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白鱀豚的回声定位信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980年初,我国首次捕获一头仅存于长江中的世界珍稀齿鲸动物白鱀豚(Lipotes Vexillifer)——“淇淇”.当时在较大的泥底临时饲养池中记录了它的水下声信号,并进行了分析[1].但记录信号的频带上限仅达30kHz.在“淇淇”经一年的人工饲养之后,使用通带为200kHz的设备,对它的信号进行了全频带记录和分析.记录是分别在25×20×4米3的方形和直径为15米、深4米的圆形水泥壁和底的水池中进行的.  相似文献   

2.
自1968年美国纽约州叙拉古(Syucause)大学研究中心的G.D.Hichman首先提出了用激光脉冲测量的想法,并在1969年的《环境遥感》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用于测量近岸水域的机载脉冲式激光机”一文以来,世界海洋大国相继对机载激光机进行了研制;美国、澳大利亚走在最前列。到目前为止,已有数十台机载激光测深仪问世,并投入使用。 本文将主要介绍机载激光测深原理,激光能量传播定理、扫描格式、各国机载激光测深仪发展及性能.并对机栽激光的应用领域和我国海道测量中的应用可行性进行研究。提出了发展我国机载激光测深系统的设想。  相似文献   

3.
作者在已完成大气激光雷达系统夜间工作的基础上 ,对白天工作条件下的各种环境背景光的干扰进行了理论与实验分析 ,得出太阳直射光和天空光为白天工作的主要背景干扰。实验结果表明 ,经过激光发射与接收视场角严格匹配及使用干涉滤光器 (2 .6 nm和 0 .15nm)进行窄带滤波 ,背景干扰被明显地剔除 ,可进一步压低背景干扰约 2 0倍。证明采取视场匹配及干涉滤光器的措施可基本保证激光雷达系统在白天条件下工作。  相似文献   

4.
机载激光海洋测深技术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机载激光海洋测深是利用机载激光发射和接收设备 ,通过发射大功率脉冲激光 ,进行海洋水底探测的先进技术。该技术基于海水中存在一个类似于大气的透光窗口(即海水对0.47~0.58μm之间波长范围内的蓝绿光的衰减系数最小 ) ,通过从飞机上由激光雷达向下发射高功率、窄脉冲激光 (典型值 :2~5MW ,5~10ns ,波长为0.532μm蓝绿光激光和波长为1.064μm红外激光 ) ,同时测量水面反射光 (主要是红外激光 )与海底反射光的走时差 ,并结合蓝绿光的入射角度、海水的折射率等因素进行综合计算 ,获得被测点的水深值。再与…  相似文献   

5.
大型海洋水文气象遥测浮标“南浮一号”(直径6米,圆饼型,总重约13吨),自1979年起,先后在海南岛清澜港外水深26米处和在珠江口外上川岛50米水深处投放,取得一些结果。经过近几年来的改进,性能有较大提高:利用微处理机控制、采集、发送和处理数据;在白天短波通讯较好的时间集中发送到岸站,  相似文献   

6.
2004年1月19日上午10时,大连“冬泳之王”王刚义一行分乘三艘游艇,从北大西洋巴尔湾(Bay Ball)出发,驶达1912年豪华邮轮“泰坦尼克”号罹难海域(北纬40度46.1分;西经50度14分;水深3600千米)进行冬泳,开创北大西洋冬泳记录。这次挑战,由加拿大圣玛丽斯市的副市长斯尔威斯特担任总裁判,中国中央电视台、加拿大国家电视台和香港凤凰卫视等众多媒体现场监测、记录。当  相似文献   

7.
540型DDMU是美国德尔诺特技术公司(DEL NORTE TECHNOLOGY,INC)作为TRISPONDER系统的主机而设计制造的一种高精度短程微波定位系统。该系统能提供时间零位同步脉冲,对距离数据自动消除时滞;测定准确的距离并可显示平面坐标x,y值。工作距离一般为80公里;典型准确度±1米;分辨率为0.1米。适用于近海海底地形测绘、石油勘测与钻井,航道疏浚、港口勘测与施工、近海自然环境调查中船舶高精度定位工作。  相似文献   

8.
苏联在南极的考察站沃斯托克仍不失为地球上最冷的地方。1983年7月21日记录到的气温是零下89.6℃,这一记录比该站1960年8月24日记录到的零下88.3℃又低了1.3℃。沃斯托克站地处海拔3490米。 1969年关闭的一个美国南极站“高原”(位子莫德皇后地)是地球上第二个最冷的地区,1968年7月21日的记录是零下86.16℃。  相似文献   

9.
苏联的“1029006”号专利详细介绍了一种海面(水库等水体表面)石油污染薄膜厚度的测量装置。它的主要工作部件是波浪参数测定仪,该仪器布设于水下,并连续向海面发射探测脉冲。利用声学原理,根据从油膜界面和海水界面反射回测波仪的信号到达时差,参考测量现场盐度,温度,压力的真实值来计算油膜厚度。为克服以往油膜测量精度不高的缺陷,本专利所介绍的测量装置将测波仪,控制信号形成器,超声脉冲发生器,水声天线接受一发射部件,信号记录和数字处理部件串联在一起,信号记录和数字处理部件的  相似文献   

10.
水声定位     
用水声设备确定物体 (例如船只 )的方位和距离。在预定海域的海底布放 3个以上声应答器 ,组成应答器阵。在定位的船上装有询问声发射系统和应答接收系统 ,以接收海底应答器 ,在收到询问脉冲后发出的具有不同频率的应签脉冲。根据脉冲到达时间 ,可测得船与各应答器距离 ,从而确定船位。用这种方法定位的绝对误差约为数米。另一种方式是在海底布设定时辐射声脉冲的声源或海底应答器 ,另在被定位的船底或者布设由 3个水听器组成的接收基阵 ,或者安装一个收发两用换能器和两个水听器 ,由脉冲到达时间 (必要时还须利用由测深仪测得的水深数据 )确…  相似文献   

11.
王振东  梁变  刘中波  樊锡君 《海洋学报》2010,32(10):7041-7049
利用由预估校正(PC)- 时域有限差分(FDTD)法求得的不含慢变包络近似(SVEA)和旋转波近似(RWA)的全波Maxwell-Bloch方程的数值解, 研究了飞秒啁啾Gauss型激光脉冲(以下简称啁啾脉冲)在稠密Λ型三能级原子介质中的传播.研究表明,啁啾系数(C)的正负及大小的变化对脉冲传播特性有显著的影响,而且这个影响与脉冲面积的大小密切相关.面积小于4π的啁啾脉冲,在介质中传播时不发生分裂,且啁啾脉冲逐渐演化为一个近似的无啁啾(C=0)脉冲,这一特点不随啁啾系数的改变而  相似文献   

12.
日本海洋科技中心的无人潜水探测器“海沟”号于1994年3月1日潜航世界最深海渊——马里亚纳海沟1.1万米进行海洋板块俯冲情况调查,意欲刷新1960年美国有人潜水探测器“特里埃斯泰”号潜航水深10912米的记录。 “海沟”号由长约5米的发射机和潜水机组成。在进入水深1.1万米海底后,由发射台推  相似文献   

13.
脉冲偏微分系统能够成功地应用于力学、理论物理、化学及人口动力学、生物工程、最优控制和经济学等方面的数学模拟。振动性理论作为脉冲偏微分系统定性理论的重要分支之一,对其进行研究具有极大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本文考虑一类基于脉冲和时滞效应的拟线性双曲系统的(强)振动性问题,直接从(强)振动的定义出发,借助新的处理拟线性扩散项的技巧、Green散度定理和第二类边界条件把这类系统解的振动问题转化为脉冲时滞微分不等式不存在最终正解的问题,并利用二阶脉冲时滞微分不等式的某些结果,建立了该类系统在第二类边界条件下所有有界解(强)振动的若干充分判据,结论充分地表明系统振动是由脉冲量和时滞量引起的,"强振动性"的判别条件比"振动性"的判别条件更强些。  相似文献   

14.
利用Nd:YAG纳秒激光(波长为532和355 nm)对单晶硅在真空中进行了累积脉冲辐照,研究了表面微结构的演化情况.在激光辐照的初始阶段,532和355 nm激光脉冲均在硅表面诱导出了波纹结构,后者辐照硅表面后形成了近似同心但稍显混乱的环形波纹结构.随着脉冲数的增加,波纹结构逐渐演化为一种类似珠形的凹凸结构,最后形成准规则排列的微米量级锥形结构,该微结构的生长依赖于表面张力波和结构自组织.分析发现,形成的交叉环形结构主要是在355 nm激光辐照硅的过程中,表面张力波导致波纹结构部分叠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在意大利西西里岛北部约60千米的第勒尼安海面上,有一个名叫斯特朗博利的小岛,岛上耸立着海拔926米高的斯特朗博利山,水手们称它为“天然灯塔”。原来,斯特朗博利山是一座间歇火山,每隔几分钟到一刻钟就喷发一次。白天,火山把白色的蒸气和炽热的火山碎屑喷向几百米的高空,象一条高接云天的烟柱,同时伴随着大炮般的隆隆轰鸣。黑夜,火山口里炽热  相似文献   

16.
倒置式回声测深仪(Inverted Echo Sounder,简称IES)是专门用于精确测定黑潮流轴的,由日本东京大学海洋研究所和日油技研工业(株)研制。 倒置式回声测深仪与一般的相反,它将发射换能器置于海底上,向上发射声波,经海面反射后回到海底,记录这段往返时间,同样能知道水深。IES的整机分可成三部分,①音响部分: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发射声波脉冲,并测定脉冲从海面反射回来的往返时间;②记录装置:用晶体管记忆方式将接收换能器输出信号(脉冲传播时间)记录下来;③读出处理装置:观测结束后从海底取上记录装置,读出记录,进行演算分析。  相似文献   

17.
依据对海面背景噪声光子的计算和激光回波幅度的涨落分析,提出机载激光测深系统的激光脉冲宽度宜选为小于或等于5ns。  相似文献   

18.
纳秒激光烧蚀铝材料的二维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朋波  秦颖  赵纪军  温斌 《海洋学报》2010,32(10):7120-7128
为了探索纳秒脉冲强激光与材料的相互作用机理,建立了二维数值模型,利用有限差分法对纳秒激光脉冲烧蚀金属铝的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对比不同脉宽、光斑和能量下激光引起的温度场随时间的演化,发现脉冲的前期温度升高比后期快.等温图显示中心温度升高最快,烧蚀轮廓与激光束形状相似,烧蚀深度达1—5 μm.脉宽越长,烧蚀越窄和越深,光斑越大,烧蚀越宽和越浅.数值研究表明,1)激光的脉冲形状、脉宽和功率密度直接影响烧蚀的形状和深度;2)激光功率密度在109 W/cm2量级烧蚀  相似文献   

19.
为优化机载LIDAR(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系统校准方案,基于天津、烟台和舟山3个标准检校场的试验数据,分析比较不同检校场地、不同飞行航高和不同飞行航速对激光扫描数据检校结果的影响.探索激光扫描器脉冲能量大小、激光扫描仪视场角、扫描频率等参数设置对激光扫描数据检校结果的影响,最终提供了...  相似文献   

20.
朱继懋 《海洋学报》1981,3(2):307-329
从1948年法国设计FNRS-2号第一艘深潜器以来,特别是六十年代开始,由于海洋开发和军事上的需要,对深潜器(又称可潜器)给予了广泛重视。目前,深潜器已成为海洋调查、海底打捞、深海救生、海洋研究以及建造各种水下工程的重要手段。美国1970年下水的深潜救生艇(DSRV)全部采用计算机程序控制。可以在1524米水深援救失事海艇艇员,每次24人,化费研制费高达二亿多美元。三艘“南鱼座”号深潜器,在一年内把沉没在深750米海底的120条鱼雷打捞起来。深潜工作艇“阿尔文”号和“CURV”号把失落在深856米海底的一颗氢弹打捞起来。著名深潜器“阿鲁明纳”号和打捞船“密执尔”号合作打捞了沉没在深1538米的另一艘深潜器“阿尔文”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