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疆博斯腾湖近12.OkaB.P.以来古气候与古水文状况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钟巍  舒强 《海洋与湖沼》2001,32(2):213-219
对南疆博斯腾湖湖相沉积物多手段的综合研究,揭示了近12.0kaB.P.以来古气候与古水文状况的变化过程与特征。结果表明,其气候的演化特征具有明显的西风型环境演变特征。研究还发现气候于12.0ka、10.0ka、4.0ka和1.5kaB.P.存在显著的阶梯式增暖变干特征,其中暖峰主要出现于11.5—11.0ka、9.4ka、7.5—7.0ka、6.5—6.0ka、3.0ka和2.0kaB.P.,气候特征以干暖为主,湖泊水文特征总体表现为盐度增加、水位下降、湖面缩小;而冷峰主要出现于11.0—10.0ka、8.8ka、5.0—4.5ka、3.3ka和1.5kaB.P.,此时湖泊膨胀淡化,湖面上升。在7.0—5.0kaB.P.期间出现的相对暖湿环境特征可能是全新世大暖期最盛期暖湿气候特征的反映,可能与此时西南夏季风势力增强有关,湖泊水文状况明显变好。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辽东湾北部LH01孔柱状岩芯样品进行粒度、孢粉、有孔虫和测年多项环境指标测试,探讨了辽东湾北部晚更新世24ka BP以来的古环境演变。LH01孔沉积环境经历了晚更新世晚期河湖相沉积—全新世早期海陆交互相沉积—全新世中期浅海相沉积—全新世晚期河口滨海相沉积;气候经历了晚更新世晚期冷较干—晚更新世晚期凉稍润—新仙女木降温—全新世早期凉稍润—全新世中期温暖较润—全新世中期温暖较干—全新世晚期温较干的变化;LH01孔在大约7.5ka BP发生了盘山海侵。  相似文献   

3.
巴里坤湖泊沉积地层较好地记录了北疆东部地区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通过对沉积物粒度组分及碳酸盐含量的测量分析,结合测年结果,得出北疆东部地区全新世以来气候环境变化大致经历了5个阶段:(1)8700cal.aBP以前,为全新世早期,环境变干;(2)8700~8200cal.aBP,为一过渡期,湖泊面积扩大;(3)8200~7700cal.aBP,气候以变湿为主要特点,波动较大;(4)7700~2400cal.aBP,气候较为湿润,期间存在一次明显的突发强干旱事件;(5)2400cal.aBP以来,气候转干,剖面顶部指标指示环境恶化。区域气候变化以干湿为主要特点,5500~6000cal.aBP期间的突发气候事件在大区域上与其他记录对应较好。  相似文献   

4.
南极半岛是对全球变暖最敏感的区域之一,研究其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有助于我们理解南大洋高纬地区的气候变化规律。通过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在南极半岛Bransfield海峡采集的D1-7岩心样品火山灰丰度统计、粗颗粒组分、粒度组分、硅藻海冰种等研究,重建了该岩心5.83ka以来的古海洋与古气候变化。该岩心可识别出13个火山灰层,其主要来源于Deception岛,并与附近的火山灰记录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该区域粗颗粒组分和粒度组分指示了9次IRD事件(IRD 1—9,年龄分别为0.84、0.97、1.18、1.89、2.05、2.25、2.45、4.46和5.09ka),在晚全新世,尤其是2.5ka以来,频繁出现的IRD事件响应于ENSO活动的强弱,ENSO活动显著增强时,向南极半岛输送的水汽增多,进而使得南极半岛冰川不稳定性增加,融化速度加快,冰川的排泄增加。晚全新世3.5ka以来,硅藻海冰种含量显著增多,指示海冰扩张;同时,分选级粉砂平均粒径的减小指示底流的减弱,反映了晚全新世以来南极半岛区域气候变冷,西风带北移。  相似文献   

5.
柴达木盆地尕海湖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尕海湖DG02钻孔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利用高分辨率的粒度数据,结合岩性、孢粉特征,分析其粒度特征及近11000aBP来的气候环境变化。研究发现,尕海湖沉积物记录了该区域湖泊水体逐渐上升又逐渐减少的过程,气候环境变化大致分为4个阶段:(1)冰消期晚期(11324~10290aBP)气候干旱,湖泊水位下降,面积收缩,水动力较强,沉积颗粒较粗;(2)早全新世(10290~8850aBP),气候转向湿润,湖泊水位上升,为浅水至深水的过渡阶段,颗粒由粗变细;(3)中全新世(8850~4400aBP),气候更加湿润,湖水水位达到最高,面积扩大,水动力达到最弱,沉积颗粒最细;(4)晚全新世(4400~200aBP),气候变干,湖泊强烈收缩,湖面下降,水动力达到最强,沉积颗粒最粗。尕海湖DG02钻孔沉积物粒度所记录的区域气候干湿变化及一些重要的干湿事件与国内外研究显示出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南疆博斯腾湖近12.0kaB.P.以来古气候与古水文状况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钟巍  舒强 《海洋与湖沼》2001,32(2):213-220
对南疆博斯腾湖相沉积物多手段的综合研究,揭示了近12.0KaB.P,以来古气候与古水文状况的变化与特征。结果表明,其气候的演化特征具有明显的西风型环境演变特征。研究还发现气候120ka、10.0ka、4.0ka和1.5kaB.P.存在显著的阶梯式增暖变干特征,其中暖峰主要出现于11.5-11.0ka、9.4ka、7.5-7.0ka、6.5-6.0ka、3.0ka和2.0kaB.P.,气候特征以干暖为主,湖泊水文特征总体表现为盐度增加、水位下降、湖面缩小;而冷峰主要出现于11.0-10.0ka、8.8ka5.0-4.5ka和1.5kaB.P.,此时湖泊膨胀淡化,湖面上升。在7.0-5.0kaB.P.期间出现的相对暖湿环境特征可能是全新世大暖期最盛期暖湿气候特征的反映,可能与此时西南夏季风势力增强有关,湖泊水文状况明显变好。  相似文献   

7.
大布苏湖全新世沉积岩心的碳酸盐含量与湖面波动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大布苏湖是我国东北地区极为罕见的盐湖,通过对该湖现代湖盆碳酸盐沉积相的分析,以及钻孔岩心碳酸盐含量和^14C年代的测定,探讨了大布苏湖全新世湖面波动与环境演化的过程。结果表明,大布苏湖有两次高湖面时期,分别为10450-7260和5400-3600aBP,湖泊水位稳定在125m以上,这两个时期也是松嫩沙地古土壤集中发育的时期,晚全新世以来,大布苏湖明显萎缩,气候向干燥方向转化。  相似文献   

8.
西北干旱区湖泊沉积记录反映的全新世气候波动周期性变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多窗谱分析方法研究了夏季风边缘区——甘肃民勤盆地石羊河流域湖泊沉积物所记录的全新世以来气候波动的周期性。结果表明,该区域的气候变化存在明显的1553、1190、686、617、504、314、180及131a等主要周期。1553a主周期变化所对应的明显干湿期有6—7次。其他百年尺度的周期变化在早中全新世波动幅度较大,到中、晚全新世其波幅逐渐减小。其中准1500a的周期波动在整个全新世石羊河流域气候变化中都有反映,而500~700a的周期波动在中全新世气候变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辽河三角洲ZK2孔为研究对象,对其57件沉积物样品进行常量元素测试和分析。研究表明,该地区总体遭受的化学风化作用较弱,基本处于化学风化的初期阶段,与所处纬度整体化学风化特征类似。将该区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过程分为如下5个阶段:全新世早期(11.0—8.8 cal ka BP):化学风化程度逐渐增强,气候逐步向温湿方向发展;全新世早中期(8.8—6.9cal ka BP):化学风化程度最强,气候暖湿;全新世中期(6.9—4.6cal ka BP):风化强度较强,但有减弱的趋势,气候温湿;全新世中晚期(4.6—1.3 cal ka BP):化学风化程度在该时期属于最弱阶段,气候冷干;全新世晚期(1.3 cal ka BP—至今):气候温干,风化程度有所增强。总体来说,该区常量元素反映的气候变化过程与石笋δ~(18)O曲线基本一致,揭示了常量元素在反演气候变化过程中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采自位于南极罗斯海西部的ANT32-RB16C柱状沉积物,根据粒度、有机碳和生物标志化合物数据探讨末次冰盛期(24.8 ~20 ka BP)以来该地区有机质来源及沉积环境特征。该柱状样记录了冰架下沉积、冰架前沉积、开阔海域沉积的沉积环境。指示有机质来源的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标表明该柱状样中所含有机质主要为浮游植物、细菌等海源输入,同时伴有少量陆源物质混合输入。末次冰盛期,由于冰架的影响有机质含量较低,环流影响使得有机质受低等浮游藻类生物等海源影响较大。末次冰消期(20~11.7 ka BP),罗斯冰架消退,冰川溶解释放的有机质在此沉积,使得陆源有机质输入增多,有机质含量升高。进入全新世,有机质含量较末次冰盛期和末次冰消期明显升高,海源输入比例增大,同时细菌等原核生物增多,导致短链正构烷烃降解程度较大。研究区的氧化还原环境主要受冰架与海冰限制作用的影响,与有机质含量和高氧的南极底层水关系不大。总体来说,从末次冰盛期到末次冰消期,研究区沉积环境受罗斯冰架进退影响,全新世以来受气候变化影响。  相似文献   

11.
采自南海南部的YSJD-86GC柱样(113°02.5860′E,10°18.1740′N,水深2 651m,柱长1.68m)提供了该区近27ka以来的古海洋学记录。沉积物岩性特征、浮游有孔虫分布特征、全岩样品AMS14C测年、氧稳定同位素等分析结果表明,南海南部末次冰期以来一直处于稳定的陆坡—半深海沉积环境;氧同位素Ⅱ期以来表层海水古温度逐渐增高;温跃层在氧同位素Ⅱ期相对较浅,之后逐渐变深,全新世中期以来又再次变浅。11—9.5ka BP期间有一次古气候回返事件,与"新仙女木"事件相对应;6—5ka BP期间古气候波动较大,是全新世中期气候波动剧烈阶段的记录。  相似文献   

12.
根据野外调查、土层厚度测定、室内粒度分析、CaCO3含量分析和微结构鉴定资料,研究了西安地区约8500aBP来气候变化与风尘堆积的变化。结果表明,西安地区全新世以来的气候与末次间冰期第1阶段气候相比具有频繁变化和变异特点;3100aBP以来风尘堆积与沙尘暴活动比75~10kaBP之间的末次冰期还要强,风尘堆积与沙尘暴活动强的原因主要是气候的变干。全新世黄土发育条件分析表明,黄土高原的黄土可以发育在冰期,也可以发育在与现代气候相近的间冰期,可以发育在冬季风占优势的气候条件下,也可以发育在冬、夏季风活动强度相近的条件下。全新世气候的不稳定性为预测未来长期气候变化带来了不确定性,深入研究全新世气候变异特点对预测未来长期气候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依据南海低纬地区SA09-040孔高分辨率的孢粉记录,自下至上划分了4个孢粉组合带。从孢粉成分的变化,重建了22.25ka B P以来的植被与气候变化历史。结果表明:孢粉主要来源于婆罗洲和周围岛屿,孢粉1带(22.25~16.6ka B P),低山雨林植被发育,为暖热气候,从测年时间看,当时为末次冰期晚期。孢粉2带(16.6~10.82ka B P,为末次冰消期),植被以热带低山雨林和低地雨林为主,针叶的松数量较多,当时的气温比现在低。孢粉3带(全新世早期,10.82~6.43ka B P),植被以热带低山雨林和低地雨林为主,针叶松属数量减少,气温比前期升高,海平面也上升。孢粉4带(全新世中晚期,6.43ka B P至今),全新世中期为炎热、湿润的气候环境,全新世晚期可能与婆罗洲现今的植被景观相近,为热、湿的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14.
了解中国北方晚冰期和全新世时期的气候环境变化及其驱动机制,有助于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可能情景。基于黄土高原东南缘临汾盆地的黄土-古土壤剖面,在3个AMS14C年代的支持下,通过粒度、磁化率、土壤有机碳以及地球化学元素等指标,重建了临汾盆地晚冰期至中全新世晚期的气候变化历史。结果表明:宋村沟剖面的黄土和古土壤分别处于初等和中等化学风化阶段,而不同地区风成堆积物的化学风化强度存在明显差异,主要受控于东亚夏季风的区域变化。多指标综合分析表明,晚冰期以来临汾盆地的气候演变经历了4个阶段:晚冰期东亚冬季风较强,气候干冷;早全新世东亚夏季风强化,气候向暖湿转变;早中全新世东亚夏季风达到峰值,为最暖湿的适宜期;中全新世晚期东亚夏季风减弱,气候再次转向干冷;临汾盆地的气候变化主要受控于北半球太阳辐射强度和冰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干旱区湖泊沉积物磁组构参数量值特征环境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干旱区终闾湖泊沉积物磁组构参数进行了研究,表明干旱区湖泊沉积物磁组构参数值基本介于水动力,风动力沉积物的量值之间。在湖相,湖沼相,泥炭层及受人类影响的洪泛沉积段,沉积物磁组构参数值有明显的区别,同时在同一沉积相中其参烤值也存在较大的变化,指示了沉积动力强度和沉积环境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泻湖是全新世海侵以来发育的以淤积为主的海岸地貌,其沉积地层蕴含了丰富的古环境演变信息.对朝阳港泻湖SO4钻孔岩芯样品作粒度、软体动物、孢粉和14C等项目的测试分析,将该孔地层自下而上划分成陆相、滨浅海相、泻湖相、泻湖-沼泽相等四层和Ⅰ,Ⅱ,Ⅲ,Ⅳ个孢粉组合带.基于对地层和孢粉组合特点的深入剖析,结果表明朝阳港泻湖自全新世海侵以来经历了海湾、沙坝-泻湖和泻湖-沼泽等3个环境演化阶段,同时存在明显的沉积环境和气候变化事件,包括8~7 ka B.P.海陆相之间的不整合沉积间断事件、7~6 ka B.P.的气候暖湿事件和5~4 ka B.P.的明显降温事件.  相似文献   

17.
对南黄海中部泥质沉积区中心位置的Z1钻孔进行了AMS14 C年龄、粒度和TOC/TN分析,综合指标结果揭示了中晚全新世以来南黄海区域的沉积环境演化。自6 094aBP以来,沉积速率、平均粒径和TOC/TN整体趋势的减少指示,研究区陆源物质输入的减少与东亚冬/夏季风的减弱有关。根据粒度参数和TOC/TN变化将研究区沉积环境演化分成3个阶段:16.1~5.4ka BP时沉积物粒度最粗,TOC/TN值较高,这与该阶段东亚冬季风的强盛且稳定和黄海暖流的形成初期较弱有关;25.4~3.9ka BP时沉积物粒度减小但波动幅度较大,TOC/TN值呈减小趋势,此阶段东亚冬季风减弱但波动剧烈;33.9~0ka BP时沉积物粒度较细且相对稳定,TOC/TN增加直至趋于稳定,该阶段冬季风减至最弱且趋于稳定。另外岩心记录的6.0、5.3、4.6、4.0和3.4ka BP沉积物粒度明显较粗、TOC/TN值较大与东亚冬季风增强、海区温度较低有关;6.1~5.7ka BP的高速沉积与冬季风强盛有关;2.8~1.9ka BP的高速沉积则与黄海沿岸流和黄海暖流共同作用形成的南黄海中部气旋式冷涡的加强稳固有关。  相似文献   

18.
渤海新近纪古湖发育的直接证据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渤海5口钻井的沉积有机质分析,以沉积有机质中浮游藻类丰度和类型、无定形有机质含量变化以及地层序列中富藻沉积层发育程度。作为指示湖相沉积环境发育的标志,确定渤海新近纪湖相沉积层的分布特征及渤海古坳陷湖的发育特征。分析表明,浮游藻类和无定形有机质含量高的层段在馆陶组和明下段都有分布,但发育最好的是在明下段下部。这是渤海新近纪湖相沉积地层存在的直接证据。从湖相沉积发育的差异看,馆陶组和明化镇组时期的古湖有着不同的特征,馆陶组早期渤海的湖泊可能很小,馆陶组中、晚期为湖泊扩张期,从含浮游藻类和无定形有机质沉积层纵向变化频繁出现可以看出浅湖沉积环境的不稳定性。新近纪古湖的盛期是在明下段下部沉积时段,当时渤海淡水湖泊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19.
对位于东海内陆架泥质区的MZ05孔浅钻岩芯进行粒度、常微量元素、AMS~(14)C测年分析,获得2.90-1.80ka B.P.期间粒度和常微量元素随时间变化的高分辨率曲线。综合分析MZ05孔地球化学元素比值(CIA,Rb/Sr)曲线发现沉积物源区的化学风化强度变化可以分为3个阶段:2.90-2.70ka B.P.的增强期,2.64-2.35ka B.P.的减弱期和2.35-1.80ka B.P.的较弱期,反映该段时间内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变化。MZ05孔的沉积物敏感粒级(1.2~22.1μm)平均粒径指示晚全新世东亚冬季风波动频繁,呈现出3个各具特点的阶段:2.90-2.65ka B.P.属于中等频率波动的冬季风强盛期;2.64ka B.P.左右东亚冬季风由强转弱,2.60-2.35ka B.P.冬季风先减弱后增强;2.35-1.82ka B.P.为相对稳定的冬季风弱期。东亚冬季风的演化趋势在其他气候记录中也发现相应的降温证据,揭示全球气候变化的区域性响应。研究同时发现晚全新世研究区东亚冬、夏季风在百年尺度上呈现反相位关系。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闽江口南侧柱状样沉积物开展高分辨率的粒度、粘土矿物分析及AMS14C测年,揭示了中晚全新世以来闽江口水下三角洲物质来源及古环境演变。中全新世(7 ka BP—4 ka BP)高海平面时期,梅花水道可能是闽江口南侧陆源物质输运的主要通道,沉积了以砂为主[(58.6±8.7)%]的沉积物,平均粒径为(3.76±0.49)φ,为较高能的沉积环境。期间,增强的浙闽沿岸流携带更多的长江物质沉积到闽江口,导致沉积物中蒙脱石含量增多。然而,到晚全新世(3 ka BP)海平面略有下降,梅花水道衰退,闽江口南侧的水动力条件减弱,形成以粉砂为主[(58.1±4.4)%]的沉积物,平均粒径为(6.30±0.32)φ。晚全新世浙闽沿岸流有所减弱,闽江口沉积物中的蒙脱石含量明显减少,而来自闽江的高岭石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