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测试分析等,对黔西南龙潭组岩性、岩相及岩矿石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龙潭组为海陆交互相沉积环境,成岩物质主要来源于西北部陆源泥质碎屑、炭质、钙质、硅质等,其次来源于西北部峨眉山玄武岩喷发物质的沉积或再沉积,少数来源于东南部深水海槽中的硅质、钙质等;龙潭组成岩物质以正常陆源碎屑沉积为主,但混入了部分火山碎屑岩沉积,纵向上为氧化-弱氧化-弱还原沉积环境;Au、As、Sb等中低温热液成矿元素共同指示了金、锑等热液蚀变-成矿作用,以及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可能对金矿成矿的贡献;Au、As、Sb、Tl、Co、W等成矿元素的聚类关系,可推论龙潭组富含的火山凝灰物质是金矿的重要成矿物质来源,龙潭组及其下覆的峨眉山玄武岩组是金矿的矿源层之一。  相似文献   

2.
四川古叙煤矿区海风矿段煤层伴生有丰富的粘土资源,通过对矿段龙潭组粘土岩赋存形式、粘土岩岩石学和岩石化学特征、"铁钛"丰度异常元素赋存规律初步分析表明:矿段龙潭组伴生的粘土岩有较高的工业价值。推断铁、钛元素富集与沉积时接受峨眉山玄武岩岩浆岩喷发期的陆源碎屑物有关;钛资源开发有较高潜在价值,海风矿段粘土岩研究成果对古叙煤矿区粘土岩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贵州威宁地区宣威组底部稀土含矿岩系的成因类型一直有较大争议.在野外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矿物学、岩相古地理与地球化学等手段进行了系统性研究.结果显示,区内二叠系宣威组底部稀土含矿岩系广泛分布,连续性好,含矿段厚度为2~16 m,并伴生有铌、锆、镓等元素;稀土氧化物平均品位0.15%,最高可达1.60%.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分析表明威宁地区稀土含矿岩系中含有来自玄武岩及火山灰的典型矿物,稀土配分模式与玄武岩相比具有继承性,研究区化学风化作用较强、成分成熟度较高代表其经过长距离搬运,遭受了改造;峨眉山玄武岩为该稀土层提供了主要物质来源,稀土层受源岩成分的控制,经历了沉积分选及再循环作用,还遭受了来自上地壳的中酸性岩浆物质源区的混染.其成因机制可能为在晚二叠世炎热、潮湿、强风化的环境中,玄武岩经过风化剥蚀后,搬运至沉积基底低洼处的三角洲平原亚相中的洪泛平原微相环境,与火山灰一同沉积沉淀,在风化和淋滤作用下稀土等元素以离子形式被解析出来,从而被吸附性强的高岭石等黏土矿物吸附于表面,或进入矿物晶格,形成富稀土层.   相似文献   

4.
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分析方法,对黔西威宁岔河陆相剖面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的粘土岩进行了研究.在界线粘土岩中,粘土矿物组合为伊-蒙混层矿物 蒙脱石 绿泥石;碎屑物质中有六方双锥石英和锆石,无球粒;多种化学成分在界线粘土岩中出现了异常.据此得出岔河剖面的二叠系-三叠系事件地层界线确定在第66f层比较合适;第66f和68a这两层粘土岩为此剖面的界线粘土岩;自第66f层底部至第68a层顶部这一段地层为二叠系-三叠系的界线层(组);界线粘土岩的成因可能是由于火山喷发、火山灰降落伴随正常沉积物沉积形成的.  相似文献   

5.
四川盆地西南缘的沐川生基坪剖面(PTB)是研究海陆交互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的关键。本次研究对研究区P-T界线地层的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探讨了研究区的岩石组合特征、沉积环境、风化作用、古气候及物源特征。还原环境的宣威组中叶肢介化石、煤线和水平层理的出现,反映了近缘的滨浅湖相沉积特征;氧化环境的飞仙关组中双向交错层理、透镜状层理和脉状层理、波痕印模和干裂构造等特征的出现,反映了浅海相沉积特征。通过研究四川盆地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岩相古地理可知,研究区宣威组的浅湖相和飞仙关组的潮间-潮下相沉积环境与前人所得出的海陆交互相和滨浅海相沉积环境基本吻合,反映了海水的持续入侵,与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的海平面升降事件一致,表现了峨眉山玄武岩喷发之后伴随的海侵。高CIA、CIW和PIA值和A-CN-K和A-C-N图解共同指示了沉积岩物源区经历了强烈的风化作用,并暗示宣威组与飞仙关组沉积时期可能处于温暖潮湿的沉积气候环境。根据研究区宣威组、飞仙关组岩石组合中的玄武岩碎屑特征,并结合稀土元素特征、La/Yb-ΣREE、Co/Th-La/Sc源岩判别关系可推测沐川生基坪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处沉积岩的物质来源主要可能为宣威组底部的峨眉山玄武岩。  相似文献   

6.
唐婷婷  牟军  田文明  唐佐其  强希润  王安华 《贵州地质》2020,37(3):244-250, 232
贵州西部中、上二叠统界线附近普遍发育与玄武岩风化壳有关的铁-多金属矿化。本文通过对贵州西部普安地区二叠系茅口组顶部古风化壳型铁矿详细野外地质调查发现,玄武岩风化壳剖面普遍发育铁矿化,但铁矿体主要呈透镜体产于喀斯特洼地或溶斗之中,剖面上表现为Fe由上而下运移富集的特征。7件岩(矿)石样品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贵州西部普安地区二叠系茅口组顶部玄武岩风化壳普遍富集Fe、Ti、Al的氧化物,As、Sb、Cu、Nb、V、U、Zr等亲硫及高场强元素。该区部分样品TFe2O3、TiO2含量达到工业品位,Al2O3也呈不同程度富集,具有铁-多金属富集的特征。此外,研究区Fe倾向于喀斯特洼地富集,而Ti、Al则倾向于残留喀斯特斜坡富集,具Al、Ti与Fe差异性分离的特征,这可能与玄武岩间歇性喷溢,古地理特征,风化作用及频繁海侵、海退事件关系密切。综合研究表明,峨眉山地幔柱活动推动了贵州西部古地理格局的演化(喀斯特不整合洼地),并造就了(矿源层)高铁钛玄武岩堆积。贵州西部二叠系茅口组顶部古风化淋滤作用及古地理格局演化对Fe的迁移及富集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因此,对于贵州西部二叠系茅口顶部玄武岩风化壳及其古地理恢复的研究是寻找玄武岩风化壳型铁矿床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7.
对黔西滇东地区的贵州普定高窝、贵州六枝中寨和云南宣威密德3条剖面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粘土岩的大山物源成因和界线地质意义进行研究发现:在界线粘土岩中,其主要粘土矿物均为伊/蒙混层矿物,见少量高岭石、伊利石或绿泥石;碎屑物质中有六方双锥石英、锆石、长石等与火山活动有关的物质。推断该地区在晚二叠世晚期早三叠世早期至少经历一至两次强烈的火山作用,并且有多个火山喷发源。界线粘土岩中火山物质的富集与贫乏可能与剖面离火山喷发源的远近有关。粘土岩物源物质的成因均为火山喷发,火山灰伴随正常沉积物沉积而形成即凝灰沉积而形成,与华南大部分地区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粘土岩的物源成因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谭梅  赵兵  周冰洋  张晓诗 《地质通报》2016,35(6):979-988
黔北大方地区二叠纪及三叠纪地层发育,在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处发现12~14cm厚的界线粘土,在界线粘土层之上还发现3~4层5~18cm厚的火山事件粘土层。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粘土、事件粘土及松子坎段底部火山事件粘土岩(绿豆岩)均具有高的K_2O和MgO含量;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粘土的稀土元素特征与关岭组松子坎段底部绿豆岩相似,与沙堡湾段事件粘土岩的稀土元素特征也十分相似,Eu异常较明显,说明界线粘土及事件粘土成因均与火山活动有密切关系。界线粘土比事件粘土具更明显的Eu异常,部分界线粘土还具有Ce异常。二叠系—三叠界线粘土、事件粘土及关岭组绿豆岩的源区均属于活动大陆边缘的长英质火山岩区,为酸性的长英质火山岩喷发(火山灰)沉积的产物,而沙堡湾段及九级滩段正常沉积泥岩的源区属于被动大陆边缘的长石砂岩岩区。界线粘土中,大部分微量元素与事件粘土及关岭组绿豆岩中对应微量元素的含量相近,但其中的Th、Y、Nb、Cd、Ga、In、Ta明显高于与火山活动有关的事件粘土及绿豆岩,推测事件粘土与少量宇宙事件外来物质的加入有关。  相似文献   

9.
滇东南铝土矿成矿物质来源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滇东南含铝岩系为上二叠统吴家坪组(龙潭组)底部和第四系,铝土矿床类型分原生沉积型和第四系岩溶红土堆积型两大类,成矿物质分别来源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基性玄武岩的风化、剥蚀、淋沥所形成的含铝土矿碎屑-红土物质,以及邻近的原生沉积型铝土矿的风化残积、残坡积。  相似文献   

10.
贵州西部中、上二叠统界线附近风化壳类型及成矿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贵州西部中、上二叠统界线附近普遍存在不整合面,在不整合面上往往发育厚度不等的风化壳。风化壳主要可归纳为三种类型:茅口组顶部的喀斯特漏斗、洼地中堆积的红粘土风化壳,锰质(铁质)风化壳,峨眉山玄武岩喷发间断面上或玄武岩顶部与龙潭组(宣威组)之间的的高铝高岭石风化壳。喀斯特侵蚀面上的红土风化壳是红土型金矿的赋存层位,峨眉山玄武岩喷发间断面上的高铝高岭石风化壳是铜矿、铝土矿赋存层位,喀斯特侵蚀面上的锰质(铁质)风化壳是锰矿、铁矿赋存层位,而玄武岩顶部与龙潭组(宣威组)之间的高岭石粘土风化壳是稀土、硫铁矿、铝土矿赋存层位。中、上二叠统界线附近风化壳对金、铜、铝土、硫铁、锰和稀土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云南文山县天生桥地区铝土矿是典型的沉积型铝土矿,矿体赋存于上二叠统龙潭组,其下伏地层为上石炭统灰岩或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有关的玄武岩。矿石以泥晶结构为主,含少量粒屑结构与鲕粒结构;矿石的结构特征表明风化物质可能经过短距离的搬运。常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铝土矿石中Al2O3分别与Fe2O3 和TiO2具有较好的负相关关系。在铝土矿矿化过程中,微量元素Zr、Hf、Nb、Ta和Bi相对于Li、Rb、Sr、Ba不断富集。元素Zr、Hf、Nb、Ta 分别与TiO2显示较高的相关性。运用稳定元素相关性(如Zr-Hf、Nb-Ta)、lgNi和lgCr二元图解以及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等方法探讨矿床成矿物质来源,研究结果表明玄武岩为铝土矿的形成提供了主要的物质来源,下伏碳酸盐岩可能也提供了少量的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12.
扬子陆块西南缘滇、黔地区上二叠统宣威组(P3x)底部存在的稀土富集层已经有很多报导.采集四川沐川地区ZK15-3钻孔宣威组底部的16件黏土岩及玄武岩样品进行地球化学测试分析,通过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探讨了稀土富集层的成因.测试结果表明,样品ΣREE为263.87~12 820.56×10-6,ΣLREE/ΣHREE 为4.31~43.31;w(TiO2)为 1.65%~14.6%,LaN/YbN 比值介于7.73~130.26,属于轻稀土富集.δEu值介于0.26~0.92,Eu负异常明显,δCe值介于0.87~1.25,Ce丰度无明显异常.稀土富集层自下而上ΣREE先增长后降低,依层序变化曲线总体呈"中隆形",岩性上稀土元素显著富集于铁质、铝质黏土岩中.综合稀土富集层的地质特征、稀土分配模式、对峨眉山玄武岩钛元素高含量背景的继承性、主微量元素建立的物源性质图解判别结果以及Ce/La和Sm/Nd比值的DF判别结果等,认为稀土富集层下亚段铁质黏土岩的形成以高钛玄武岩风化淋滤作用为主,上亚段铝质黏土岩、深灰色黏土岩等为玄武岩风化剥蚀后搬运再沉积并混有上地壳中酸性火成岩提供的部分物源的产物.该项研究可为川南地区稀土矿的找矿工作提供重要线索,对构架整个西南峨眉山玄武岩地区黏土岩型稀土矿的成矿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针对黔西威宁县上二叠统龙潭组下部及底部凝灰岩层,运用地球化学、矿物学、岩石学、测井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矿化体地质特征、矿体成因及控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含矿层普遍存在于龙潭组底部,全区稳定分布,厚度大多在1 m以上,铌元素与自然伽马关系明确,找矿效果明显;铌在各主要矿物中的分配率以黏土矿物中最大,石英次之,而黏土矿物平均含量在67%以上;该区矿化体主要成因为富含铌元素的峨眉山玄武岩遭受风化剥蚀,在一定的酸性介质环境下蚀变成矿化体;分布主要受控于岩相古地理、地层、岩性等地质因素。  相似文献   

14.
贵州及邻区二叠系锰矿地质特征及成矿作用探讨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陶平  杜昌乾  马荣  朱华  杜芬应  韩忠华  廖莉萍 《贵州地质》2005,22(2):103-108,102
本文在系统收集和分析了近年来贵州锰矿资源评价工作及以往锰矿工作资料的基础上,获得了对贵州及邻区二叠系锰矿更深入系统的认识。主要成果为:认为该区中二叠世茅口期含锰岩系可大致对比,可沿用遵义锰矿产出地区所使用的名称——中二叠统茅口组白泥塘层(P2m^b);水城纳雍锰矿与宣威格学锰矿特征及成矿机制十分相似,均为第四纪氧化富集成矿,矿床类型属于风化矿床类的锰帽型锰矿床亚类,矿质来源于原始沉积的含锰岩系——白泥塘层,而白泥塘层的锰质来源于中二叠世茅口期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将贵州及邻区二叠系各类型锰矿床的特征及含锰岩系、物质来源、成矿作用等方面作了有机联系和系统分析,并建立了统一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5.
二叠-三叠纪之交华南地区普遍发育火山成因的粘土岩,其对于了解二叠纪末大规模火山活动及扬子板块碎屑物质来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扬子西缘马角坝刺林包剖面飞仙关组底部粘土岩进行了碎屑锆石U-Pb定年及原位Hf同位素测试、X衍射和全岩地球化学分析,以揭示粘土岩的岩石成分及物源信息。镜下特征、X衍射及主量元素特征表明岩石中粘土矿物主要为伊利石,含少量方解石、石英。碎屑锆石年龄显示,特征峰值年龄主要集中在2 615~2 383、1 868~1 328、1 186~778和430~246 Ma,并出现~250 Ma特征高峰,结合原位Hf同位素特征表明锆石与秦岭造山带、华南典型PTB剖面粘土岩及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同时,通过微量、稀土元素分析发现粘土岩中Zr、Hf、Th、Cr、Co、Ti相对富集,与华南典型PTB粘土岩和峨眉山玄武岩相近,并结合构造背景及锆石特征,综合认为刺林包剖面PTB粘土岩来自于秦岭造山带及龙门山岛链局部剥蚀区、二叠纪末火山活动和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剥蚀岩体。  相似文献   

16.
凹凸石粘土与玄武岩的成因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矿物组成研究的基础上,对比研究了凹凸棒石,蒙脱石,凹凸棒石粘土,蒙脱石粘土,玄武岩,风化玄武岩的化学组成。根据化学成分对比,分析了玄武岩与凹凸棒石粘土的成因关系,解释了玄武岩对凹凸棒石粘土的时空控制,结合地质观测,提出形成苏皖地区凹凸棒石粘土的物质成分基本上来源于玄岩的化学风化,但物质成分发生了较大的分异,凹凸棒石粘土不能直接同玄武岩经地表雨水的风化淋滤形成,而是玄武岩风化形成的蒙脱石经搬运沉积,再与镁质溶液反应形成,或凹凸棒石直接从富镁碱性溶液中结晶形成,凹凸棒石粘土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为偏碱性的还原条件。  相似文献   

17.
针对贵州省黔西县大寨地区中三叠统关岭组底部绿豆岩,利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手段,明确贵州黔西县大寨地区早—中三叠世界线年龄。对贵州省黔西县大寨地区中三叠统关岭组底部绿豆岩1件U-Pb年龄样品、 8件地球化学样品的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锆石U-Pb加权年龄为248.6 Ma±2.7 Ma,谐和年龄为248.7 Ma±1.1 Ma;绿豆岩属于高硅(wSiO2均值为62.40%)、铝(wAl2O_3均值为14.61%)、钾(wK2O均值为7.22%),低铁(wFe2O_3均值为0.94%,wFeO均值为0.51%)、钛(wTiO2均值为0.24%)的中酸性火山物质,具有稀土元素总量相对较低、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和轻重稀土元素分馏程度低的特征,负Eu异常显著,δEu=0.17~0.22。综合分析,该绿豆岩是由火山活动喷发的火山灰经风化、搬运、沉积改造而形成,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与中三叠统关岭组松子坎段界线岩性标志,同时为测区早—中三叠世界线年龄提供了准确的年代学证据。  相似文献   

18.
在川南沐川地区发现了四川首例古风化壳-沉积型Nb-REE多金属矿,为了填补四川地区同类型矿产的研究空白和厘清沐川地区宣威组底部Nb-REE多金属矿的富集特征和成因机制,开展了野外实地调查、岩石地球化学等系统性研究,探讨其富集特征、物源和成因机制及与新生代攀西地区稀土矿床的成因联系.研究结果表明,川南沐川地区宣威组底部Nb-REE多金属富集层产于宣威组底部,厚度5.09~15.33 m,平均厚度10.10 m,w(Nb2O5)为37~909μg/g,平均256μg/g,稀土元素总量0.02%~1.55%,平均0.12%;下部紫红色铁质泥岩型Nb-REE多金属富集层的物源主要来源于峨眉山玄武岩,上部灰白色、浅灰绿色、灰色、深灰色泥岩型Nb-REE多金属富集层除了峨眉山玄武岩的剥蚀产物提供物源外,同时还有大量碱性火山灰的混入;Nb-REE多金属富集层中的稀土元素总量及铌元素含量总体上呈"先增加、再降低"的变化规律,稀土元素在紫红色铁质泥岩中的富集程度比铌元素高,铌、稀土元素含量变化曲线在上部的灰白色、浅灰绿色、灰色、深灰色泥岩中表现出"同增同减"的规律;沐川地区Nb-REE多金属富集层的成矿模式可分为峨眉山玄武岩喷溢阶段、风化富集阶段、沉积富集阶段和盖层沉积阶段4个阶段,成矿作用以风化淋滤和沉积作用为主.沐川地区晚二叠世Nb-REE成矿及新生代攀西地区稀土矿床与峨眉山地幔柱分别有着直接和间接的联系,研究两者的成因联系有利于拓展战略性关键矿产的找矿空间.  相似文献   

19.
中国重庆、四川、贵州等地区的早、中三叠统地层界线(T1/T2)附近发育一套与火山喷发沉积有关的粘土岩层,其锂含量区域性富集.评价该套粘土层锂成矿潜力并确定粘土型锂矿的找矿方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地质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方法,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重庆温泉、四川谢家湾、贵州辅处、贵州马落菁界限粘土岩年龄为248.6±0.8 Ma、242.5±0.7 Ma、246.1±0.6 Ma、248.1±0.8 Ma,与早-中三叠世界限年龄相近(247.2 Ma).全岩富Li、K2O,高MgO,亏损Na2O;相对富集不相容元素(Rb、W、Sn、Bi、Th、U),相对亏损相容元素(V、Cr、Co、Ni)等;Li与不相容元素(Sn、Ta、Ga等)呈正相关关系,总体上显示与流纹-英安岩具有亲缘性.图解分析显示界限粘土岩为中酸性火山喷发-沉积岩经粘土化蚀变作用后的产物,构造背景为印支早期扬子板块西南缘俯冲碰撞引起的火山喷发活动或峨眉大火成岩省岩浆作用后续热液-沉积活动.综合分析认为中酸性火山喷发-沉积岩成分继承造成了界限粘土岩高K、富Li的地球化学特征,粘土矿物吸附作用也对界限粘土岩锂富集有所贡献,蒸发沉积作用对大面积沉积粘土层锂富集有限.今后在寻找沉积粘土型锂矿时建议以中国西南部T1/T2界线附近火山喷发-沉积成因粘土层为重要找矿层位,以同时代古火山口盆地或类似的古地貌分布区为重要找矿区域.   相似文献   

20.
李松涛 《地质与勘探》2016,52(5):826-837
黔西北威宁地区香炉山铜矿床赋存于峨眉山玄武岩组第三段(P3β3)顶部与宣威组(P3X)底部间的结合部位。本文采用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扫描电镜分析方法对其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矿床成因。结果表明:区内玄武岩属高钛的拉斑玄武岩,主量元素物源区特征图和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其成岩、成矿物质来源与峨眉山玄武岩密切相关,同时又受到地壳物质的影响;稀土元素表现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右倾分配模式,Eu负异常以及log(δCe)-0.1表明矿床形成于还原环境;扫描电镜分析发现了α+β-Zn-Cu合金矿物,化学分子式为Cu0.78Zn0.47Fe0.06。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认为该铜矿床的形成不仅与火山作用和沉积成岩作用有关,而且还受到后期热液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