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3 毫秒
1.
国际性“深海钻探计划”是在 1 968— 1 983年利用美国的“格洛玛·挑战者”号完成的 ,共计 96个航次 ,打了 50 0多个钻孔。 1 985年起用了调查船“乔德治·决心者”号 ,并实施“大洋钻探计划”,至今已完成 90多个航次 ,包括“深海钻探计划”前后共打了 1 2 0 0多个钻孔。在 2 0 0 1— 2 0 0 2年计划研究以下内容 :地球气候的变化 ;海平面升降的原因和后果 ;沉积物、气液以及细菌活动的过程 ;地球深处的生物界 ;进入地球深处及来自地球深部的热流和物质流 ;岩石圈中的形变及其与地震的联系。这些考察将在太平洋中部和西部进行。其中第 1 97…  相似文献   

2.
今天,即使在平静的海底也会遇上某种离奇古怪的事件——美国“爱尔塔宁”号海洋考察船上的研究人员在深海考察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座奇异的海底“铁塔”。1964年8月29日,“爱尔塔宁”号海洋考察船航行到智利的合恩角以西7400多千米处抛锚停泊,按照南极考察计划开始考察作业。考察人员计划在这一海区将一台深水摄像机下潜到4500米深处,对这里的海底状况进行水下拍摄。为此,考察人员把一台特制的水下摄像机安装在一个圆柱形钢制保护壳内,用电缆线将其系在考察船上。一天的考察结束了。当摄像技术员在暗室中对  相似文献   

3.
日宣布1996年度深海调查计划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不久前宣布了1996年度“深海2000”和“深海6500”两艘深海调查船关于调查地球板块边缘地区的潜航调查计划。据日本报纸报道,“深海2000”调查船在这一年间将实施75次研究性潜航。具体来说,关于地...  相似文献   

4.
人们常说万物生长靠太阳。但是,美国深潜器“阿尔文”号所作的深海考察结果,却对这条千古不变的定论提出了挑战。 1977年2月,“阿尔文”号上的科学家们在东太平洋加拉帕戈斯群岛附近几千米深的海底热  相似文献   

5.
三十卷的《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如同年轮,记录了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海洋地质科学的成长史.如今中国的海洋科学,已经开始进入世界大洋,活跃在世界海洋科学的前沿.新的发现证明,深海海底是地球表层和深部系统之间的通道,深海的认识已经成为地球系统科学的瓶颈.与此同时,海洋科学正在从“考察”向“观测”过渡,海底观测网正在成为观测...  相似文献   

6.
俞旭 《海洋科学》1978,2(1):25-25
大洋的底部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而赋存于深海沉积物表层的锰结核,就是其中最有经济价值的一种。早在1872年到1876年之间,深海调查船“挑战者”(Challenger)号在其环球海洋考察过程中,就发现世界各大洋广泛分布着铁锰结核。其后,不少学者从学术的角度,对它进行过一系列的调查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印度洋西北部水下 3 0 0 0多米的Carlsberg大洋中脊被称为“世界最好的大洋中脊”。英国南安普顿海洋中心的科学家最近在这一前人没有涉足的火山大洋中脊带发现热液活动的实地考察证据。2 0 0 3年 7月 2 3日 ,在RRSCharlesDarwin号考察船上的科学家发现了巨大的羽状“烟水”(smokywater) ,其厚度至少 60 0m、宽度超过3 0km ,烟水从深海散布的熔岩洋底升起。该航次的首席科学家Dr.BramleyMurton说 :“这一巨大的羽状烟水相当于一个大型火电站 ,不断地散发大量的热量和烟雾 ,释放的能量可能超过 1 0 0 0MW。”热液活动的中心不断形成由大…  相似文献   

8.
中国加入国际大洋钻探计划的4年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大洋钻探计划(ODP,1985-2003)及其前身深海钻探计划(DSDP,1968-1983),是20世纪地球科学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国际合作研究计划,30余年来一直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前沿,导致了学科的一场革命。我国经国务院领导批准于1998年春正式加入大洋钻探计划,年付50万美金,成为第一个“参与成员”(Associated Member)。4年来,已经取得重大进展。(1)成功地在南海实施了ODP184航次。这次在我国科学家建议、设计和主持下的航次在南海二、三千米深水区的6个站位取岩心5000多米,实现了中国海大洋钻探零的突破,使我国一举进入国际深海研究的前沿。在航次结束后的研究中,我国取得的成果也遥遥领先,不仅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取得了西太平洋区迄今为止最佳的深海沉积记录,而且在气候演变周期性、亚洲季风变迁和南海盆地演化等方面也获得了大量创新成果,其中包括学术上的突破性进展,目前正在逐步向国际学术界展示中。(2)促进了我国深海基础研究及其基地建设。加入ODP4年来,我国深海基础研究迅速发展,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东亚古季风的海洋记录)后,又于2000年底启动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地球圈层相互作用中的深海过程和深海记录),并实现了“深海“973”项目和“大洋专项”的相互结合,已有教育部、中科院、海洋局、国土资源部等10多个实验室或研究所在不同程度上加入深海基础研究,其中包括至少6所重点大学,已经初步建成了以深海研究为重要目标的重点实验室,初步涌现出一批有成就的青年科学家。(3)啊我国在有关国际学术界的地位。尽管我国支付的成员费只占ODP整个预算的百分之一强,但是,4年来所起的作用已远不以此为限,特别在筹备新的“整合大洋钻探”计划中,我国代表在有关专业组中的席位已应邀由2个增至4个,仅2001年春以来一年内就有3次大洋钻探的国附我国举行。4年来,在ODP和筹备中的IODP方面,至少有6批共数十人次访华,是20世纪90年代新加入ODP成员中最为活跃的一个。大洋钻探是一项长周期、高层次的国际科研计划,4年来我国以南海航次为中心的研究成果刚开始产出,预计近两年内将达到高潮,而随此建立起来的队伍和基地也可望在未来几年在更大领域范围内进入国际前沿,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9.
深海温度始终保持恒定不变的理论 ,被欧洲第一个大型海底探测仪“大地之星”否定。这一结果 ,给海洋学家的研究带来了新的课题。“大地之星”是欧洲第一个大型海底探测仪 ,被称为“海底机器人实验室”,主要负责在深海中取样、测量以及观察海底生物和磁场等。“大地之星”第一次在地中海深海勘测的数据就表明 ,4 0年来 ,地中海水下 2 0 0 0 m深处的水温 ,平均每年上升 1‰℃~ 2‰℃。关于地中海深水温度逐年上升的原因 ,一些海洋学家认为 ,是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海洋学家克洛德·米约认为是由于人们在尼罗河和…  相似文献   

10.
简讯     
我国研制成功“深海沉积物捕获器” 在不久前完成的太平洋锰结壳和环境基线“DY95-10”航次调查中,我国自行设计的“深海沉积物捕获器”在5200米水深中施放36天后顺利回收,并且整套仪器运转良好,达到国际最高标准。  相似文献   

11.
深海潜水器是我国走向深远海的重要装备,国家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了蛟龙探海工程,这是国家对海洋事业的整体布局和规划。通过几十年的技术取得跨越性发展,研制出了“蛟龙” “潜龙”系列、“海龙” “海马” “海斗” “海燕”等不同类型和深度的深海系列装备,并逐渐向谱系化发展。未来将根据海洋科学研究、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权益维护的需求,研发出更多符合实际要求的深海装备。文章借鉴其他高科技领域,开展潜水器谱系化探索研究,构建谱系化框架。  相似文献   

12.
汪嘉宁  王凡  张林林 《海洋与湖沼》2017,48(6):1471-1479
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是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自主建成的大洋观测网络。深海数据的连续获取和实时传输对海洋与气候预报和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意义重大,世界海洋大国纷纷致力于其关键技术和系统集成的攻关。在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资助下,中科院海洋所经过统筹安排和周密部署,3年多来先后组织西太平洋综合考察航次3次,成功布放和回收深海潜标73套次,建成了由16套深海潜标组成的我国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并实现稳定运行,获取西太平洋代表性海域连续3年的温度、盐度和洋流等数据。在2016年航次中,中国科学院又攻克了潜标数据长周期稳定实时传输的海洋观测难题,实现了深海数据的"现场直播",截至2017年9月,深海数据已成功连续实时回传260余天。以此为标志,我国的大洋科学观测网建设实现了批量化、标准化和常态化。深海观测数据的长时间连续积累和实时化传输,将提升我国深海科学研究能力,加速我国海洋与气候预报业务系统建设步伐,满足海洋强国建设、"一带一路"倡议对海洋环境安全保障的重大需求。"十三五"时期,我国正全面推进深海进入、深海探测和深海开发的深海战略,深海科学观测网建设技术和潜标数据实时传输技术对我国深海探测能力的提升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挪威近年来大力推动深海采矿,在地质科研勘探、技术装备研制、环保政策制定等领域已经走在世界前列,率先为深海采矿商业化提供了实现可能。挪威政府凭借其过硬的工程装备基础与深厚的法律政策积淀,因时制宜积极转变深海采矿路径,目前已在商业化开发与环境保护中找到平衡点,形成了完备的深海开发战略路径。文章通过中国和挪威两国深海资源开展战略对比分析,提出4点建议:加快深海产学研深度合作,带动新兴产业发展;以《深海法》为基石,构建深海采矿产业政策;加强深海环境保护研究,打造环境友好的深海开发路线;把握深海国际机制,争取深海国际规则主动权。多角度提升深海实力,以尽快实现“深海开发”。  相似文献   

14.
南海——我国深海研究的突破口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近两年来,海内外和海峡两岸的中国科学家围绕深海研究进行反复研讨,一致认为南海是我国深海研究的首选,并初步形成了“南海深部计划”的研究方案,提出以“构建边缘海的生命史”为主题,从洋壳深海盆的演化、深海沉积、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三方面开展研究的建议方案。他们建议:利用现代技术重新测定南海磁异常条带,争取钻探大洋壳,系统研究火山链;观测现代深部海流和海底沉积过程,从深海沉积中提取边缘海盆演化的信息;认识海底溢出流体与井下流体的分布与影响,揭示微型生物在深海碳循环中的作用。争取在科学和技术全国性合作的基础上,在南海实现我国深海研究的突破。  相似文献   

15.
国家海洋局科技司于1987年4月6日至8日在广州召开了深海测流潜标系统(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方案论证会,出席会议的有中国科学院、国家教委、国家海洋局及地方企业等十四个单位的专家领导和科技人员。会议听取了国家海洋局海洋技术研究所深海测流潜标组所作的总体技术方案论证报告。报告概述了国内外潜标技术状况,对深海测流潜标系  相似文献   

16.
我国首次在中太平洋发现的微玻璃陨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979年,我国“向阳红09”号海洋调查船在参加全球大气考察中,从中太平洋西部(南纬10°-北纬5°,东经160°-173°)采得许多表层及柱状沉积物样品,后来,我们在对这些样品进行矿物学研究时,首次从中发现了深海宇宙尘,并作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海洋地质译丛》2010,(1):30-30
国际深海考察项目将于2010年3月正式启动,由英国南安普顿国家海洋中心开发的“Autosub6000”机器人潜水艇将成为世界上第一艘造访开曼海沟的科考船,这也是有史以来最深的海底勘探。  相似文献   

18.
<正>2023年12月,由中国海洋大学牵头,崂山实验室、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共同参与的“深海Argo区域观测网建设”在西太平洋菲律宾海盆顺利完成首批6 000 m级国产“深海玄武”浮标的布放。自12月9日起,经质量控制的深海温度和盐度剖面观测数据实时提交至全球Argo资料中心(GDAC),参与国际共享与交换。这是我国首次批量布放国产深海Argo浮标,标志着我国在深海Argo区域观测网建设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国内外各型深海AUV产品的基本参数、配置、功能和使用方式,论述了深海AUV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并着重阐述了深海 AUV 在深海探测、目标识别、深海反制等领域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深海 AUV 在能源、控制、导航、通行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并阐明当前关键技术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根据国内外发展趋势提出了深海 AUV 经过 3 个阶段的发展,最终向着使用便捷化、重量轻量化、 外形小型化、智能化、网络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海洋世界》2012,(7):F0002-F0002
一支科学探险队在新西兰北部多火山的4个深海区发现了一些奇特的海洋生物。这些生物有的能叫出名字.有的则非常陌生。探险队的活动始于今年春天,在7月初公布了一些发现的深海生物的照片.说实话.这些生物有的看上去还真可怕!但是,有的也真够“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