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中国土壤有机碳库及其演变与应对气候变化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通过综述和评价中国土壤,特别是农田土壤有机碳库(以下简称碳库)的现状与演变态势, 讨论其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意义, 提出了我国土壤碳库及其演变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国情是:1) 我国土壤背景碳储量较低且区域分布不均衡;2) 我国土壤固碳效应明显,未来固碳减排潜力显著;3) 技术和政策是实现和提高我国土壤碳汇、促进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建议进一步加强对我国农田土壤固碳减排的研发投入, 完善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政策和鼓励措施体系,研究构建气候友好的新型农业,以期在提高和稳定农业生产力与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上获得双赢。  相似文献   

2.
中国土壤有机碳库及其演变与应对气候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综述和评价中国土壤,特别是农田土壤有机碳库(以下简称碳库)的现状与演变态势, 讨论其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意义, 提出了我国土壤碳库及其演变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国情是:1) 我国土壤背景碳储量较低且区域分布不均衡;2) 我国土壤固碳效应明显,未来固碳减排潜力显著;3) 技术和政策是实现和提高我国土壤碳汇、促进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建议进一步加强对我国农田土壤固碳减排的研发投入, 完善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政策和鼓励措施体系,研究构建气候友好的新型农业,以期在提高和稳定农业生产力与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上获得双赢。  相似文献   

3.
《巴黎协定》引入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1.5℃温控目标,但是没有就其实现路径做出清晰安排。实现1.5℃目标对全球减排提出更高要求,各国自主贡献目标距离该目标有较大差距,常规减排技术和政策也很难完成任务。在此背景下,国际上有关地球工程的讨论日渐升温。《巴黎协定》实际上已经包含了人工造林,碳捕获与封存/碳捕获与利用技术(CCS/CCUS),生物质能利用加CCS(BECCS)等负排放技术,这些都是地球工程范畴的碳移除技术(CDR),除此之外,更具争议性的太阳辐射管理(SRM)技术也引起更多关注。地球工程作为非常规技术选项,在1.5℃目标下的影响评估、技术选择、伦理学和国际治理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和探讨都十分必要。本文在分析和探讨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就中国应重视和加强地球工程研究与应对提出一些政策建议,指出要将地球工程纳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大框架,围绕1.5℃目标加强地球工程科学研究,并积极参与地球工程国际治理,合理发出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4.
增强发展中国家能力建设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前提条件,而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的谈判进程中,能力建设部分一直进展缓慢。自缔约方第7次会(COP7)上确定了发展中国家能力建设框架后,能力建设的机制建设一直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COP21)上,缔约方一致通过了《巴黎协定》。《巴黎协定》首次授权通过执行附属机构(SBI)建立巴黎能力建设委员会(PCCB)。该委员会将全面协调对发展中国家能力建设的支持,同时监管2016-2020年的能力建设工作计划,全面系统地促进和增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活动。另外,《巴黎协定》还同意建立透明度能力建设倡议(CBIT)用以增强2020年前后的机制和技术能力。随后,全球环境基金(GEF)为该倡议成立了CBIT信托基金。至此,公约下能力建设议题已经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国际机制。未来议题的谈判将走向务实与细节。随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迈向一个新阶段,中国在能力建设议题的谈判上也应做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5.
“将气候风险评估管理的实践、手段、制度和减灾策略纳入国家政策计划”技术研讨会于2009年3月10~12日在古巴哈瓦那召开。该会议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和联合国国际减灾署(UNISDR)联合举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主办。  相似文献   

6.
2℃阈值     
欧盟在温室气体长期减排方面一向宣传3个目标:全球平均升温幅度不超过工业化前2℃、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控制在450×10-6CO2当量、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至少比1990年减少50%。2009年底于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15次缔约方会议(COP),在《哥本哈根协议》中接受了2℃这个目标[1],2010年底于坎昆  相似文献   

7.
数字     
<正>28%/20%中美双方在北京发表《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两国元首宣布了2020年后各自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目标:美国计划于2025年实现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26%~28%的全经济范围减排目标并将努力减排28%。中国计划2030年左右CO2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并计划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  相似文献   

8.
印度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简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8年6月印度政府发布了《气候变化国家行动方案》,阐明了印度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立场以及减缓和适应措施。方案中明确指出发展中国家是气候变化的最大受害者,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温室气体减排的责任和义务;由于近年印度排放不断上升,方案也着重提出了提高能效、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措施。与我国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进行对比,印度国家行动方案中的一些观点和措施值得我国研究和借鉴,该方案为我国进一步提出应对策略、加强国际合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1.5℃温升目标下中国碳排放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黎协定》提出1.5℃目标以及中国2060年前达到碳中和的目标背景下,为研究实现1.5℃目标的技术路径,构建了综合性的能源-经济-环境系统模型,研究中国在2℃情景基础上实现1.5℃目标的额外减排要求、部门贡献和关键减排措施.结果显示,1.5℃情景要求到2050年CO2排放量减少到6亿t.一次能源消费总量2045年达峰...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气候与能源2030政策框架》(以下简称《框架》)方案要点,认为欧盟2030年的减排目标相对2020年承诺目标更为积极,可再生能源目标略高于之前官方预期。由于东欧国家的参与,欧盟一方面获得了这些国家盈余的排放配额,帮助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实现减排目标;另一方面,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增大,导致欧盟施行相对积极的环境政策阻力加大,未来大幅调整减排目标的可能性不大。《框架》目标将可能对2020年后国际碳市场需求预估产生影响,未来国际碳市场的健康运行,将不仅需要欧盟外的发达国家提出具有雄心的减排目标,也需要欧盟提高减排目标,增加其对于国际减排配额的需求;此外,欧盟辅助实现40%减排目标的相关生产标准和措施,可能对未来全球自由贸易产生影响,其他国家尤其是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的发展中国家需要密切关注相关动向。《框架》方案所提出的以应对气候变化引领和促进经济发展、采用组合目标且针对不同目标采取不同实现形式、展现制定目标的透明度、充分考虑成员国差异等提法和操作方式值得中国借鉴。  相似文献   

11.
亚太清洁发展和气候新伙伴计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编者按:2005年7月28日在老挝万象,中国、美国、印度、澳大利亚、韩国和日本六国共同发表了《"亚太清洁发展与气候新伙伴计划"意向声明》,旨在发展高效成本清洁技术以及二氧化碳捕获和储存技术,从而达到减排的目的。这项计划是亚太地区的一个区域性合作新机制。参加该计划的成员国拥有世界上近一半的人口,并创造了全球GDP总和的一半,其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也几乎占全球的一半。该计划虽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但其宗旨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目标是一致的。 本文内容主要来自澳洲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主席艾伦·奥克斯利(Alan Oxley)先生有关该计划的一份研究报告,并于2005年11月3日在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得到艾伦先生的允许,经过本刊编辑部和有关专家编译,在本刊发表其报告的主要内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中国湿地土壤碳库保护与气候变化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湿地分布广, 类型丰富, 但存在着垦殖率高、碳密度较低、围垦损失严重等问题。估计我国湿地土壤碳库达8~10 Pg, 占全国陆地土壤总有机碳库的约1/10~1/8, 过去50 a间的损失可能达1.5 Pg。围垦和过度放牧是我国湿地土壤退化和碳库损失的主要驱动因子。目前,湿地土壤碳库保护面临严峻的挑战,从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战略高度切实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可以为增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探寻温室气体减排的潜在途径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2022年4月4日,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气候变化2022:减缓气候变化》报告和决策者摘要发布。报告全面评估了2010年以来减缓气候变化领域的最新科学进展,为国际社会深度认识和理解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情况、不同温升水平下的减排路径以及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行动等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基于报告主要结论,围绕温室气体排放的区域差异、减缓路径分类、与土地利用相关的排放评估及CO去除技术评估等方面的亮点,文中提出在应对气候变化减缓政策行动中,中国应坚定“双碳”战略目标,在综合考虑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差异背景下,将可持续发展、公平和消除贫困植根于社会发展愿景中实施减缓路径,并加快提升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核心科学技术的研发进度,以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14.
中国湿地土壤碳库保护与气候变化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湿地分布广, 类型丰富, 但存在着垦殖率高、碳密度较低、围垦损失严重等问题。估计我国湿地土壤碳库达8~10 Pg, 占全国陆地土壤总有机碳库的约1/10~1/8, 过去50 a间的损失可能达1.5 Pg。围垦和过度放牧是我国湿地土壤退化和碳库损失的主要驱动因子。目前,湿地土壤碳库保护面临严峻的挑战,从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战略高度切实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可以为增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探寻温室气体减排的潜在途径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2012年9月6—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技术执行委员会(TEC)第四次会议在泰国曼谷召开。此次会议由包括委员会成员和观察员组织代表在内的60多名与会者参加,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一次TEC会议,也是TEC于2012  相似文献   

16.
如何有效利用碳交易推动农业深度减排亟待讨论。文中回顾了利用碳交易促进农业减排的理论,梳理了相关国际实践、经验和障碍,并识别了利用碳交易推动中国农业减排的路径。理论上,在交易成本低于节约的减排成本的情况下,利用碳交易促进农业深度减排具备经济可行性,但在实践中面临排放不确定性大、技术标准体系匮乏、减排效果不稳定以及监测、报告和核查成本过高等障碍。农业纳入自愿碳市场在创新组织方式、构建风险分担机制和开发核算标准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目前全球尚未将农业纳入强制碳市场。为积累经验并降低交易成本,农业可先参与自愿碳市场后逐步向强制碳市场过渡。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的农业项目是农业和自愿碳市场结合的重要实践,可在政策、方法学、运行机制等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逐渐扩大农业自愿减排项目的数量和规模。由于农业对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是否将农业纳入强制碳市场必须非常谨慎。  相似文献   

17.
《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的影响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美国众议院于2009年6月26日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该法案是继2008年Liberman-Wanner法案在参议院被否决后,美国国内最重要的气候法案。法案内容可能对美国参与2012年后气候制度谈判产生深刻影响而备受国际社会关注。对法案中减排目标、资金机制及适应、技术转让等问题进行了概括并简要归纳其特点,就法案可能影响如国际合作、碳市场、碳关税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该法案作为从新能源、能效提高出发多目标综合应对气候变化的法案对中国实行低碳发展规划也具有借鉴意义。最后就当前如何认识和对待法案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巴黎协定》第6条建立的两种国际碳市场机制受到广泛关注,将在2020年后的气候制度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文中识别了覆盖范围、交易指标类型和管理模式等3个构成国际碳市场机制的关键要素及其不同设计选项,并以此为基础阐明国际碳市场机制的基本形式。梳理并识别谈判中有关国际碳市场机制的焦点问题及其不同规则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参与国际碳市场机制的机遇和挑战。结合中国气候融资、提升减排力度、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和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的内在需求以及国内有关市场机制的现有能力,分析提出两种国际碳市场机制在中国近期、中期和远期的发展前景及其所需的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9.
正日前,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程磊教授实验室提出了深层土壤对气候变化响应存在滞后效应的设想。该成果以技术评论的形式,于2018年2月23日刊登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杂志上。  相似文献   

20.
《气象科技》2005,33(3):255-255
由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双月刊),已于2005年3月1日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创刊,创刊号将于2005年5月底正式出版。《气候变化研究进展》主要发表国内外气候变化研究的最新成果与进展以及与气候变化有关的交叉学科,如地球科学、生态、环境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论文;报道全球变化最新的观测事实、重要信息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适应、减缓措施和技术研究成果等;反映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各类国际、国内重大活动、重大科技计划及国际环境外交谈判的信息。主要栏目有:“科学论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