、Tl等元素为特征,总体与国外一些典型的矽卡岩型矿床(如Baita Bihor、Majdanpek、Ocna de Fier和Valea Seaca)相似。同时,闪锌矿的部分微量元素比值(如Zn/Cd、Ga/In等)以及相关的微量元素图解(如Ge-In, Ge-Se等)均表明庙山矿床的成因类型与矽卡岩型矿床一致。硫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矿石的δ34S值较为集中(-0.4‰ ~ +2‰),平均0.69‰,具有较为明显的塔式分布特征,反映成矿物质具有岩浆来源的特征。以地质现象为基础,结合硫化物原位微区分析和硫同位素数据,我们认为庙山铜多金属矿床属于与岩浆热液有关的矽卡岩型矿床。  相似文献   

12.
凉水沟铅锌矿床位于川滇黔铅锌成矿域中东部,为黔西北矿集区内的铅锌矿床之一。本文应用电子探针分析(EPMA)技术测定了凉水沟铅锌矿床中黄铁矿、闪锌矿的微量元素组成。结果表明,该矿床发育2期黄铁矿,黄铁矿-Ⅰ为沉积成因,受后期热液叠加改造作用明显,黄铁矿-Ⅱ为热液成因,二者均富集Pb、Zn、Co、Ni、As和Mo,贫Au、Ag、Sb等微量元素,而闪锌矿则以富集Cu、Fe、Cd、Pb、Ga等微量元素为特征。微量元素Co、Ni、Mo、Pb、As等可能以类质同象或矿物包体的形式赋存于金属硫化物中。硫化物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其主要形成于中低温的成矿温度环境,具沉积-改造成因的特征。综合矿床地质特征及区域成矿地质背景,本文认为凉水沟铅锌矿床属沉积-改造型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13.
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是一种固体微区分析新技术。用该技术来分析矿床中硫化物的微量元素组成可以为研究成矿流体特征、矿床成因及找矿勘探提供有关的科学信息。文中以安徽铜陵矿集区内新桥Cu-Au-S矿床中的黄铁矿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观察和室内鉴定的基础上,将矿床中的黄铁矿分为具有沉积特征的胶状黄铁矿(PyⅠ)、具有变形重结晶和热液叠加作用特征的细粒他形黄铁矿(PyⅡ)和具热液成因特征的中—粗粒自形黄铁矿(PyⅢ)3种类型。LA-ICP-MS原位微量元素测定结果显示,PyⅠ中相对富含Ti、Co、Ni、As、Se、Te;PyⅡ继承了PyⅠ中富含Ti、Co、Ni、As、Se、Te、Bi的特征,同时还含有不均匀分布的少量成矿元素(Cu、Pb、Zn、Au、Ag);PyⅢ中成矿元素Cu、Pb、Zn、Ag、Au以及Bi元素的含量较高,Co、Ni、As的含量较低。在元素赋存状态方面,Co、Ni、As、Se和Te均以类质同象的形式进入到了黄铁矿的晶格中;Bi在PyⅡ中主要以含Bi矿物的微细包裹体形式存在,而在PyⅢ中的Bi还部分取代了Fe而占据了晶格;Cu、Pb、Zn、Au、Ag这些成矿元素中,Cu和Zn分别以黄铜矿和闪锌矿的矿物包裹体存在于黄铁矿中;PyⅡ中所含的少量Au、Ag,可能分别以自然金和自然银的形式存在,而在PyⅢ中Au可能主要以银金矿的形式存在,Ag除了以银金矿的形式存在以外还可能赋存于黄铁矿中含铋的矿物包裹体内;Pb主要赋存于黄铁矿中的方铅矿或含铋矿物的包裹体中。在综合分析黄铁矿的结构形态和微量元素组成特征的基础上认为,PyⅠ型黄铁矿可能形成于前人提出的晚古生代海底沉积或喷流沉积环境,PyⅡ和PyⅢ型黄铁矿分别形成于中生代区域构造变形-热液叠加改造的过渡环境和热液环境,PyⅡ和PyⅢ的形成时间相近。新桥矿床的形成可能经历了晚古生代海底沉积或喷流沉积期和燕山期热液期,胶黄铁矿主要形成于沉积成矿期,而矿床中成矿物质Cu、Pb、Zn、Au、Ag等主要来自燕山期岩浆侵入作用形成的热液成矿系统。  相似文献   

14.
新桥西铀矿床为下庄矿田内的铀矿床之一,位于贵东岩体东部。文章利用电子探针分析技术(EPMA)测定了新桥西铀矿床中黄铁矿、闪锌矿的微量元素组成。数据显示,该矿床中黄铁矿、闪锌矿具富Fe、Zn亏S的特征,其中黄铁矿主要富集Mo、Mn、Cu、Zn、As、Co、Ni、Pb、U;闪锌矿富集Mo、Mn、Fe、Cu、Cd。Cu、Fe、As、Co、Ni、Zn、Pb、Mo及Mn等微量元素可能以矿物包体或类质同象的形式存在于黄铁矿和闪锌矿中;黄铁矿中Co、Ni、Mo、As与U在流体中具相似的地球化学行为,可能具有相似的物质来源。硫化物微量元素特征指示其主要形成于中-浅部、中温成矿环境。结合下庄矿田的成矿地质背景,认为新桥西铀矿床属于典型的岩浆热液型矿床。  相似文献   

15.
大脑坡铅锌矿床位于鄂西—湘西—黔东铅锌成矿域的中部,是近年来花垣矿田内新发现的又一超大型铅锌矿床。前人对花垣矿田内铅锌矿床的研究获得了较多的认识,但是关于区内铅锌矿床的成因类型一直备受争议。本文以大脑坡铅锌矿床不同标高的成矿期黄铁矿为研究对象,通过LA-ICP-MS原位点测试和元素Mapping分析,旨在揭示黄铁矿中不同微量元素的赋存状态以及为矿床成因提供新的约束。结果表明,该矿床黄铁矿所含微量元素种类较少且含量偏低,指示其形成于相对低温的环境,相较而言,黄铁矿较富集Co、Ni、As、Mn、Cu、Pb和Zn等元素,其中Co、As、Ni、Sb和Ge等元素主要是以类质同象的方式赋存于黄铁矿的晶格之中,大部分的Zn和Pb分别以闪锌矿微米级包裹体和方铅矿微/纳米级包裹体的形式赋存于黄铁矿中,而Cd、Mn和Cu、Ag则以类质同像的方式分别赋存于闪锌矿和方铅矿的晶格中。此外,黄铁矿的Co/Ni(均值1.0),Zn/Ni(均值42.0)和Cu/Ni(均值3.5)比值均指示其为热液型的黄铁矿。总体而言,大脑坡矿床黄铁矿微量元素特征可与典型MVT型铅锌矿床类比,在Co-Ni含量投影图上,样品点与MVT型矿床投影区高度吻合。结合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和黄铁矿微量元素特征,我们认为大脑坡矿床属于MVT型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甲玛矿床是西藏冈底斯成矿带最重要的斑岩成矿系统之一,具有斑岩、矽卡岩、角岩、脉状金矿四位一体矿体结构,形成了丰富的矿物种类和多样的金属矿化。其中,磁黄铁矿作为重要的金属矿物之一,其矿物地球化学特征以及与金矿化的耦合关系一直不明确。【研究方法】此次,以甲玛斑岩成矿系统外围和远端的不同产状的磁黄铁矿为研究对象,基于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镜下鉴定,通过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分析方法(LAICP-MS)对不同产状的磁黄铁矿开展测点分析和扫描分析,详细揭示其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结果显示,甲玛矿床磁黄铁矿主要富集Co、Ni、Cu、Zn、Ge、Se,弱富集Pb、Bi、Sb、Te、Ag、As,而Mo、Cd、In、Sn、Ba、W、Au、Tl、Th、U等元素含量较低。其中,矽卡岩中的磁黄铁矿具有较高的Co/Ni比值,能有效揭示其岩浆热液成因,而角岩中磁黄铁矿可能继承了一定的沉积特征。【结论】甲玛矿区磁黄铁矿的Cu、Zn、Pb含量变化特征与矿床空间矿化规律一致。矽卡岩中的块状磁黄铁矿与金矿化关系密切,金主要呈他形、不规则的独立金矿物产于磁黄铁矿的孔隙和粒间。同时,金的富集和沉淀可能与富铋的熔体有关。创新点:磁黄铁矿是甲玛超大型斑岩成矿系统中典型的金属矿物之一,其微区原位分析清晰揭示其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矿物成因,同时,证实矽卡岩中磁黄铁矿的高品位金与成矿流体中的富铋熔体有关。  相似文献   

17.
西藏冈底斯成矿带南木林县浦桑果铜多金属矿床是新发现的大型铜多金属矿床,该矿床以品位高,成矿元素复杂为其特征。本文应用野外地质编录、显微镜鉴定、电子探针等手段对浦桑果矿床矿石矿物特征以及Co、Ni元素赋存状态进行了研究。矿石矿物主要由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铜蓝等组成。矿石中的有用元素除了铜、铅锌、银外,钴、镍元素是伴生有益组分,矿石中主要Co-Ni元素独立矿物为镍辉砷钴矿。通过电子探针分析,Co元素含量平均为17.87%,Ni元素含量平均12.66%,Co-Ni元素同时以类质同象置换铁的形式赋存于金属硫化物中,黄铜矿平均含Co0.04%、Ni0.08%,黄铁矿平均含Co0.40%、Ni0.20%,闪锌矿平均含Co0.14%、Ni0.06%,磁黄铁矿平均含Co0.79%、Ni0.18%等。Co-Ni元素作为重要的伴生矿产,对提高矿床综合利用价值,丰富青藏高原矿床类型,指导找矿工作部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高家塝钨多金属矿床位于江南钨矿带北部.钨矿化发育在花岗闪长斑岩与黄柏岭组接触的矽卡岩及其两侧.从岩体向外将矿石划分为:花岗闪长斑岩中细脉浸染状白钨矿矿石(类型Ⅰ)、矽卡岩中浸染状白钨矿矿石(类型Ⅱ)、角岩中脉状白钨矿矿石(类型Ⅲ)3类.高家塝矿床不同类型矿石的白钨矿和磁黄铁矿电子探针(EPMA)分析结果显示,白钨矿w(Mo)从类型Ⅱ(w(Mo)=1.34%~1.40%)→类型Ⅲ(w(Mo)=0.01%~0.17%)→类型Ⅰ(w(Mo)<0.01%)降低.从类型Ⅰ→类型Ⅱ→类型Ⅲ,磁黄铁矿中Cu、Fe元素含量降低;Zn、Co、Ni含量增高.高家塝钨矿床形成白钨矿的成矿流体从类型Ⅱ→类型Ⅲ→类型Ⅰ,氧逸度降低;形成磁黄铁矿的早期石英-硫化物阶段,类型Ⅱ的成矿流体降温速率缓慢,类型Ⅰ和Ⅲ的成矿流体发生快速冷凝作用.区域对比研究显示,高家塝矿床为贫钼白钨矿矿床,形成于还原环境.  相似文献   

19.
庙山铜多金属矿床是在粤西阳春盆地内新近发现的一处铜多金属矿床。矿体主要呈似层状和透镜状产于泥盆系的陆源碎屑岩和含泥质的碳酸盐岩中。本文以矿石矿物黄铁矿和闪锌矿为研究对象,采用LA-ICPMS原位微区分析新技术对其微量元素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庙山铜多金属矿床中黄铁矿以富Se、Te和As,贫Ni元素为特征,其Co/Ni和S/Se比值特征指示其成因与岩浆热液型矿床密切相关;闪锌矿的微量元素组成指示其主要形成于中高温环境,以富Mn、In、Se,贫Ga、Ge、Tl等元素为特征,总体与国外一些典型的矽卡岩型矿床(如Baita Bihor、Majdanpek、Ocna de Fier和Valea Seaca)相似。同时,闪锌矿的部分微量元素比值(如Zn/Cd、Ga/In等)以及相关的微量元素图解(如Ge-In,Ge-Se等)均表明庙山矿床的成因类型与矽卡岩型矿床一致。硫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矿石的δ~(34)S值较为集中(-0.4‰~+2‰),平均0.69‰,具有较为明显的塔式分布特征,反映成矿物质具有岩浆来源的特征。以地质现象为基础,结合硫化物原位微区分析和硫同位素数据,我们认为庙山铜多金属矿床属于与岩浆热液有关的矽卡岩型矿床。  相似文献   

20.
张岱岳 《地质与勘探》2024,60(2):244-264
河北中关铁矿是“邯邢式”矽卡岩铁矿的代表矿床,本文将中关铁矿床成矿过程划分为5个阶段:干矽卡岩阶段、湿矽卡岩阶段、氧化物阶段、铁铜硫化物阶段和铅锌硫化物阶段。对湿矽卡岩阶段、氧化物阶段和铁铜硫化物阶段的金属矿物(包括黄铁矿、磁铁矿、赤铁矿等)开展电子探针测试,并且对这三个成矿阶段的代表性磁铁矿进行LA-ICP-MS微量元素测试,旨在查明中关铁矿床中Co的赋存状态以及在矿床不同成矿阶段的分布规律,探讨Co元素迁移演化-沉淀机制。研究结果表明,Co主要以类质同象的形式存在于黄铁矿中。不同成矿阶段的Co元素分布不均匀,氧化物阶段黄铁矿和磁铁矿中的Co含量最高,分别为0.12%~1.39%、41×10-6~76×10-6;铁铜硫化物阶段黄铁矿大量出现,且Co含量相对较高,为BDL~0.45%,同时期条带状磁铁矿为32×10-6~71×10-6,故此阶段为Co元素最主要的富集阶段。湿矽卡岩阶段为较高温、弱氧化条件,氧化物阶段温度逐渐降低,氧逸度增加,Co可能主要以CoCl42?形式络合迁移;铁铜硫化物阶段温度进一步降低,但还原性增加,Co可能主要以CoCl42?和Co(HS)+形式络合迁移。温度降低以及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可能是控制Co沉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