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利用时间分布指数、动态度、变异系数、地理集中指数、Pearson系数等方法分析了珠三角城市群2010—2017年入境游客时空演变和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珠三角城市群的入境游客数量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到访率保持平稳,且年际集中指数平均值为1.8,分布比较均匀;2)珠三角城市群入境游客地理集中指数相对较高,空间分布呈现广州-深圳的"双核"结构,后期"东强西弱"格局有加强的趋势;3)旅游服务及接待设施是主要影响因子,其次是经济发展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交通距离、旅游资源禀赋.  相似文献   

2.
利用应用程序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获取青岛市2004—2019年游客上传的8132张地理照片及其元数据,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空间分析法探究游客时空行为特征,获取游客对时间以及目的地的偏好,并对照片标签深入挖掘,筛选出关键词,采用词频统计方法将游客偏好可视化.研究发现:青岛市入境旅游流分布范围高度集中,呈现"南密北疏"的总体格局,具有明显的边缘化特征;游客偏好夏季以及具有城市特色的旅游区,呈现明显的季节和目的地趋向,充分说明照片空间分布与旅游资源吸引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选取安徽省2001年、2004年、2007年、2011年和2014年A级旅游景区为研究样本,系统分析全省近13年来A级旅游景区演变特征;运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和热点分析,探讨其空间分布类型、集中程度和均衡程度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1年以来安徽省A级景区总量逐年上升,其中3A级和4A级旅游景区增加数量最多;A级旅游景区主要集中在皖中和皖南地区,整体上呈现"少—多—多"的格局;2007年以后,景区等级结构逐步形成以4A、3A、2A中间等级旅游景区为主,两端高级和初级旅游景区较少的纺锤型结构,趋于相对稳定、合理;全省A级景区空间分布类型从随机分布趋于聚集分布,同时地理集中指数表明各个时期在各地市分布愈加集中,基尼系数表明在三大地理区域中分布愈加集中不均衡,全省A级景区在2004—2014年十年间逐渐由景点分散和热点区域集聚不明显演变为以黄山市和合肥市为核心的多极热点区域。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2015—2019年冬季黄河流域中游地区(山西段和陕西段)6种大气污染物的浓度数据,研究了黄河流域中游冬季大气污染物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15—2019年黄河流域中游地区,PM10和CO浓度持续降低,O3浓度持续升高,PM2.5、SO2及NO2平均浓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规律。2019年主要污染物NO2、CO、PM2.5、PM10及SO2浓度均最低;2019年冬季O3平均浓度达到最高(54μg/m3)。研究地区下游的PM2.5浓度高于上游,且沿黄河由北向南其浓度逐渐增加,黄河东侧山西段的PM2.5浓度高于西侧陕西段。研究区域PM10污染浓度由2015—2016年的黄河东侧高西侧低转变为2017—2019年上游低下游高的分布特征。SO2浓度呈黄河东岸比西岸高的分布。NO2高值区域从2015—2017年黄河西侧下游地区变为2018—2019年中上游地区;CO平均浓度高值区域位于黄河东侧下游地区;O3浓度空间分布特征不明显,但近5年浓度大幅增加,需要加强对臭氧的防控。  相似文献   

5.
旅游数字足迹数据源的出现,使学者对旅游流时空特征分析更细致且准确性更高。本文以“去哪儿网”的网络游记作为数据源,聚焦于游客赴内蒙古的旅游流时空特征及网络特征,并运用统计分析、空间分析以及社会网络分析法进行时空以及网络结构分析。以研究结果表明:(1)赴内蒙古旅游的客流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且游客停留时间较短。(2)旅游流节点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如呼伦贝尔大草原等核心节点集聚性表现明显。(3)各节点在旅游流网络中表现出的内部关联性整体较差。(4)旅游流网络中,以呼伦贝尔大草原、满洲里套娃景区、满洲里国门景区等核心节点之间的关联性较高,具有显著的高集聚性和高辐射力,对周边的劣势景点造成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入境旅游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与客源地和目的地之间相互联系有关。基于2014-2017年江苏省入境旅游14个主要客源地每月游客量数据,根据极差标准化以及季节强度指数等方法分析江苏省入境旅游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通过研究可知,港澳台地区的入境游客量呈缓慢上升,基本持平而后快速增长趋势;国外入境游客的变化呈快速上升,下降后又缓慢上升趋势。港澳台的入境旅游季节强度指数值小于外国人入境的指数。港澳台地区入境游客在一年内的时间分布相比较国外游客来说更加均匀,淡季与旺季游客量差异不显著。各个国家及地区指数差异较大,且类型不同。在影响因素上,客源国经济发展状况是十分重要的,而与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兼容性同样也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可针对性地提出两点解决途径促进江苏省入境旅游业的发展:一是与客源地建立友好关系等;二是打造以特色文化为中心的旅游资源等。  相似文献   

7.
以成都市为研究区,采用Python爬虫工具,试图识别成都市夜经济的时空分布规律与特征,为优化成都市的夜经济发展提出参考.研究表明成都市的夜经济在空间上总体呈现出"中心聚集,连片扩展,多点分布"的四级空间格局,不同级别的热点区域的夜经济场所类型不同,在时间上呈现出周末活跃度最高,工作日活跃度低的总体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比研究成都市本地居民和游客的夜间消费的时空差异.研究发现本地居民参与夜经济的区域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二环以内区域,且活跃时间较短,主要集中在18时至次日2时.外地游客参与夜经济的区域较为分散,主要分布在学校、景区、交通站点区域,且活跃时间略晚于本地居民.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了成都市夜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使用MODIS地表温度夏季影像,通过均值-标准差法和空间叠加分析,研究了扬子江城市群2000—2017年城市热岛时空变化与演变规律特征.结果表明:扬子江城市群热岛效应逐年增强,且强热岛主要体现在长江以南的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南京市4个城市;城市群中各个城市的城市热岛都呈现由主城区向周围扩展的特征,其中,南京市呈现"条带状"分布扩展,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呈"摊饼状"扩展,其他城市呈"点状"扩展;2000—2009年扬子江城市群的热岛效应增强比2009—2017年的明显,两个时间段内不同地表温度区像元转化具有相同规律,即无论地表温度升高或降低,变化主要集中在该温度区附近的两个温度区.其中,由较低温度区转化为较高温度区的像元主要分布在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3个城市,其中苏州市贡献最多.  相似文献   

9.
利用2015年Google Earth遥感数据,提取并分析了黄河上游干流地区的滑坡灾害分布情况;采用Ward系统聚类分析法,对坡顶、坡脚、岩性、长度、宽度、厚度、面积、方量、坡度、坡向、年均降雨量、日最大降雨量、原始斜坡坡高和原始斜坡坡度展开研究,并通过数据挖掘,得到了隐含的、潜在的滑坡特征信息;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地分析了黄河上游地区滑坡灾害的特征和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的空间展布形态主要包括半圆状、舌状、长弧状、矩形状、三角状、葫芦状和梯形状7种;(2)从空间分布特征上共发现各类滑坡162处,主要集中分布在群科—尖扎盆地;(3)研究区滑坡外在特征和隐含的内在特征十分丰富,经过分析和定义得出偏重环境特征、角度特征、方向特征、单一形状特征和综合形状特征5类特征。  相似文献   

10.
大数据背景下,网络上产生了大量带有游客时空信息的"数字足迹".本文以北京市为例,利用游记数据探究北京市旅游流的时空及网络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2月、7至9月为北京市的客流高峰期;(2)北京市旅游流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等级分异特征且密度分布不均衡,总体呈"小聚集、大分散"的特征;(3)北京市旅游流网络中,平均每个节点...  相似文献   

11.
随着区域城市化与城市区域化的发展,城市群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最引人注目的地区,研究城市群联动空间增长动态也成为了当前研究热点。在城市扩张的研究中,传统以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on,CA)为代表的城市扩张模拟方法主要针对单一的城市展开,缺乏对城市群空间交互作用和联动增长效应的建模,难以真实反映城市群的空间扩张过程。通过引入城市流模型来量化城市之间的空间交互作用,并将其作为转换规则嵌入CA模型,构建了一种顾及空间交互作用的城市群联合空间增长扩张过程分析模型,并以武汉都市区为例,模拟了武汉都市区(1个主城区+6个远郊区)的城市扩张过程。与传统的Logistic回归CA模型对比,结果表明,模型模拟精度更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发展,尤其是城市群联动增长扩张的特征和规律。  相似文献   

12.
治安问题防治是保障城市社会安全与稳定的重要环节。本文以兰州市主城区2014年警情数据为数据来源,选择发案率高且具有代表性的盗窃、两抢(抢劫类和抢夺类)、扒窃及诈骗4类案件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面模式和空间点模式的GIS分析方法,分析了兰州市公共安全空间结构。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内,案发率呈季节性变化,夏秋季节案发率比较稳定,而冬春季节案发率变化幅度较大。2)4类案件总体在街道上表现为空间聚集分布。从区际尺度来看,城关区治安形势最为严峻;从街道尺度来看,张掖路、火车站等是案发"热点"区域;从案发点分布来看,西关十字、火车站等地属于犯罪"热点"。针对上述情况,宜加强热点附近的警力部署,加大巡逻力度,保障城市公共安全。  相似文献   

13.
传染病的时空分布特征一直以来都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GIS)为研究疾病传播的时空信息规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本文基于GIS的空间自相关分析、热点聚集分析等方法研究2021年初河北省石家庄市新冠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确诊感染人数情况及疫情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发现,此疫情总持续时间44 d,总病例数869例;在区县尺度此次疫情确诊病例不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而小区/村级尺度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征Moran′s I指数为0.35(p=0.0001,z=10.5);热点分析结果发现在区县尺度只存在于藁城区热点区域,小区/村级尺度的热点主要集中在藁城区小果庄村及其周边村庄。由此可见,有效的应急防控措施使本次疫情并未出现大规模扩散。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上海市2006—2009年的盗窃案件数据,基于ArcGIS及Excel软件,运用描述性统计、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分析了上海市盗窃案件的空间分布、时间分布,以及时空分布规律。研究表明:空间上,上海市盗窃案件密度在中心城区最高,向周边区域衰减,并在远郊某些地区出现孤立热点;时间上,以时、日、月为尺度的盗窃案件分布表现出各自的周期规律;2006—2009年,盗窃案件数持续上升的区域主要是在郊区,持续下降的区域主要是在市区。研究成果能为犯罪预防以及案件侦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碳排放时空分布监测与评估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面向长株潭城市群碳排放的时空分布和差异分析,本文基于NPP-VIIRS夜间灯光影像和不透水面数据,结合县级碳排放数据,构建长株潭城市群碳排放估算模型,并定量分析了长株潭城市群碳排放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不透水面、夜间灯光均值和总值数据能够反映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碳排放水平;②2013—2017年长株潭城市群碳排放具有聚集性,主要分布在长株潭城市群北部的中间区域,碳排放区域逐年扩大但强度减弱;③2013—2017年长株潭城市群碳排放变化趋势为中心区域呈现负增长,城市扩张的边缘区域承接了部分碳排放量。本文融合多源遥感数据对2013—2017年长株潭城市群县级碳排放进行估算与监测分析,揭示了长株潭城市群碳排放时空分布变化规律,可为该区域碳减排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6.
针对城市犯罪分布环境的研究问题,本文基于兰州市的犯罪统计数据,结合POI大数据,使用空间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方法提取了兰州市3种类型犯罪的热点区,并进一步使用POI数据探索了犯罪热点区内的环境特征。结果表明:1)兰州市4个城区内犯罪分布情况不同,主要集中在人口较多的黄河南岸,其中又以西站、西湖公园、"西关十字—南关十字"一线、西固城步行街等区域为主,城关区作为中心城区,犯罪行为分布范围广,犯罪高发区多。2) 3类犯罪热点区的设施点环境多数是多类型POI设施共同主导,少数是单类型POI设施主导,但起主导作用的POI类型都能反映出对应的主要犯罪类型对城市环境的要求特点。3) 3类犯罪对人流、财富以及场所隐蔽性的趋向性不同,并在对应环境的POI分布特征中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17.
针对超市经营者进行选址优化和空间配置问题,该文以南京市主城区内苏果超市为例,利用平面核密度方法,对城市内零售超市的空间结构与分布模式进行分析,系统地研究不同类型超市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进行热点区域的探测。研究表明,热点区域的探测结果符合商业网点分布的一般规律,南京主城区内不同类型苏果超市的空间分布表现出较大的空间区域分异:购物广场的热点分布于中心城区外围的次一级中心,社区店和标准超市的热点分布于居住区,便利店的热点大多分布于人口密集区域。  相似文献   

18.
探究我国旅游景区、游客接待量、旅游收入的空间错位关系,对于区域旅游资源合理配置具有重要意义。以31个省(市、区)为研究样本,利用重力模型、二维组合矩阵等地理数学方法,研究旅游景区、游客接待量、旅游收入的空间错位现象。结果表明:(1)从全国角度来看,我国旅游景区、游客接待量、旅游收入存在空间错位现象,3个重心均偏向东南方向;(2)从省(市、区)角度来看,在旅游景区与游客接待量的组合矩阵中,同步发展型和偏离错位型数量基本相当,在旅游景区与旅游收入的组合矩阵中,偏离错位型数量明显多于同步发展型,在游客接待量与旅游收入的组合矩阵中,两种类型数量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9.
公共地图服务的普及是人们步入数字生活、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一步。如何准确地探测群体用户访问行为的时空聚集访问模式,将网络虚拟空间访问行为映射为现实世界行为,是提升公共地图服务和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所在。探寻了群体用户访问公共地图服务产生的热点聚集区域的时间及空间规律,基于海量用户访问日志记录,结合分组分析、时间序列统计分析和时空三维图可视化方法,挖掘得出公共地图服务热点区域具有明显的以星期为单位的周期自相似特征,多数热点区域在周期内连续出现;基于箱形图和频率密度图的统计方法,分析得到热点区域间距在空间上呈“小间距多,大间距少”的聚集分布形态,且在不同的图层中热点区域间距分布迥异。公共地图服务用户访问时空规律揭示了用户行为意图,可将人类活动数字化,促进智慧城市建设中人地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区,基于时序多源遥感数据,通过均值标准差法对城市热岛等级进行分类,研究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热岛时空分异特征,同时从下垫面属性、人为活动和植被覆盖等角度探索其城市热岛形成机制,可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供一定参考。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2013—2018年城市热岛现象明显且呈增强趋势,其城市热岛空间分布呈现“M”型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时空分异;浙江省和江苏省大部分城市的城市热岛较强,而安徽省大部分城市的城市热岛分布范围较小。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热岛与建成区空间分布表现出一致性,其热岛效应的增强与建成区和郊区林地面积的增长有关;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热岛与夜间灯光分布和植被覆盖空间分布均呈现空间一致性,城市热岛与夜间灯光强度成正比关系,与植被覆盖呈反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