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磁场长期变化和日长十年尺度变化的周期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历史地磁场模型GUFM1、第10代国际参考地磁场(IGRF10)模型和日长资料,采用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了地磁场磁矩、能量、西向漂移等参数的长期变化和日长十年尺度变化的周期分量及其时变特征.结果表明,1800~2005年期间,偶极子磁场长期变化有82年和48年准周期分量,它们与日长变化的周期没有直接关系.非偶极子磁场参数的长期变化与日长变化有66年和32年准周期分量,66年准周期比32年准周期强.在66年准周期分量,西向漂移比日长变化超前8.8年,非偶极子磁场能量比日长变化滞后15.6年.日长十年尺度波动和地磁场长期变化的起源不存在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2.
GRACE估算陆地水储量季节和年际变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最新公布的GRACE GFZ RL04数据,分析了2003年1月~2007年12月全球27条流域和陆地水储量的季节性和年际变化.结果表明,相近流域季节性变化相位接近.2003年1月~2007年12月陆地水储量季节性变化为1572.4 km3,其中变化最大流域为亚马逊河,其次分别为鄂毕河、尼罗河和尼日尔河等流域.5年来 GRACE陆地水储量的年际变化为-75.4±40.3 km3/a,其中亚马逊河、勒拿河和马更些河等流域的年际变化呈现正增长,而刚果河、密西西比河、恒河、育空河和雅鲁藏布江等流域则相反.GRACE与GLDAS数据均表明2006年后陆地水储量年际变化存在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3.
已有研究发现季节长度变化与气候冷暖变化密切相关,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长度超过1万年的准确度很高的季节长度变化序列.该文利用星历数据DE441重建了12000年以来季节长度的时间变化序列,并利用ICEEMDAN与连续小波变换两种方法提取了夏季与冬季长度不同尺度的周期性信号,揭示了它们在过去12000年以来不同时间段内的变化特征.研究发现:北半球夏季时长变化存在2.5年、4年、5.5年、11.8年、15.8年、29年、84年、101年、223年、约500年和约850年的周期,北半球冬季时长变化具有2.5年、4年、5.5年、11.8年、15.8年、29年、74年、167年、约500年和约1000年的周期.其中11.8年的短尺度周期变化贯穿于整个过去12000年;2.5年、4年、5.5年与15.8年左右的周期则是在全新世某个时间段内变化较为显著.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探讨气候变化的原因和机制提供了新的数据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上海佘山地磁台位于中纬度地区,拥有逾百年的连续地磁场观测资料,非常有利于研究地磁活动的周期规律.本文利用该台站1908至2007年的100年磁暴记录,通过时序叠加、傅里叶分析和小波分析研究了磁暴的周期规律.结果表明:强磁暴具有显著的11年、22年和季节变化;弱中等磁暴没有明显的11年周期,并且季节变化的幅度较小.奇/偶太阳活动周相比,强磁暴的季节变化存在一定的差异,低年季节变化不明显,高年季节变化显著,并且偶数周的变化相对复杂.  相似文献   

5.
近四年全球海水质量变化及其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卫星重力、卫星测高和海洋温盐数据反演计算全球海水质量变化,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卫星重力数据利用2003年1月~2006年12月的GRACE月时变重力场球谐系数,同时考虑替换一阶项和C20项,并进行了相关误差滤波、高斯滤波和陆地水文信号泄漏改正,计算得到海洋等效水高变化;利用相同时间跨度的卫星测高数据和海洋温度、盐度水文观测数据,计算全球海平面变化和比容海平面变化,反演得到海水质量变化.反演的两种海水质量变化的年际变化特征一致性较好.三种数据得到的长期趋势变化,与1993~2003年的结果相比,可以看出,海水质量变化加速,并已成为全球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全球平均海平面年际变化中最突出的信号是由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引起的.本文利用卫星测高、GRACE卫星重力、Argo海洋温盐实测数据、冰川消融质量数据和MEI指数,研究了全球海平面长期变化和年际变化的成因以及ENSO现象对海平面年际变化的影响.本文发现冰川消融贡献了海水质量变化的长期变化部分,其中格陵兰和南极洲的冰盖消融起主导作用.2003-2014年间,几次较大的厄尔尼诺以及拉尼娜现象均引起了海平面年际变化的响应.由于2010年强烈的拉尼娜现象,导致全球海平面下降了8 mm左右,同时期质量引起的海平面变化下降了6 mm,而比容海平面下降了2 mm.同时间段内,总的海平面年际变化、海水质量年际变化部分和比容海平面年际变化部分均与ENSO存在较高的相关性,测高得到的海平面年际变化、GRACE得到的海水质量年际变化和Argo浮标得到的比容海平面年际变化与MEI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41、0.48和0.56(置信度95%).经过对Argo分层实测数据分析,发现ENSO现象能够影响赤道太平洋区域0~300 m的海深的海水温度.  相似文献   

7.
王文种  黄对  刘九夫  刘宏伟  王欢 《湖泊科学》2020,32(5):1552-1563
湖泊变化是气候变化的指示器.为探索利用单一短时间尺度的卫星水位数据源估算长时间序列的湖泊水量变化的可行性,本文利用短时间尺度(2016—2018年) Sentinel-3A合成孔径雷达高度计(SRAL)作为唯一卫星水位数据源,以藏北高原内陆湖泊当惹雍错为例,结合基于Landsat光学遥感数据提取的1988—2018年的湖泊面积,综合分析2016—2018年间的非结冰期遥感湖泊面积与遥感湖泊水位变化,基于该时段范围的水位变化-面积变化关系和水量估算公式,估算1988—2018年湖泊水位水量变化与2001—2018年的年内变化,并结合GLDAS产品数据与雪线变化情况初步探讨湖泊变化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当惹雍错近30年湖泊面积扩张明显,湖泊水位、水量增加显著,相比1988年,2018年的湖泊面积、水位、水量分别增加21.1 km2、5.29 m、44.75亿m3.其中1988—1998年湖泊面积-水位-水量有所减少,2000—2018年间湖泊变化总体呈增加趋势.2001—2018年内湖泊面积、水位、水量变化呈现干湿季特征.1996—2014/2015年湖泊水量变化为38.3亿/35.5亿m3,水量变化趋势、变化量与以往对应时间段的研究结果具有较强的一致性.湖泊面积扩张主要发生在水下地形平缓的东南部和中西部区域.结合气候因素与雪线变化的分析表明,湖泊水量变化受降雨、气温影响复杂,长时间年际尺度上的湖泊水量增长与气温的一致性较降水量强,湖泊湿季受降水量与气温的影响都较大,其中2008—2018年的湿季降水量、气温与水量变化散点拟合的确定性系数R2分别为0.613、0.845.该研究表明Sentinel-3A合成孔径雷达数据在湖泊水量变化估算上的潜力,为利用单一且只具有短时段数据的卫星雷达数据估算长时间序列湖泊水量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中层大气温度变化的探测与研究是当前气候变化研究课题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基于海南激光雷达2010—2020年间的长期观测,通过对中层大气Rayleigh散射信号的反演,探讨了海口(19.9°N,110.3°E)上空中层大气(32~64 km)温度变化特性.研究结果显示,中层大气温度呈周期性变化趋势,年、半年、季节变化幅度最大值分别为6.0、3.8、1.7 K,平流层顶位于42~51 km高度,日平均温度最高为~262 K.平流层温度主要表现为年变化趋势,半年和季节变化不明显;平流层顶和低中间层温度变化趋势具有年和半年变化特征,季节变化不明显.在太阳活动性发生明显变化的周期里,平流层顶温度的年际变化趋势对辐射通量F10.7指数变化有较明显的响应;而在太阳活动平静的年份里,温度变化趋势与太阳辐射通量变化的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讨论了2006年4月9日范县ML4.7级地震前后重力场的变化和预测过程.震前2005年9月~2005年12月重力场表现为趋势下降,在2006年3月重力场转折上升,表现为变化加速,地震发生在重力场加速变化过程中.部分测点点值、测段段差值存在异常,点值和段差值的变化幅值在(30~60)×10-8m·s-2之间.震后该区的重力异常没有恢复.重力变化可能是由该区地壳形变、地壳深部质量迁移和断层蠕动共同作用引起的.  相似文献   

10.
北京地区地磁场Sq强度的季节变化和长期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迎燕 《地球物理学报》2018,61(9):3552-3559
本文利用北京地区的北京台(BJI)和北京十三陵台(BMT)的地磁场XYZ分量时均值数据,研究了1960年至2013年期间该地区地磁场Sq强度的季节变化和长期变化.结果表明:(1)BJI台和BMT台的地磁场Sq不仅变幅相近,而且具有一致的地方时变化、季节变化、太阳活动周变化和长期变化.(2)BJI台和BMT台Sq强度的逐月变化,其中ASqX)主要表现为春秋增强而冬夏减弱的季节变化.ASqY)呈现出夏季增强的半年变化.ASqZ)变化较为复杂.虽然在5月和9月出现减小,但是总体来看,其变化曲线也具有夏季增强的半年变化特征.同时,Sq强度与太阳活动F107指数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具有一致的11年太阳活动周变化和长期变化,反映出了Sq与太阳活动之间的密切关系.(3)BJI台和BMT台Sq强度差值dASq表明,在大多数年份,两个台站的Sq强度之差一般不超过±2 nT,同时没有明显的季节或年周期变化特征.在2000年和2001年太阳活动高年,dASq出现显著增强,最大可达12.3 nT.反映出了北京地区Sq场强度梯度的剧烈扰动与太阳活动之间的密切关系,意味着在太阳活动高年,Sq电离层发电机电流的局部结构可能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海面高度异常与海洋热含量变化的线性关系出发,利用1992~2004年多颗卫星融合海面高度资料,对南海海域的热含量异常进行了计算.这一计算结果与基于气候态温盐资料计算的热含量季节变化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本文得到的结果还显示南海热含量异常具有明显的长周期变化,表现为:1992~1998年基本保持比较稳定的年际变化特征,1998年之后,热含量出现明显的跃变,这一跃变一直维持到2001年,在2002年开始出现热含量的递减趋势.对此时间序列进行谐波分析可以看出,南海热含量异常除了具有显著的年变化周期外,还存在明显的0.5、1.5、2.4、4年和6年的变化周期.进一步分析还发现,南海12月份热含量异常可以作为南海夏季风爆发的一种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12.
根据1975年地形图、1970s末至2013年19期Landsat(MSS、TM、ETM+)陆地资源卫星和20032009年ICESat卫星数据,以及近40年气象资料,对西藏佩枯错湖泊面积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湖泊面积、湖泊高度变化波动较大,均呈减少和退缩趋势.19752013年间湖泊面积减少10.68 km2,减幅为3.79%.从空间动态变化来看,变化较明显的区域位于该湖的南岸和东北岸,南岸、东北岸湖岸线分别向北、向西南萎缩.20032009年湖面高度和湖泊面积均呈现出下降趋势,分别下降了0.17 m和4.4 km2.19992013年之间对该流域湖泊有影响的冰川变化分析显示,冰川呈现出退缩、面积减少趋势.数据显示冰川面积总共减少了17.17 km2,减少率为7.91%.自1971年以来,流域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2000年以后升温显著.佩枯错43 a来降水量年际变化波动较大,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总的来说降水量每10 a减少6.99 mm.虽然佩枯错属于降水和冰雪融水补给湖泊,但该流域湖面增减与周围冰川变化的关系并不明显,与温度变化呈负相关,而与流域内降水量呈正相关.综合分析表明,佩枯错流域湖泊变化与冰川退缩关系不密切,降水量是湖泊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基于子午工程的北京、合肥和海南三个Na荧光激光雷达对中国不同纬度上空夜间背景Na层的长期观测,分析了我国沿东经120°N上空Na层的夜间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对照2010年12月17日夜间三个雷达站的观测结果,发现三个地方Na层的夜间变化并不具有相关性.Na层长期变化的年加半年变化拟合结果显示,北京和合肥上空Na层柱密度具有明显的年变化特点,而海南上空Na层柱密度的半年变化特征更明显; Na层的质心高度和RMS宽度具有明显的半年变化特点,但海南地区Na层的RMS宽度的长期变化不具有半年变化特征.Na层参数的统计和对照显示,Na层柱密度的季节变化与大气温度季节变化相关,在冬季最大,在夏季最小.Na层柱密度随纬度升高而增大,同时年变化性逐渐增强;质心高度随纬度变化趋势不明显,但三个地方Na层质心高度的长期变化都具有较明显的半年变化特征;在各个月份中,北京地区Na层RMS宽度最大,合肥地区Na层RMS宽度最小,海南地区居中.  相似文献   

14.
电离层电场的半年变化对F2区峰值电子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一个电离层理论模式,模拟了太阳活动低年、地磁宁静情况下,中低纬和赤道地区电离层F2区峰值电子浓度(NmF2)的半年变化规律,重点讨论了电离层电场对NmF2半年变化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当输入的电场没有周年和半年变化时,磁赤道地区电离层NmF2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半年变化特征,而在稍高的纬度上,NmF2半年变化的强度较弱.当输入的电场具有一定的半年变化时,电离层NmF2的半年变化强度有明显的改变,且这种改变随地方时和地磁纬度不同有明显的差别.在地磁赤道附近的电离层赤道槽地区,从上午到午夜的时间内,具有半年变化的电场对电离层NmF2半年变化的强度是减弱的作用,在其他的时间内,电场对电离层NmF2半年变化强度是加强的作用.而在稍高纬度的电离层驼峰地区,情况明显不同.从上午一直到翌日日出前,具有半年变化的电场对电离层NmF2半年变化的幅度都是加强的作用.在其他的时间内,电场对电离层NmF2半年变化的幅度是减弱的作用.同时,研究表明电离层电场对NmF2半年变化的作用和“赤道喷泉”现象强烈相关.  相似文献   

15.
基于MODIS数据的川西积雪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索出了利用多时相MODIS数据分析积雪时空变化的技术方法,揭示出了川西2002~2008年间积雪变化的时空特征.首先,建立了积雪提取模型.然后,用其从2002~2008年的多期MODIS影像中提取出川西多期积雪数据.其次,利用GIS技术对2002~2008年的川西积雪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包括2002年积雪日数变化分析、月变化分析、2002~2008年年间变化分析以及雪线变化分析.研究表明:1)川西终年无积雪区占60.4%,主要分布在凉山州和攀枝花市;积雪区主要出现在甘孜州和阿坝州;终年积雪区占0.3%.2)2002年年内月积雪面积与月均气温和月降雨量之间在0.05的水平上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3)2002~2008年间,就3月积雪而言,最大积雪年份为2006年,最小积雪年份为2007年.年内积雪消失面积最大出现在2006年,最小出现在2007年.4)2002~2008年间,雪线总体上呈波浪状的上升趋势.该研究成果对四川省的气候研究、积雪资源利用、生态服务功能潜力挖掘、旱涝减灾和生态建设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水位变化影响湖泊水质、水量和生态系统功能,是研究湖泊演变的重要内容,但目前针对滇中高原湖群水位变化特征还少见系统报道.本文选择滇池、抚仙湖、阳宗海3个滇中高原湖泊作为研究对象,基于1988-2015年实测水位数据和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评估了3个湖泊水位变化特征;运用RClimDex模型获得了流域极端降水指标,结合其他指标构建了基于极端气象因子的湖泊水位驱动力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多元回归模型,解析了极端降水、蒸发等气象因子对滇中高原湖泊水位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①滇池、抚仙湖、阳宗海水位年际波动不突出.滇池的年平均水位总体略呈上升趋势,年均上升0.025 m.阳宗海和抚仙湖水位无明显变化.②滇中高原湖泊流域的极端降水指数年际变化趋势不明显.滇池的蒸发量呈明显减小趋势,年均减小21.05 mm.抚仙湖蒸发量呈明显增加趋势,平均每年增加5.52 mm.阳宗海蒸发量的变化不明显.③气象指标可解释滇池水位变化的49.7%,滇池水位变化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阳宗海和抚仙湖水位变化主要受气象条件控制,蒸发量、综合降水指标和连续降水指标对阳宗海水位变化的解释率高达93.3%;综合降水指标和干旱状况指标可以解释抚仙湖水位变化的64.5%.极端降水指标对解释高原湖泊水位变化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太原ML5.0级地震前后的重力场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讨论了2002年9月3日太原ML5.0级地震前后重力场的变化.震前2001年12月~2002年6月重力场表现为上升-下降-上升及平静-活动-平静的活动方式.部分测点点值、测段段差值的趋势性异常在持续相当长时间后,于2002年3月发生转折,6月表现为变化加速,点值和段差值的变化幅值在(30~60)×10-8m·s-2之间,地震发生在加速变化过程中.震后该区的重力异常逐渐恢复.重力变化可能是由该区地壳形变、地壳深部质量迁移和断层蠕动共同作用引起的.  相似文献   

18.
2013年4月代县地震台观测的茶房口流动水准、眉音口流动水准、大石口流动水准、小磨流动水准测线测量结果较2013年2月变化大.经异常落实,认为代县地震台2013年4月4条测线测量结果变化较大与本期更换新标尺有关,且高差大的测线累积差变化较大,高差小的测线累积差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19.
于2012-2013年对大沙河水库敞水区的浮游动物群落及环境因子进行监测,分析和探讨大沙河水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2年共采集到后生浮游动物44种,其中桡足类5种、枝角类9种、轮虫30种.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季节变化较小,存在较多的常见种.2012、2013年浮游动物总生物量的年际波动范围分别为210.1~2560.5、512.7~3145.6μg/L,2012、2013年枝角类是浮游动物生物量的优势类群,分别占总生物量的45.5%、51.5%;其次是桡足类,分别占总生物量的31%、40%.枝角类的丰度和生物量与轮虫的丰度和生物量没有显著相关性,反映了它们之间的竞争强度较弱.2012与2013年的浮游动物总生物量不存在显著差异,但群落结构差异较大.2012与2013年对应月份的群落平均距离为0.61(SD=0.18),反映群落结构在季节变化上存在较大的随机性.浮游动物总丰度和总生物量存在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枯水期显著高于丰水期.群落组成与环境变量之间的RDA分析表明,由季风降水导致的水文变化是影响群落结构变化和产生随机性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20.
地磁太阳黑子周变化起源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避开60年代末和70年代末Jerk(H)、Jerk(Z)的影响,分析了1979~1998年西欧4个台和1979~1999年亚洲东部6个台的H、Z资料,结果表明各台间H(或X)分量的太阳黑子周变化一致性较好.但Z分量的太阳黑子周变化显示出非常特别的现象,Z变化的相位随台站经度变化而变化,东亚地区的Z变化几乎与西欧地区的变化反向.因此,东亚地区的Z变化与H变化的关系不符合P01模式的假设,外源场之说似乎不能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