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7 毫秒
1.
实现地质环境数据的共享和服务,在分析当前地质环境工作、业务需求和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分布式与集中式存储、统一管理、业务联动"的建设思路。根据思路设计体系、中心架构、汇交和交换方式。数据体系包括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中心逻辑架构分为源数据层、操作数据层、分析处理层和服务层;依托调查监测体系和分布式网络系统,采用统一的标准规范、数据汇交和交换系统。  相似文献   

2.
利用空间信息网格技术,建立面向社会公众服务的地质空间信息共享与应用服务体系,实现东北地学数据的一体化空间数据资源组织、海量空间信息共享、高性能的协同分析处理、跨地域的空间数据服务与处理服务集成,为地质调查提供广泛有效的无障碍应用,实现多元主体形成的分布式基础数据真正共享.  相似文献   

3.
地质空间信息元数据为解决地质空间信息的共享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从地质空间信息核心元数据的标准着手,介绍了基于分布式结点自治的地质空间信息元数据服务体系的结构,给出了元数据的服务模式的解决方案。其中重点阐述了元数据的管理、发布与服务功能。将该元数据服务模式应用于国家地质空间信息网格平台,提供元数据应用的服务示范,取得了良好的信息共享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开发模式很难将多源、异构的地学数据集成起来。本文建立了以SOA为.基本架构、分层的油气资源评价服务体系结构,使用Web服务对已有的数据访问组件和地学计算组件进行封装和发布,与新开发的地学Web服务组件一起由WSM统一注册和管理,使用BPEL进行灵活地流程设计满足不同评价的业务需要,通过门户等多种客户端工具调用评价服务并将结果展示给用户。应用结果表明,采用SOA实现了地学数据和应用一体化集成与共享,迭到了油气资源评价系统要求,为地学系统开发提供了一个新的参考模型。  相似文献   

5.
罗显刚  丰荣祥  谢忠 《地球科学》2010,35(3):426-430,489
在分布式环境中,各个结点通常需要共享使用其他结点的地理元数据.为了能够实现结点间地理元数据的相互共享,又能够保证每个结点具有较高的独立性与自治性,基于“国土资源信息集成与共享平台机制”项目,自行设计消息队列,提出了一种基于XML (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Web服务的数据同步机制.通过该同步机制,弱化了中心和结点的概念,实现了物理结构模式下无中心的架构,使得各个结点之间能够主动进行数据同步共享,存储同一数据的不同副本,从而较好地达到了数据同步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地球空间元数据研究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成虎  李军 《地球科学》2000,25(6):579-585
根据地学元数据描述对象的差异, 把地学元数据分为数据库元数据、数据集元数据和数据要素层元数据, 不同层次元数据在管理使用上有一定差异.地学元数据研究中最关键、最基础的内容是元数据标准的制定和使用, 从实用性角度出发, 结合已有的地学元数据标准, 提出了一种分为基本集、概要集和详细集三层结构的地学元数据体系, 每层次的元数据适用于不同的用户群.根据已有的元数据使用的成功经验, 总结了几种元数据使用和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7.
大数据驱动的研究范式正在引起地学领域的革命,而海量大数据的有效管理和共享是数据高效利用的前提。英国地质调查局作为最早成立的国家地质调查局,拥有海量的地学数据资源,通过近年来对数字化工作的全面推进,在数据的开放共享方面走在了世界各国的最前沿。文章对英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资源管理和数据共享方式进行了分析调研,详细介绍了他们的一站式管理平台——开放地学的主体组成,以及他们与同行合作建设的数据库。开放地学全面汇总了地调局内的数据资源,并通过一系列数据共享将所有数据集有机链接,通过数据和模型的巧妙结合,在满足用户数据需求的同时,对数据的应用进行了全方位的拓展,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框架下地球科学数字化工作的良好典范。  相似文献   

8.
知识图谱作为当前最有效的知识组织和服务方式,已经成为人工智能的基石,在语义搜索、机器翻译、信息推荐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大数据时代下,地球科学(以下简称地学)分散、多源、异构数据的整合集成、挖掘分析及其知识的智能发现等迫切需要知识图谱的支撑。为了促进地学知识图谱的建设与应用,自2019年启动以来,“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Deep-time Digital Earth,简称DDE)就将知识图谱作为其重要的研究建设内容,经过3年多的建设,DDE已经建设形成了大量的地学知识图谱,亟需一站式共享这些知识图谱。文章首先介绍了DDE知识图谱内容体系,分析了DDE知识图谱内容组成及其特征;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地学知识图谱一站式共享服务系统的设计,包括系统功能体系和架构的设计;最后介绍了系统实现的技术路线及其关键技术。实践证明系统可有效实现DDE知识图谱的一站式共享服务,可为类似的知识共享服务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亚地球科学研究中心网站建立于2006年5月,通过网络结构体系将分布在全国的与地球科学相关的6个主要研究所和大学整合形成一个地球科学研究与共享平台,服务对象为中亚地球科学问题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息技术和地球科学的发展,地球科学领域数据快速增长,积累了海量数据,亟需建立领域知识图谱促进地球科学大数据的利用。因此深时数字地球(DDE)提出构建地学知识库和知识图谱,为未来的地学研究提供新一代的基础科研工具,促进研究范式的变革。文章回顾了知识图谱的发展历史,对主要知识体系构建工具进行了调研。结合地球科学学科特点,梳理了地球科学知识体系对构建工具的需求,并设计和实现了一个面向地球科学知识体系的专业编辑平台:“地球科学知识体系编辑平台”。平台具有操作简单、协同编辑、协同审核等一系列特点,基本满足地球科学知识体系的建设需求,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平台上线以来,已经有18个地球科学领域的专业学科人员在线协同构建,极大提高了地球科学知识图谱建设的效率。在此基础上,结合目前地球科学知识图谱建设状况,从技术角度出发,对地球科学知识体系编辑平台的后续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973"计划资源环境领域数据汇交进展与数据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数据汇交对于促进科学数据的整合集成,增强国家科技投入的效益,提高我国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充分研究,科技部基础司选择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源环境领域作为试点,于2008年启动数据汇交工作,并专门成立数据汇交中心。2008年,按照数据汇交计划制定、数据汇交准备、数据实体汇交、数据共享服务4个阶段的工作流程,分"已结题"、"即将于2008年结题"和"在研"3种类型开展汇交工作,完成了24个结题项目的数据汇交,汇交数据总量超过620 GB。为了保证数据汇交的可操作性和规范化,数据汇交中心制定了包括核心元数据规范、数据文档格式等7项标准规范;研制了数据汇交软件工具;建立了海量数据存储环境;设计开发了数据汇交共享服务网络平台。面向数据服务进一步的需要,分析了已汇交数据情况,具体分为5种类型,即定点长期监测和野外定点调查类、区域调查和统计分析类、模型计算类、试验化验分析类、客观或主观描述类,并提出了相应的数据展示策略。  相似文献   

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数据中心"致力于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数据的共享.在介绍西部数据中心整体结构的基础上,对西部数据中心的在线数据共享平台的技术实现方案、开发模式和数据库结构,元数据标准、数据知识关联、分类和导航等关键技术实现进行了介绍.西部数据中心共享平台本着方便查询、详细数据说明、易于管理、着眼未来和突出服务等原则,充分利用最新的Web和GIS技术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实现数据共享.最后,讨论了数据中心之间集成、模型服务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科学数据是科技创新的基础,也是人类宝贵的科技信息资源。兼顾保护数据知识产权和推动数据广泛共享是科学数据界长期存在的难题。数据出版(元数据、实体数据、数据论文关联出版)是解决这个难题的有效机制。“全球地质数据出版系统”(中英文)将实现元数据、实体数据、数据论文关联一体出版,通过互联网实现科学传播和公益性共享机制,在保护数据知识产权和促进数据共享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该系统将推动全世界地质学家共享科学数据,为地质领域科技创新提供数据基础。本文基于数据出版的概念,全面介绍了全球地质数据出版,并探讨其数据共享的意义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在国际、国内都有迫切的需求。由于地球系统科学固有的学科交叉性和综合性,如何建立科学、通用的数据分类体系是困扰该领域数据共享和服务的难题。首先综合分析了国际上地球系统科学领域主要的数据分类体系,重点对美国全球变化主目录(GCMD)分类系统及其2005—2013年的演变趋势进行分析,指出当前该数据分类呈现扁平化、两极化的显著特征。在此基础上,重点梳理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用户服务记录,揭示了用户访问频次最高的数据集和检索关键词。结合GCMD系统化、结构化的分类思想和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用户化的数据服务需求,提出扁平化的地球系统科学数据目录分类和规范化的关键词表体系2种分类模式。  相似文献   

15.
基于DSpace的地质资料数字仓储系统建设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中国目前电子文档和数字格式的地质资料越来越普及、各单位之间地质资料共享困难的情况,基于DSpace开源机构仓储系统,重点对其用户注册、权限管理、业务工作流等功能进行了改进与功能扩展,使其能够提高地质资料在机构间共享的效率和灵活性。该地质资料数字仓储系统目前作为全国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服务平台,为全国地质资料馆的数据服务工作迈出了积极探索的一步。  相似文献   

1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研究计划”自2001年启动以来,有力地推动了西部区域环境演化、陆地生态过程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基础数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数据中心”承担“西部计划”项目数据产出的收集、管理、集成,并面向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的各个领域提供科学数据服务。“西部数据中心”的总体框架是以“西部计划”和地球系统科学发展的科学需求为导向,建成以数据共享、知识积累、合作交流和数据科学为主要内容的集成平台,为“西部计划”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和成果的综合集成及地球科学发展的长远目标服务。以共建共享的指导思想集成针对西部环境与生态现状与变化的基础背景数据、环境与生态观测数据、模型数据集、数据工具及数据文档;并以完全与开放的数据共享原则为用户提供推送式数据服务。目前,“西部数据中心”已完成了数据共享平台、知识积累平台与合作交流平台的开发和集成,初步形成了科学数据平台,整理并发布了大量的西部环境生态科学所需的关键数据集。  相似文献   

17.
在对元数据的含义、作用、组成及对高放领域研究的数据内容和特点分析的基础上,对元数据编辑模块的设计进行了详细描述,并在VS2005平台下应用C#语言进行了模块的实际开发,最终实现了便于进行数据共享的XML格式存储功能。元数据编辑模块的应用将促进我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信息化工作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8.
煤炭地质保障系统对煤矿的安全、高效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煤矿地质保障系统开发面临数据来源多样、地质监测系统集成开发语言不统一、定制化软件导致地质保障平台在不同煤矿适应性差等问题。提出微服务的地质保障系统开发架构,架构分为3层,分别是应用层、平台层和基础设施层。微服务的地质保障架构规范了开发过程,简化了使用的技术栈,优化了系统集成开发流程;将通用的技术业务固化在开发架构,将需要集成的地质类子系统等专业属性强的业务通过微服务方式进行开发和部署运行,降低了开发、集成难度;使用Docker技术封装微服务镜像,让微服务的部署运行不再受到运行环境的影响,提高跨平台移植性,降低了系统的部署难度,缩短了部署时间。微服务地质保障系统架构在唐家会地质保障系统中的开发实践证明:架构的应用改变了现有地质保障类软件的开发模式,通用业务与专业类业务分离,以微服务的形式实现多专业应用集成,便于多团队并行开发,提高工作效率;微服务实现了系统内部各功能之间的高内聚低耦合,不同方法的钻探、物探等专业功能开发可独立完成,使后期运维、修改的可控性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9.
基于元数据的信息共享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元数据作为关于数据的数据,是目前信息共享的关键技术,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在对比国际、国内元数据标准的基础上,采用元数据管理的三个层次:元数据子集、元数据实体和元数据元素,建立了“数字成都”元数据标准模板。它主要包括:标识信息、数据质量信息、空间参考信息、数据集的内容信息、分发信息、元数据参考信息。讨论了“数字成都”中基于元数据信息共享系统的结构、模块和特点,实现了分布式数据组织与管理、分布式数据共享、分布式数据快速索引机制以及跨平台数据访问。  相似文献   

20.
澳大利亚南极科学数据管理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系统概述了澳大利亚国家南极数据政策、组织机构、管理模式、实施策略与未来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澳大利亚南极数据工作的发展与实效,并回顾了中国的极地数据管理工作,初步表明建立一个有效的组织框架是顺利开展数据管理与共享工作的基础,完全基于Web的数据管理与服务对科学项目的管理与研究成果的产出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可以看出,国家层面的数据管理工作首先必须有明确的国家数据政策作引导;需要建立各种相应的数据标准与规范以及基于Web的数据管理、共享与服务平台;当然更离不开一支进行数据管理、服务与技术支持的专业队伍,并通过工作绩效评价系统对各个环节进行评价和考核。其中,为数据(集)编写完整、准确的元数据始终是数据管理中最重要的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