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赖志云 《沉积学报》1986,4(4):109-118
太平口下边滩位于上荆江沙市河段内涴市河湾与沙市河湾之间过渡河段,太平口下游南岸(图1)。滩尾与三八滩(心滩)隔水相望,滩体长7km,面积7.5km。滩头较窄,滩尾宽,头尾皆有串沟。有一滩脊纵贯东西把滩体分为南北两坡。南坡滩头3.5°、滩中1°、滩尾3.7°;北滩头2.8°、滩中0.7°、滩尾0.9°。按200m×300m网格点在滩面取样105个,挖探槽18条,粒度分析158个,鉴定重矿物110个,轻矿物104个,粘土矿物6个,微量元素测定19个,有机碳18个。  相似文献   

2.
以大庆油田葡I23单元辫状河砂体沉积背景为基础设计沉积物理模拟实验,通过6个轮次实验,识别并分析了辫状河道、心滩、废弃河道、堤岸沉积、越岸沉积5种主要微相类型及其分布特征。其中河道及心滩坝沉积广泛发育,占到辫状河沉积的90%左右, 心滩坝多发育在河道中下游,心滩坝与心滩坝之间连通程度较高,连通部分约占心滩厚度的60%~80%,且心滩下部连通性好,上部较差。建立了沉积微相砂体构型参数相关关系及物性参数模型,初步认为河道砂体的宽厚比为70~120,长宽比为3~5;心滩坝砂体宽厚比为80~100,长宽比为1~3。河道面孔率分布区间为10%~11%,向上有逐渐变小的趋势;心滩坝面孔率分布区间为9%~10%,剖面上变化趋势不明显,心滩坝的中心部位夹层几乎是近似水平的,绝大多数情况下倾角小于3°,在长轴方向上迎水面夹层稍陡(<5°)而背水面较平缓,短轴方向夹层在心滩两翼略有倾斜(<8°)。研究对大庆油田辫状河储层沉积微相内部构型参数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海的碎屑矿物组合及其分布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多年来,随着对中国海沉积物的调查研究,笔者对黄海、渤海、东海、南海北部陆架区与北部湾沉积物中的碎屑矿物组合及其分布模式进行了研究。调查范围如图1所示,其跨度为东经106°-129°,北纬17°-41°。作者共分析了760个海底表层沉积物样品,并对黄河、长江、辽河、滦河、六股河等河流沉积物的样品进行了分析,分析样品数为47个。  相似文献   

4.
四川盆地雅安至天全白垩系一下第三系古地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采自四川雅安新开店至天全始阳剖面白垩系21个采点197块样品、下第三系15个采点129块样品进行了古地磁研究。由特征剩磁方向统计,分别获得了采样区白垩纪和早第三纪的古纬度为32.5°N和31.7°N;古地磁极点位置分别为φ=172°E,λ=81.8°N和φ=75.7°E,λ=88.1°N;建立了白垩系和下第三系的磁极性地层剖面,并提出了有关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意见。根据各个时期磁偏角的变化特征和古地磁极的游移轨迹可以看出,从白垩纪开始至早第三纪中晚期,采样区地块先顺时针方向旋转,然后又逆时针方向旋转。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近岸沉积物的类型、特征、物质来源和沉积历史,我们对从胶州湾口到日照县之间(119°40′-120°40′E,35°30′-36°N)170公里长岸段的沉积物(最大水深30米)进行了系统调查。100余个站位的样品都作了粒度分析,其中89个样进行了组分研究。  相似文献   

6.
李虎侯 《第四纪研究》2000,20(4):393-393
地质学家向来是目光远大,“开口亿年万年,动辄万里千里”。然而,时至今日,地球科学不断地向数学、物理和化学等领域提出新的技术要求,地质样品大量进入实验室,地质学家要和成天与原子分子打交道的实验室工作者合作共事,甚至,有时还要亲自动手从事实验室的工作。这是时代的进步,学科发展的标志。 定量数据一定是来源于对样品进行实验测试的结果,野外地质样品的采集位置往往很难重复,用不同位置采得的样品进行测试的实验结果,显然不是重复实验的结果。因此,准确提供地质样品的采样点,是保证数据的重复和结果的再现所不可缺少的条件。我国全新世典型剖面隆尧宁晋泊采样水准点(37°23′59.4″N,114°52′11.9″E,  相似文献   

7.
为考察泰山地区第四纪沉积环境,采用石英砂表面特征分析法,采集泰山南坡第四纪沉积物样品,经观察研究后,随机挑选W1~W6共6颗石英砂颗粒进行扫描电镜观察。除W4外,其余颗粒表面均表现出形态不规则、边缘棱角清晰、具有多样的贝壳状断口和解理片特征,该特征所指示的沉积环境为冰川沉积环境条件。沉积物样品热释光测得年龄为30.54±2.59 ka B.P.与末次冰期主冰期时段具有时间上的吻合性。  相似文献   

8.
云南大理点苍山是大理冰期的命名地,保存有确切的末次冰期冰川作用遗迹.对点苍山冰碛物石英砂进行了扫描电镜形态特征分析,获得了其石英砂形态特征及其频率,并在冰川成因的典型特征的频率上取得了新的认识.扫描电镜分析表明,点苍山冰碛物石英砂形态特征主要为:石英砂形状主要为次棱角状、尖棱角状和多棱角状,边缘多可见次棱脊和棱脊磨损,表面起伏度高;机械特征主要有贝壳状断口、平行解理面、裂隙、粘附碎片、擦痕、机械V形坑;化学特征主要有蚀坑和蚀缝、蜂窝状溶蚀表面、无定形硅沉淀和硅质薄膜.在石英砂表面与冰川作用密切相关的擦痕的频率为8%~32%;粘附碎片的频率为16%~40%;裂隙的频率为12%~32%.通过对点苍山冰碛物的石英砂扫描电镜分析,得出该第四纪海洋性冰斗冰川和悬冰川的石英砂形态特征及其频率.该冰碛物石英砂原始形态特征明显,机械特征频率不高,是近源堆积的冰碛物石英砂的典型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9.
王善书 《沉积学报》1985,3(4):121-130
南海北部指北纬16°00'至23°00'与东经108°00'至120°00'之间的海域。包括广东大陆以南、海南、台湾两岛之间的广阔大陆架和陆坡区以及北部湾。东西长约1300公里,南北宽约200至400公里。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经过地球物理勘探普查工作及几十口钻井资料,证实该区第三纪沉积广泛分布,厚逾万米。按沉积岩厚度大于1000米所圈定的范围约在30万平方公里以上,形成了北部湾、莺歌海、琼东南、珠江口及台湾西南五个沉积盆地(图1、2)。在北部湾、琼东南、珠江口及台湾西南盆地中,分别在下第三系流沙港组、陵水组、珠江组,上第三系角尾组、韩江组发现了储油气层(表1)。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现代表土中冷杉和云杉花粉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25,自引:9,他引:16  
文章通过对青藏高原北纬25°~45°,东经75°~106°范围内海拔1000~5700m的地区所采集的598个表土样品的孢粉分析,研究了现代表土中冷杉和云杉花粉的分布与植被、气候和海拔之间的关系。表土样品中冷杉和云杉花粉高含量范围对应着青藏高原南部和东部山地暗针叶林分布区,花粉等值线图较准确地反映了冷杉和云杉的丰富程度及其与植被、环境的关系;冷杉和云杉花粉百分含量随海拔和气候梯度变化表现出单峰分布模式,冷杉和云杉花粉百分含量大于20%的最适宜海拔高度是2500~4000m,最高含量中心限制在海拔3200m左右、年均温2~3℃范围内;较高的花粉百分含量带出现在年均温0~8℃、年均降水量400~850mm的区域。结果显示了青藏高原现代冷杉和云杉花粉的空间分布与植被、气候、海拔的空间变化之间很好的相关性,为利用花粉资料进行青藏高原地区的古气候重建提供了有益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西藏札达盆地沉积物的石英砂表面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扫描电镜下对札达盆地香孜组、古格组和托林组地层中的石英砂表面结构特征进行观察, 三个组中石英颗粒外形磨圆度均不好, 以棱角和次棱角状为主, 结合区域地质认为, 盆地的沉积物源距离盆地沉降区很近, 为盆地周围的山地。其中香孜组的上部和中部冰川砂粒表面特征明显, 认为是水体较浅冰缘区河湖相沉积环境; 香孜组下部为湖泊水体较深的冰缘区河湖相沉积环境。古格组石英砂颗粒表面具有溶蚀坑和沟, 属于低化学能的湖相沉积。托林组则表现出河流相沉积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闽南-台湾浅滩陆架沉积砂中石英颗粒表面的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英颗粒表面微结构的研究是随着电子显微镜应用到地质学上而发展起来的。近年来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石英颗粒表面形态特征及差异来研究沉积物物质来源、搬运方式和沉积环境已在我国开展起来。本文是在对闽南-台湾浅滩陆架的地形、沉积物粒度研究基础上,用JSM-50A扫描电镜观察、研究石英颗粒表面微结构时,发现调查海区的(中砂)沉积物中的石英颗粒具有各种微结构,反映特有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3.
Detrital sand grains from three beaches (Tecolutla, Nautla, and Veracruz) along the western Gulf of Mexico were studied by a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to investigate th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and paleoclimate. Totally, 24 microtextures are identified; among them, 13 are grouped as mechanical origin, 5 as mechanical and/or chemical origin, and 6 as chemical origin. These microtextures are nonuniformly distributed among the three beach areas. Concoidal fractures, straight and arcuate steps at Tecolutla and Veracruz beaches indicate that the sand grains were derived from the crystalline rocks. The abundance of angular outline grains at the Nautla beach supports for short transportation probably close to the source area. The domination of rounded sand grains in the Veracruz beach reveals that the sediments were derived by the aeolian mechanism. Chattermark trials at the Veracruz beach sands are indicating a wet tropical climate. Chemical features like silica globules, silica pellicle, and trapped diatoms in the Tecolutla and Veracruz beach sands suggest a silica saturated environment. Similarly, chemical etching and solution pits are common in the Veracruz beach sands, which are probably linked to the contaminated sea water. Desiccation crack at Veracruz beach sands is an indicator of temperature changes in the beach environment. Broken benthonic foraminifera Elphidium discoidale sp. present in the Veracruz beach indicates a high-energy littoral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4.
作者选择了s7个分布于不同海岸相带及近海河流环境表层碎屑沉积物中的错石、电 气石、长石、石英四种矿物,用扫描电境放大300至iooo。倍观察分析其表面结构特征。观察分析发现,不同环境下的矿物表面结构特征有一定区别.这些区别主要由不同环境因素造成。河流环境的矿物表面结构简单,由物理作用造成;海岸环境的不同相带,矿物表面结构特征比较复杂,但程度有所不同。其特征主要取决于物理作用和所迭加的化学溶蚀作用。热带、亚热带海水对矿物的化学溶蚀和改造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作者选择了67个分布于不同海岸相带及近海河流环境表层碎屑沉积物中的锆石、电气石、长石、石英四种矿物,用扫描电境放大300至10000倍观察分析其表面结构特征。观察分析发现,不同环境下的矿物表面结构特征有一定区别。这些区别主要由不同环境因素造成。河流环境的矿物表面结构简单,由物理作用造成;海岸环境的不同相带,矿物表面结构特征比较复杂,但程度有所不同。其特征主要取决于物理作用和所迭加的化学溶蚀作用。热带、亚热带海水对矿物的化学溶蚀和改造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6.
For the study of the surface textures of quartz sand grains the normal microscope was used, besides the sofar generally applied electron microscope, and a new method was developed for using incident illumination. Grains from a desert sand and a river sand were studied, the former grains displayed textures not described yet by previous authors, the latter grains possessed a variety of textures, some of which have been found with beach sand grains, others with glacial sand grains by previous investigators.  相似文献   

17.
西宁黄土石英颗粒表面结构与黄土物质来源探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李珍  张家武  马海洲 《沉积学报》1999,17(2):221-225
利用电子扫描电镜分析了西宁黄土地层中的石英颗粒表面形态和机械结构特征,发现近1.2Ma以来西宁黄土石英颗粒形态以尖棱角-棱角为主,颗粒表面具有典型的剪切断口或大贝壳状断口或平行擦痕,且比例较高;有些颗粒表面还具有V形坑、水下磨光面,这类颗粒以次圆状为主,这些信息指示出,西宁黄土物质不是主要来源于沙漠环境,而是来源于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和冰缘作用区.  相似文献   

18.
陈方 《第四纪研究》1997,17(4):367-375
针对目前对大陆架砂成因问题的争议,本文从海陆过渡带动力关联的统一的环境体系,选取环境相关的海岸与大陆架砂质沉积做对比分析,获知东海大陆架砂的沉积特征和形成环境不具备高度的均一性,因而不是统一的大规模风成堆积,它们基本上均属于河口海岸-浅海环境下的产物。据大陆架砂的沉积特征以及当代关于沙漠化概念的内涵,质疑东海大陆架"沙漠化"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南极海冰与气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极区,海冰的形成在海洋上部和大气下部之间构成了新的交界面,改变了大洋表面的辐射平衡和能量平衡,隔离了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热交换和水汽交换;海冰冻融过程影响着大洋温、盐流的形成和强度;海冰对南大洋和南极大陆气象、气候有重要的影响,在气候环境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南极海冰作用区约占南半球雪冰作用区面积的58%,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58%。其中,一年生海冰约占南极海冰区分布面积的83%;其分布面积从夏末2月份最小时的3×106 km2左右,到9月份冬末最大时的18×106 km2左右,一年中季节变化幅度可达15×106 km2,季节变化率>500%。海冰分布区域的年际变化较大。南极海冰区是影响季节和年际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重要区域。当前,国际南极海冰与气候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海冰物理过程和在海冰区的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结合目前承担的研究课题,对国际南极海冰与气候研究的前沿动态和相关的国际计划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