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时显军 《内陆地震》2007,21(2):160-164
利用地震台站普遍使用的ADSL调制解调器、交换机(或路由器)等网络设备和局域网互联技术,结合台站观测工作需要,提出地震台站组建局域网的一些方案和见解,并对网络安装设置及网络功能作简要的介绍,以供台站组网参考之用。  相似文献   

2.
介绍一种测震台站智能隔离防雷系统的设计实现。其电源部分设计为步进电机控制双电瓶交换充电、放电,保证设备与交流市电完全隔离;信号传输部分设计为通过无线局域网(WLAN)将测震信号传输到网关,再通过有线网络进行数据传输。此设计的优点是使测震核心设备与市电和外线完全物理隔离以达到最好的防雷效果。同时制作先进的NEMS传感器用于检测空间电磁场的变化,根据相应算法判断当地是否发生雷电,在附近有雷电发生时可控制断开信号线、市电等达到保护相关仪器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袁顺 《内陆地震》2011,(4):373-378
要做到IP到台站有很多种方式可选,根据新疆测震台网各台站的现状列举了7类不同的数据传输方式,这些数据传输方式在新疆测震台网中均得到应用,也都达到IP到台站的目的.分别对这些数据传输链路的原理及优缺点进行阐述,并结合目前各台站具体情况作链路适用性的相关分析,希望能够对其他省局台网的台站通信链路设计、改造起到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前常规台站地震观测用钟的状况是:一方面新产品不断涌现、待销;另一方面却是台站用钟告急,急待更新换代。一些省局台站管理部门,花了不少钱,选购了一些新产品,试图解决这一问题。但由于产品性能、质量上的问题,台站用钟就成为一个日益突出、难以解决的老大难问题了。但对地震观测来说,时钟又恰恰是唯一直接涉及观测内在质量的至关重  相似文献   

5.
流动地震台站的数据传输主要指实现流动台站与省局台网中心间观测数据的传输,文章主要介绍VPN技术在浙江省流动地震台网数据传输过程中的主要相关配置及技术指标,并通过应用实例证明采用VPN技术进行流动地震台的组网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6.
简讯     
全省地震工作会议二月二十八日至三月六日在太原召开.各地、市地震局,专业台站、企业办台站、重点县与骨干测报点的主要负责同志和业务负责人,省局处、室、队的有关同志共七十八人出席了会议.会议主要议程是传达全国地震计划会议精神;总结全省一九八一年的地震工  相似文献   

7.
在国家地震局的领导下,全国地震基本台站的观测质量逐年提高。特别是近两年来,提高得更快、面也更广。作为技术牵头单位,对此颇有感受。以下谈几点个人体会。 1.领导重视,促进了观测质量的提高由于国家局对台站工作的重视,近两年来将台站工作作为检查、评审省局和技术牵头单位的重要内容之一,颁发了《监测预报成果申请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奖的暂行规定》。在国家财政紧缩的情况下,台站经费不仅没有压缩,相反,还略有增加。由于领导重视,方针明确,措施有力,局种监司的工作越来越深入细致,有力地促进与调动了各有关方面的积极性。在省局之间、台管部门之间、台站之间出现了你追我赶、学习先进、赶超先进的大好形势。  相似文献   

8.
介绍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CTBT)国际监测系统(IMS)水声监测网络的组成、类型、分布及其监测能力,从台站的地理位置选择、勘址条件及台站构成、性能指标等方面,详细阐述H-相和T-相水声台站的建设和发展,并分析新一代水听器台站的设计理念及研发测试进展,以期为相关技术研究和我国水声台站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了贯彻党的十二大精神,落实国家地震局召开的全国地震局长会议和全国地震工作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总结一九八二年的工作,安排今年的计划,用改革创新的精神,迅速开创我省地震工作的新局面,省局于四月十六日至廿二日在太原召开了全省地震工作会议.全省各地市地震局、部分县地震局、专业台站和企业办台站以及省局机关处、室、队的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0.
针对数字测震台站地震观测资料时效性、真实性和准确性的特殊需求,确保山西省测震台站通信传输信道畅通,提出了利用3G网络实现以SDH光纤传输为主、无线3G为辅的双链路备份传输方案。重点介绍该传输方案的原理和实施方法,进行3G路由器并网接入及省台网中心LNS服务器增加PPTP服务的设计与实验。结果表明,基于3G无线VPDN网络可以实现省内SDH专线通信传输信道备份。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辽宁数字地震台网控制区内近11年的地震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应用最小二乘法求回归方程等一系列相关公式进行计算,最终依据辽宁地区近震走时与震中距之间关系,归纳成表。为编制辽宁地区近震走时表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  相似文献   

12.
首都圈数字地震遥测台网的技术构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介绍了首都圈数字地震遥测台网初步设计中的主要技术思路和确定技术参数的基本设想。该台网在区域数字地震台网中首次全面采用卫星通信收集和广播数据,首次在遥测台台网中列入地震烈度速报。它将成为我国身心健康为止最大、台站数最多、应用最先进的区域地震遥测台网。  相似文献   

13.
地震对区域建筑的破坏力对震后应急决策有着重要意义.为满足地震应急管理部门及时了解地震破坏力的迫切需求,充分利用现有强震动台网的记录数据,清华大学等13家单位共同编制了T/SSC 1—2021《基于强震动记录的地震破坏力评估》标准.标准是在国内外100余次基于强震动的地震破坏力评估的成功经验上制定的.标准基于强震动记录和...  相似文献   

14.
从辽宁省地震局信息网络建设的实际需求出发,采用层次化设计方法,将通讯线路分为三层:即区域中心、汇聚层和台站。各层之间采用2MSDH传输电路实现层间连接,通过路由器的配置来保证数据流的畅通,实现了全网互联互通。本文介绍了辽宁地震信息网络通讯线路的设计与实施过程。  相似文献   

15.
依据地震行业业务系统的数据处理和存储需求,提出了数据模型和数据平台建设思路。结合地震行业网中数据平台的建设,在国家中心、区域中心和台站节点分别采用了相应的数据库平台和数据存储平台技术,设计了各类节点的数据备份策略,实现了满足海量数据流高效运行的大型数据平台。  相似文献   

16.
海城地震地区地壳三维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荣安  徐平 《地震地质》1997,19(1):10-13
用一种新的地震波速图象研究方法和计算程序,处理了辽宁省地震台网观测资料,反演得到海城地震地区及其周围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再次证实海城震区东西两侧的地壳结构有明显差异,海城地震的震源位于一个北西走向的低速体上方  相似文献   

17.
基于网络的数字地震台网数据处理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阳  王洪体 《地震》2006,26(3):85-92
基于网络的数字地震台网数据处理系统(EDSP_NET)是根据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在宽频带数据处理、 数据共享方面的需求开发的。 EDSP_NET运行于Windows平台, 用于汇集、 处理来自数字地震台站的波形数据, 实现台网中心间的数据共享, 监视台站和台网中心处理系统的运行状态。 详细介绍了系统结构和功能, 并简要介绍了系统的三个应用模式。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paper,the shear wave splitting features of the Longtan reservoir area are studied by adopting the traditional cross-correlation coefficient method and polarization analysis,using the data recorded by the seismic network founded by a project under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illar Program from April 2009 to April 2010.We found that most of polarization directions at seismic station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direction of the overall regional stress field,but local structures and faults may con...  相似文献   

19.
辽宁地区地震目录最小完整性震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目录完整性震级MC是地震学中最为基础的研究工作之一,对完整性震级的科学评估,是进行地震活动性及其他统计相关研究的基础,同时MC也表征了台网监测能力的强弱。以1970年以来辽宁地震台网记录的目录为研究对象,利用"震级—序号"、"最大曲率"、"90%拟合度"等方法对辽宁地区不同时段的最小完整性震级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1975年之后,随着辽宁测震台网的加密,MC逐步降低;在1989—2007年,辽宁地区一直处于MC1.5的较低的时段;2008年的台网改造对MC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达到了ML2.0,但在2012年已恢复。表明1989年之后,辽宁地区的测震资料较为完善。  相似文献   

20.
天津市地震局滨海地震台测震、地球物理等观测手段众多,数据处理量大,处理软件繁多。为此,利用PHP开发网页化的综合管理系统,将工作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将台站工作展示、地震观测工作辅助、工作提示等功能整合在系统中,从而减少数据处理错误,提高数据观测质量及工作效率。该平台具有扩展性,可随时添加新的功能模块,适应未来工作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