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在济阳坳陷砂砾岩体油气勘探中,砂体复杂分布和油水差异聚集等问题引发了对现有近岸水下扇沉积充填样式的思考、探索和补充。为完善断陷湖盆陡坡带砂砾岩体发育模式提供实验素材和地质实例,在系统梳理前人研究硕果的基础上,通过开展水槽沉积模拟实验、解析沉积充填过程,并结合油气勘探实践论证。可将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分为扇根、扇中、扇间和扇端4种沉积亚相,并包括9种沉积微相;较之以往,补充建立了扇中坡积朵叶体微相和扇间侧向迁移朵叶体微相,前者多超覆在早期扇主体斜坡之上,纵向呈独特的前积式反旋回并表现为“底凹上凸”的外部形态,后者则以发育正粒序中—细砂岩为主,沉积充填特征显著;二者均与半深湖—深湖泥岩、扇端和扇间泥岩紧密接触,利于形成岩性圈闭;济阳坳陷陡坡带以坡积朵叶体和侧向迁移朵叶为勘探目标的多口井接连获得高产、稳产工业油气流,在勘探实践中验证了近岸水下扇扇体沉积新认识,拓宽了断陷湖盆砂砾岩体的勘探新空间。科学发展的动力之一来源于理论与实验的矛盾,油气地质学更是着重表现出“问题由实践中来,认识到实践中去”的特点,基于水槽模拟实验的沉积充填模式探讨是促进沉积学繁荣发展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歧口凹陷中部古近系沙三一亚段是重要的含油层段,其内部发育水下扇沉积体系。本文通过岩心、测井、地震资料及室内分析测试等手段,对研究区水下扇沉积体系进行了精细解剖。研究发现其内部可识别出扇面水道、非限制性朵叶体和开阔湖泊三种成因相组合,其中扇面水道由主干扇面水道和分支扇面水道两种成因相构成,非限制性朵叶体由近端朵叶体和远端朵叶体两种成因相构成。主干扇面水道切割近端朵叶体,将沉积物向盆地内部输送,在坡折带其所携带的沉积物可能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再次分配,形成新的扇面水道和非限制性朵叶体;分支扇面水道多发育于远端朵叶体上部,被开阔湖泊泥岩所包围。在区域背景及生物相资料分析基础上,指出沙三一亚段歧口凹陷中部处于断陷盆地的裂陷幕,在构造坡折带或陡坡带,由于断层活动等因素影响,在半深湖-深湖背景下形成水下扇沉积体系。歧口凹陷沙三一亚段水下扇沉积体系的研究对于该区有利储集体预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陡坡带砂体成因类型及其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构造沉积学与层序地层学理论为基础,对涠西南凹陷陡坡带铲式、坡坪和断阶三种构造样式背景下砂体成因类型及其演化进行了分析,认为三种不同构造样式控制着不同时期、不同类型及不同规模的砂体沉积:1西段铲式-坡坪式断裂结构区:早期近岸水下扇,晚期扇三角洲-滨浅湖-冲积平原砂体组合;2中段断阶式断裂结构区:早期近岸水下扇,晚期滨浅湖-扇三角洲砂体组合;3东段铲式断裂结构区:早期近岸水下扇,晚期冲积平原-滨浅湖砂体组合。陡坡带沉积体系演化研究表明,不同体系域类型对砂体形成及分布亦有控制作用,低位体系域发育小规模河道砂体和低位扇体;高位体系域在物源丰富区域一般发育大型前积扇三角洲,是未来隐蔽油气藏勘探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4.
洪浩尔舒特凹陷下白垩统近岸水下扇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岩芯、录井、测井及地震等资料的综合分析, 明确了洪浩尔舒特凹陷陡坡带下白垩统近岸水下扇的沉积序列、展布特征、演化规律及扇体发育的控制因素。本区近岸水下扇可被划分为内扇、中扇及外扇三个亚相, 主要发育具块状层理、递变层理的碎屑支撑中、细砾岩, 具鲍马序列的浊积岩以及具滑塌构造的滑塌岩, 另可见到震积岩。扇体自早白垩世阿尔善组沉积晚期开始发育, 至腾一段时期规模达到最大且向北东迁移3.5 km左右;腾二段时期构造活动减弱, 湖盆开始萎缩, 扇体规模随之缩小, 且至腾二段末期扇体逐渐向扇三角洲沉积过渡。近岸水下扇的沉积特征及其分布演化规律主要受控于该区多期强烈的构造活动和潮湿炎热的古气候因素。陡坡带发育的板式边界断层, 断面陡峭平直、活动剧烈, 为近岸水下扇的发育提供了有利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5.
深水沉积砂岩储层是近年来全球油气勘探重点领域之一,对于深水沉积模式认识、沉积类型划分、储层分布规律及宏观演化规律能否实现系统深入的认知也成为制约全球油气勘探获得更多突破的关键问题之一。以典型深水沉积广泛发育的西非被动大陆边缘尼日尔三角洲盆地和刚果扇盆地为研究区,以地震资料为主,钻井资料为辅,开展针对性的深水沉积体系层序界面识别,明确研究区层序及体系域划分方案,建立深水沉积层序地层格架;综合2个研究区的深水沉积特征,探索建立了一套西非地区的深水沉积类型的划分方案,将其划分为陆坡峡谷、块体流、水道体、朵叶体、半深海泥5种亚相;将块体流细化为滑移体和滑塌碎屑流2种微相,将水道体进一步划分为高侵蚀充填型水道、低侵蚀过路加积型水道、过路高弯度水道、废弃水道、堤岸-漫溢5种微相,将朵叶体细分为末端朵叶和决口扇朵叶2种微相;同时系统总结解剖了各微相的岩性组合、地震反射及平面发育特征;深入分析了研究区深水沉积体系的宏观演化特征及展布规律,认识到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深水沉积体系中水道体和朵叶体均有发育,自下向上,随着相对海平面先下降再上升的过程,早期主要发育朵叶体沉积,晚期则转变为以发育大型浊积水道为主。刚果扇盆地深水沉积则主要为水道体沉积,朵叶体较少发育,早期水道规模小,中期开始发育多支复合水道并呈退积趋势,水道发育程度逐渐降低,至晚期水道能量及侵蚀能力复又转强,甚至形成较大的陆坡峡谷及多支水道体。  相似文献   

6.
路智勇 《古地理学报》2008,10(3):277-285
近年来,构造对沉积的控制作用研究成为当前国际地质和油气勘探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但构造对储集层质量影响的研究相对较缺乏。在对车镇凹陷构造、沉积、储集层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不同构造样式中沉积充填和储集层发育特征。构造样式对沉积充填类型及特征具有重要影响,其中板式构造样式区仅发育近岸水下扇及少量滑塌浊积扇;铲式构造样式区除在边界断裂根部附近发育近岸水下扇外,其前端湖底扇常较发育;断阶式和坡坪式构造样式区受次级断裂控制,陆上与水下沉积常常共生,沉积类型多样,从冲积扇、扇三角洲到近岸水下扇、湖底扇均可发育。构造样式通过影响砂砾岩体的垂向叠置方式、规模和沉积类型及砂体结构,最终影响了其储集层质量。综合研究认为,断阶式和坡坪式构造样式区沉积类型丰富,为有利储集层最发育区;铲式构造样式区湖底扇发育,砂砾岩单层薄,为次级有利区;而板式构造样式区砂砾岩展布窄、单层厚度大,储集层质量最差。该认识为中低勘探程度的含油气断陷盆地中优质储集层发育带的预测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7.
黄骅坳陷北大港构造带沙河街组沉积体系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陆相湖盆沉积特征,以T A Cross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在大量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研究的基础上,定量研究了黄骅坳陷北大港构造带沙河街组沉积体系和沉积物源特征,确定了沙河街组沉积时期总体发育近岸水下扇、滩坝、深水重力流水道、扇三角洲前缘和滑塌浊积扇等主要沉积相类型。中期基准面旋回A-D层序沉积时期发育近岸水下扇和扇三角洲前缘—前扇三角洲—滑塌浊积扇沉积体系;中期基准面旋回E-F层序沉积期间发育有利于油气储集的近岸水下扇和滩坝砂体;中期基准面旋回G层序沉积时期主要发育重力流主水道—重力流水道侧缘以及近岸水下扇沉积砂体;中期基准面旋回H层序沉积时期主要发育重力流主水道—重力流水道侧缘沉积体系。最后,预测了有利岩性圈闭发育的沉积相带和地区。  相似文献   

8.
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综合地震、测井、岩芯以及古生物等资料,对贝尔凹陷下白垩统层序格架下砂体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在三级层序格架下,不同沉积期沉积体系的空间展布和配置关系有明显差异,SQA层序为初始裂陷型层序,主要发育冲积扇、近岸水下扇等粗碎屑沉积体系;SQB~SQC层序为伸展裂陷型层序,发育近岸水下扇、湖底扇、扇三角洲和半深湖相等沉积体系;SQD~SQF层序为裂陷收敛型层序,发育三角洲、滨浅湖和半深湖以及河流、沼泽相等沉积体系。低位域砂体为岩性圈闭的形成提供有利条件,其时空展布主要受幕式构造运动及其产生的构造坡折带的类型和样式控制。在垂向上,构造坡折带类型控制不同类型低位域砂体的形成和分布,其中断崖型坡折带形成近岸水下扇,断阶型坡折带形成浊积扇以及断坡型坡折带形成扇三角洲砂体;在平面上,构造坡折带平面样式控制低位域砂体的空间展布特征,尤其是砂体的形态及规模受断层调节带控制。受同沉积断层组合样式的控制,平面上主要形成断弯型、断接型、断沟型以及交叉型等4种基本砂体分布类型以及断弯-交叉型、断弯-对接型、断弯-断沟型、对接-交叉型、对接-断沟型和交叉-断沟型等6种复合砂体分布类型。低位域砂体在洼槽区相互叠置、连片分布,为各类岩性-地层圈闭的形成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地质、地震和测井等资料对陆西凹陷上侏罗统沉积体系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该区上侏罗统发育了近岸水下扇、三角洲和以凹陷中古隆起为沉积背景的高垒斜坡扇等3种沉积体系,其中近岸水下扇为上侏罗统分布最普遍的沉积类型,构成本区主要储层,高垒斜坡扇是与水下古隆起有关的由滑塌作用形成的重力流沉积体,构成本区极富特色的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10.
黄薇  吴海波  李军辉  刘赫 《沉积学报》2016,34(1):120-128
本文充分利用岩芯、测井、地震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海-塔盆地中部断陷带4个主力凹陷的南屯组砂体类型及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南屯组主要发育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辫状河三角洲和湖底扇等4种典型类型砂体,并从沉积背景、发育部位、沉积特征、搬运机制以及地震反射特征等5个方面,分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详细阐述了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辫状河三角洲和湖底扇的识别标志;其中扇三角洲主要分布在乌尔逊凹陷和贝尔凹陷的陡坡带,近岸水下扇主要分布在南贝尔凹陷和塔南凹陷的陡坡带,而辫状河三角洲主要分布乌尔逊凹陷、贝尔凹陷和南贝尔凹陷的缓坡带。从盆地边部向盆地中心方向,沉积相由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逐渐过渡为半深湖-深湖相沉积,局部半深湖-深湖相中发育湖底扇沉积体系,整体具有“南北分块、东西分带”的沉积格局。综合研究表明,扇三角洲前缘、近岸水下扇中扇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是油气富集的有利沉积相带,而洼槽边缘的湖底扇砂体为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11.
利用延时相机以及3D激光扫描仪等设备,通过水槽实验获得了74组扇面地貌数据,并采用定量化的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了精细的沉积学分析,明确了干旱条件下冲积扇的沉积演化过程及其控制的沉积构型。研究表明: (1)干旱条件下冲积扇沉积演化过程中水动力、水流样式、扇体增生规律等均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根据这些差异将整个模拟实验分为早期、中期、晚期3个阶段。(2)实验早期,扇体水动力较强,主控沉积作用为片流沉积,根据片流沉积的分布范围,可将其分为整体片流沉积和局部片流沉积。(3)实验中期,扇体中远端水动力及扇面扩大速率均有所减小,主控沉积作用为非限定性水道,主要沉积体为朵体沉积,非限定性水道主要分布在近源端,而朵体主要分布在水道末端的开阔地带。(4)实验晚期,受巨大的扇体影响,水动力进一步减小,主控沉积作用为限定性水道沉积。(5)通过实验研究,建立了具有明显3层结构的干旱条件下冲积扇沉积构型模式,其中底层是片流朵体复合体、中层为非限制性水道与末端朵体复合体、顶层是水道和小型末端朵体复合体。  相似文献   

12.
Using time-lapse cameras and a 3D laser scanner,74 groups of geomorphic data of alluvial fans were obtained through flume experiments. Then a detailed sedimentary analysis based on these data was performed by using a quantitative software to reveal the sedimentary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arid alluvial fan and its depositional architectur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hydrodynamics,water flow patterns and growth pattern during the evolution of arid alluvial fans. Based on these differences,the experiment i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including an early,middle,and late stage. In the early stage,the fan surface hydrodynamics was relatively strong,and the sheet flow dominated the deposition. According to the distribution of sheet flow deposits,it can be divided into wide-spread sheet flow deposition and local sheet flow deposition. In the middle period of the experiment,the hydrodynamic strength and expansion rate at the middle-distal part of the fan body reduced. The non-confined channel which is close to the source dominated the deposition,and terminal lobe was mainly deposited on the edge of the river channel. In the late stage of the experiment,the hydrodynamic further reduced causing by the large fan surface and confined channels were the main deposits. Through the flume experiment,an arid alluvial fan depositional architecture model with a three-layer structure has been established. The bottom layer is of a sheet flow lobe complex,the middle layer is characterized by unconfined channels and terminal lobes,and the top layer is constituted by stacked confined channels and small terminal lobes.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博格达山东北缘西大龙口剖面与水西沟剖面上二叠统进行详细观察和精细测量,详细分析了地层特征与沉积相特征,建立了沉积演化模式。结果表明:博格达山东北缘上二叠统自下而上发育泉子街组、梧桐沟组与锅底坑组;泉子街组沉积期,西大龙口剖面与水西沟剖面分别发育冲积扇、曲流河,冲积扇砂砾岩体内有大量的砂岩砾石与油页岩砾石,为博格达山周缘地区中二叠统红雁池组与芦草沟组被剥蚀后在山前沉积的产物;梧桐沟组沉积期,博格达山隆升为物源区,西大龙口剖面与水西沟剖面分别发育辫状河、曲流河,辫状河砂砾岩体内火山岩砾石较多;锅底坑组沉积期,西大龙口剖面与水西沟剖面主要发育曲流河泛滥平原,以紫红色粉砂质泥岩、泥岩为主。  相似文献   

14.
在充分利用岩芯、录井、测井等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总结辽河西部凹陷欢喜岭地区沙河街组的沉积相类型,首次提出运用相对单因素综合作图法来绘制各沉积时期的沉积相平面图,综合探讨了沙河街组的沉积特征及空间沉积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欢喜岭地区沙河街组主要发育扇三角洲相、湖底扇相、滨浅湖相和半深湖—深湖相4种沉积相类型;扇三角洲砂体为欢喜岭地区主要的储集砂体,在沙河街组沉积时期持续发育,主要发育于盆地缓坡部位;湖底扇主要发育在SQ3和SQ4沉积时期,主要分布在广阔的半深湖—深湖环境内;相对单因素综合作图法可以弥补传统的沉积相作图方法精度低的不足;沙河街组的沉积相垂向演化的旋回性明显,自下而上分为两个水进旋回,分别为SQ2~SQ5沉积时期和SQ6、SQ7沉积时期;每个水进旋回初期,盆地构造活动相对较弱,水体较浅,扇三角洲沉积广泛发育,湖底扇沉积规模较小;每个水进旋回中后期,盆地构造活动强度大,湖盆水体加深,扇三角洲规模减小,而湖底扇沉积规模明显扩大,形成非常有利的储集砂体,在研究区广泛发育,是研究区深层勘探的有利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深水扇储层的沉积特征是油气勘探开发中的一个热点问题。通过分析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荔湾3-1地区珠江组深水扇的沉积特征,明确了研究区具备深水扇形成的有利条件,受白云凹陷总体构造沉积背景影响,形成了富砂型的深水扇。本区深水扇是多种流体动力学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碎屑流、浊流及底流相互作用与复合,形成了平面上具水道复合朵体的分布特征。在建立深水扇沉积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水道加朵体型深水扇沉积微相划分方案,研究区储层以重力流水道、天然堤及滑塌朵体为主;而水道逐渐由相对近源的宽浅下切型变为远离物源的窄深型,其深度与天然堤宽度呈正比。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对冲积扇复杂沉积机制与沉积过程的研究受到关注,取得了较大进展。从冲积扇的分类及其沉积特点、冲积扇沉积储层构型表征方法及冲积扇沉积机制等方面对冲积扇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综述。之后,针对碎屑流与辫状河共同控制下冲积扇水道演化机制不明的情况,利用水槽沉积模拟对冲积扇过程进行了沉积实验模拟。研究表明,冲积扇具有多种分类方案,反映了冲积扇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冲积扇表征技术主要有现代沉积、野外露头、地下密井网解剖和水槽沉积实验模拟等方法;控制冲积扇发育的异旋回因素主要有:构造差异活动、同生断层的组合样式及物源气候的变化等;自旋回因素控制下冲积扇存在多种沉积机制,其决定了冲积扇内部构型单元的分布。通过水槽沉积模拟实验研究发现,对碎屑流与辫状河共同控制下冲积扇沉积过程具有如下特点:①在扇体初始雏形形成后,水携沉积物具有向扇面低势部位堆积的趋势;②扇面辫状水道存在两种重要的迁移方式,单一主水道迁移和分叉式次水道迁移方式。单一主水道的迁移是导致扇体辐向前积增大的主要原因,而分叉式次水道迁移方式是扇体展宽的重要机制;③在构造条件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多期扇体具有明显向源退积的特征。在前述研究基础上,探讨了下一步冲积扇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中生界沉积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黄海盆地是我国近海勘探及研究程度均较低的中新生代叠合断陷盆地, 而东部坳陷是其内最具油气勘探前景的二级构造单元。通过岩芯观察与测井相分析, 结合三维地震资料, 认为东部坳陷中生界主要发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与湖泊沉积。受构造演化阶段的制约, 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沉积演化特征。其中中侏罗世处于湖盆的初期断陷期, 半深湖-深湖亚相发育, 仅在坳陷边缘见少量小规模的扇三角洲沉积。晚侏罗世处于断陷扩展期, 整体为一个完整的湖进-湖退旋回, 早期北部缓坡发育三角洲沉积, 南部及东部陡坡见扇三角洲沉积, 中后期则由于湖平面上升, 发育暗色泥岩为主的湖泊沉积, 晚期北部缓坡见小规模三角洲前缘沉积。早白垩世处于断陷萎缩期, 垂向发育2个正旋回沉积序列, 其中旋回下部以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相为主, 向上渐变为滨浅湖沉积。  相似文献   

18.
浙江中西部永康盆地及金衢盆地白垩系冲积扇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浙江众多中小型白垩纪盆地中,分布着河湖相红色沉积岩夹火山岩的白垩系上部地层。作者对位于浙江省金华地区永康市和义乌市境内的2条剖面进行了研究,即金衢盆地早白垩世晚期至晚白垩世早期的铜山岩中戴组剖面和永康盆地早白垩世晚期的方岩景区方岩组剖面,认为其主要为冲积扇沉积,具有多套沉积旋回的陆相碎屑岩准层序组,沉积特征表现为:下部紫红色块状砾岩、砂砾岩,夹泥质粉砂岩,局部有紫红色凝灰岩及深灰色玄武岩;上部棕褐色钙质粉砂岩与泥质粉砂岩组成不等厚互层,产恐龙化石Chilantaisaurus zhejiangensis;具有大型交错层理等沉积构造。其中扇根亚相的砂砾岩为槽流沉积和辫流水道沉积,扇中亚相的片状或席状砂岩为漫流沉积,漫流成因的片状或席状砂岩可能成为良好的油气储集体。此研究成果对中国南方小盆地白垩系扇根—扇中碎屑岩的沉积特征及其成因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克拉玛依油田七中东区克下组沉积微相及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区域地质背景、岩心相、测井相分析,并结合分析化验等资料,认为克拉玛依油田七中、东区克下组沉积相为山麓-洪积相.将本区划分为扇根内带、扇根外带、扇中和扇缘4个亚相.从下到上,克下组沉积相平面分布从以扇根砂砾岩为主,演化为以扇中砂砾岩与泥岩互层为主,最终转变为扇缘泥岩夹少量砂砾岩.划分了槽流砾石体、片流砂砾体、漫洪砂体、漫洪细粒沉积、辫流水道、径流水道、漫流砂体和漫流细粒共8个沉积微相,描述了各微相岩石学特征、结构特征、构造特征和电性特征,指出沉积相平面展布及垂向演化特征,建立了研究区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