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玲玲 《辽宁气象》2001,(4):20-22,41
从大连地区气候规律及农业生产实际出发,制定出客观定量表征伏期旱涝特征的旱涝指数;用EOF方法对大连地区1961~2000年伏期旱涝指数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伏期旱涝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2.
从大连地区气候规律及农业生产实际出发 ,制定出客观定量表征伏期旱涝特征的旱涝指数 ;用EOF方法对大连地区 1961~2000年伏期旱涝指数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伏期旱涝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3.
利用山东省伏期降水量资料,用Z指数法划分山东伏期旱涝等级,评定伏期极端旱涝年,并与山东省全年、夏季降水的演变进行比较,发现伏期降水的阶段性特点比较明显,而干旱化趋势不明显,存在10年和2~3年的显著周期。  相似文献   

4.
重庆区域旱涝指标及其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利用重庆市34站月平均气温及降水量资料,定义了区域旱涝指数,采用小波等方法分析了重庆近40余年年及四季旱涝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文中所采用的区域旱涝指数考虑较为全面,能较好地刻画重庆区域年及各季的旱涝变化特征;重庆旱涝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不同尺度周期信号在时一频域中的分布具有较强的局部特征。  相似文献   

5.
根据文献[5]确定的河套华北地区27个测站夏季(6-8月)降水指数,计算了典型旱涝年平均环流的合成差异场,发现在旱涝年的前期,尤其是在冬半年,大气环流的差异是显著的;旱涝指数与环流的相关,与旱涝合成差异声特征一致,计算的遥相关结果表明,遥相关的传播路径与理论上计算得到的波能量传播路径几乎一致,其正负区域,中心位置与旱涝差异场的特征也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利用Z指数旱涝分级方法,对1961-2015年齐齐哈尔地区10个台站的月降水资料进行了旱涝等级划分,并根据实际旱涝情况,定义了区域旱涝等级划分标准。研究结果表明,近55 a来齐齐哈尔地区生长季的旱涝等级有向偏涝化发展的趋势,旱涝等级的变化有阶段性特征;齐齐哈尔地区ENSO暖事件次年发生涝的概率较大,冷事件次年发生旱的概率较大,不易涝;齐齐哈尔地区生长季的旱涝等级与前一年8月、11月和当年2-3月的SOI指数正相关显著。当前期SOI指数正异常时,齐齐哈尔地区生长季易旱,反之,SOI指数负异常时,齐齐哈尔地区生长季易涝。  相似文献   

7.
湖南伏旱期旱涝变化特征及其与前期环流之关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罗伯良  张超 《气象科技》2009,37(1):19-24
利用1961~2006年7月降水资料和z指数、小波分析及相关分析法,分析了湖南伏早期旱涝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及其与500hPa高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湖南伏早期雨涝指数增大趋势显著,20世纪90年代以来处于雨涝多发期。雨涝指数具有22年、12年、6~7年和3~4年的明显周期;干旱指数具有20年和10年明显周期。旱涝指数与500hPa高度相关分析显示z指数与前期,特别是2月500hPa高度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典型涝年东西伯利亚-鄂霍次克海地区500hPa呈明显的负距平,西太平洋副高区为明显的正距平,而典型旱年东西伯利亚-鄂霍次克海地区500hPa呈明显的正距平,西太平洋副高区为明显的负距平。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近531年旱涝变化气候诊断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以山东省5个代表站1470~2000年的旱涝指数资料为基础,采用滑动平均、累积距平、小波分析等多种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山东省近531年旱涝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并划分了差异显著的旱涝气候阶段,进一步揭示出旱涝变化的多时间尺度周期特征。  相似文献   

9.
杨万春 《广东气象》2004,(1):18-19,15
选取曲江前期冬季、初春3月的冷暖指数和降水旱涝指数,以及预报年前一年的前汛期旱涝指数序列,作为前期预报因子,试用"综合评判"模型作曲江前汛期旱涝趋势预测.  相似文献   

10.
石卫敏 《气象》2006,32(S1):90-92
用计算多年滑动平均值、距平百分率、洪涝指数(If)、干旱指数(Id)、降水间隔平均差(S)的方法,对呼和浩特地区1951—2005年汛期(6—8月〉的旱涝等级、多雨期和少雨期进行分析,研究55年汛期旱涝变化特征和年际特点。分析结果表明:(1)该地区汛期旱涝有大致以3?5年的周期交替出现,具有较明显的年代际特征。(2)55年中连续干旱和连续雨涝的年数基本平衡,但发生连续干旱的程度要高于连续雨涝;通过相关分析得知:北半球500hPa高度场、副高、SSTA与本区汛期降水相关密切,是形成汛期旱涝变化的重要因素,可作为该地区汛期降水领测的指示因子。  相似文献   

11.
2000年我国天气气候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峪 《气象》2001,27(4):20-24
2000年我国主要天气气候特点为:全国大部地区降水偏少或接近常年,出现全国性干旱,特别是北方地区春夏季遭遇多年来罕见的特大干旱,汛期未发生大范围的暴雨洪涝灾害,秋季黄淮以南地区出现持续连阴雨天气,全国大部分气温接近常年成偏高,持续暖冬态势发生转折,夏季高温酷热,春季北方扬沙和沙尘暴天气异常频繁,登陆我国台风个数偏少,风雹等强对流天气明显偏少。  相似文献   

12.
2003年全球重大天气与气候事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丽华 《气象》2004,30(4):25-28
全球气候持续偏暖。南亚、欧洲大部和北美洲冬季出现异常严寒 ,许多地区遇到数十年未见的暴风雪 (雨 )天气。夏季欧亚大陆和北美的多个国家出现持续高温酷热天气 ,严重干旱导致森林火灾频发 ,经济损失惨重。南亚、东南亚夏季暴雨频繁 ,造成严重洪涝灾害。非洲干旱持续 ,局部发生洪涝。美国 5月遭受特大龙卷风袭击 ,北大西洋飓风较常年显著偏多。  相似文献   

13.
锡林郭勒盟近50a降水变化及早涝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10年锡林郭勒盟15个气象站的年及夏季(6—8月)逐月降水量资料,分析了锡林郭勒盟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夏季旱涝年。结果表明:锡林郭勒盟降水量总体上呈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分布特征;近50a降水量没有明显的增减变化趋势,但年际波动特征明显,近10a降水量显著减少。用区域夏季降水指数确定出1998年为涝年,而1980、2001、2005和2010年为夏季旱年。  相似文献   

14.
根据帕尔默干旱模式的基本思路,建立动态的能反应旱涝持续特征的适合于天目山地区的旱涝指数。对采自天目山的柳杉树轮进行交叉定年后,测得树轮的δ^13C年序列,将δ^13C去除大气CO2趋势影响后的高频变化与不同时段的旱涝指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春夏季的旱涝指数与当年和滞后一年的δ^13C序列有着比较显著的相关性,表明树轮δ^13C对春夏季旱涝的发生有着比较好的响应。根据此显著相关性,利用多元回归方程重建了历史时期的春夏季旱涝指数,分析表明天目山地区春夏季旱涝的发生具有比较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为研究该地区气候变化特征提供了较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铜仁市10个国家自动观测站1981-2020年近40a降水资料,计算多时间尺度标准化降水指数(SPI),确定旱涝程度,分析旱涝时空分布特征,筛选典型旱、涝年进行环流分析。结果表明:(1)铜仁市20世纪80年代后期总体偏旱,90世纪后期总体偏涝。铜仁市夏季呈现出旱涝交替变化特征。(2)铜仁市中西部、东北部干旱相对频繁,并向四周逐渐减弱;市中西部、东南部发生雨涝的频率相对较高,西北部最低。夏季的干旱和雨涝均以轻、中程度为主,特重程度情况发生很少。(3)夏季偏涝年整个欧亚中高纬均为位势高度的负异常,偏旱年欧亚中高纬的乌拉尔山和中国东北的位势高度异常中心转为正异常分布。(4)赤道中东太平洋的厄尔尼诺现象与南、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分布对铜仁夏季偏涝现象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赤道中东太平洋拉尼娜现象、印度洋及西太平洋的海温异常分布对铜仁夏季偏旱现象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东北夏季降水的气候及异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近50 a东北夏季降水的气候及异常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夏季降水空间分布很不均匀,除三江平原地区外东北大部7月降水最多;夏季全区出现较重干旱的概率大于较重雨涝,旱灾更为突出,其中辽西是较重旱涝频发的地区;近50 a夏季降水没有明显变干或变湿的倾向,而是具有阶段性旱涝交替特征,存在27、11 a左右的年代际尺度周期和3~6 a左右的年际尺度周期变化;6月旱灾几率大,易形成6~7月的连续干旱,7月易形成区域性特大涝灾,6月和8月在年代际尺度上具有反位相变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西安市水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1960年至2002年山西省21个气象站的夏季(6月至8月)降水、气温资料,计算了降水距平百分率、Z指数区域旱涝指标及考虑了气温、降水的干旱指数,并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大量试验研究提出了一种适合山西的旱涝指数,以此划分了山西夏季的旱涝年,并研究了与全国雨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华北冬小麦-夏玉米两熟区干旱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华北冬小麦一夏玉米主要生长季的干旱时空特征,可为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制定抗旱减灾对策提供理论依据。利用华北5省(市)64个气象台站1961-2010年逐日降水资料,以降水负距平或降水量表征的干旱指标,通过经验正交分解法提取了冬小麦、夏玉米全生育期和关键生长阶段的特征向量和时间系数,分析了干旱频率、站次比及干旱强度的变化特征,并通过构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期综合干旱指数,探讨了华北地区农业干旱的总体状况。结果表明:EOF分解的前4个模态提取了60%以上作物干旱的主要时空分布信息,冬小麦主要生长季收敛效果优于夏玉米;冬小麦全生育期、苗期及拔节-抽穗期干旱的高强度中心主要分布在冀中南、豫北及鲁西北地区,而灌浆-成熟期干旱则以豫东为中心;夏玉米全生育期干旱的高强度中心主要位于冀南和鲁北地区,初夏旱以冀北大部为高强度区,而卡脖旱以豫西和鲁南为高强度区。从时间系数和区域干旱强度及站次比的时间变化趋势看,冬小麦全生育期干旱、灌浆-成熟期干旱及夏玉米初夏旱、卡脖旱均表现为递减趋势,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而冬小麦播种期、拔节-抽穗期干旱,以及夏玉米全生育期干旱为不显著的递增趋势。整个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期干旱威胁较高的地区主要位于京津局部、冀中南、豫北和鲁北等地区。  相似文献   

19.
To comprehensively investigate characteristics of summer droughts and floods in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a meteorological and hydrological coupling index (MHCI) was developed using meteorological and hydro- logical data.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1) in representing drought/flood information for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the MHCI can reflect composite features of precipitation and hydrological observations; (2) compre- hensive analysis of the interannual phase difference of the precipitation and hydrological indices is important to recognize and predict annual drought/flood events along the valley; the hydrological index contributes more strongly to nonlinear and continuity features that indicate transition from long-term drought to flood conditions; (3) time series of the MHCI from 1960-2009 are very effective and sensitive in reflecting annual drought/flood characteristics, i.e. there is more rainfall or typical flooding in the valley when the MHCI is positive, and vice versa; and (4) verification of the MHCI indicates that there i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precipitation and hydrologic responses in the valley during summer;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was found to reach 0.82, exceeding the 0.001 significance lev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