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50年阜新地区沙尘天气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51~2000年阜新地区沙尘天气资料,对影响阜新地区沙尘天气的年、月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得出阜新地区近50a沙尘天气的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利用 1961~ 2003年辽宁 53个气象观测站春季沙尘天气资料 ,分析了辽宁沙尘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 ,探讨了 50 0hPa高度场、海温场、地温、月平均气温及环流特征量等多种气候因子对辽宁沙尘天气的影响。研究表明 :前期春季东亚至北太平洋地区的正高度距平控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偏低、前冬 2月气温偏低和地温的下降 ,对辽宁沙尘天气日数的增加贡献很大。尤其是沈阳北部和阜新地区沙尘天气出现的多或少受这几种气候因子的影响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辽宁春季沙尘天气特征及前期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61~2003年辽宁53个气象观测站春季沙尘天气资料,分析了辽宁沙尘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500HPa高度场、海温场、地温、月平均气温及环流特征量等多种气候因子对辽宁沙尘天气的影响。研究表明:前期春季东亚至北太平洋地区的正高度距平控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偏低、前冬2月气温偏低和地温的下降,对辽宁沙尘天气日数的增加贡献很大。尤其是沈阳北部和阜新地区沙尘天气出现的多或少受这几种气候因子的影响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根据 40a资料统计分析了抚顺地区沙尘天气气候特征和 2002年春季沙尘天气环流特征 ,给出沙尘天气预报要点。  相似文献   

5.
根据40a资料统计分析了抚顺地区沙尘天气气候特征和2002年春季沙尘天气环流特征,给出沙尘天气预报要点。  相似文献   

6.
大风沙尘天气是茫崖地区频发的重要灾害性天气,通过统计近30年茫崖地区风速≥17m/s的大风天气日数,分析得出该地区大风的沙尘天气的变化特征;经对近5年沙尘天气分析,总结归纳出大风沙尘天气来临前3小时到1小时,都会出现气压下降、气温上升、相对湿度急剧下降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利用1971—2008年柯坪站的地面气象资料及周边气象站的气候整编资料,分析了该地区的沙尘天气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沙尘天气以浮尘为主,扬沙次之,沙尘暴最少;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每年3—9月是沙尘天气的多发时段;浮尘年日数近38 a来无明显变化,沙尘暴和扬沙日数呈明显减少趋势;沙尘天气总体分布自东向西逐渐增多。沙尘天气与当地降水量和大风的关系密切,降水偏多的年份,沙尘天气偏少,在吹偏西北风时易出现沙尘天气。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库尔勒机场1991—2000年出现沙尘天气的统计分析,总结出了库尔勒地区沙尘天气的天气、气候特征及预报指标;确定了预报沙尘天气的隶属函数,并对其进行了历史回报。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通辽地区沙尘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通辽地区40年(1961-2000年)的观测资料分析,结果表明:通辽地区40年沙尘天气多发中心与荒漠化土地较为严重的旗县相对应,并以春季最多,冬季为最少;且通辽地区40年沙尘天气的日数趋势明显减少,而大风出现日数却是增加的。根据通辽市的地理特征、自然状况及1999-2003年这5年气候的变化等,对通辽地区近年沙尘天气做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在今后几年中,通辽地区沙尘天气的发生会在波动中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1997-2007年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沙尘天气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塔中及沙漠周边气象站1997-2007年11a的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沙尘天气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沙尘天气以浮尘天气为主,扬沙次之,沙尘暴最少,年平均日数分别为97.4d、59.6d、15.8d;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每年3月至8月是沙尘天气的多发时段,占了历年平均数79.6%,浮尘和扬沙年日数呈上升趋势,沙尘暴反之.沙尘天气总体分布特征遵循从东往西南到南面逐渐增多,塔中并不是沙尘天气出现最多的地区.温度在19~33℃、相对湿度在10%~16%、风速≥7m/s范围里且在偏东风和偏北风情况下,沙尘暴天气发生几率最高.  相似文献   

11.
基于1999—2019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东亚主要沙尘源地(蒙古国、中国新疆和内蒙古)及中国沙源地下游地区的沙尘天气频数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蒙古国是沙尘天气发生最严重的地区,且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均远高于其他区域。中国整体沙尘天气数量显著减少,新疆快速增多,内蒙古和下游地区明显减少。新疆浮尘发生频次最高,近21 a线性倾向呈明显上升趋势;内蒙古扬沙频次最高,强沙尘暴最少,4类天气均呈逐年减少趋势;我国下游地区多发浮尘和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发生次数很少,全部沙尘天气呈减少趋势。1999—2004年为我国沙尘天气高发期,2005—2019年明显减少,其中2010—2014年减少速度最快。沙尘源地对我国沙尘天气总数的贡献持续增大,从2000年初的39%增长到2015年之后的71%。作为沙尘源地,蒙古国对沙尘天气产生的作用有所增强,而内蒙古则在减弱;国内沙尘源地导致的能够影响并扩展至中国下游地区和下游国家的强沙尘天气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2.
2006年春季呼和浩特地区沙尘天气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面气象月报表资料,分析了2006年春季(3—5月)呼和浩特地区沙尘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地区共出现了12次沙尘天气过程,其中强沙尘暴过程3次;武川、清水河是两个沙尘暴多发中心;2006年春季呼和浩特市沙尘天气比历年同期平均值(1971-2005年同期沙尘平均次数为16次)偏少,但比2003、2004、2005年明显偏多。分析沙尘天气成因是前期降水偏少、气温偏高,大大降低了浅层土壤墒情,地表干燥,3—4月冷空气和蒙古气旋活动频繁,造成呼和浩特市沙尘天气接连不断。5月3次较大范围降水有效地抑制了沙尘天气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61—2016年东北地区72个气象站沙尘天气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春季沙尘天气的时空变化特征、气候趋势及突变特征及大气环流对沙尘天气频次的影响。结果表明:1961—2016年东北地区春季沙尘天气日数具有西部多东部少、平原多山地少的地域分布特征;东北地区春季沙尘天气以及扬沙、沙尘暴、浮尘均呈显著减少趋势;沙尘天气日数在1985年前后发生突变,突变后沙尘天气平均日数较突变前减少了3 d。当500 hPa距平场上贝加尔湖及中国东北地区大部分地区为负距平区、巴尔喀什湖附近为正距平中心,且地面西伯利亚高压面积偏大、位置偏东,中国西北、华北地区气压比常年偏低时,东北地区沙尘天气异常偏多;当贝加尔湖及中国大陆的大部分地区为正距平,贝加尔湖附近为正距平中心,且地面西伯利亚高压面积偏小、位置偏西,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气压比常年偏高时,东北地区沙尘天气异常偏少;56 a来北半球极涡面积和亚洲区极涡面积减少以及极涡强度减弱,是导致东北地区春季沙尘天气减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利用巴楚国家基本气象站1961-2010年的大风及沙尘天气日数资料,采用线性变化趋势方法,分析巴楚县大风、沙尘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沙尘天气的变化特点及趋势,并初步探讨沙尘天气日数变化的气候原因。分析结果表明, 该地区出现的沙尘天气主要以浮尘为主,扬沙次之,大风和沙尘暴最少。沙尘的出现时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年际变化,每年的3-10月是沙尘天气的多发时段;近50a来大风和沙尘天气日数明显减少。沙尘天气与当地大风和降水量有密切关系,偏西北大风能引起沙尘天气发生的概率性最大;降水量与沙尘暴发生日数之间的关系也呈现出负相关,降水偏多的年份,沙尘天气就偏少。  相似文献   

15.
敦煌地区沙尘天气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敦煌国家基准气候站1951年1月至2009年2月地面观测资料,利用要素时间演变序列分析了近60 a来敦煌沙尘天气的时间演变特征。分析表明,敦煌地区沙尘天气呈明显的递减趋势,20世纪50年代呈高发期,季、月差异显著,呈"单峰型"分布,春季最多,秋季最少。年大风日数减少,平均风速减小是敦煌沙尘天气减少的主要气象原因。并对形成敦煌沙尘天气的天气系统进行了环流分型。丰富的沙尘源和地域效应为敦煌沙尘天气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相似文献   

16.
甘肃民勤春季沙尘天气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民勤气象站1976—2005年春季沙尘天气的观测资料,分析了沙尘天气的时空变化特征与气象条件、水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春季民勤地区的沙尘天气大多发生在中午至傍晚,持续时间一般在1-2h。沙尘天气总的发展趋势在减少,它与降水量之间有很好的反相关性;民勤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形成的气候背景、石羊河流域来水的大幅度减少、水资源不合理的开采与利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等方面的影响都造成该地春季沙尘天气较多。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春季沙尘天气频数的时空变化及其与地面风压场的关系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5  
王小玲  翟盘茂 《气象学报》2004,62(1):96-103
文中利用EOF和SVD方法分析了近半个世纪中国春季沙尘天气频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近地面风速和海平面气压的关系。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春季沙尘天气发生频数近半个世纪呈减少趋势 ,2 0世纪 70年代末以前沙尘天气发生频数较多 ,70年代末开始逐渐减少 ,1997年降到最低值 ,同期中国近地面风速也呈减小趋势 ,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春季海平面气压场与中国沙尘天气的发生频数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海平面气压在中高纬度地区降低 ,中低纬度地区升高 ,气压梯度发生改变 ,从而引起地面风速减小 ,进一步影响到沙尘天气发生频数减少  相似文献   

18.
1970—2000年间气象台站降雪量和沙尘天气统计结果显示,在中国冬春季主要积雪覆盖区域,沙尘天气发生频次相对较低,各类沙尘天气基本发生在积雪覆盖率低、年降雪量少的区域。时间序列分析结果进一步显示,年降雪量和沙尘天气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降雪量的增多对沙尘天气的年发生次数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年降雪频率也是影响沙尘天气爆发频次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中国西北干旱少雪的地区,尤其体现在新疆北部地区,年降雪频率的增加能够显著地减少各类沙尘天气的发生次数。  相似文献   

19.
从沙尘天气气候特征、沙尘天气的危害、沙尘天气的成因等方面对辽宁 2001年与近 10a的沙尘天气进行了对比分析 ,并提出了沙尘天气预报思路  相似文献   

20.
沙尘天气过程沙地下垫面沙尘通量的获取与分析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浑善达克沙地地区2004年春季沙尘暴和微气象学加强观测实验资料,计算了浑善达克沙地地区不同沙尘天气条件下湍流交换系数、湍流动量通量和感热通量、沙尘浓度通量;研究了沙尘暴过程中湍流作用、沙尘输送特征及起沙条件。结果显示:浑善达克沙地地区非沙尘天气白天近地层热力湍流作用强于动力湍流,湍流交换以感热交换为主;沙尘天气过程中,近地面层湍流动力作用明显增加,湍流动量和感热交换都对湍流输送有主要贡献,感热通量数值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较强沙尘暴天气过程中动力湍流强于热力湍流。随着沙尘天气经历起沙、平衡、沉降的演变过程,沙尘通量数值呈现由正值为主,过渡到向上和向下数值相当、向下数值比例增加。非沙尘天气、扬沙天气和沙尘暴天气过程的沙尘通量值范围分别是±5μg/(m2.s)、±30μg/(m2.s)和-200—300μg/(m2.s)之间。浑善达克沙地地区,非沙尘天气也存在一定量的沙尘输送,但数值较小。浑善达克沙地地区沙尘通量与摩擦速度的三次方成正比,为F=Cu3*。临界起沙风速和临界摩擦速度分别约为6m/s和0.4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