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湖凹陷平北地区平湖组发育海陆过渡相的煤系烃源岩,以生烃潜力为主要依据对煤岩以及暗色泥岩的有机质丰度进行了评价,并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标准,评价结果显示其有机质丰度均为中等―好,煤岩表现为S1+S290 mg/g,HI100 mg/g,氯仿沥青"A"1.0%;暗色泥岩表现为TOC1%, S_1+S_22 mg/g,氯仿沥青"A"0.05%,总烃"HC"150×10~(-6)。干酪根元素分析显示煤的干酪根类型主要为Ⅱ_1-Ⅱ_2型,富氢的显微组分含量较高,壳质组中的树脂体、孢子体及角质体含量达到10%~20%,且含有约20%的富氢镜质体,表明煤具有较高的生油潜力;暗色泥岩的富氢显微组分低于煤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2-Ⅲ型,以生气为主。根据镜质体反射率Ro以及S_1+S_2/TOC等指标共同确定了平北地区烃源岩的生烃门限(3 100 m)和排烃门限(3 500 m)。热模拟实验显示平湖组煤具有油气共生的特点,具有较高的产油率,可达130 mg/g TOC,产气率可达125 mg/g TOC;暗色泥岩以生气为主,产油率最高仅为50 mg/g TOC,产气率可达185 mg/g TOC,且生气周期长。基于平北地区较重的原油碳同位素和生物标志物特征对比,认为煤成油在研究区广泛存在。  相似文献   

2.
有机质丰度与类型是评价烃源岩生烃潜力的重要依据,其有机质含量高低与类型优劣直接关系到源岩是否具备形成工业性油气聚集的能力。利用了有机碳、氯仿沥青“A”、总烃含量等有机质丰度评价指标。并利用了干酪根显微组分鉴定、岩石热解分析等方法确定了其有机质类型。  相似文献   

3.
东海陆架盆地丽水凹陷主力烃源岩为古新统月桂峰组湖相泥岩,已发现油气以天然气为主,含少量凝析油,与以原油为主的中国东部典型断陷湖盆存在差异。对月桂峰组湖相泥岩进行了综合评价,发现其存在不能生烃的死碳,烃源岩的热演化成熟度与烃源岩形成石油的转化参数之间存在差异。月桂峰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陆源有机质,湖相水生生物来源的比例变化较大。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与典型湖相烃源岩存在差异。总结了湖盆类型对烃源岩的控制因素以及不同湖盆类型烃源岩形成油气的主要特征,并与月桂峰组湖相泥岩及已发现油气特征进行了对比,表明月桂峰组沉积期发育过补偿和平衡补偿湖盆。月桂峰组泥岩为非典型湖相烃源岩。  相似文献   

4.
为了综合确定平北地区的主力烃源岩,深化其油气成藏动力学过程研究,在烃源岩分布特征及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分析的基础上,应用舍油气盆地数值模拟技术,定量恢复了研究区主要烃源岩层系的生排烃历史。研究表明,平北地区主要发育始新统平湖组、渐新统花港组两套烃源岩系,其中平湖组暗色泥岩为主力烃源岩,具较高的有机质丰度、成熟度、生排烃强度与排烃效率;以平湖组为源岩的油气系统应是本区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子地球化学参数和碳同位素特征对维京地堑南部上、中侏罗统烃源岩抽提物和原油及凝析油特征属性的研究,确立了烃源岩的生烃条件,同时建立了储层中烃类物质与烃源岩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分析认为7类原油与3组源岩有关,分别为:上侏罗统上Draupne组泥页岩、下Draupne组和赫赛尔组泥岩、中侏罗统Hugin和Sleipner组腐植煤及碳质泥岩。上侏罗统Draupne组源岩为主力烃源岩层,储层中84%的烃类物质来源于此目的层。  相似文献   

6.
通过热解、干酪根显微组分、色谱-质谱、孢粉与藻类分析,认为白云凹陷有机质来源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烃源岩的发育、质量与分布严格受沉积相控制,恩平组时期的三角洲平原亚相和浅海相发育以陆源高等植物贡献为主、丰度高的好烃源岩,其中,浅海相烃源岩有机质来源中,藻类贡献较三角洲平原亚相略高;珠海组时期的三角洲前缘亚相和半深海相分别发育以陆源高等植物贡献为主、丰度中等的烃源岩和陆源高等植物为主、有机质丰度低的差烃源岩。  相似文献   

7.
通过热解、干酪根显微组分、色谱-质谱、孢粉与藻类分析,认为白云凹陷有机质来源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烃源岩的发育、质量与分布严格受沉积相控制,恩平组时期的三角洲平原亚相和浅海相发育以陆源高等植物贡献为主、丰度高的好烃源岩,其中,浅海相烃源岩有机质来源中,藻类贡献较三角洲平原亚相略高;珠海组时期的三角洲前缘亚相和半深海相分别发育以陆源高等植物贡献为主、丰度中等的烃源岩和陆源高等植物为主、有机质丰度低的差烃源岩。  相似文献   

8.
南黄海盆地二叠系烃源岩的生烃层系多、热演化程度高、沉积环境变化大,前人极少从生物标志化合物的角度探讨烃源岩的差异。本文通过对CSDP-2井二叠系16个成熟-过成熟烃源岩样品进行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剖析了四套烃源岩的饱和烃、芳香烃馏分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组成、演化规律及地质意义。结果表明,二叠系不同层系烃源岩的甾烷系列、三芳甾烷系列、烷基二苯并噻吩系列化合物和β-胡萝卜烷的相对丰度具有显著差异,据此可将其分为栖霞组下段和龙潭组-大隆组泥岩、栖霞组上段和孤峰组硅质岩、孤峰组硅质泥岩3类烃源岩。研究显示,栖霞组下段和龙潭组-大隆组泥岩烃源岩沉积于淡水氧化或微咸水贫氧环境,有机质来源于浮游生物和陆生高等植物;栖霞组上段-孤峰组烃源岩沉积于还原咸水或静水硫化环境,其中硅质岩烃源岩的有机质来源于浮游生物和硅藻,硅质泥岩烃源岩的有机质来源于浮游生物、硅藻和陆生高等植物。此外,甲基菲指数、烷基二苯并噻吩参数(4-MDBT/DBT、MDBI、4,6-/1,4-DMDBT)可作为上二叠统烃源岩的成熟度指标,但不能作为中—下二叠统烃源岩的成熟度指标。  相似文献   

9.
华南陆缘出露的上三叠统-白垩系,累计厚度超过10 000m,露头调查未见油苗,烃源岩主要为泥岩、碳质泥岩和煤线,有机质类型以Ⅱ-Ⅲ型为主。上三叠统小水组,发育较深水的海相、Ⅱ型良好烃源岩,TOC为1.17%~5.43%;下侏罗统桥源组发育海陆过渡环境的Ⅲ型良好烃源岩,TOC为1.36%~10.37%;下侏罗统其他层系(金鸡组、银瓶山组、上龙水组、长埔组、吉水门组)发育浅海-半深海相的中等-好的烃源岩,TOC为0.5%~1.76%。烃源岩均已处于成熟-过成熟阶段。小水组、蓝塘群烃源岩品质良好,厚度巨大,在南海北部海域开展中生界烃源岩研究时,值得重点关注是否有与之相当的烃源岩层系发育。  相似文献   

10.
烃源岩是石油和天然气生成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勘探区块的潜在资源量,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对鄂尔多斯盆地伊盟隆起上古生界烃源岩进行岩性、厚度以及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上古生界烃源岩岩性主要为泥岩、炭质泥岩和煤层,上古生界暗色泥岩总厚度一般为10~50m;平面上具有南厚北薄、东厚西薄、局部发育的特征;太原组和山西组炭质泥岩和煤层有机质丰度较高;干酪根以Ⅲ型为主,其次为Ⅱ型;原始有机质形成于弱氧化环境;上古生界烃源岩Ro值介于0.6%~1.8%之间,已经进入成熟—高成熟阶段,且南部生气强度大。其研究结果可以为伊盟隆起区上古生界的油气资源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综合运用有机地球化学方法,利用实测和收集到的烃源岩数据,对堡古2井的烃源岩进行分析,从有机质丰度、有机质成熟度、热解产率和排烃门限对区内烃源岩进行了评价,研究了该井的有机生烃特征,结果表明,南堡3号潜山发育丰富的烃源岩,有机碳含量高,有机质类型以Ⅱ1、Ⅱ2型为主,烃源岩已不同程度地进入成熟 高成熟阶段.综合分析表明,南堡3号潜山具备一定的生烃条件和油气勘探前景,可作为下一步的重要勘探和开发目标.  相似文献   

12.
根据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孢粉藻类组合及分析,并结合整体沉积背景,分析白云凹陷不同相带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并确定不同相带烃源岩的成藏贡献。研究表明,文昌组中深湖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属于中等级别,有机质类型为Ⅱ_1型,来源为藻类等水生生物,其干酪根δ~(13)C值最轻,δ~(13)C值-28‰。恩平组浅湖相和文昌组浅湖相有机质均来源于陆源高等植物,干酪根δ~(13)C值约为-27‰,有机质丰度属于中等-极好级别,有机质类型为Ⅱ_2-Ⅲ型。恩平组海侵湖相烃源岩富海相沟鞭藻及三芳甲藻甾烷,干酪根δ~(13)C值最重,约为-25‰。白云凹陷原油δ~(13)C值主要介于-28‰~-27‰,主要来源于文昌组和恩平组的浅湖相烃源岩,原油类型的分布受沉积相带的控制,个别近洼陷的井存在文昌组中深湖相烃源岩的贡献,恩平组海侵型烃源岩对成藏几乎无贡献。  相似文献   

13.
根据X井钻遇的古近系和新近系有机质镜质体反射率分析,确定X井生烃门限深度在2 600m以下,那么该井钻遇始新统流沙港组泥岩有机质丰度较高的井段(2 100~2 285m)尚未达成熟门槛,而生烃门限以下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低,生烃潜力差,不能提供充足的烃源供给,故导致X井勘探失利。X井位于北部湾盆地迈陈凹陷东3洼南部边缘,钻遇流沙港组厚度达568.5m,且泥岩厚度占该组地层的62.3%,其中单层泥岩最大厚度高达115m,表明流沙港组沉积时期水体环境偏深,沉积可容空间大,可见X井钻探结果与前人"迈5号同生断裂始新世活动弱,沉积可容空间小,导致东3洼缺少油气形成的物质基础"的结论存在较大偏差。由于X井处在东3洼陷边缘,流沙港组顶部剥蚀强度较大,推测靠近东3洼沉降中心的始新统流沙港组湖相泥岩沉积厚,埋深亦加大,完全能够达到有机质成熟生烃门槛,故应具有较好的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和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4.
利用GC—MS分析惠民凹陷沙四段烃源岩样品,整体研究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临南洼陷和阳信洼陷沙四上亚段暗色泥岩有机碳含量高,总体上属于中等一好烃源岩。临南洼陷沙四上亚段烃源岩以Ⅱ型混合型有机质为主,次为Ⅲ型有机质;阳信洼陷烃源岩以Ⅰ型腐泥型为主,次为Ⅱ型混合型有机质。惠民凹陷烃源岩中检测到的三萜烷类主要包括C27-C35藿烷和莫烷型三萜类系列、少量的伽马蜡烷和微弱含量的重排甾烷。惠民凹陷泥岩中孕甾烷系列丰度相对低,烃源岩甾烷成熟度值C29ααS/S+R大于0.4,达到成熟阶段。滋镇洼陷和临南洼陷暗色泥岩沉积环境为淡水还原环境。阳信洼陷沙四段暗色泥岩沉积环境含盐度高,伽马蜡烷指数可达0.8。临南洼陷和阳信洼陷沙四段暗色泥岩具有低等水生生物和陆源高等植物双重输入贡献。惠民凹陷沙四段总体暗色泥岩含有高菲芳烃系列化合物,阳信洼陷三芴系列中硫芴占优势。  相似文献   

15.
南黄海海域广泛分布了海相古生界,区域地质研究表明,南黄海海相古生界主要发育4套烃源岩层系,分别为下寒武统幕府山组泥质烃源岩,上奥陶统-下志留统五峰组-高家边组泥质烃源岩,下二叠统栖霞组灰质烃源岩和上二叠统龙潭-大隆组泥质烃源岩。通过对这4套烃源岩沉积特征及地球化学实验数据分析,开展了烃源岩地化特征和生烃潜力的评价。评价结果认为,下寒武统幕府山组、下二叠统栖霞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生烃潜力高,为好-最好烃源岩;上二叠统龙潭组、大隆组烃源岩,其有机质丰度高,但有机质组成以陆源有机质为主,为较好烃源岩;奥陶-志留系为一般烃源岩,在此基础上,计算南黄海地区的天然气资源量为2.75万亿m~3。  相似文献   

16.
中、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烃源岩分布广泛,在川东-鄂西-黔北-黔中一带,高有机质丰度的泥质烃源岩具有相当大的厚度.通过采集烃源岩样品分析,并根据前人对海相烃源岩评价标准,对该区牛蹄塘组海相烃源岩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表明,中上扬子地区烃源岩有机碳含量总体很高,大部分烃源岩达到了好、很好的标准,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型,烃...  相似文献   

17.
传统观点认为从烃源岩中分离出的干酪根是油气生成的母质,但它的处理方式破坏了有机质与矿物的原始赋存状态。为此,选取济阳坳陷埋深280~3 900m烃源岩,提取<2μm的有机黏粒复合体,研究其结构和生烃特征。有机黏粒复合体主要由蒙皂石和伊利石组成,TOC为2.62%~9.78%,经H2O2处理后TOC仍高达1.23%~4.63%,表明烃源岩中有机质主要富集在有机黏粒复合体中。有机黏粒复合体加热到250℃时,在XRD曲线上的衍射峰(d001)在1.3~1.4nm;加热至550℃时,衍射峰(d001)才移至1.0nm处;并且在DTA曲线上350℃附近的放热峰极其稳定,这些特征表明有机质进入到黏土矿物层间域。在PY-GC(热解—色谱)曲线上,烃源岩和有机黏粒复合体都在250~550℃释放C20—C30的有机组分,并在450℃释放量达到峰值。由此可见,烃源岩中的有机黏粒复合体,是烃源岩中有机质富集的主体,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并释放出与原油特征相似的有机组分,表明它是具有巨大潜力的天然的生烃母质。  相似文献   

18.
珠-坳陷古近纪陆相湖盆发育优质烃源岩,通过对文昌组、恩平组泥岩系统取样,进行常量、微量元素、同位素含量等分析,优选出对环境敏感的元素与元素比值,系统分析了珠-坳陷烃源岩形成时的古环境,包括古盐度、古水深、氧化还原条件、古气候及古水体的封闭性,并建立了有机碳与环境敏感元素比值的定量关系。开展优质烃源岩发育的水化学性质研究,明确研究区优质烃源岩形成演化所具有的古环境特征,最终探讨了文昌组优质烃源岩的发育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珠-坳陷(除韩江凹陷无样本点)文昌期温暖略干气候条件下,湖盆水体主要为淡水-微咸水,发育中-深湖相,整体表现为开放-半封闭、还原—强还原的环境,极利于有机质的保存和优质烃源岩的发育,各凹陷古环境差异不大。烃源岩质量与咸度、水深、还原条件呈正相关,共同影响了优质烃源岩的发育。总之,温暖略干、微咸、深水及强还原、开放-半封闭环境共同控制了珠-坳陷优质烃源岩的发育。  相似文献   

19.
祁连山冻土区90个烃源岩样品测试分析的结果表明,侏罗系烃源岩基本处于成熟阶段;有机质为Ⅱ2型和Ⅲ型,主要来自陆相高等植物输入,为山间河湖沼泽相沉积;有机质丰度较高,是中等—好烃源岩。该区石炭系—三叠系烃源岩基本处于高成熟阶段;有机质主要为Ⅱ型,有机质来源为混源输入,为陆表海—滨海三角洲相沉积;有机质丰度较高,为中等—好烃源岩。天然气水合物主要为混合成因气。综合分析认为,侏罗系烃源岩正处于成熟阶段,有部分生气,而三叠系烃源岩处于主生气期,因此,推测三叠系和侏罗系烃源岩可能是该区天然气水合物的有利供气源岩。  相似文献   

20.
烃源岩有机碳含量(TOC)是烃源岩评价的关键表征参数。番禺4洼钻遇文昌组烃源岩的钻井有限,实测地化参数难以反映凹陷内烃源岩全貌,文章通过烃源岩TOC地球物理预测技术,综合运用地球化学、测井和地球物理信息,获得了文昌组烃源岩TOC三维数据体。研究结果表明:文昌组主要发育好-极好烃源岩,TOC主体分布在3.0%~5.0%;文昌组底部主要发育差—中等烃源岩,TOC分布普遍2.0%;中部发育极好烃源岩,TOC主要分布在4.0%~6.0%;表层优质烃源岩集中发育于南洼中心,TOC主要分布在4.0%左右。预测结果与实测资料匹配关系好,有效地弥补钻井少且分布不均的不足,为精细油气资源潜力评价提供一种全新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