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四川省小麦历年产量重构二维时变矩阵,进行自然正交展开后得到了三种产量分解模型.在每种模型中,可将小麦产量分解成了三个产量分量之和,即小麦产量Y=Y1+Y 2+Y3.这些产量分量不仅反映了生产力水平增长对产量趋势的作用,也反映了气候环境因子波动对产量年际变化的综合影响.该方法与传统的产量分解模型相比,具有计算简单客观、各种分量同时一次分离和分量之间相互独立的特点,为农作物产量分解和预报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作物产量序列重构矩阵自然正交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产量变化时间分量的韵律分析,在各分量的自回归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小麦产量的年景定量预测模型.经统计和应用检验,该模型具有较高的信度和实用性,可作为作物产量年景预报的有效工具之一,为农业生产管理和农产品流通贸易提供前瞻性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四川小麦产量年景预测方法和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柏建  杨秀蓉 《四川气象》2004,24(3):37-39
本文在作物产量序列重构矩阵自然正交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产量变化时间分量的韵律分析,在各分量的自回归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小麦产量的年景定量预测模型。经统计和应用检验,该模型具有较高的信度和实用性,可作为作物产量年景预报的有效工具之一.为农业生产管理和农产品流通贸易提供前瞻性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小波分析的组合随机模型及其在径流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文圣  李跃清  向红莲 《高原气象》2004,23(Z1):146-149
提出了一种随机组合预测模型利用Mallat算法对水文时间序列进行多尺度分解,得到对应尺度下的概貌(低频)分量和细节(高频)分量;分别对概貌分量和细节分量建立随机模型进行预测,预测结果的叠加即为原水文变量的预测.将该模型用于黄河三门峡站年径流预测中,并与传统预测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建立的组合模型充分利用了现有信息,预测精度高.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将温州市划分为三个小麦种植气候区,并将各分区的小麦产量时间序列分解为时间趋势产量和气象产量,运用剩余分析方法对气象产量进行模拟,不仅借此对各分区和全市小麦产量进行预报,还可找出影响小麦产量的关键时期和关键气象因子为大田生产上的趋利避害提供农业气象依据。资料来源:小麦产量、种植面积抄自温州市统计局;气象资料抄自本市有关气象台站。  相似文献   

6.
CERES-Wheat模型在我国小麦区的应用效果及误差来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气候模型与作物模型耦合是评价未来气候变化对作物生产影响的常用方法之一, 但当两者结合时, 存在着空间和时间尺度差异问题, 将作物模型升尺度到区域是解决该差异的一种方法。将CERES-Wheat模型升尺度进行区域模拟, 利用区域校准后的CERES-Wheat模型, 模拟了1981—2000年全国各网格小麦产量, 与同期农调队调查产量相比较, 以探讨CERES-Wheat模型在我国小麦区的模拟效果及误差来源。结果表明:全国小麦产量的区域模拟值与农调队调查产量的相对均方根误差为27.9%, 符合度为0.75, 全国59.2%的模拟网格相对均方根误差在30%以内, 其中相对均方根误差小于15%的占26.3%;各区的效果不同, 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种植生态2区, 模拟效果最好。总体来说, CERES-Wheat的区域模拟, 可以反映产量变化规律, 能为宏观决策提供相应信息, 尤其是在主产区; 但区域模拟中还存在一系列误差, 今后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用经验正交分解的方法将产量场分解为不随时间变化的空间函数及依赖时间变化的时间函数两部分正交分量,每个正交分量代表一种空间分布形式,即典型分布。典型产量分布的时间函数的年实际变化可以气象因子场的典型分布时间函数为自变量,用逐步回归分析方程预报,进而得到预报年的产量分布场。  相似文献   

8.
从气候角度提高鲜奶产量的潜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总奶产量等于生理产奶量加营养产奶量和气候产奶量,即:Y总=Y1+Y2+Y3,并重点讨论气候产奶量Y3和营养产奶量Y2。结果表明,各月平均水汽压,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低气温和月蒸发量4个因子对气候产奶量影响较大,同时找出1988年的各月平均水汽压,1993年月平均气温,1989年月平均最低气温和1988年月蒸发量4个最佳气象条件的相似年,它们最利用于提高气候产奶量,其次找到了低产奶原因-产乳高  相似文献   

9.
稳健回归M估计法在贵州省小麦产量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贵州小麦产量预报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将稳健性概念引入小麦产量预报中,运用稳健回归M估计法对小麦产量进行分析,建立了稳健回归模型,并用其对贵州小麦产量进行试报检验。  相似文献   

10.
针对传统时间序列模型无法有效预测模态混叠数据的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CEEMDAN-SE-ARIMA的组合模型,并且对东北地区2016—2020年夏季降水量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基于完全自适应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将降水时间序列分解为多个本征模态分量,并根据不同分量样本熵的计算结果进行分量序列重构。然后,针对每一个重构分量,构建自回归移动平均预测模型。最后,将各分量的预测值进行叠加,得到组合模型的预测值。此外,还构建了ARIMA单一模型和其他组合模型,旨在与CEEMDAN-SE-ARIMA组合模型对比。结果表明:CEEMDAN-SE-ARIMA组合模型考虑了时间序列的模态混叠特征,能有效提高东北地区夏季降水时序模型的预测能力,具有良好的预测应用价值。预测结果较单一模型和其他组合模型均有所提高,MASE降低了0.02~0.91 mm, RMSE降低了0.80~130.49 mm, MAE降低了2.52~129.84 mm, MAPE降低了1.08~35.53 mm。CEEMDAN-SE-ARIMA模型在降水变率较小的西北部区域预测效果更好,对东南部区域的极值分布中心预测较为准确。  相似文献   

11.
美国小麦产量业务预报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综合诊断指标,研究了预测年美国小麦生长季逐日平均气温和降水量与历史上任意一年对应气象要素的关系。根据小麦产量历史丰歉气象影响指数,建立了基于地面气象要素的美国小麦产量预报模型;研究分析了西太平洋月平均海温、北半球500hPa平均高度场环流资料与美国小麦产量的关系,利用主要影响因子,分别建立了基于海温、环流资料的美国小麦产量预报模型。根据各预报模型的稳定性,利用加权方法建立了美国小麦产量业务预报集合模型。1995~2004年预报检验和2005~2006年预报试验结果表明:集合模型的预报准确率基本都在92%以上,能够满足业务服务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利用作物模型提取小麦干热风灾损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将干热风灾害对小麦造成的产量损失从全部产量损失中提取出来,是目前小麦干热风研究的一个难点.根据小麦生物学特性以及产量结构与干热风发生规律的关系,构建了小麦作物模型,并利用河南省1981-2004年气象资料与小麦产量资料对模型进行了分析与验证.结果表明:利用作物模型方法得到的小麦产量损失与传统方法得到的产量损失相近,两者的标准均方根误差(NRMSE)为0.36,平均准确率为68.69%,决定系数(R2)为0.81.这表明利用小麦作物模型来提取干热风灾损是可行的,可以用于干热风非典型年份的灾害产量损失计算.  相似文献   

13.
为了去除或减少我国地面气温观测资料中含有的噪声成分,提高观测资料质量,提出了一种新的单站质量控制算法。该算法融合了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法(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EMD)和三次指数平滑法(Cubic Exponential Smooth,CES)。利用EEMD方法将气温观测资料分解为一系列相对平稳的本征模分量,并基于能量密度和相关性准则从中分析筛选出目标分量,以完成资料重构;利用CES方法对重构资料建立单站质量控制模型,形成了一种基于EEMD-CES的地面观测资料质量控制算法。为检验该方法的可行性与适用性,选取2008年全国9个观测站地面逐时气温观测资料进行质量控制,并对比传统的单站质量控制法、经验模态分解法和三次指数平滑法的质量控制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基于EEMD-CES的质量控制方法能有效地标记出数据的可疑值,相比传统方法,具有更高的检错率和更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4.
李荣生  袁玉付 《气象》1996,22(5):55-57
根据盐城市的大、小麦产量,农技措施和气象资料,采用极限产量权重法组建大,小麦产量(y)的预报模式:y=ym-y农-y灾-y气或改写为:y=ym(1-(∑ai+∑Bj+∑Cn))对盐城市大、小麦产量进行分段预报,经多年试报,结果与实产的相以误差均在5%以内。  相似文献   

15.
宁夏灌区春小麦LAI与生长性状和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宁夏永宁农试站1994—2012年2个品种小麦观测资料,对2个小麦品种的生长性状、产量和产量结构进行方差分析,然后选取2个品种间差异不显著的样本,建立小麦不同发育期叶面积指数(LAI)与株高、密度、产量、穗粒数、结实小穗数及千粒重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发育期的LAI能反映小麦株高、密度和单位面积结实穗数。抽穗至乳熟阶段的LAI可估测株高,三叶至乳熟阶段的LAI均可监测同期密度,以拔节至乳熟阶段最好。抽穗至乳熟阶段的LAI可估测单位面积有效穗数,以抽穗期效果最好。抽穗至乳熟阶段LAI能较好地反映小麦产量的变化,可利用小麦冠层高光谱测定值构建的植被指数或MODIS植被指数反演LAI,利用LAI与产量的关系估产。如果在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用遥感植被指数估测LAI,就可通过LAI与小麦株高、密度的关系监测小麦长势。抽穗至灌浆前期的LAI相对稳定,利用MODIS植被指数反演的LAI可估测小麦密度、产量和产量结构。  相似文献   

16.
利用大气环流三维分解方法研究了1979—2008年ENSO事件期间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区海气相互作用的机制。研究表明ENSO事件期间存在明显的三维"齿轮式"耦合特征;在ENSO事件盛期,与NCEP再分析资料的垂直运动相比,大气环流三维分解方法揭示的东印度洋-西太平洋地区的下沉运动更强,范围更宽。大气环流三维分解方法把垂直速度分解为纬向分量和经向分量两部分,纬向分量表现为很强的下沉运动,而经向分量表现为上升运动,垂直速度的纬向分量和经向分量相互抵消了一部分,综合的结果表现为很强的下沉运动。在热带地区,垂直速度ω*的纬向分量ωW要大于其经向分量ωH,ωW反映了ω*的主要特征;在分析垂直运动方面,与NCEP再分析资料中的垂直速度相比,大气环流三维分解方法具有一定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基于气候适宜度指数的冬小麦动态产量预报技术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在分析河南省冬小麦生态生理特征及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模糊数学等方法分别构建了温度、降水及日照时数适宜度函数。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及最终产量的形成与生态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一个或几个因子对冬小麦生长的正负效应可能被其他因子加强或减弱。在此基础上,利用几何平均法建立了河南省冬小麦温度、降水及日照时数的综合气候适宜度模型,以反应多因子对产量的协同影响效应。以此建立了3月上旬、4月上旬及5月上旬的动态产量预报模型。检验结果显示,模型能够反映小麦产量与气候之间的响应关系,并可在实际预报业务中作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EMD在广西季节降水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气候系统是一种耗散的、具有多个不稳定源的非线性、非平稳系统。该文利用支持向量机(SVM)算法在处理非线性问题中的优越性和经验模态分解(EMD)算法在处理非平稳信号中的优势,采用将EMD与SVM相结合的短期气候预测方法,并应用到广西季节降水预报中。选取广西88个气象观测站1957—2005年6—8月逐年降水量的距平百分率序列作为试验数据,通过EMD算法将标准化处理后的距平百分率序列分解成多个本征模态函数(IMF)分量和一个趋势分量,在分解中针对EMD算法存在的端点极值问题选择两种方法分别进行处理,对比得出极值延拓法效果更好。对每个分量构建不同的SVM模型进行预测,并通过重构形成最后的预测结果。试验中采用不经EMD处理的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和SVM算法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相对于直接预测方法,该文提出的方案均方误差最小,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出降水序列未来几年的变化趋势,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和较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9.
基于WCSODS的小麦渍害模型及其在灾害预警上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WCSODS(小麦模拟优化决策系统)中增加了过量土壤水对小麦光合作用、干物质分配、叶片衰老等影响模块,实现了渍害条件下对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模拟。用试验资料和区域统计单产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模拟误差在10%以内。灵敏度分析的结果亦表明:随着渍水持续天数的增加,小麦渍害加重,10 d渍水对产量影响不大,而30 d渍水可造成减产7%~32%;当渍水天数相同时,以孕穗期的渍害对产量影响最大;灌浆期、拔节期次之,冬前分蘖期的影响较小。这与当地小麦专家的看法相一致,说明小麦渍害模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利用本模型和南京、南通两地的历史气象和产量资料,对大面积小麦平均单产进行了试预报,结果基本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20.
小麦生长模拟模型软构件在VC^++中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生长模拟模型软构件主要是模拟小麦生长的环境和模拟人为因素(如施肥、灌溉等)对小麦生长的影响。主要论述此软构件在VC^++软件平台上的具体实现过程,包括方案设计、程序实现和技术解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