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邱泉成 《气象》1991,17(9):65-65
众所周知,一天中的地面最高温度值一般出现在午后13时前后。本站通过多年大量的比较观测表明:14时地面最高温度补测值普遍比20时的地面最高温度观测值高出0.5—1.0℃。例如1988—1990年14时进行地面最高补测的879次中就有507次高于20时观测  相似文献   

2.
《气象》1983,9(7):27-28
最高温度表水银柱的自然冷缩 最高温度表的结构有一些特殊之处,通常是在靠近球部的细管里嵌有一根玻璃针,有时则是把细管与球部相接处做成一个窄道。但是因为如此,也就造成了最高温度表的一些固有误差。 例如,空气的和地面的最高温度通常出现于14—16时,而《规范》中规定最高温度表在20时观测一次;也就是说,最高温度出现几小时以后才观测和读数。20时的温度已大大低于最高温度,窄道以上的(即温度表全部的)水银柱因温度降低而缩短,使得20时的读数比真正的最高温度偏低。这个偏低误差量(△t)可由下式计算:  相似文献   

3.
1999年12月19日,某站出现一次地面最高温度读数偏高0.8℃现象,经检查发现是由于值班员调整不当所致。 18日21日至19日20时,该测站受强冷空气影响,出现持续的降温天气过程,全天以阴雨天气为主,没有日照。19日日最高气温读数与18日20时干球读数相同,根据温度变化规律,当日的地面最高温度应该与前日20时0cm地温读数接近。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多年连续观测所得的九龙站加密探空资料,通过对比分析,认识到该站的边界层大气在夏季呈现以下特征:大气温度/湿度随高度增长而降低,不同时次温度/湿度的差异主要集中在中低层大气中,越靠近地面大气温度/湿度差异越突出。从不同时次的表现来看,08时的温度最低,14时温度值最高。08时和14时大气的比湿较小,02时和20时的大气比湿较大。位温则是随高度增长,最大差异出现在3320m以下大气层中,14时和20时位温廓线存在明显的绝热及超绝热现象,该2个时次大气边界层表现为明显的混合边界层特征,低层大气层结为静力不稳定。而08时和02时的大气廓线则呈现稳定边界层特征。四个时次风速廓线都是次地转的,边界层内某一高度皆有一个风速极大值出现,20时边界层内风速极大值最大。地表物理量逐日演变情况为:08时温度最低,其次是02时,然后是20时,最高温度出现在14时,这个时次的变动幅度也最为显著。14时、08时比湿均值最小,20时、02时平均比湿较大,20时变幅最大。最低气压出现在20时,其次是14时,然后是08时,最高气压出现在02时,20时变幅最大。02时地面风速最小,其次是08时,再次为20时,14时风速最大,变动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5.
大气探测     
地面最高温度表示值低于14时0cm地温表示值的原因地面最高温度表20时的读数应≥地面0cm温度表任一次读数。在实际预审工作中发现,地面最高温度表读数有低于0cm温度表读数的现象,且在夏季出现的次数较多。地面最高温度表放置不完全符合规范,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利用EC模式对2017年沧州市14个国家基本站2m最高、最低温度的24、48、72h预报结果,采用预报准确率、平均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和皮尔森相关系数等统计方法进行检验及订正。结果表明:EC模式对不同预报时效预报准确率,最高温度模式20时起报高于08时,最低温度08时起报高于20时;随着预报时效的延长,模式预报准确率逐渐下降。预报准确率最高温度区域差异不明显,月际变化大;最低温度区域差异显著,月际变化不均。EC模式对沧州温度的预报误差主要由系统误差造成,温度预报绝大多数的大值误差出现在转折性天气阶段,当出现明显升温和高温时,最高温度预报偏低更明显,出现明显降温时,最低温度预报偏高。对2018年1-4月EC模式预报最高、最低温度进行系统和大误差订正检验,发现订正后预报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7.
编报漏失极端气温的情况及原因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李淑清  郭瑞玲 《广东气象》2006,(3):70-71,73
我国气象资料统计以北京时间20:00为日界,广东省现行的地面天气加密报中气温极值组编码所选时段是跨日界的,当遇有以下4种情况时,会漏失日极端气温:⑴日最高温度出现在20:00~08:00之间;⑵次日20:00~08:00之间的最高温度比当天08:00~20:00之间的最高温度还要高;⑶日最低温度出现在14:00~20:00之间;⑷前一天的14:00~20:00的最低温度比当天20:00~14:00的最低温度更低。建议在每天20:00增加编发20:00~20:00的最低、最高温度组,以完善日极端气温资料,便于更好地开展天气预报服务。  相似文献   

8.
《规范》规定地面最高温度表于每日20时观测一次,并随即进行调整。调整的目的,是使该支温度表能感应出当日20时观测后至次日20时观测之间的地面最高温度来。有些观测员由于不注意调整或调整不恰当,致使记录缺测失真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常遇见的有下列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9.
由于制作温度表的技术条件和某些物理特征变化,造成最高温度表水银柱在温度下降时示度出现“回缩”现象。按《规范》规定,20时只读1次日最高温度。在实际工作中观测发现这种“回缩”了的温度值,其与实际出现的日最高温度相比偏低。二者的差值常在0.2~0.5℃,这一差值已大于温度观测的精确度(附表)。  相似文献   

10.
地面最高温度表每天都要安装调整,使用不当往往会使地面最高温度产生误差。其误差大致可分人为误差和仪器误差两类,而仪器误差又系仪器制造、测温质、仪器结构特性等所造成。下面就地面最高温度表在日常使用中常见的几种误差作一些说明。一、最高温度表使用中的误差来源:长期以来,不少台站反映地面最高温度表最高性不良,主要表现在20时观测的最高温度表示值低于当日14时地面零厘米温度表  相似文献   

11.
郑子龙  黄胜瑛  吴际平 《气象》1983,9(8):28-28
据我们所知,地面最高温度偏低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20时地面最高温度表示度比14时或其它定时的低,另一种情况是在14时(或其它定时)观测时地面温度高于地面最高温度表的示度。 第一种情况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最高温渡出现后到观测前急剧降温所引起的水银柱自然冷缩所致。这在《气象》前两期的有关文章中已详细论  相似文献   

12.
该文利用2011—2015年5—6月有静止锋系统存在时的08时、20时地面天气图及其对应时段遵义各县站白天(夜晚)降雨量、最低(最高)温度实况资料,分析静止锋处于不同位置、呈现不同形状时对城镇精细化预报准确率的影响。初步得出:(1)5—6月静止锋呈西北东南向最多,夜间降雨概率比白天降雨概率大,静止锋对最低温度的影响比较小,对最高温度的影响比较明显,因此最高温度的预报需要分区域考虑;(2)对于Ⅰ型静止锋影响时,白天应充分考虑锋面所处位置,分区考虑是否报雨;(3)当静止锋为准南北向的Ⅱ1型和东西向的Ⅲ型时,白天降雨概率均比较低;(4)当静止锋为Ⅲ型时,遵义原温度预报方法对于西部区域最高温度的预报基本失效,通过调整预报思路,最高温度准确率即可上升至88.5%。  相似文献   

13.
为避免观测误读,应对观测记录进行比较分析. ① 08时的最高气温与昨日20时的干湿球温度比较,若无升温过程,二者应接近或一致.  相似文献   

14.
在地面观测中,有时会遇到地面最高温度表示值比14时0cm温度表示值高10℃以上的现象。本站曾出现过这种情况:14时观测时总云量为10,14时观测后天气立刻晴好,天空中的云量、云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当天地面最高温度表示值比14时0cm温度表示值高12.3℃。这是由于0cm温度表接触地面,随天气的变化升温、降温敏感;而地面最高温度表因其构造的原因,无论天气怎样变化,将会使一天中最高的温度保留下来。由于14时观测时地面0cm温度表示值不一定是最高的,所以二者会出现较大的差值。地面最高温度表示值与14时0c…  相似文献   

15.
王媛 《河南气象》2003,(2):48-48
为避免观测误读,应对观测记录进行比较分析。 ①08时的最高气温与昨日20时的干湿球温度比较,若无升温过程,二者应接近或一致。 ②08时的百叶箱最低温度和地面最低温度比较,一般情况下,前  相似文献   

16.
对2001~2004年豫东地区越冬花菜发育期的光照、温度、水分等条件进行田间试验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豫东地区越冬花菜幼苗期适宜温度为15~25℃,最低温度5~7℃,最高温度25~30℃;莲座期适宜温度为4~20℃,最低温度-1~3℃,最高温度21~22℃;花球形成期适宜温度一般为14~21℃,最低温度8~10℃,最高温度21~30℃。花菜生育期耗水量在765~940 mm之间,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超过950 mm或低于510 mm时,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降低。该研究为开展越冬花菜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提高花菜越冬的抗灾能力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7.
董丹宏  黄刚 《大气科学》2015,39(5):1011-1024
本文利用中国740个气象台站1963~2012年均一化逐日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资料,分析了中国地区最高、最低气温和日较差变化趋势的区域特征及其与海拔高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近50年气温的变化趋势无论是年或季节变化,最低温度的增温幅度都高于最高温度,且其增温显著区域都对应我国高海拔地区。除了春季,其他季节最高、最低温度及日较差的升温幅度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大,其中最高温度的变化趋势与海拔高度的相关性最好。同一海拔高度上,最高、最低温度在不同年代的增幅具有不一致性:20世纪80年代,二者变化幅度最小;20世纪90年代,二者增幅最大,尤以低海拔地区最为明显。2000 m以上高海拔地区: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的变化趋势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变化较小,而在近十年增幅十分明显;日较差季节变化大:夏季减小,冬季增加。20世纪90年代以前,最高、最低温度随海拔高度变化不大,而近20年随海拔高度升高,最高、最低温度的变化趋势几乎都是先减小后增加。高海拔地区比低海拔地区对全球变化反应更明显。  相似文献   

18.
孙百安 《气象》1996,22(3):1-1
最高温度表回缩量的一种估算方法孙百安(福建省建阳市气象局,354200)最高温度表的读数一般不是在达到最高温度的瞬间进行的,通常在读数时,气温已经低于最高值了。因此,毛细管中的水银丝因冷缩比最高温度时应有的长度短些。其误差视最高温度与观测时的温度差而...  相似文献   

19.
日最高温度,在科研及其它领域有重要的使用价值。然而由于最高温度表水银柱回缩,使得日最高温度失真,且温度日较差愈大,则这种失真愈加严重。为此,本文仅对地面最高温度值回缩误差的订正公式进行证明和推导,以便应用时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地面日常值班中.有的时候会发现同一时刻地面温度表示值高于地面最高温度表示值,而14时观测到的地面温度表读数高于20时地面最高温度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种差异有时可高达1~2℃。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最高温度表在制造上就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二是有时是属于计量质量的原因,三是因地面最高温度表安装不符合规范要求而引起,以上三方面的原因却以后者居多.通过查阅我站观测资料发现。地面温度表读数高于地面最高温度表读数的现象多出在春夏季晴朗炎热的天气条件下,或强度较大的降水后.因地面三支温度表按规定安装好后,温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