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根据丽水市国家气象观测站1953-2010年逐日平均气温资料,运用趋势分析、Morlet小波变化和多窗口谱检验对四季长度的气候变化特征、趋势演变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四季长度,夏、冬季长度较长,春、秋季长度较短,且以冬季长度缩短最为明显(气候倾向率达-2.8 d/10 a).Morlet小波分析四季长度的周期变化特征,主要体现在年际时间尺度上,且各周期强度有所差异.MTM检验对周期演变规律进行验证,春季长度以2.8a周期最显著,夏季长度2~7a周期相对明显,秋、冬季长度以2 a左右周期交替为主.  相似文献   

2.
半个世纪以来鞍山市春夏季降水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1~2004年计54 a鞍山市逐年春夏季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估计法、小波分析方法等统计学方法,分析了鞍山市半个世纪以来春夏季降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鞍山市春季降水线性变化趋势为增加趋势,其线性变率为2 mm/10 a,夏季降水线性变化趋势为减少趋势,其线性变率为5 mm/10 a,并且从80年代开始春夏季降水的不稳定性开始增强。春季降水存在着4~6 a和16~18 a的主要变化周期,夏季降水有18~20 a和6~8 a的主要变化周期,各周期变化在不同时期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Morlet小波分析在广西春季降水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广西67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3年的降水资料,采用Morlet小波分析了桂东北、桂东南和桂西地区春季(2—4月)降水年际变化,结果表明普遍存在着2 a、4 a和8 a周期振荡信号,各信号频率分布的时间域及其强度也存在着差异,短周期强于长周期。广西春季降水长期变化总体呈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利用1951~2017年我国西南地区26个台站的降水观测资料,本文研究了该地区春季及其各月降水的基本气候特征。结果表明:5月是春季我国西南地区降水最多的月份,其占春季总降水的55.3%,此外,5月降水年际变化强度最大;西南地区春季及其各月降水均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5月降水在春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中占据主导地位;在年代际突变特征方面,西南地区春季降水存在显著的年代际突变特征,其在1970年代后期发生了减少突变,而在1990年代中后期发生了增加突变;在变化趋势方面,春季西南区域平均降水的变化趋势不明显,但从空间上看,西南地区东部表现出显著增多的趋势,而西部则表现出显著减少的趋势;在周期方面,西南地区春季及其4~5月降水均具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周期,需要说明的是,3月降水没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周期,总体上看,5月降水在春季降水周期变化中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5.
近百年丹东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1906—2005年丹东气温资料序列进行分析,得到近百年丹东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近百年丹东逐月平均气温变化趋势中,除夏季7月和8月呈线性递减趋势外,其他月份均呈线性递增趋势。在近百年丹东年代际和年际变化中,逐年代平均气温线性递增率为1.13℃/100 a,逐年演变过程中的年平均递增率为0.12℃/10 a。在各季的平均气温变化中,冬季(12月—翌年2月)线性增温最显著,平均线性递增率为0.30℃/10 a;春季(3—5月)次之,线性增长率均为0.12℃/10 a;秋季(9—11月)平均气温线性增温最小,线性增长率为0.06℃/10 a;夏季除6月几乎没有变化外,7—8月均呈递减趋势,整个夏季(6—8月)总线性增减率为0.03℃/10 a。近20 a年线性增暖趋势异常显著,逐年线性递增趋势为0.36℃/10 a。  相似文献   

6.
利用阿勒泰基准气候站日最低气温资料,资料长度从1954年到2016年的春季(每年2月26日至5月31日,共计63年),以日最低气温及其降温幅度为指标,整理出阿勒泰市63年寒潮过程数据库,分析阿勒泰市近63a来寒潮过程的频数以及强度相关6个指标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1)1954~2016年春季(3~5月)阿勒泰市共发生寒潮天气过程226次,平均每年发生3.6次。3月平均每年出现1.8次, 4月1.1次,5月0.7次。共有17a为寒潮发生异常偏少年份,16a为异常偏多年份。3月上旬和3月中旬为寒潮天气过程发生最多的时段。(2)春季寒潮频数以每10a/0.1次的速率在递减。月际尺度上,3月和5月发生寒潮天气过程递减,4月递增。年代际1950年代最多,2010-2016年最少。(3)春季寒潮天气过程持续日数在1~7d,其中持续2d的寒潮过程最多,占春季寒潮过程的49%。持续时间在1~3d的寒潮天气过程占92%。(4)春季寒潮降温过程平均降温幅度为-12.7℃,降温幅度平均值最大在3月。最大24h、48h和72h降温幅度平均值分别为-8.9℃、-12.5℃和-14.3℃。(5)春季寒潮降温过程最低气温平均值为-11.8℃。寒潮降温过程最低气温平均距平值为-7.6℃。  相似文献   

7.
利用石家庄地区17个地面气象站近39 a(1972~2010年)的常规观测大风资料,在分析石家庄地区春季(3~5月)年平均大风日数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依据春季大风划分的局地、区域及大范围3个等级,分别对其进行大风日数的月际、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及周期、突变特征分析,最后根据天气形势对春季大范围大风的天气类型进行归纳总结。结果表明:1)石家庄地区春季年平均大风日数空间上呈"几"字形分布;2)春季3个等级大风均以4月份、1970年代居多,且逐年呈显著线性减少趋势,而全区性的大范围大风发生频次少;3)3个等级大风日数均明显的存在5~6 a和14 a的周期振荡,且在20世纪80年代发生了突变性减少;4)春季大范围大风为横槽型、冷空气偏东型、冷空气偏西型、冷空气偏北型4种天气类型,且以横槽型和冷空气偏东型为主。  相似文献   

8.
近50年东北地区温度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2,自引:14,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东北三省为研究区,利用1951~2000年东北地区110个气象站的观测资料,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对近50 a温度、降水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的年平均气温有15 a的周期变化,15 a周期变化中还有2~4 a短波动;降水分为多、少、多3个阶段;年平均气温以0.6℃/10 a的速率上升,春季气温上升最高,冬季次之;降水变化以0.27 mm/a的速率递减,其中春季降水略有增加,夏、秋季降水均为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9.
基于近57 a (1961—2017年)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区(简称雅江河谷)4个站(拉萨、日喀则、泽当和江孜)盛夏(7—8月)月平均降水和同期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合成、相关分析等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雅江河谷盛夏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的联系。结果表明:1)近57 a雅江河谷盛夏降水无显著线性趋势,降水主要以3~4 a显著周期的年际振荡为主。2)雅江河谷盛夏降水年际波动与区域内水汽收支的变化直接相关,其中印度半岛-东南亚异常反气旋引起的水汽输送通量和水汽在高原腹地辐合上升的动力过程是盛夏降水年际变化的主要原因。3)对流层中低层印度半岛-东南亚异常反气旋环流是该地区盛夏降水年际异常的重要水汽输送通道,该通道将西太平洋、南海和孟加拉湾等地水汽不断输送到高原,期间西太副高和伊朗高压等大尺度系统异常对水汽输送过程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高原盛夏季风低压和南亚高压异常给水汽在高原腹地辐合抬升提供了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0.
中国西北地区降水的演变趋势和年际变化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0  
将 PCA和 SSA相结合 ,分析了中国西北地区降水量的演变趋势和年际变化 ,结果表明 :西北地区的降水变化的主要趋势是 1 960年代初多雨 ,到 1 970年代初演变为少雨 ,1 980年代又多雨 ,1 990年代少雨。这种趋势在陇南和陕西中南部是最显著的 ,天山北麓区也是相对显著区。西北地区降水主要存在准 8.5a、准 3~ 4a和准 5.1 a的甚低频振荡。甚低频振荡在降水中的重要性依次为准 8.5a、准 3~ 4a和准 5.1 a。准 8.5a振荡的振幅要比准 3~ 4a和准5.1 a振荡的振幅变化大。振荡位相在空间的分布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1.
A spring-composite index (s-CI) is proposed in this study that involves slightly altering the use of the accumulated precipitation from the composite index (CI) comparing the value with other three commonly used indices (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 SPI; self-calibrated Palmer drought severity index, sc-PDSI; and CI). In addition, the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 of the s-CI in the Songnen Plain (SNP) was investigated using the Mann–Kendall test and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EOF) method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proposed s-CI could identify most drought events in 1990s and 2000s and performed relatively better than SPI, sc-PDSI, and CI in this region.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three indices, the s-CI had a higher correlation with relative soil moisture in April and May. The recent spring droughts (2000s) were the most severe in April or May. The weather was drier in May compared with April in the 1980s, whereas the weather was wetter in May than in April in the 1960s and 1970s. Moreover,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the first EOFs for both April and May indicated an obviously east–west gradient in the SNP, whereas the second EOFs displayed north–south drought patterns. The proposed index is particularly suitable for detecting, monitoring, and exploring spring droughts in the Songnen Plain under global warming.  相似文献   

12.
2002年我国沙尘暴天气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逐日8个时次地面天气报告资料,分析了2002年全国沙尘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02年出现的12次沙尘暴过程以3月18~22日的强沙尘暴过程影响范围最广、强度最强;我国北方地区浑善达克沙地及其周边地区的沙尘暴日数最多。另外,2002年我国沙尘暴高频期集中、早春多于晚春。主要原因是前期北方持续气温偏高、降水偏少,3—4月上中旬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十分频繁且强度较强,4月下旬—5月上旬我国北方地区出现了几次较大范围降水,5月中下旬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势力较弱且位置偏东。  相似文献   

13.
中国黄土高原区域性暴雨时空变化及碎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王毅荣  林纾  张存杰 《高原气象》2007,26(2):373-379
利用黄土高原51个测站40年日降水资料,采用REOF分析、小波分析和分维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地区区域性暴雨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区域性暴雨事件趋于减少,过程雨量加大;区域性暴雨频数演变存在4年和7~8年的振荡,以4年周期为主;在1977年区域性暴雨事件出现突变性减少,相应的短周期减弱、长周期加强。分析表明,区域性暴雨事件骤减与500 hPa高度、副热带高压和青藏高压位置关系密切;与区域性暴雨事件伴随的全区降水量存在6个空间型,各型暴雨雨量异常具有客观碎形(分形)特点,其中黄土高原西北部和东南部暴雨雨量异常偏多的分维数值较小,在黄土高原中部分维数值较大,反映出黄土高原中部暴雨异常偏多的非线性机制最为复杂,而西北部和东南部地区相对简单。  相似文献   

14.
本文整理出阿勒泰市64年各级别强度寒潮过程数据库,分析阿勒泰市近64a来各级别寒潮过程的频数以及强度相关6个指标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1)1954~2017年春季阿勒泰市共发生一般寒潮过程109.5次,强寒潮过程75.5次,特强寒潮过程37.5次;平均每年春季分别发生1.7次、1.2次和0.6次;3种级别寒潮过程发生频次占寒潮过程发生总频次的48.2%、33.3%和16.5%,阿勒泰市春季主要以一般寒潮和强寒潮为主。(2)春季一般寒潮、强寒潮和特强寒潮过程频数年际变化均在递减,且不显著,其中4月一般寒潮和特强寒潮过程递增,特强寒潮过程频数递增明显;一般寒潮过程频数的年代际变化在1950年代最多,强寒潮过程1970年代最多,特强寒潮过程1960年代和2000-2009年代最多。(3)一般、强和特强寒潮过程持续时间分别在1~7d、1~6d和1~5d,均以持续1~3d为主,分别占各自寒潮过程总次数的94.5%、90.8%和90.0%,其中又都以持续2d最多。(4)一般寒潮、强寒潮和特强寒潮过程降温幅度平均值分别为-10.8℃、-13.0℃和-17.3℃,一般寒潮和强寒潮降温幅度均在5月最强,特强寒潮降温幅度在3月最强。(5)一般寒潮、强寒潮和特强寒潮降温过程最低气温平均值分别为-7.8℃、-12.8℃和-20.3℃,随时间的推移呈明显的抬升趋势。(6)1954~2017年阿勒泰市春季一般寒潮、强寒潮和特强寒潮中降温过程最低气温距平平均值分别为-5.7℃、-7.9℃和-10.5℃;三种级别寒潮过程最低气温距平为负值占该级别寒潮过程频数的比例分别为80.0%、97.4%和97.5%。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利用欧洲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的逐日土壤湿度(土壤体积含水量)、降水量、位势高度场以及风场数据,重点分析了1981~2020年高原春季浅层(0~7 cm)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青藏高原土壤湿度与高原季风的关系。青藏高原春季土壤湿度西北偏干,东南部相对偏湿的分布特征。对高原春季土壤湿度进行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后发现,其第一模态呈中部与东、西部反向变化特征,该模态存在准3年(2~4年)的振荡周期,这一周期特征在2000~2010年表现的更为显著;第二模态呈南北反向分布,较好地表征高原地区气候带与下垫面覆盖状况。研究发现,高原夏季风与高原春季土壤湿度变化之间存在密切的隔季相关,高原夏季风异常变化是翌年春季土壤湿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对1961--2010年哈巴河县大风天气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60-70年代哈巴河县为大风天气的多发年代,90年代中期后呈明显减少趋势,2003年之后年大风日数稳定在30d左右;春季大风最多,冬季次之,夏秋季最少;大风出现最多的月份是4-5月,11月一次年3月次之,其他月份较少;平原东部地区大风最多,西部次之,丘陵和山区基本无大风;夏秋季多偏西风,冬春季多偏东风,且偏西风风速大于偏东风风速,最大风速多为偏西风。  相似文献   

17.
2004年春季沙尘天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牛若芸 《气象科技》2007,35(1):92-95
利用全国673个站每日8个时次的地面天气报告资料和T213模式产品,分析了2004年春季我国沙尘天气的主要特点,并初步揭示了其成因。结果表明:2004年春季我国北方共出现了15次明显的沙尘天气过程,其中3月相对偏多,4月却明显偏少;沙尘天气过程的强度大多偏弱。原因在于2~4月上中旬我国北方主要沙尘源区气温持续偏高,降水偏少,地表疏松,沙尘天气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充足;同时,3月冷空气频繁影响我国北方,沙尘天气相对较多,但由于大部分冷空气势力不强,影响时间短,所引发的沙尘天气过程较弱。4月上中旬,影响我国北方的冷空气势力明显偏弱,激发沙尘天气的动力条件不足,因而沙尘天气显著偏少。  相似文献   

18.
Using monthly mean of surface turbulent heat exchange coefficients calculated based on datafrom four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s(AWS)for thermal equilibrium observation in July 1993—September 1996 and of surface conventional measurements,an empirical expression is establishedfor such coefficients.With the expression,the heat exchange coefficients and the components ofsurface thermal source are computed in terms of 1961—1990 monthly mean conventional data from148 stations over the Qinghai-Xizang(Tibetan)Plateau(QXP)and its adjoining areas,and the1961—1990 climatic means are examined.Evidence suggests that the empirical expression is capable of showing the variation of the heatexchange coefficient in a climatic context.The monthly variation of the coefficients averaged overthe QXP is in a range of 4×10~(-3)-5×10~(-3).The wintertime values are bigger in the mountainsthan in the valleys and reversal in summer.Surface effective radiation and sensible heat are thedominant factors of surface total heat.In spring surface sensible heat is enhanced quickly,resulting in two innegligible regions of sensible heat,one in the west QXP and the other innorthern Tibet.with their maximums emerging in different months.In spring and summersensible heat and surface effective radiation are higher in the west than in the east.The effectiveradiation peaks for the east in October—December and the whole QXP and in June and October forthe west.The surface total heat of the plateau maximizes in May.minimizes in December andJanuary,and shows seasonal variation more remarkable in the SW compared to the eastern part.Inthe SW plateau the total heat is much more intense than the eastern counterpart in all the seasonsexcept winter.Under the effect of the sensible heat,the total heat on the SW plateau starts toconsiderably intensify in February,which leads to a predominant heating region in the west,withits center experiencing a noticeable westward migration early in summer and twice pronouncedweakening in July and after October.However,the weakening courses are owing to differentcauses.The total heat over the north of QXP is greatly strengthened in March.thus generatinganother significant thermal region in the plateau.  相似文献   

19.
2021年春季(3—5月)的大气环流特征为:北半球极涡为偶极型分布,极涡较常年平均值偏强,中高纬度西风带呈现4波型。3月,南下冷空气活动偏弱,月内海雾过程频发。4月,北部海域受高压影响,低层形势场稳定,冷空气活动减弱。5月,我国近海受温带气旋影响出现大风天气。春季我国近海出现了5次8级以上大风过程,其中冷空气大风过程2次,冷空气和温带气旋共同影响的大风过程1次,温带气旋影响的大风过程2次。春季共有8次海雾过程,3月3次,4月2次,5月3次。近海浪高在2 m以上的海浪过程有8次,大浪日数偏少。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生成2个台风。我国近海的海面温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东部和南部海域升温明显,南部和北部海域海面温度梯度増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