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研究发现,敦-密断裂具有长期活动特点,在中生代侏罗纪,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欧亚板块,整个断裂带发生大规模左旋平移,平移距离约在150~240km之间。敦-密断裂形成演化与郯-庐断裂相似,为郯-庐断裂北延主干。敦-密断裂中生代大规模左旋平移对中国北东部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及金矿床形成起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辽宁寒岭-偏岭平移断裂带特征及其形成动力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寒岭—偏岭平移断裂带位于辽宁东部 ,是中国东部郯庐断裂东盘的一个次级断裂。它控制着辽东鞍山—本溪地区地质体的分布。通过对平移断裂的展布、形态、伴随构造、牵引构造、位移方向和幅度、平移时间、断层尾端及动力学演化等特征研究 ,认为该断裂主要活动于晚三叠世 ,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最为活跃 ,伴随岩浆侵入活动、火山喷发及陆相沉积。断裂带长约 1 3 0km ,中段位移最大可达 3 1km ,向东西两端逐渐减少。该断裂活跃时期主要表现为左行平移性质。构造的活动 ,主要与中生代时期欧亚大陆与伊佐奈岐板块、太平洋板块的相互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3.
三江造山带作为调节印度一欧亚板块间的碰撞及后碰撞过程的重要构造带,具有长期多阶段复杂演化过程。在剑川—兰坪新生代盆地发育的澜沧江断裂带、中轴断裂带和乔后断裂带是三江造山带不同时期演化的具体体现。它们在产状、组成和特点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构造分析表明,澜沧江断裂带与印度—欧亚岩石圈板块间的早期碰撞过程密切相关,它制约着剑川—兰坪盆地的发育;乔后断裂带和中轴断裂带对于剑川—兰坪盆地具有强烈的改造作用,是后碰撞调解过程的结果。三江造山带对于印度—欧亚板块间碰撞的调解过程,包括了水平侧向逃逸与垂向物质蠕散。在剑川—兰坪地区,前者表现为乔后断裂早期阶段右行走滑作用产生了大约90km的走向错移,而后者形成了广布于中轴断裂内遍布的小型逆冲构造和乔后断裂西部的大量逆冲和推覆体构造。  相似文献   

4.
<正>下岔河-小勐真金矿位于云南省镇沅县。矿区与镇沅县城有简易公路与外界相通,距镇沅县城里程约80 km,距普洱市约250 km,距昆明市380 km,交通较方便。1地质背景大地构造上本区位于印度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的结合部位,即哀牢山断裂带和金沙江缝合带的南侧。东侧以哀牢山深断裂为界,与哀牢山褶皱区相邻;西侧与阿墨江大断裂为界,与思茅-勐腊拗褶区相邻。区内各构造单元的边界均为NW走向的深大断裂,从东到西依次为红河、哀牢山、九甲-墨江三  相似文献   

5.
海原断裂带库仑应力积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区域站在海原断裂带附近的所有观测数据及跨断裂GPS剖面观测数据作为约束, 用Smith3D体力模型反演了海原断裂带断层滑动速率和断层闭锁深度, 计算了库仑应力积累率和地震矩积累率.采用遗传算法拟合GPS水平运动速度场, 拟合的最后残差均方根为1.2mm/a.反演结果为: 第一段毛毛山断裂左旋走滑运动速率为3.6mm/a, 闭锁深度为22km; 第二段老虎山断裂左旋走滑速率为10.5mm/a, 闭锁深度为11.4km; 第三、四、五段(海原断裂带西段、中段和东段) 滑动速率依次为3.5mm/a、5.8mm/a、5.7mm/a, 闭锁深度依次为8.5km、3.6km、4.3km.海原断裂带库仑应力积累率为0.48~1.59MPa/100a, 毛毛山断裂地震矩积累率较大, 但库仑应力积累率较小; 老虎山断裂库仑应力积累率和地震矩积累率均比较大; 海原断裂带(狭义) 中西段库仑应力积累率最大.   相似文献   

6.
滇东北会泽地区位于扬子地台西缘,构造部位属欧亚板块,翻身村断裂带位于该地区中部,构造部位属寻甸-宣威断裂的北段,该断裂带北东方向延伸约57 km,宽0.5 km~2.6 km,2014年的鲁甸地震表明该断裂带仍然是一个构造活动带,为了达到防震减灾的目的,对翻身村断裂运动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应用小构造解析的方法对翻身村断裂运动序列进行了解析,得出6个变形序列,即①NW-SE构造挤压→②NW-SE构造挤压→③NNW-SSE构造拉伸→④近SN构造挤压→⑤NE-SW构造拉伸→⑥NWW-SEE构造挤压。翻身村断裂同时控制了区内的铅锌成矿带展布,铅锌矿体(脉)沿该断裂的北北东或北东向低级别、低序次层间裂隙充填,并于复合部位出现了相对较好的矿化。  相似文献   

7.
为了揭示粤北地区岩石圈深部结构、深大断裂性质及花岗岩分布规律等科学问题,布设了乳源-潮州宽频带大地电磁探测剖面。由二维反演得出的电性结构,讨论了粤北地区岩石圈导电性结构特点。沿剖面存在3个花岗岩分布区,呈现不同的类型,可能代表不同的成因模式。沿剖面划分3条北东向断裂带:吉安-四会断裂、赣江断裂于韶关东形成宽度近20km的低阻区域,其间形成断陷盆地;河源-邵武断裂带,其两侧发育壳幔高导层并发育壳幔混合型花岗岩,深部电性结构复杂,可能为壳幔剧烈作用的场所;丽水-海丰断裂带,控制了燕山晚期花岗岩的分布。韶关、连平之间和龙川、丰顺之间50~150km存在2个巨大的低阻体,可能是地幔物质底侵作用的"通道";且底侵方向指向连平和龙川之间的区域,由于底侵作用力贡献,发育了一系列的壳内和上地幔高导层。粤北地区岩石圈从西向东逐渐减薄,从100余km减薄到60km,反映了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的消减作用。潮州100km深度以下的中-低阻特征,推断为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留下的"洋壳"物质。  相似文献   

8.
阿尔金断裂带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从阿尔金断裂带的组成、延伸规模、活动时期、活动方式、位错量、活动速率和模式研究诸方面对阿尔金断裂带国内外同行近20年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评述,认为阿尔金断裂带主要由5条断裂组成,其中阿尔金断裂延伸长度近 1 700 km,中新生代左旋走滑活动,累积位错量达400±50 km。晚新生代走滑位错量明显由西向东减小,这可能与印度板块新生代以来的脉冲式北向俯冲有关。未来10年,阿尔金山的隆升年代学研究、断裂对两侧盆地的控制作用及指导油气勘探将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中国东部新构造期活动强烈,前人对该时期NE向构造已有很多研究,但NWW向构造研究程度较低.本文以张家口-蓬莱断裂带为例,从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及地震活动性四个方面对中国东部的NWW向活动断裂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东部的NWW向活动断裂带具有左行走滑的运动性质,并控制了第四纪盆地左阶雁列的展布样式;NWW向活动断裂带是孕震断裂,诱发了多次地震活动.在动力学上,这些断裂带是扳缘的不同段落变形在板内不同块体间响应调节的产物,且在周边板块的联合作用下,华北和华南南部NWW向断裂可能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影响占主导,而东北和华南东部NWW向断裂可能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占主导.  相似文献   

10.
与时俱进,发展中国大地构造学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8  
郯庐断裂带的起源时间与型式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最近在大别山东缘早白垩世左旋走滑韧性剪切带中 ,发现了早期左旋走滑韧性剪切带。其中三处早期糜棱岩中白云母分别给出了( 188.7± 0 .7)Ma、( 189.7± 0 .6 )Ma、( 192 .5± 0 .7)Ma的40 Ar/ 3 9Ar坪年龄 ,指示了同造山走滑热事件。前陆沉积与变形构造也表明该断裂带在华北与华南板块碰撞中就发生了活动。郯庐断裂带内的造山期构造及旁侧的前陆沉积与变形构造特征 ,指示断裂带同造山运动为转换断层型式 ,并将大别—苏鲁造山带左行错移了约 35 0km ,同时苏鲁造山带发生逆时针旋转。在早白垩世滨太平洋构造活动中 ,该断裂进一步向北延伸 ,发生了约 2 0 0km的左行平移。因而 ,该断裂带起源于华北与华南板块的碰撞之中 ,其同造山运动与这两大板块的碰撞过程相伴生  相似文献   

11.
郯庐断裂带的最大左行走滑断距及其形成时期   总被引:86,自引:6,他引:80  
作者采用断裂带两盘地壳变形速度的估算方法,求得郯庐断裂带最大左行走滑断距为390km;根据中朝地块南缘断裂被错断的现象来判断,最大左行走滑断距为430km;采用古地磁学方法求得最大左行走滑断距约为300-400km。最大左行走滑活动时期当在中晚三叠世。侏罗纪时期郯断裂带为逆断层,白垩纪时期的走滑活动量不大于100km,早第三纪的走滑断距不明显,晚第三纪-早更新世可能有50km左右的左行走滑断距,新构造期(<0.73Ma以来)的右行走滑断距小于lOOm。  相似文献   

12.
郯庐断裂带的形成与演化:综述   总被引:81,自引:0,他引:81  
万天丰  朱鸿 《现代地质》1996,10(2):159-168
从历史的与整体的观点出发,综合了地质、地貌、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的资料,系统地研究了郯庐断裂带各阶段的形态学、运动学以及动力学机制。认为此断裂带开始形成于中、晚三叠世,其长度小于1500km,切割深度小于15~20km,此时最大左行走滑断距为430km左右。侏罗纪(208~135Ma)与中始新世-渐新世(52~23.3Ma),此断裂带表现为逆断层活动,断层面受挤压较紧闭。白垩纪-早始新世(135~52Ma),郯庐断裂呈现为略带右行走滑的正断层(走滑断距不超过100km),郯庐断裂带与其北部切割深度约为30~40km。中新世-更新世(23.3~0.73Ma)断裂带表现为带有左行走滑的正断层,走滑断距约50km,断裂带切割深度在50~80km之间。中更新世(0.73Ma以来)断裂带又变成略带右行走滑的逆断层,走滑断距不足100m。由于断裂带形成以来的剥蚀深度不大,地表的断层岩都是碎裂岩与断层泥。沿此断裂带在早白垩世构成了中国东部重要的内生金属成矿带。  相似文献   

13.
郯庐断裂带的延伸与切割深度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万天丰 《现代地质》1996,10(4):518-525
摘要:采用地质 地球化学 地球物理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中生代以来郯庐断裂带的延伸长度与切割深度。250~208Ma期间,郯庐断裂带开始形成,延展长度不超过1500km,切割深度在15~20km,是以左行走滑活动为主的基底断裂。135~52Ma时期,该断裂带大幅度地扩展了长度(达3500km),切割深度在30~40km之间,为略具右行平移活动的正断层,属地壳断裂。233Ma以来,断裂带以向下深切为主,深度从50km左右逐渐加深到80~100km,终于形成岩石圈断裂  相似文献   

14.
毛集-二郎坪古裂陷带的形成、发展及演化,受华北、扬子两大板块活动制约。晚元古代-早古生代时期为-边缘裂陷海盆,形成了歪头山组复理石建造和二郎坪群蛇绿岩建造,与其相伴产出了金、银、铁、铜、锌、硫、重晶石等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华力西-印支期发展演化为裂陷带,并褶皱造山使裂陷带南北向大规模收缩,形成复式倒转褶皱系。燕山期的构造叠加,使裂陷带的构造面貌更加复杂,为金、银及多金属矿产的成矿提供了有利空间。  相似文献   

15.
阿尔泰山活动断裂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沈军  李莹甄  汪一鹏  宋方敏 《地学前缘》2003,10(Z1):132-141
文中介绍了位于亚洲腹地阿尔泰山地区的活动断裂。中国阿尔泰山 (阿尔泰山西南麓 )和蒙古阿尔泰山 (阿尔泰山的东麓 )以NNW向大型走滑断裂为主 ,科布多断裂是阿尔泰山东麓的一条主要NNW向走滑断裂 ,长度近 70 0km。第四纪中晚期右旋走滑速率可达 6 10mm/a ,其上发现有长逾2 0 0km的古地震形变带。富蕴断裂则是阿尔泰山西南麓的一条主要NNW向断裂 ,中晚第四纪的走滑运动速率为 (4± 2 )mm/a ,在中国阿尔泰山的西端还发育规模相对较小的NNW向右旋走滑断裂 ,中晚第四纪走滑速率为 (2± 1)mm/a。中国阿尔泰山 (阿尔泰山的西南麓 )还发育NWW向右旋走滑逆断裂 ,其规模相对较小 ,至中国阿尔泰山西端NWW向的额尔齐斯断裂具有明显的右旋走滑性质。蒙古阿尔泰山的南端则发育近东西向的左旋走滑逆断裂。在与戈壁阿尔泰山交汇部位 ,左旋走滑运动具主导作用。戈壁阿尔泰山发育的戈壁阿尔泰断裂带断续延伸可达 10 0 0km以上 ,目前的研究认为 ,其滑动速率为 12mm/a。其中的博格德断裂上 195 7年发生了戈壁阿尔泰 8.3级地震 ,形变带长约 2 5 0km。阿尔泰山活动断裂的规模、运动强度和强地震活动表明这里不仅受到遥远的印度板块北向推挤作用的影响 ,而且受到较近的地球动力学过程的影响或控制。  相似文献   

16.
郯庐断裂中段新生代右行走滑位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走滑拉分盆地中盆地沉降(或抬升)速率与边界断层走滑速率之间的数值关系,通过对夹在郯庐断裂中段两分支断层间的潍北凹陷沉积埋藏史的恢复,间接求取郯庐断裂中段新生代右行走滑位移。潍北凹陷内不同构造位置4口井的埋藏史恢复结果表明:凹陷新生代经历了古近纪早、中期的快速沉降,古近纪末-新近纪初的抬升剥蚀和中新世以来的缓慢沉降3个阶段;各阶段的平均沉降速率分别为0.142 9、-0.072 8、0.032 5 km/Ma。通过对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间俯冲速率和方向变化的分析推断,中新世中期(39.5 Ma)太平洋板块由北西向俯冲转而变成正西向俯冲所产生的西南向应力分量是导致新生代郯庐断裂开始右行走滑的主要因素,且走滑活动持续至今。根据走滑活动发生和持续的时间,结合各个时期内潍北凹陷的沉降和抬升速率,计算出郯庐断裂中段新生代右行走滑位移量为15 km左右。  相似文献   

17.
红河断裂的新观察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任纪舜  金小赤 《地质论评》1996,42(5):439-442
据越南马江下游地质观察,确定越南境内马江古生代地层特征和构造位置与中国云南东南部马关相一致,红河断裂的左行滑动最少达400km。哪将红河断裂两侧地质体位置复原,则右江三叠纪复理石将通过黑水河带与松潘-甘孜的巨型浊积岩盆地沟通,共同构成扬子陆块的被动边缘,黑水河带并不同板块缝合带,而是一个三叠纪的裂陷带。  相似文献   

18.
鸭绿江断裂带的主要特征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鸭绿江断裂带是郯庐断裂带东侧的一个次级断裂,也是辽宁东部规模较大的断裂带,具有多期活动特点,先后经历了晚印支-早燕山期(T3-J1)左行平移韧性剪切活动、中燕山期(J2-3)早期低角度伸展滑脱和晚期挤压逆冲活动、晚燕山期(K1)至末燕山期(K2)左行正走滑活动、末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早期(N)右行走滑活动等4个阶段.它控制着侏罗纪、白垩纪岩浆岩、沉积盆地和矿产的分布,也控制着白垩纪中酸性、中基性火山岩喷发.该断裂带为切割地壳硅镁层的深断裂.最大左行平移20 km,最大垂直断距4 km.该断裂带两侧地质构造特征可以对比,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THE LATE QUATERNARY RIGHT LATERAL STRIKE-SLIPPING OF ZHONGDIAN—DAJU FAULT IN NORTHWEST YUNNAN, CHINAthesubject“TherecentdisplacementandDynamicsoflithosphereintheQinghai XizangPlateau”ofnation alclimbingproject“Therecentdis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