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辽宁省地热观测现状及映震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辽宁省地热观测台网的概况,从观测资料的正常稳定性特征出发,分析了地热异常形态及其与地震的联系,阐述了应用地热前兆异常预报地震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辽东地区和海城地震区的地热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0年至1984年间,在辽东地区和海城地震区,我们利用地质、冶金和化工部门的一批勘探钻孔,观测了这些井孔不同深度的温度,由此获得它们沿深度方向的温度梯度.同时,从这些观测孔取得岩样,在实验室中测定它们的热导率,从而得到每个钻孔的热流值.我们一共得到23口钻孔的热流数据,其中包括海城地震区的两个热流观测孔.这些热流值可粗略地给出海城地震区和辽东地区的热结构.结果表明,平行郯庐断裂的辽阳——熊岳北东条带具有相对高的热流值,平均热流为8.2910-2J/m2s(2.0cal/cm2s).这个条带恰好是下辽河盆地和辽东山地的交界,它与重力异常梯度带显示的北东向上地幔隆起带一致.海城地震区的平均热流值达9.2210-2J/m2s(2.2 cal/cm2s),又是高热流值条带上热流最高的区域.比较海城地震区已知的其它地球物理资料后,给出了该地区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解释剖面.我们推测,海城地震区下,地壳中的低速层是由于上地幔物质的大规模侵入产生的.高温和低速意味着该层具有塑性力学性质.海城地震震源区恰好位于这样一个塑性状态的介质层上部.这个结果对于研究海城地震和其它板内地震的形成过程无疑是有意义的.我们试图强调,对于地震研究而言,热流观测是地球物理观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地热资料   相似文献   

3.
在整理1974-1976年辽宁省4个勘探区28个钻孔长期水文观测资料的过程中,发现有9个井孔的水位在海城地震前有明显的反应,本文对这些前兆灵敏点的水动态异常特征及地质条件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前兆震群和S波偏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顾浩鼎  曹天青 《地震学报》1980,2(4):343-355
海城地震前的小震群活动构成了显著的前兆震群, 并在预报这次地震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其他许多中国的大地震象海城地震一样, 也有类似的前兆震群.我们利用 S 波资料研究这些前兆震群的初步结果表明, 它们的 S 波偏振性质是相当稳定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灰色预测系统GM(1,1)模型,对唐山地震前震中距120公里范围内,观测资料较长,连续,且具有一定正常背景的全部地电台站的月均值资料进行处理。处理的结果表明:宝坻、昌黎、西集、青光等台都不同程度出现震前负异常现象。其中宝坻台出现唐山地震前异常与海城震前异常迭加的现象,西集、青光两台则在海城及唐山地震前呈现出两个独立的异常;对昌黎台部分资料进行处理,该台在唐山地震前呈现明显的下降;马坊台无异常显示。处理的结果除与以往的一些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外,同时也提出一些新的认识。结果表明灰色预测系统在地电前兆数据的处理中有着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汶川、玉树大地震前的地电场异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九五"以来,国内布设了地震地电场观测网,目前有100多个台正式投入观测,部分台站至今已积累了近十年的资料.期间发生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和2010年4月14日玉树7.1级等强烈地震,这对检验大地电场前兆方法的监测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收集了汶川、玉树地震区附近的39个地电场观测台自投入运行以来的观测资料,并对全部资料的观测质量和映震情况进行了检查和分析,发现观测资料中存在不规则的与地磁场或固体潮汐变化相关的扰动变化,很难从中识别出地震前兆信息.为突出地震前兆信息,作者采用同台地电场观测的同一测向长、短极距测值的比值方法进行了分析处理.结果发现在地震前,多数台站的地电场观测资料存在不同形态的比值异常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汶川、玉树地震前震源区附近的地电场观测资料中有较为丰富的地震前兆信息,只是由于这些信息混杂于正常大地电场变化的背景中,从原始观测数据中或使用常规的分析方法无法识别和提取.而使用本文的数据处理方法能有效地排除资料中来自大地电场的正常变化以及自然电场的远场变化,突出了近场的变化信息,使得地震前源自孕震区一定范围内的地电场异常信号容易识别.由图4可见,2002年的玉门5.9地震和2003年的山丹-民乐6.1地震前震源区的电场观测也出现了比值异常变化,而其他时段的比值曲线近似直线变化,因此表明本文地电场观测资料的分析处理方法是识别和提取观测资料中地震前兆信息的有效方法之一.分析结果还表明地电场前兆的不同形态可能与观测台的台址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7.
井孔水温异常与2007年宁洱6.4级地震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井孔水温观测是地热观测网中主要的地震前兆观测方法.2007年宁洱6.4级地震前云南地区出现了群体性水温异常变化,包括中期趋势异常、短期异常和短临异常,短临异常出现在震前2个月以内,多数表现为温度升高,异常变化幅度在0.005~0.25℃之间;短期异常多数为震前温度下降,变化幅度在0.01~0.04℃之间;中期趋势异常中,既有上升型异常,也有上升转折型异常,变化幅度在0.03~0.4℃之间.这种配套性前兆异常有利于震前异常的识别和地震预测意见的提出.  相似文献   

8.
1.引言1990年10月20日在宁夏邻近地区的天祝—景泰(37°.1N,103°.5E)发生了6.2级地震。该次地震前,宁夏前兆观测台网出现了一些中、短期异常。我们应用地震预报实用化攻关推广的软件系统和地震分析预报方法指南,结合宁夏及邻区多次地震前宁夏一些前兆观测项目出现的异常特征,对前兆观测资料做了进一步的处理和分析,认为在天祝—景泰地震前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青海省水氡共7个台项观测资料及4个前兆数字化观测点的12个测项(水氡、水位、水温或地热)观测资料的分析,初步2001年11月14日青海省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存在部分异常,但异常的比例不高,未见明显趋势性异常。格尔木新建数字化地热仪观测到了较突出的同震效应。  相似文献   

10.
通过海城7.3级地震前地下水异常资料的统计分析,发现震前异常时问有呈递减等差级数的变化趋势.对震源区的地下水前兆异常时间用怀特卡姆,奴尔理论公式计算.求得异常时间与前者相仿,因此可认为受同一震源体控制的地震前兆,不管生成过程怎样.其震源区与外围区前兆在时间上有统一性,这一认识为今后研究地震前地下水异常定量指标—异常时间(T)提供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1.
地热前兆预报地震的新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敦宽  曾小苹 《地震》1995,(3):234-239
利用最大熵谱和带通滤波方法分析处理了北京白家疃井约6年的地热观测资料。结果表明,在频率域上有丰富的地热地震前兆信息;井—含水层系统的固有频率特性与地震活动存在一定关系。某些周期的振幅异常与200km范围内M_L≥4.0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特别是1989年10月18日大同M_s6.1地震前,用本方法处理地热观测资料,发现有明显的中期、短期和临震异常。 文中讨论了井—含水层系统产生响应频率特性的物质条件。  相似文献   

12.
对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前宁夏地区出现的前兆观测异常进行回溯性分析,从大地震的孕育范围与地震前兆的发展阶段分析认为这些观测异常可能与汶川8.0级地震有关.宁夏地区数字化流体与形变观测资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同震响应变化,对比分析其同震响应特征,结果显示宁夏地区前兆观测对汶川8.0级地震表现出南北分区特征....  相似文献   

13.
易门地倾斜前兆综合分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挚  杨建忠 《地震研究》1993,16(2):138-147
本文应用莱柯拉兹滤波和别尔夫捷调和分析方法,对易门地倾斜固体潮观测资料进行处理;结合测点附近的区域地质构造特点、地震活动性和误差理论进行综合分析。数据处理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易门地倾斜固体潮观测稳定,精度亦佳;测点地区内的大震前,均有前兆异常存在;测点所在地震带内的中强震前,有前兆异常存在;测点附近较近地区的中强震前,有时有前兆异常存在;大震及其前兆对地倾斜观测精度有直接影响;大震前存在一种集群性多台、多手段、多方法的前兆异常现象;在未来的一年时间内(1991年),云南地区不存在七级以上地震的危险。  相似文献   

14.
ZD8仪地电阻率整点值短临异常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山  郑文俊  程瑞年  蒋金耀  张志新 《地震》2002,22(2):104-110
高精度的地电阻率测量其观测资料中有否短临地震前兆信息, 为此分析处理了宝坻台ZD8地电仪自1987年5月至2001年3月的地电阻率整点值观测资料, 分别对发生在宝坻台附近的中等地震和华北北部5级以上地震前该项资料的短临前兆变化的对应情况和异常形态特征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该项资料的短临异常指标分别为0. 5%和1. 0%, 其预报效能的R值分别为0. 4和0. 373。  相似文献   

15.
2006年7月4日河北文安县发生了Ms5.1地震,有6个地电场观测台布设在北京周围.本文阐述了地电场多极距观测系统的噪音识别原理及其在地电场数据分析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对首都圈6个地电场台观测资料的研究分析,在所选出的众多震前地电场异常信号中逐一排除,最后选定的5组地电场异常信号基本上被认为是震前地电场前兆异常信号.结果表明:①文安Ms5.1地震前存在着地电场异常前兆信号;②文安地震前地电场异常前兆信号的出现存在着"敏感点"效应;③地电场异常前兆信号在不同的台站存在着不同步出现的现象,并且异常结束至发震时间间隔也不同;④离震中区较近的宝坻台记录到的震前地电场异常幅度较小,而离震中区较远的昌黎台记录到的震前地电场异常幅度则较大.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高七井水温自1997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的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在2008年11月3日海城ML4.3级地震前有显著的异常变化。综合分析认为,高七井水温前兆异常属于短期、临震异常,同以往的震例相似。  相似文献   

17.
对6.8级地震的中期和短期以及短临阶段异常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从新疆大区域范围到震源区,对这次地震前地震活动图像和前兆观测资料的动态演化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不同孕震阶段各类异常的基本特征。结果认为,6.8级地震前异常的中期阶段,新疆中强地震平静显著;短期阶段中等地震显著增强.震源区出现前震活动;同时全疆定点前兆观测资料出现较为明显的短期异常,并观测到少量的临震异常。异常具有准同步性、显著性、突发性和响应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8.
李宇彤  焦明若  李芳 《地震研究》2005,28(3):231-235
1999年海城-岫岩交界地区的Ms5.4地震和1975年海城Ms7.3地震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具有大量的前震和前兆异常。但由于两者震级不同,所以前兆异常既有共性,又有其特殊性。通过对这两次地震前地震活动特点及前兆异常的对比分析,利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两次地震共性和个性可能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9.
江苏地区数字地热正常动态及震例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桂明  冯志生  唐振芳 《地震》2002,22(4):130-135
地震地热前兆的观测与研究是一项具有特色的短临预报新方法,并在地震预报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实效。江苏省地震局在“九五”期间建立了一批数字化地热综合观测台, 积累了丰富的观测资料并记录到数个地热异常震例。一年来在边观测边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数字化地热观测资料具有信息量大、观测精度高、正常动态稳定、异常易于识别、映震灵敏等优点。并对数字地热资料进行了充分的使用和多种方法分析, 在研究正常动态特征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总结异常识别和异常分析方法, 并通过对典型震例的研究探索地热异常与地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分析讨论了1991年1月13日发生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5.2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时空分布与某些前兆异常特征,以及地震活动性和前兆观测的中期与临震异常的相互关系,并对该地区三次中强地震前地震活动性的差异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