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黄河口区域综合承载力评估指标体系初步构建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进一步推动综合承载力的相关研究工作,本文应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黄河口区域综合承载力评估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法评估了2007年~2009年黄河口区域的综合承载力状态。结果表明,2007~2009年黄河口区域综合承载力指数在0.44~0.52之间,综合承载力状态处于满载状态。其中,2007年所受的压力比较大,主要表现在海水养殖面积较大,岸线利用强度过大;状态指数在0.43~0.51之间,主要表现在海洋环境质量现状较差,海域污染面积比例过大,富营养化程度较高;响应指数在0.39~0.54之间,表明人类对黄河口区域的压力和状态均采取了一定的响应措施,但响应措施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主要表现在科技创新能力较低和环境保护支出及基础设施支出所占国民经济比重较小。为提高黄河口区域综合承载力状况,需要优先控制海水养殖规模,降低自然岸线的利用程度,防治海域无机氮污染,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增加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投入。  相似文献   

2.
海水养殖是舟山开发利用海洋的主要经济活动,也是舟山的传统特色产业之一。为促进舟山更好地发展海水养殖业,文章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基于2006-2018年舟山海水养殖的相关数据,对舟山养殖海域承载力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舟山养殖海域承载力总体呈上升趋势;养殖资源承载力呈波动上升趋势,与养殖海域承载力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养殖环境承载力的变化幅度较大,并与海水水质的变化趋势相吻合。  相似文献   

3.
为全面了解曹妃甸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促进其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建设海洋生态文明,文章根据2010—2014年的相关监测数据,采用区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选取海水环境、沉积物环境、生物栖息地、生物残毒和生物5类评价指标,并确定指标标准、赋值和计算方法,从而确定各评价指标的健康指数。研究结果表明:2010—2014年曹妃甸近岸海域海水环境、沉积物环境和生物残毒均为健康状态,生物栖息地均为不健康状态,生物除2011年10月外(不健康)均为亚健康状态;海洋生态系统除2011年10月为不健康状态外,其余年份均为亚健康状态;生物指标决定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而围填海活动对生物栖息地的破坏是生物健康指数较低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尤其注重对生物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加强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围填海管控。  相似文献   

4.
海域承载力是海洋资源利用协调发展的重要指标,本研究旨在根据胶州湾海域资源特征,基于DPSIR模型构建海域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评价2000—2020年胶州湾海域承载力,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胶州湾海域承载力子系统内部的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2000—2020年胶州湾海域承载力和耦合协调度变化幅度范围分别为0.70~0.95和0.73~0.85。研究结论如下:1)2000—2020年胶州湾海域承载力处于强可载、近满载状态,总体呈降低趋势;2)在压力层中的对海洋资源的需求是影响海域承载力的主要因素,而GDP (Gross Domestic Product)增长率、海洋渔船数和海洋渔船功率、人均滩涂面积和人均用海面积、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年增长率、人工增殖放流则分别是影响驱动力层、压力层、状态层、影响层、响应层的主要因素;3)2000—2020年间胶州湾海域承载力整体耦合协调度总体呈“初级协调至良好协调”态势。  相似文献   

5.
天津近岸海域海水富营养化评价及其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2013年7月对天津近岸海域海水营养盐和叶绿素a等水质因子进行采样调查,运用营养状态质量指数法和富营养化指数法对该海域海水富营养化水平进行评价,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海水富营养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80.95%站位的无机氮以及61.90%站位的活性磷酸盐为劣四类海水水质;营养状态质量指数法评价与富营养化指数法评价结果基本一致:在北塘入海口周围近岸海域指数最高,其次为子牙新河入海口周围近岸海域,远岸海域的指数较低;影响调查海域海水富营养化的驱动因子为总氮和总磷。  相似文献   

6.
海水养殖环境污染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养殖自身污染日益突出,并逐渐成为近岸海域的重要污染源。本文就海水养殖所带来的饵料污染、化学污染、生物污染及其环境效应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重点从物理、化学、生物修复技术方面提出了海水养殖环境治理及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7.
我国近岸海域富营养化评价新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参考目前国际上被广泛应用的第2代富营养化评价方法体系,结合我国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特点和监测资料现状,建立了一种以压力-状态-响应模式为基本框架、以富营养化症状为主的第2代近岸海域富营养化评价体系。实际应用结果表明,应用本方法得出的长江口海域富营养化状况评价结论,与目前国外主流评价方法的评价结论一致,而且本方法具有评价指标代表性强、数据资料易得、评价标准有据、方法简便易行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参考目前国际上被广泛应用的第2代富营养化评价方法体系,结合我国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特点和监测资料现状,建立了一种以压力-状态-响应模式为基本框架、以富营养化症状为主的第2代近岸海域富营养化评价体系。实际应用结果表明,应用本方法得出的长江口海域富营养化状况评价结论,与目前国外主流评价方法的评价结论一致,而且本方法具有评价指标代表性强、数据资料易得、评价标准有据、方法简便易行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根据2003—2008年进行的对长江口近岸海域表层水质12个航次的监测统计结果,采用参评因子动态排序法,对近年来长江口近岸海域表层海水中的主要污染因子进行了分类判别,综合评价了长江口近岸海域表层海水环境质量状况。结果表明,近5年来长江口近岸海域表层海水环境中CODMn为常态因子,DIN、PO4-P、Hg和Pb为关键因子,As和Cd为预警因子;近5年来长江口近岸海域表层海水环境质量总体上处于三类海水水质水平,且海水环境质量有恶化趋势,但幅度不大。此外,参评因子动态排序法的各参评因子的权重值的确定完全建立在监测数据的客观基础上,综合评价结果不受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反映海水环境综合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比较客观,具有普适性,值得在海洋环境评价领域推广。  相似文献   

10.
山东半岛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构建基于多指标体系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作者在调研了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和量化分析,对山东半岛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健康的现状做出了较为客观的评价。在综合考虑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的各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山东半岛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从陆源压力、水质状态和生物响应3个方面对山东半岛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健康和环境压力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06年山东半岛近岸海域生态健康状况基本呈现由外海到近岸逐渐变差的态势,其中生态健康状况较差的海域主要集中在莱州湾西南部、烟台北部海域、威海的沿岸海域以及山东半岛东南部海域。  相似文献   

11.
概述了我国海水养殖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养殖产业规划滞后和养殖生态环境恶化而带来的若干问题。简要介绍"浙江省重点养殖海湾养殖生态和养殖容量研究"的立项背景和研究目的,鱼类、贝类和大型藻类的养殖容量研究方法以及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展示了近海养殖生态和养殖容量的研究思路,为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展开提供了一个范例。海水养殖的长远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良好的沿岸生态环境、资源与环境的和谐是支撑海水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总结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管理取得的进步并指出尚存在的问题。针对海水养殖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提出了海水养殖业的规划管理和海水养殖技术改进等方面的科学建议。  相似文献   

12.
Eutrophication in coastal area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 and mariculture potential is a main cause.Although there are some quantitative research on nutrient loads in national and global perspective, the calculation method problems make the results controversial. In this paper, the farming activities are divided into fed culture types(include cage culture and pond culture) and extractive culture types(e.g. seaweed, filter-feeding shellfish culture). Based on the annual yield of China in 20...  相似文献   

13.
提高海水养殖净碳汇效率是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2008—2019年中国沿海9地海水养殖净碳汇效率,并对其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性进行分析,然后采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探究海水养殖净碳汇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中国海水养殖净碳汇效率水平整体较高且呈上升态势,但地区差异明显。从全局看,地区海水养殖净碳汇效率存在空间正相关关系,集聚效应显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集聚程度逐渐减弱;从局部看,研究期间部分地区净碳汇效率的空间演进路径未发生变动,呈现出一定的路径依赖特征。科技推广、产量结构对海水养殖净碳汇效率具有促进作用,经济规模、专业人员投入强度具有抑制作用;从空间溢出效应看,专业人员投入强度、科技推广和产量结构对邻近地区净碳汇效率存在正向溢出效应,经济规模存在负向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4.
推动海洋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联动是提升沿海地区海洋承载力的必要途径,也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议题。基于海洋资源-环境-经济系统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极差非零标准化、熵值法、状态空间模型以及耦合协调度函数模型,对2008—2018年广东沿海经济带海洋资源-环境-经济系统承载力时空耦合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广东沿海经济带海洋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综合承载力指数在时序上呈波动下降态势。其中,海洋经济系统承载力水平较高且主导效应明显,相反,海洋资源系统、环境系统承载力水平相对较低,长期处于满载状态。各地市承载力水平空间差异较大,粤西沿海地区的湛江、阳江综合承载力水平最高,粤东沿海地区的潮州、揭阳综合承载力水平最低。从耦合协调度时序变化来看,耦合度、协调度呈波动上升态势,表明海洋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内部相互作用及各子系统间发展的同步性有所强化;耦合协调类型空间差异显著,以高耦合、高协调类型为主,耦合协调度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粤西沿海的阳江、湛江等地区,东莞、潮州等地区为低值区。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加强海域使用管理,促进海域开发利用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建立围填海用海承载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分析江苏13个县级行政区的围填海用海承载指数及其监测预警情况,并提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江苏围填海用海承载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资源禀赋、开发利用强度、发展潜力和区域约束4个一级指标以及10个二级指标;江苏13个县级行政区的围填海用海承载指数为-0.46~9.63,呈显著的空间差异,其中中部辐射沙洲区的大丰区、东台市和如东县围填海用海承载条件良好,北部连云港市辖区以及南部南通市的通州区和启东市围填海用海承载条件较差;未来应建立围填海用海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严格实行围填海管控制度、合理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以及加强政府和社会的协同监督。  相似文献   

16.
作为协调海岸带区域开发利用活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衡量海岸带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的量化研究至关重要。文章总结了当前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比较分析了当前承载力评价中常用的技术方法,并结合海岸带区域的特点,遴选出一套适用于海岸带区域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的方法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案例应用的结果分析,进一步探讨该方法体系的可行性与局限性,并提出了改进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鉴于海岸带区域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目前一些传统、常用的承载力评价方法,并不能很好地适用于海岸带区域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文章所提出的方法体系通过充分考虑人类活动与海洋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能较好地支持海岸带区域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客观地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赋权,并能定量化地对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开展综合分析与评估,从而为海岸带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提供一个可行的途径,并为确保海岸带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参考;此外,该方法体系存在着两方面的局限性,包括缺乏权威和统一的指标体系构建方法,以及缺乏具体的评价结果分级标准。鉴此,建议未来需要对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价结果分类标准的相关方法,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从而不断地完善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的方法体系,使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的结果更加科学精确。  相似文献   

17.
为促进我国海洋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基于我国海水养殖产量的统计数据,选取19个影响因子,利用地理探测器方法实证分析我国海水养殖产量和主要海水养殖品种产量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发展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鱼类海水养殖产量主要分布在广东和福建,甲壳类海水养殖产量主要分布在广东,贝类海水养殖产量主要分布在山东和福建,藻类海水养殖产量主要分布在福建;我国海水养殖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市场需求、技术推广和设备,鱼类和甲壳类海水养殖产量的共同主要影响因素为技术推广、科技创新和经济,贝类和藻类海水养殖产量的共同主要影响因素为市场需求和技术推广;相关沿海地区应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提高海水养殖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并进一步开发利用其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18.
张莹  韩立民  秦宏 《海洋与湖沼》2022,53(5):1288-1298
近年来,如何实现海水养殖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前人研究海水养殖生态效率时,较多关注对环境非期望产出的衡量,较少考虑海水养殖的环境正外部效应。以海水养殖碳汇量作为衡量海水养殖环境正外部效应的期望产出,以海水养殖氮、磷污染产出量作为非期望产出,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对2008~2017年我国海水养殖生态效率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运用Tobit回归模型,通过构建海水养殖专业化程度、规模化程度和集约化程度三个变量衡量海水养殖生态效率的内部影响因素,并综合考虑科技、经济、管理、外贸等外部影响因素,考察海水养殖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 (1)考察期内我国海水养殖生态效率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但总体尚未达到最优状态; (2)不同海域海水养殖生态效率均值存在显著的阶梯式区域失衡; (3)海水养殖规模化程度与科技管理水平对海水养殖生态效率具有正向影响,海水养殖专业化程度、集约化程度、培训强度、经济发展水平和外贸依存度对海水养殖生态效率具有负向影响,海水养殖环境规制对海水养殖生态效率的影响不显著。在此基础上,从转变发展方式、加强科技研发与推广投入、加强海水养殖进出口与环境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改善我国海水养殖生态效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海水养殖业是我国最重要的海洋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蛋白质供给、粮食安全保障和带动沿海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发展现代海水养殖业是构建现代海洋产业技术体系,落实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文章通过梳理世界海水养殖业发展轨迹,分析国外发达国家海水养殖业的产业发展现状和经验,厘清制约我国海水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在当前建设海洋强国背景下推动我国海水养殖产业快速转型升级的路径对策建议,即加强产业顶层规划设计、构建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培育现代海洋种业、持续推动养殖模式升级和实施品牌化战略,提升产品附加值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