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4 毫秒
1.
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又是拉丁美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它在经济发展过程、社会背景、化等方面特点基本上代表了拉丁美洲的发展进程和社会现状,其环境、资源和工农业产品对拉丁美洲和世界都有重要影响。本节课由巴西自然概况、迅速发展的工农业及首都三部分组成。“热带雨林的危机”、“迅速发展的国民经济”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陆梅 《地理教学》2013,(9):31-33
正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二节,是继学习"日本""印度""俄罗斯""澳大利亚"和"美国"后,教材安排学习的第六个国家案例,其目的不仅是引导学生了解巴西及拉丁美洲突出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学习国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一、课标解读本节教材体现了以下几条课程标准要求(见表1)。  相似文献   

3.
一、首先让学生读“饱和状态与气温的关系图”和自学课文,弄清饱和空气、过饱和空气和水汽凝结三个概念的同时,也归纳了水汽凝结的三个条件,即水汽增加、上升冷却、凝结核,这三个条件是降水的必要条件。再引导学生进一步归纳将水汽增加与凝结核归纳为物质条件,上升冷却归纳为运动条件,从物质和运动两个方面分析降水的成因,这是本节知识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中“地形的变化”一节,主要阐述了地形是变化的和地形为什么变化这两个问题。着重阐明了有关地形演化的基本原理。本节内容中抽象而难于理解的知识较多。为较好地落实本节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5.
“农业概连”一节的教学存在一定难度。首先.本节内容理论性强.语言精炼.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不感兴趣。其次,率节无任何图象资料,对于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尚差的高一学生来讲.要顺利实现学习目标有一定难度。教学中,笔适当补充一定数量的景观图、投影片和录像资料.引用大量实例.启发学生分析讨论,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收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相似文献   

6.
徐毅 《地理教学》2001,(7):29-30
“地球的运动”一节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难点。尤其是“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一部分知识点多,难点多,而且都是重要内容,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基础。仅凭简单的设计、平直的讲述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我在设计本节课时,注重运用多媒体课件、学生模拟实验等形式,突出学生动眼、动手、动脑三大环节,课堂教学结构严密、紧凑、和谐、完美,并且善始善终,使知识的掌握得到了进一步深化,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认知及思维活动能力的发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对本节课的主要设计如下:  相似文献   

7.
张孝伟 《地理教学》2011,(11):41-42
最近在省教研室网站上看了一节视频课,教学内容是高中地理“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区位选择”,以下是本节课的两个教学片段。  相似文献   

8.
李淮涛 《地理教学》2011,(13):26-27
一、解读“课标”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关于本节课的要求是:“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多种多样,而本节讲述了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人教版教师用书则对“课标”进行了如下处理:  相似文献   

9.
【教材分析】七年级第四章为居民与聚落。包括三节,其中,"人口与人种"中的"世界人口的分布"为聚落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节内容共有三个大的知识点,即乡村与城市、聚落与环境、聚落的发展与保护。关于乡村和城市,主要讲述了聚落的概念,乡村与城市的差异两个问题;关于聚落与环境,课文主要讲述了聚落形成与发展的  相似文献   

10.
“世界的海陆概况”中的海陆面积的比倒、海陆分布的大势和“七大洲”,既是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又是学习世界地理所必须的准备知识。本节从海陆轮廓讲起,紧接着由陆地讲到七大洲的划分与分布.知识内容联系紧密、脉胳清晰。本节也考虑到与其他各章节的联系,如联系第一章安排了使用地球仪的训练,联系第二章安排了较多的读图练习。  相似文献   

11.
季萍萍 《地理教学》2011,(17):22-23,13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三节的内容,在第三章中,与前一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起,都是对天气知识的自然引申,与生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一、课型分析及教学过程:本节属于复习课,又是高中地理中较难的一节,学生在高一学习时就有很多困惑,心中不免有一些阴影,所以如何让学生带着极高的兴趣进人到课堂当中是直接影响复习效果的关键环节。为此,我经过认真的思考,首先在课的导入上引人了“妹大姐小”的事例:  相似文献   

13.
窦爱华 《地理教学》2010,(15):23-24
一、教材分析 “海陆的变迁”是第二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第一节静态分析海陆分布的基础上,动态分析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其重点应该放在两个学说上。编者的意图是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地球面貌的变化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相似文献   

14.
彭金凤 《地理教学》2004,(8):30-30,29
本节课是地理八年级上册(湘教版)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的第一课时,基本内容是介绍我国纵横交错的山脉和复杂多样的地形,丰富神奇的自然景观及中国山区的有利条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中国的地势特点,知道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及海拔;了解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及主要山脉分布概况,  相似文献   

15.
针对课内容份量重、知识点多的特点.我选择和设计了单刀直入提问式开讲。“同学们,你们登过黄山吗?你们游过三峡、看过桂林吗?”如果同学们回答说去过了,教师因势导入:“本节课我们大家一道,再从课本的字里行间去领略一下祖国名山秀水的魅力。”如果大部分同学回答说没去过,教师则可进一步导入说明:“本节课我们就可以一道去看看黄山、三峡和桂林。”随后放映有黄山、三峡和桂林特写镜头的录像带。  相似文献   

16.
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拉丁美洲资源富饶、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人教版义务教材第二册地理课本把巴西作为拉丁美洲的一个代表性国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在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17.
刘书奇 《地理教学》2004,(7):31-32,28
本节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来研究地球和地球仪,有关地球的这些特征,对于理解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发展、演化,以及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区域差异等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创造了条件。因此在学习自然地理、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之前,必须先学习地球知识。  相似文献   

18.
李静 《地理教学》1998,(6):23-24
“自然带”一节是在前面各章节比较系统地讲述每个地理要素的重要属性及在整个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对整个地理环境进行综合分析。本节容量大,理论性强,学生不容易记忆.理解。为此.在教学中,我注意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和多媒体计算机、直观教具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一、课程标准解读 本节教材内容涵盖了下列三条课程标准要求: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就是在刚上课的5至6分钟的时间内进行针对性检测。一是检测上节课的复习效果,二是考查本节课考点和主干内容。通过前测,诊断上节课存在问题,以便再强化再巩固,另一方面也为更好地掌握学情、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做准备。压力就是动力,任务驱使总比没有任务或者轻描淡写的布置任务效率高得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