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云里的电是怎样形成的 ?这种带电的云 ,气象上称“积雨云” ,俗称“雷雨云”。近 2 0 0多年来 ,有很多科学家用各种方法研究过雷雨云的起电过程 ,不断地积累着新的资料。到目前已经可以做出结论 :云的顶部带正电 ,云的下部带负电。并根据对云里的电进行多方面的研究 ,对于云里电荷的产生和有规律地分布提出了很多看法。在研究了水的电学性质后 ,有人提出了云滴有选择地吸收大气中负离子而起电的看法。因为大气中永远存在着大量的正离子和负离子 ,由于水滴本身电荷的分布 ,使它将优先选择负离子 ,从而使自己带负电。根据这种理论 ,在一个小水…  相似文献   

2.
场电特性与防雷工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引言雷电属于一种场电物理变化的现象。它的各种放电形式、量度取决于雷暴云电场,在大气电场中与地表面土壤电导率及地电场的变化强弱有关。所以若只考虑把建筑物及内部各种防雷接地电阻值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是不能满足预防和降低雷电所造成的各种雷害,提高其防雷性能。本文拟通过运用场电变化的几种特性探讨它在防雷工程中的应用。1大气电场与地电场对立统一性自然界中存在着两个相互独立、且又相互影响并形成一种场电变化体系的大气电场与地电场。它们除了其它物理量的相互交换外,大气电场与地电场有电的交换(相互作用),雷电就是它们…  相似文献   

3.
雷暴产生于强烈发展的积雨云中,云中空气的垂直对流速度可达15m/s以上。由于云中常与冰晶世结,水滴破裂,微粒受电场的感应和带电微粒的重力分离,使云中带电机制十分复杂。通常云顶及云的上部带肴正电,云的中下部带有负电。当雷雨云下部负电荷积累到一定数量,局部电场强度超过大气的击穿电位(约30000v/cm)时,因空气电离产生的电子在强电场作用下,以极大的速度向下猛冲,与周围空气碰撞,产生连锁式的电子反应,电子愈来愈多,致使碰撞的原子处于激发状态。当这些原子返回基态时,则放出光子,而光子又通过光电离形成新的电子流与…  相似文献   

4.
程筱平  陈蒨  夏雨人 《气象学报》1966,36(2):231-236
本文主要对在电场中,冻结水滴表面霜枝生长过程的起电进行了实验。测得起电量在10~(-1)—10~(-2)e.s.u之间,比水滴冻结起电要大一到两个量级,这么大的起电量,对研究雷暴云中的起电机制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湿有效位能及其在暴雨分析和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宝俊 《气象》1982,8(11):4-7
有效位能是大气能量学中很重要的创见之一。早在本世纪初,马古拉斯(M.Margules)讨论气旋发展的能源时就已提出(当时称为有效动能)。可惜的是,其后半个世纪,虽有人继续研究这个问题,但进展不大。本世纪五十年代,洛伦兹(E.N.Lorenz)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重新提出有效位能的概念及其表达式,并用于大气环流的研究。继洛伦兹之后,达顿(J.A.Dutton)与约翰逊(D.R.Johnson)以及范米根(Van Mieghen J.)进行了更全面、更系统、更严谨的讨论。 六十年代末,史密斯(Smith P.J.)提出有限区域有效位能及其收支方程后,把有效位能概念及其收支方程用于天气分析研究者日益增多。 大气中的水汽对天气变化有很大影响,在天气分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南京大厂地区大气污染源资料和现场实测气象资料,对国内外常用的一些烟云抬升公式计算了各种气象条件组合下的抬升高度。并与部分实测烟云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近几年流行的布里格斯(Briggs,G.A.)公式有过高估计,霍兰德(Holland,J.Z.)公式、莫塞斯(Moses,H.)公式、康凯夫(CONCAWE)公式和卢卡斯(Lucass,D.N.)公式的计算值与实测值相比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离,致使应用时受到一定的限制。1984年由建环部给出的GB式除稳定度D类外,计算的烟云抬升高度比较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7.
利用地面大气电场监测实现雷电预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面平均大气电场仪通过监测地面附近一定范围内的大气电场,间接实现了对云层中,特别是雷暴云中的带电状况实时监测.以2008年的5月发生在西安泾河的三次雷电天气过程为例.结合闪电定位实时监测资料和雷达回波产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气电场监测资料与地闪定位监测实况、雷达回波产品结合,能够有效监测发生在探测点周围局地对流的发生、发展、成熟、减弱不同阶段特征,实现对雷电灾害的短时预警.  相似文献   

8.
大气电场强度是研究大气电基本参数之一,目前地面平均电场仪仍是测量电场强度的主要手段,利用测得的地面多站电场资料,可以分析雷暴云中的电结构。我们研制了一台无线电传送装置,可把在十几公里外的电场信号送到中心站,这样,可以实现地面电场的两站或多站同步记录。这个装置也可应用于任何一种慢讯号的传输和同步记录。  相似文献   

9.
各向同性均匀介质球在均匀电场中初步极化而具有电偶极矩,成为激发电场的二次源,在空间发生电场。本文利用一个简单变换,把问题变换为一个均匀带电球体电场问题。此种分析方法不需用特殊函数,而且物理概念清晰,易于理解。  相似文献   

10.
地面建筑物(群)对雷暴云大气电场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有限差分方法分析了地面建筑物(群)对雷暴云大气电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建筑物(群)的存在对周围大气电场存在较大的影响,建筑物顶部的大气电场明显强于地面,且随建筑物高度增加而增强.如建筑物的长、宽均为40 m,高度h=10、20、50、100 m时,楼顶的大气电场分别是地面(当建筑物不存在时地面相同位置)处的1.4、1.7、2.8和4.5倍.②地面建筑物(群)对地面电场存在明显的屏蔽作用,影响范围约为建筑物高度的3.5倍以内.因此,对大气电场的测量需要考虑周围建筑物(群)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张其林  田野  陆高鹏 《气象学报》2014,72(4):805-814
基于麦克斯韦方程组,通过综合考虑电子热效应和电离、吸附效应的非线性变化,利用二维时域有限差分算法(2D FDTD),建立了对流层-中高层大气电动力耦合模式,分析了中高层大气电参数的非线性效应对地闪回击电磁场传播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微秒量级的地闪回击辐射场而言,在60 km以下,由于弛豫时间为毫秒量级,不需要考虑电参数的非线性效应。而在60 km以上的空间,由于弛豫时间快速减小至小于微秒量级,必须考虑电参数非线性效应带来的影响。如果考虑中高层大气电参数非线性效应,距地面90 km高度处地闪回击辐射场峰值明显减小,其中,垂直电场受影响最明显,场峰值最大可减小75%左右,而水平电场受影响相对较小。因为垂直电场脉冲持续时间为几百微秒,而水平电场脉冲持续时间仅为几十微秒,电磁场脉冲持续时间越长,受微秒量级中高层大气电介质弛豫时间的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12.
鲁斌  刘慧 《黑龙江气象》2012,29(2):37-38,46
1引言电场探测一般采用导体在电场中产生感应电荷的原理。从探测的对象上可分为地面大气电场探测、空中电场探测及空间电场探测。现阶段主要是对地面大气电场进行探测,从而监测被探测地区上空雷雨云的整个过程(起电过程、电荷积累程度和消散过程)。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利用大气电场仪资料,结合常规气象资料、黑龙江省闪电定位系统监测资料和雷达资料分析了哈尔滨市2014年5月18日的一次雷暴天气过程。结果表明:这次由午后强对流活动引发的雷暴过程分布不均,具有局地性、突发性。负地闪所占比例较高,平均雷电流强度为中等,其中首次地闪的雷电流强度最大;大气电场能够较好地反映带电云的产生、聚集、消亡过程;此次雷暴过程中大气电场仪曲线在雷暴发生前15min剧烈快变抖动,对雷电监测预警具有明显的指示作用。大气电场仪资料结合雷达资料和闪电定位仪资料能够提高雷电预报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引言我省的防雷减灾工作从93年开始到现在已经进行了7个年头。就雷害的成因均依照电工学理论原理为基础,没有形成从气象学的角度应用大气电场知识,结合雷暴云特点及现代建(构)筑物特征去分析发生雷害事故的原因,以完善和充实自身防雷理论。雷害的发生,与气象、地质结构、环境地理等诸多因素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本文拟通过运用大气电场特性,结合其相关因素,就现代条件下预防和降低雷害事故的发生及它们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浅谈个人看法。1大气电场1.1大气电场的特性雷害是大气中的雷电所引发的一种自然灾害。雷电本身具有大气电现…  相似文献   

15.
三维雷暴云电耦合数值模式中空间电位的求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电路分析方法引入三维雷暴云动力—电耦合数值模式中,考虑了带电水成物粒子对电导率的影响,直接用模式计算求解与雷暴云中流动的带电粒子有关的电流密度。比较分析了雷暴云内首次放电出现之前电路分析法和泊松方程得到的电位和电场。结果表明,雷暴云内电导率普遍大于晴天大气,峰值位于各极性电荷区中心。与雷暴云中流动的带电粒子有关的电流密度的正、负最大值分别对应正、负电荷区中心,当电荷密度的绝对值不超过0.7nC.m-3时,其最大值的量级为10-9A.m-2,传导电流和位移电流最大值的量级均为10-8A.m-2,都为负,均在中部负电荷区中心。电路分析法得到的电位的垂直廓线与电荷结构的相互关系更明显,垂直电场的正、负最大值分别处于电荷密度最大的中部负电荷中心的上边缘和下边缘,与以往的观测结果更接近。  相似文献   

16.
在雷暴事件中,根据大气电学的考虑,在强烈发展的对流云中,足够量的空间电荷的积聚,会形成分离的电荷中心,进而形成电场。它对在其中被极化了的水滴具有很好的箍缩效应。极有利于云滴间的碰接、碰并,发生竖直方向的伸长形变,极有利于水流两端的发散及大气垂直对流。  相似文献   

17.
近地面大气电场数据EMD方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经验模态分解(EMD)方法应用于2009年夏季近地面大气电场资料的分析,分解出雷暴和晴天天气大气电场的不同时间尺度变化分量,并提取两类天气状态下的大气电场振荡特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EMD方法适合应用于近地面大气电场资料的分析,雷暴天气大气电场以晴天天气大气电场作为背景场,包含了周期振荡平稳的晴天天气成分;晴天天气大气电场能量集中于长周期振荡分量,而雷暴电场能量主要是集中于短周期振荡分量.发生雷暴前,IMF(本征模态函数)1分量的中心频率会出现明显跳跃或其对应幅度明显增大的现象.利用这些特征对随机选出的38次过程进行预报效果检验,得到预警的探测概率为84.2%.  相似文献   

18.
有限区域湿有效位能收支方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宝俊  蒋凤英 《气象学报》1983,41(3):338-342
有效位能是大气能量学中较出色的创见,它的收支方程,有助于揭示能量制造、积聚、释放条件,在理论与实际工作中都占重要地位。自六十年代史密斯(Smith,P.J.)提出有限区域有效位能及其收支方程后,很多人进行过这方面的研究。约翰逊(D.R.  相似文献   

19.
利用山西省太原观象台的大气污染资料和小店气象站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3年1月19—23日太原地区一次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的大气电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雾霾过程中大气电场发生剧烈变化,不仅极值有较大变化,出现陡升陡降,且电场极性出现多次转变,电场强度的绝对值比晴天大气电场减少30%;(2)雾霾天气下大气电场与相对湿度有较高的负相关性,相对湿度较高是雾霾过程中大气电场值变为负值的主要原因;(3)相对湿度降低导致气溶胶脱水形成干气溶胶是雾霾过程中大气电场转为正值的主要原因,大气电场形成机制的影响使得部分时段在相对湿度降低时大气电场仍为负值。  相似文献   

20.
电场时序差分在雷电预警中的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王强  王建初  顾宇丹 《气象科学》2009,29(5):657-663
目前国内应用地面大气电场仪进行雷电预警一般使用阈值法,这一方法直接使用电场观测值的多重阈值来进行预警,在实际应用中容易出现误报和漏报的现象.本文通过对晴天大气电场和雷暴天气大气电场分析了大气电场时序差分的基本特征,并结合SAFIR3000闪电定位观测数据,对典型雷暴过程下的电场时序差分进行了深入分析.本文还选取了有雷暴发生和无雷暴发生的预警应用个例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电场时序差分的应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雷电预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