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9 毫秒
1.
王珏 《地理教学》2010,(7):11-13
“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在教师心目中早已有了明确的答案,形成了共识。而“如何用教材教”则是老师们一直努力探讨和不断实践的主题。教师的成长,是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研究学生,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研究如何“教”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感晤和经验积累是教师成长最宝贵的财富。然而教师的成长往往会出现一个高原期,  相似文献   

2.
赵怡 《地理教学》2010,(1):39-40
“同课异构”是指同一节内容,不同教师不同构想、不同上法,大家在比较中互相学习、扬长避短、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形式。“同课异构”是教坛新秀,是优质课评比中常用的活动形式,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创新,提高教学质量。笔者曾多次参与这类活动,同时也在思考:怎样在“同课”的基础上实现“异构”,如何在“异构”的设计中打造精品?  相似文献   

3.
“板图”(黑板略图)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简易的笔法把复杂的地理事物、地理过程迅速绘制成简略的黑板图。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它凭借其形象、直观、地理要素突出、时问经济等特点,受到了广大地理教师的热宠,是教师们的“挚友”。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板图”的使用真正发挥了它的作用、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了吗?下面,笔者就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使用“板图”时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解决策略进行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美国心理学家RBainbrdge说过:“差错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能谅解的。没有大量错误作为台阶就不能攀登上正确结果的宝座。”当代科学家、哲学家波普尔也说过:“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发现的方法就是试误法。”教学中,学生出错再正常不过,即使是教师,也常会出错,一节好课不应该是“完美”的,不在于有没有错误,而在于教师能否引导学生从错误的“茧”中破茧化蝶,将“错误”变成一种“美丽”,在于教师能否抓住时机,启迪学生思维,完成课堂的动态生成。  相似文献   

5.
随着教改的日益深入,广大教师对课标内涵的理解及教材作用的认识日益成熟,“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现行高中地理4个版本的教材,为教师的教学活动留下广阔的空间,使教材真正实现了“只不过为教学提供一个例子”。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变“教”教材为“用”教材且“用活”教材,这是在地理新课程实施中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6.
邓霞林 《地理教学》2013,(21):21-24,27
学校的核心任务在于育人,学校育人的主要阵地是课堂。教师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作为地理教师,要思考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如何发挥地理学科的育人功能。本文尝试以一堂课的设计、实施、反思等环节即以微观实践的层面为例,探索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实现地理学科独特育人价值的思路、步骤。  相似文献   

7.
彭琰清 《地理教学》2012,(2):43-44,39
随着课改实践的逐步深入,“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被教师广泛地运用。应该肯定,“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开展“合作与探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其教学意图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但笔者在教学调研中发现,同样的教学模式不同的教师运用起来差别很大,有的教师在运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中出现了较大的偏差,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现就七年级地理上册中的“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一节课例,谈谈“问题导学”教学模式运用中出现的一些偏差。  相似文献   

8.
这是不久前在一次跨地域教研活动中自然萌发的命题。上海与扬州两地地理学科名师培养基地联合举办“主题论坛”,哈尔滨也有名师参加。一位上海教师应用卢真金教授“气剑说”诠释教师实施地理课外教学的素养要求。此说源于小说中的“华山论剑”,  相似文献   

9.
徐涛 《地理教学》2015,(5):50-51
一、课堂“灯下黑”情况分析“灯”是热闹的学生活动和表现优异的学生,他们过多吸引了地理教师的注意力,也很好的推动和丰富了地理课堂,所以把他们比作课堂的“灯”是当之无愧的。“黑”便是地理课堂中学生学习的潜在问题。1.学生活动中出现的活动“灯下黑”第一种情况是学生对地理教师设置的流程完成的很漂亮,但深入分析会发现,所谓的学生活动实际只是几个优秀学生的风采展示,其他学生并不懂,也没有真正参与课堂活动。笔者在“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陈红方 《地理教学》2010,(20):55-57
作为教师我们都清楚这样一个事实:课堂是动态的是开放的,任何一节课每时每刻都可能有“意外”发生(这里的“意外”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与教师预先的教学设计相偏离的状况)。课堂“意外”处理好的话,课堂就会精彩纷呈,处理不好的话就可能使老师失去了信心,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而“教学机智”能够化干戈为玉帛。  相似文献   

11.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早在1802年他首次关于教育的讲演中就指出:“关于你究竟是一名优秀的教育者还是拙劣的教育者的这个问题非常简单:你是否发展了一种机智感昵?”教学机智作为衡量教师“优秀”与“拙劣”的重要标尺,集中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改革,表面上看是调整课程、改编教材;而实质上是课程文化的嬗变,是课程观念、态度和行为的重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程改革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要重塑教师的角色,从而改进学生的学习。在新课标下,我们教师到底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才能适应新课改呢?笔者认为,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教师应该扮演多重角色。借用计算机有关术语,教师就应该是大容量的“电脑内存”、能不断升级的“电脑操作系统”、一个精彩纷呈的“电脑显示器”和一个灵巧的“电脑键盘”。  相似文献   

13.
胡春波 《地理教学》2010,(2):22-23,54
元代文人乔梦符谈到写“乐府”的章法时提出“风头”、“猪肚”、“豹尾”之喻。意思是开头要精彩亮丽,中间要充实丰富,结尾要响亮有力。澡堂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注重“风头”和“猪肚”,而对于一堂课结束前的最后几分钟,有的教师认为时间不多,不便安排,交给学生自由活动,体现学生自主性;有的教师认为剩点时间,浪费可惜,便接着讲下次课的内容;也有的教师总是滔滔不绝讲到下课铃响才急急忙忙,草草收场……。  相似文献   

14.
张洪斌 《地理教学》2010,(18):51-52,46
“多图并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不同角度引用不同主题的图表来进行综合分析,以期达到对某一问题的解决。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它分析问题有思路、解决问题有信度,重视图与图之间的联系,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成了不少地理教师破解教学难点的“利剑”。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图并用”是否真正发挥了其作用,有效地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呢?下面,笔者就“多图并用”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解决策略进行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是明艳 《地理教学》2021,(7):45-47,52
在具体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一线教师都是用课程和学科专家编制的教材,即由教育管理系统统一征订,学校统一发放,同一个地区一致的标准教材,称之为“一次开发”教材。而教材的“二次开发”,是一个相对概念,泛指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创造性、个性化地对教材的全新应用。教材的“二次开发”主要的操作形式是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对既定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增删、调整和加工,合理选用和整合其他教学材料,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育教学情景和学生的学习需求。  相似文献   

16.
范常青 《地理教学》2006,(10):32-33
任何教学都离不开“讲”,地理教学也是如此。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究、合作,反对满堂灌,那是针对过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讲代学,填鸭式教学而言的。现在有些教师的课堂又走向了误区,课堂上听不到教师精彩的讲解,而是由“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其实还是变相的“灌”。那么,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当怎样“讲”呢?  相似文献   

17.
陈小明  蔡婷婷 《地理教学》2006,(11):24-24,25,26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辅导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因此在设计“黄土高原地区”这一节教学时,可将教材中的内容分成五块内容,分别由5个“W”(what,where,when & who,why)和1个“H”(how)来引导,每一块教学内容尤其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的地理思维。  相似文献   

18.
把握提问时机,引发“愤”、“悱”状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和“悱”的状态是学生思维突破的萌芽,是启发、点拨的最佳时机。但学生“愤”和“悱”的状态并不常有,这需要教师主动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生疑,然后在疑处巧妙设问,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核心问题上,由生疑,到探疑,再到释疑。在学生有疑处提问,容易实现师生共鸣,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比如,在“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节中,教师带领学生认识了“水循环维持着全球水的动态平衡,即总体上水量不变”,接着呈现世界水资源短缺的数据、图片,学生产生矛盾,  相似文献   

19.
平时教学过程中常听到一些老师埋怨:“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回答”,“不知他们的脑子是怎么转的”,“不知他们是怎么学的”……其实,做老师的在教学中就应该考虑学生如何学,他们怎么想,他们的疑难将是什么.他们喜欢些什么等等问题.而不能自己成了教师便忘了自己做学生时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与学生在思维上达到“同频”。  相似文献   

20.
王雅茹 《地理教学》2011,(15):61-62
新课程为教师创造性地设计、开发和使用教材提供了空间,但是同时也是对教师的一种挑战:新课程要求由重知识传授转变为重学生发展;由重教师“教”转变为重学生“学”,也就是说学生由被动地“听”变为主动地“学”;教师由“教”变为“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