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已故教授潘别桐负责的、武汉钢铁学院、湖北省博物馆等十几家单位共同完成的“大冶钢录山古铜矿遗址原地保护与合理采矿方案论证报告”荣获 1993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铜录山古铜矿遗址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迄今发现的连续生产时间最长、采选冶兼备、保存最完整的古矿冶遗址.确保遗址的安全和永久保存,已引起世人瞩目. 依据国务院《关于研究铜录山铜矿遗址保护问题的会议纪要》的精神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鄂办函要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已故教授潘别桐、武汉钢铁学院李征夫教授等开展了一系列的综合研究,并提出了“大冶钢录山古铜矿遗址原地保护与合理采矿方案论证报告”。该报告从社会历史、科学价值、古铜矿遗址的不可再生、不能替代及赋存的地质环境的物理和化学作用对原地保护的巨大作用等方面,充分论证了古铜矿遗址原地保护的必要性和不可搬迁性。  相似文献   

2.
交河故城瞭望台保护加固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交河故城遗址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瞭望台是交河故城内重要建筑遗址,它的主要病害是表面风化、裂隙密布、洞顶失稳。在分析病害形成机理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生土遗址保护加固的几个关键技术,对掏蚀深度相对于悬挑土体厚度较小的土遗址,当基础掏蚀深度小于块体宽度的30 %时,可不采用砌补技术,只进行表面防风化处理;可选择竹木锚杆、PS-C浆液灌浆加固生土遗址,锚杆的单位锚固力可采用5 kN/m;采用新奥法加固洞顶可较好地保持文物原貌;西部干旱地区采用PS材料对土遗址进行防风化加固时应采用低浓度(小于5 %)、多次渗透的方式,迎风面渗透次数应不少于3遍,背风面应达4~5遍,并应合理选择施工时间。工程实践检验表明,这些保护技术取得了理想的加固效果。  相似文献   

3.
潮湿环境下古代土遗址的原位保护加固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古遗址的保护是文物保护工作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而土质文物是文物保护中最难保护的文物,所以古代土遗址的保护已在国际上被列为专门的保护项目,而处于潮湿环境下的古代土遗址保护的课题在文化遗产实物和遗迹就地保存和展示领域就更为迫切。浙江良渚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最重要的史前文化, 塘山遗址位于良渚文化遗址的西北部,选择了PS(硅酸钾)、WD-10(十二烷基三甲氧基硅烷)、WD-S(低聚甲氧基硅烷)、RTV(聚有机硅氧烷+硅酸乙酯)4种保护材料对塘山遗址进行了保护加固实验研究。室内实验和现场实验(2个月,6个月,9个月)的结果都表明,RTV和WD-10防水性优于WD-S,WD-10和WD-S材料仅能作为防水材料,PS材料仅能作为加固材料使用,而RTV则具有较好的加固和防水效果,且加样量越大,强度提高越多。  相似文献   

4.
为军工铀矿地质服务的实验室,正常运行时是放射性工作场所,向周围环境排放气载、液态和固体流出物的污染源(区),各种辐射参数超出本底水平和国家限值,实验室停运后应及时进行退役治理和环境整理。铀矿地质实验室经退役治理后,各项辐射指标均降低到国家标准(限值)以下,达到本底水平或接近本底水平。将还给当地居民一个清洁、舒适、安全的生活与工作环境,使当地居民安居乐业,推进和谐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5.
上苏多格达地下水水源地区域内的临测工作开始于水源地开采之前,因担心环境遭到破坏而反对开采水源地的当地居民的积极行动,促进了监测工作的进行。居民的行为有助于全面研究抽水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监测系统可以评价抽水对环境(地下水、地表水和植被)的影响以及居民饮用水的保障系统。监测数据分析可以提出不给自然界带来不良后果的最佳抽水状态的论据。建立最佳的监测系统,是实施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的必要条件,该监测系统同样也有助于生态调查领域认识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上山遗址是上山文化(11~8.5 ka)的代表性遗址,位于钱塘江上游浦阳江北岸的二级阶地上,是迄今长江下游地区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也是研究稻作农业起源的重要遗址。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上山遗址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遗址的文化面貌、出土遗存等方面,对全新世早期人地关系演化、上山文化产生的环境背景研究相对薄弱。通过选取上山遗址区沉积剖面(SSYZ)以及探方(SSS)的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磁化率、土壤有机碳、孢粉和炭屑分析,结合考古发掘资料及区域气候环境背景,探讨了遗址区沉积过程、古环境条件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1)上山遗址区在晚更新世以来(130 ka~近现代)经历了河漫滩(202~142 cm)、粉尘堆积(142~72 cm)、考古文化层(72~24 cm)和现代耕作(24~0 cm)4个沉积阶段;2)粉尘堆积是上山遗址区沉积演化的转折阶段。这一阶段气候环境偏干,粉尘堆积于河流的二级阶地之上使地势不断增高,并逐步脱离洪水的影响。以粉砂为主的物质组成,也为早期稻作农业的孕育奠定了母质基础;3)SSYZ剖面磁化率自下而上增高,其中低频、频率磁化率在文化层达到剖面峰值,并且与探方文化层磁化率变化趋势一致,反映了人类活动对磁化率值的影响;4)130~11 ka,孢粉和炭屑的总浓度先增加后减少,乔灌木花粉的百分比含量较高且呈减少的趋势,陆生草本花粉百分比含量呈增加趋势,反映研究区气候环境整体较好,但经历了较大的波动并呈恶化趋势,植被覆盖度较高但呈减小的趋势,与末次间冰期—冰期气候条件较为吻合。全新世以来水热条件好转,植物资源丰富,乔灌木、松科和湿生草本的花粉增加,陆生草本花粉减少但禾本科花粉明显增加,并且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土壤肥力增强,加上近河的地理位置便于先民获取灌溉水源及石器原料,遗址区环境适合人类活动,最终孕育了中国早期的稻作农业文化—上山文化。在文化层中以松科为主的乔灌木植物花粉含量呈减少趋势,而以禾本科为主的陆生草本以及湿生草本的花粉含量呈增加趋势,可能是由于先人住房等生产、生活活动中需要砍伐森林,及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强使增加了对植物资源的利用。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土地石漠化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云南全省石漠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2%。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面积占区域国土面积的4.1%,占岩溶面积的7.92%。近25年来石漠化土地面积增长速度约147.5km^2/a。分布特点是:(1)与碳酸盐岩地层的分布相一致,是强岩溶化地区或剧烈水土流失区;(2)岩溶区相对集中连片分布;(3)与区域性新构造运动、地貌演化密切相关;(4)在微地貌及景观方面有地区性特征。主要危害是:(1)植被及土壤同时丧失,土地产出率下降,环境容量减小,最后导致人类及一切生物的生存环境劣变;(2)环境对降雨的调蓄能力差,水资源环境恶化,可有效利用的水资源减少;(3)旱、涝灾、水土流失、泥沙淤积等自然灾害频繁,直接危害人类生命及财产。防治对策是: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和调蓄表层岩溶水资源;整治土地,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培植当地名特优物种,发展生态农业;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开展生态恢复性建设示范工程;组织系统的调查、实验及工程防治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8.
合理开发、利用并保护洞穴遗址是传承和发扬遗址文化的重要前提。文章以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为例,通过对遗址的探测与监测,在认识遗址水文地质单元和地下水特征的基础上,识别其在保存与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保护遗址的可能措施,同时也为类似条件洞穴遗址的保护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甑皮岩遗址的三个保护区存在的问题各不相同:核心保护区主要面临化学侵蚀的风险;一级保护区现有的保护手段缺乏多样性;二级保护区存在监测力度不够的问题。据此提出以下措施:(1)核心保护区应深入研究地下水和还原环境对文化层侵蚀作用的机制;(2)一级保护区应加强对污水排放的管理,增多保护洞穴遗址的形式和手段;(3)二级保护区应加大对环境指标的监测力度,管控保护区范围内工程的建设。由此扩展到一般性洞穴遗址的保护措施有:建立能够显示环境动态的长期监测体系;采用3S技术建立监测网络并辅助规划决策;规范洞穴遗址的勘查与规划管理;多途径提高洞穴遗址保护的宣传力度和公众的参与乐趣。  相似文献   

9.
孢粉分析在环境考古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环境考古工作的深入,孢粉分析越来越受到考古界的重视。它可用来确定考古遗址的年代;根据孢粉资料推断古人类生活的环境;还可以了解古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根据孢粉中出现的栽培作物的花粉,还可阐述社会的文化发展及某些作物起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河北平原地下水开发中的问题及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北平原是我国严重缺水地区,但在地下水开发过程中,引起了多种环境问题,如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不断扩大,地下含水层疏干;地面发生沉降及出现地裂缝;海、咸水入侵等等。作者从水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特点出发,提出实现水资源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全面实施节水战略,努力实现工业、农业、居民生活、生态环境的高效用水,逐步建立起节水型社会;提高城市污水资源化利用率;利用海水、咸水、减少淡水用量;实施跨流域调水;保护水资源和改善水环境是缓解河北平原缺水和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气候环境对古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是环境考古研究的重要内容。小珠山文化是辽东半岛新石器时期以来最重要的一支考古文化,其发展过程与全新世气候环境的关系并不明晰。为了研究小珠山文化发展的气候环境背景,本项研究分析了以辽东半岛为主的全新世气候变化过程,结合主要遗址的考古记录,探讨气候环境变化对小珠山文化的发源、发展、衰落过程、文化交流、遗址分布、生业模式方面的影响。研究表明: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对小珠山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显著影响。早全新世8.2 ka B. P.冷事件可能促进了兴隆洼文化的南下,是小珠山文化发源的有利条件;中全新世早期,温暖湿润的气候为小珠山文化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中全新世晚期,不稳定的气候条件促进了小珠山文化第三期的文化交流以及农业发展,4.2 ka B. P.气候事件则可能是导致小珠山文化走向衰落的重要气候因素。小珠山文化遗址分布呈现出由海岛到陆地的特点,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岸线和可利用资源等变化是导致小珠山遗址分布变化的重要因子,同时对文化交流和生业模式的改变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该研究对揭示长时间尺度下古文化发展对气候变化的应对策略与规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地下水》2015,(6)
为明确西安市纺织工业遗产保护模式与思路,通过国内外典型工业遗产保护成功案例的调研与分析,明确工业遗产保护模式与特点。以西安市纺织工业遗产作为研究对象,借鉴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成功经验,结合西安纺织工业遗产自身历史与价值特征,提出原貌保护与改造型保护两种差异保护思路。结果表明,西安纺织工业遗址中近代工业遗址大华纱厂历史与文化价值较高,应最大限度保护原貌,以建设纺织工业博物馆为主要保护形式,传承纺织工业历史与科技发展文化价值;纺织城大量现代纺织工厂应以改造性保护为主,以建设工业遗产区委主要保护模式,挖掘使用价值,提升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3.
关于长白山申报世界遗产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艳玲  王慧玲 《吉林地质》2004,23(3):129-134
本文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及自然遗产公约》和《执行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准则》的要求,详细的论述了长白山的基本情况、科学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等内容,认为长白山符合定义、达到准则的要求以及“整体环境”的条件要求。有关部门应该积极组织长白山申报世界遗产的工作,提高国际知名度,受到国际社会的保护,真正使长白山的保护达到世界标准。  相似文献   

14.
秦岭  傅稻镰  张海 《第四纪研究》2010,30(2):245-261
遗址资源域分析(Site Catchment Analysis)已被广泛应用于对史前经济和人类行为模式的研究中,有别于西方普遍采用的“遗址外”(off-site)研究模式,本文提倡一种以“遗址内”(on-site)为核心的研究方法。主要通过遗址所见大植物遗存,结合古环境研究成果,模拟复原当时的植被分布,进而讨论遗址资源域及其反映的生业经济特点。第一个案例是长江下游的田螺山遗址,属于河姆渡文化(6900~6500cal.aB.P.),分析表明: 早期的水稻栽培活动是长期伴生于采集经济模式中的;  当时的采集经济具有广域性、专门性、季节性和强调储存性等特点;  这一时期聚落的选址会优先考虑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在步行一天的活动半径便可获得大部分植物资源,但也有一些资源分布于12小时半径之外,必须短期露营(可能与狩猎同时进行)方可获取。第二个案例是中原地区的颍河上游,分析以袁桥遗址为中心的仰韶文化聚落(6000cal.aB.P.): 尽管 2~3 小时的步行范围内就有条件获取各类野生植物资源,仰韶文化时期的生业活动已经集中在更小空间范围内的作物栽培上。遗址资源域缩小、对小范围景观进行改造、聚落间产生土地分配和资源共享等社会关系问题——这些构成了农业聚落资源域的一般特点。比较两个案例,农业聚落的产生可以看作是一种景观环境上发生的变化。遗址资源域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来理解早期农业社会的产生、发展及不同生业社会与周边景观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到青铜时代早期的3个代表性遗址——陶寺遗址、新砦遗址和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羊骨进行了分析,以探讨当时家羊的次级产品开发状况。研究结果表明,陶寺遗址在陶寺文化晚期、新砦遗址在新砦遗址二期与三期以及二里头遗址在二里头文化四期出土的羊,死亡年龄结构符合产羊毛的屠宰模式,说明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到青铜时代早期不仅存在以开发羊毛为主要目的的养羊经济,而且当时羊毛开发经济有一定的普遍性。3个遗址中,羊在动物群中数量的增加体现了养羊经济的发展,这可能与羊毛开发经济的刺激有一定的关系。陶寺遗址与二里头遗址的动物考古学研究还显示在遗址不同时期羊的开发方式存在差异,暗示当时的都城遗址与一般遗址居民或不同社会阶层与人群开发利用羊的方式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疆且末绿洲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1993年JERS-1OVN及1999年LANDSAT-7ETM+遥感资料,并结合实地调查,研究了新疆且末绿洲土地利用变化(LUCC)及其驱动力。1993-1999年仅6年时间,且末绿洲的耕地和林地面积大量增加,草地与湿地面积显著减少,与此同时,沙漠面积增加。LUCC的驱动力首先是政府的政策,而人口的增加及当地居民的经济利益则是LUCC最直接的因素;为了保护绿洲不受沙漠侵袭,绿洲内及其周围大规模植树造林,使林地面积大增;开垦耕地、盐碱化、沙漠化等则使草地面积日益减少。  相似文献   

17.
青海丰台遗址是一处卡约文化遗址,约3200~2800aB.P.。通过对其灰坑中提取的淀粉粒分析了该区域当时先民们对植物利用情况。灰坑中包含了来自于小麦族(小麦属、大麦属)、粟、百合科及块根块茎类植物的淀粉粒,还包括可能来自于高粱(Sorghum bicolor(L.)Moench)、豆科豇豆属,或豌豆属及鹰嘴豆属的淀粉粒,但是高粱在该遗址中以前还未发现过,是否含有高粱淀粉粒需要其他证据验证。从发现的淀粉粒种类来看当时先民们利用植物的多样性。另外,结合浮选结果发现,该遗址中小麦族植物包括大麦(Hordeum vulgare L.)和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但以大麦为主,可能是先民们对气候环境变化适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湖北屈家岭遗址孢粉、炭屑记录与古文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湖北屈家岭遗址附近的河湖相沉积剖面及文化层的孢粉和炭屑分析表明,距今5400—4200年间,遗址周边地区分布有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林,大量的禾本科(Gramineae)和松属(Pinus)花粉及炭屑表明这一时期有强烈的人类活动,暖湿的气候条件为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距今4200—2200年间,莎草科(Cyperaceae)花粉和水蕨(Ceratopteris)孢子的减少反映生境干旱化,遗址周边发育由蒿属(Artemisia)、藜科(Chenopodiaceae)、唐松草(Thalictrum)和蕨类植物组成的坡草丛;这种生境干旱化是由气候变干和强烈人类活动所致。伴随着生境日趋干旱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走向衰亡。距今2200年前,莎草科花粉和水蕨孢子含量增加表明这一时期遗址周围生境比较湿润,与此同时,大量的禾本科花粉及高浓度的炭屑指示着又一人类活动高潮期的到来。  相似文献   

19.
在对榆林地区仰韶时期至西周聚落遗址时空分布及考古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区内聚落分布同环境变化的关系。研究表明,本区全新世气候具有较大幅度的变化历史,与其相应的人类活动同样具有强烈的兴衰变化特点,表明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在5~4kaB.P.前后,在气温和降水有所降低的背景下,人类文化却得到进一步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说明除了当时的环境仍较为适宜外,社会发展自身规律对人类文化发展也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本区全新世人类文化发展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 自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时期开始,榆林地区的气候处于全新世鼎盛期,吸引南来移民在此定居,6.5~4.5kaB.P.的约2000年间形成的遗址有127处;  龙山前期气候较为适宜,4kaB.P.后气候转向干凉,但由于环境条件仍然较为适宜和人类社会自身发展规律的影响,在 4.5~3.7kaB.P.仅800年的时间形成的遗址多达740处,分布范围有所扩大;  商代和西周时期,由于气候的进一步干凉化,对人类文化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使得该时期遗址数量大幅减少至77处,表明当时人口的显著减少和社会繁荣程度的明显退步,且畜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20.
海螺沟磨西镇大牛沟泥石流威胁当地居民和磨西镇供水水源地,几乎每年都会发生规模不等的泥石流,严重威胁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与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通过对该泥石流的发育条件、运动特征、危害方式等的研究,提出“固源+防护”的防治建议,对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当地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