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攀西裂谷带及龙门山断裂带地壳上地幔的大地电磁测深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李立  金国元 《物探与化探》1987,11(3):161-169
通过攀西、龙门山地区及其邻区的大地电磁测深,发现了埋藏深度11-37km,厚5.5-11km,电阻率几到几十欧姆·米的壳内低阻层,推测它是由部分熔融的花岗岩类物质引起,在攀西及龙门山主构造带上,这一低胆层近于消失.得出了四川西部地区岩石圈的厚度,它们是80-143km.上述两个主构造带以西,岩石圈厚度明显增加.在上构造带上均发现了深部高阻异常,它们与重、磁异常有明显的对应关系.推测深部高阻异常是由早期大量上涌的地幔物质所造成,可能与本区最重要的一次成矿密切相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川西北龙门山—邛崃山地壳—上地幔的结构构造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以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讨论川西北龙门山—邛崃山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构造特征。区内地壳分上、中、下三层。岩石圈西厚东薄。首次发现存在壳内低速—低阻层,推断由糜棱岩化花岗质层所引起,是区内主滑脱面。其上构造岩席,在断面上呈西厚东薄的“楔形”。提出彭灌杂岩属中地壳组分,由西北向东南逆冲达50余km。在区内西部,纵向上存在相互直交的“立交桥式”构造。在映秀断裂带东南侧,显示爆炸地震纵波三角形异常和大地电磁测深高阻异常,它们似由川中克拉通西北部前寒武纪岩浆杂岩所引起,对川西北高原隆升起了砥柱作用。 根据波速度、电性资料,结合区域地质、重磁和天然地震等特征,可将区内划分出4个构造单元。最后简述该区的构造演化。  相似文献   

3.
利用大地电磁探测方法在宁南弧形构造带内蒙古乱井—甘肃大沟段进行了中上地壳电性结构特征研究,通过二维反演获得了研究区的电性结构模型,模型清楚揭示出了该区典型的电性结构特征:(1)中上地壳电性结构整体表现为"碎块状"的构造特征,其中走廊构造带总体表现为相对低阻,北祁连碰撞造山带总体表现为相对高阻;(2)海原地震震源区的震源断裂所反映的低阻带构造样式既不像走滑断裂那样陡峭,也不像逆冲断裂那样平缓,而是兼具走滑与逆冲断裂带的双重特征;(3)研究区壳内低阻层呈现不连续分布,总体表现为南深北浅的构造样式,一般都终止于高阻地块边缘或与逆冲推覆构造的滑脱面相交汇处;(4)清水河裂褶带内发育的高阻地块可能为晚古生代或早中生代发育在元古宙基底上的古隆起,为该区燕山期构造运动提供了深部大地电磁资料证据。  相似文献   

4.
1976年在莱茵裂谷南部,进行了周期范围为1—125秒的大地电流变异和地磁场变异的七个台站的测量工作,研究这些记录表明,大地电流场的线性极化方向与水平磁异常场的垂直方向一致.并且大地电流场和磁异常场具有相同的时间相关性,这很可能是由于传导电流流过表面导电层引起了异常。  相似文献   

5.
滇西三江地区发育古近纪花岗岩,记录了印度-欧亚大陆碰撞的岩浆活动信息。对贡山地块福贡花岗岩开展岩石地球化学及锆石U Pb Hf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花岗岩为钙碱性、过铝质特征的I S型花岗岩。锆石U Pb同位素分析表明,福贡马吉花岗岩侵位于55 Ma,并含有252~77 Ma的继承锆石。锆石Hf同位素分析表明,该区岩浆锆石具有与青藏高原及东其南缘同时代长英质侵入体相似的Hf同位素组成,暗示其相似的岩浆起源。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组成模拟计算结果表明,马吉花岗岩的原生岩浆是由53%的新生地壳组分和47%古老地壳基底物质混合而成的原岩经 5%~15%(F=005~015)的部分熔融而成。贡山地块福贡马吉花岗岩与冈底斯地块和腾冲地块早始新世岩浆岩(约55 Ma)具相似的年龄及地球化学特征,暗示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类似的成因机制,均为新特提斯洋俯冲板片断离引起的壳内减压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论羌塘地块结构的不均一性和深部信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藏北羌塘地区最新地质、地球物理资料(以MT为主)综合分析,对比西部和东部综合剖面各单元结构特征,发现羌塘地块结构不均一性特征明显。西部隆起区结构独特,浅中部与深部结构有别,存在一南倾低阻异常带。西中部剖面南羌塘坳陷与西部隆起区深部结构相似,壳内低阻层呈双层。其他地段和东部剖面均呈中隆两坳格局,壳内低阻层仅一层。中部隆起带的深部总是对应一直立极低阻异常带。北羌塘坳陷低阻凹陷规模大,基底埋深大,横向分块明显,北中段热力改造较强,深部存在l~2个极低阻异常区带。总体上表现为南北分区带、东西分块段、垂向分圈层,MT显示壳内低阻层顶界面深度不一,横向变化大,低阻层呈①直切式:从深50~60km处呈柱状直接切断两侧高阻体,升达地面;②蘑菇云状:从深100km处呈宽约50km的蘑菇云状升入到地下10km;③上下叠置三明治式:以双层低阻层或多层高阻体上下叠置呈三明治式结构。南部基底电阻率显著高于北部,基底构造分三块:西南部、中东部和东部。这种结构不均一既有其深部构造作用控制,可能存在热异常柱,又有后期改造作用的叠加。  相似文献   

7.
云南腾冲火山构造区马站—固东岩浆囊的地球物理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云南腾冲火山构造区岩浆活动频繁强烈,火山活动规模宏大。为配合国家深部探测专项科学钻探选址,在腾冲盆地北部马站到固东、曲石乡一带进行了大地电磁测深、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反射地震和重磁测量的工作。本文依据电磁法取得的成果划分出了盆地地壳内的2个低阻低速层,其中浅部的低阻层由含水(热水)的火山岩下部、花岗岩上部与花岗砂砾岩组成,构成了腾冲盆地的地热资源的热储层,其主要层位在300到1500m范围内;深部的低阻体是作为热源的岩浆囊,位于马站—固东—曲石乡三镇的深12~30km,东西宽25km以上,向南可能与腾冲北的岩浆囊相连。小空山、大空山和黑空山火山口具有典型的火山口重磁场特征,特别是由于喷发造成物质亏损形成的重力负异常与火山地形呈清晰的镜像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8.
在东天山地区中天山地块内发现了一套晚石炭世Ⅰ型和A型的花岗岩组合,锆石SHRIMP U-Pb定年结果为(301.4±4.6)Ma,形成于晚石炭世,二者同期不同源。Ⅰ型花岗岩组合为石英二长闪长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A型花岗岩组合为石英二长岩、石英正长岩、石英正长斑岩、黑云母钾长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A型花岗岩具板内花岗岩的特征,为经历过岛弧或碰撞岩浆事件后下地壳部分熔融的岩浆分离结晶产物;Ⅰ型花岗岩具岛弧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岩浆来源于壳幔混合源区,可能是消减带洋壳和上部地幔楔滞后熔融的产物。研究结果表明,晚石炭世中天山应处于碰撞后的伸展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9.
中亚造山带东段内蒙古中部地区一直是地球内部动力学和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地区。鉴于该地区的构造在理解中亚造山带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该地区构造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收集了中亚造山带东段一条长364 km的大地电磁测深(MT)剖面数据,该剖面西北起于内蒙古东乌旗内的国境线附近,向东南延伸,穿过北部造山带、索伦缝合带、南部造山带,在内蒙古翁牛特旗以西约30 km附近终止。根据数据的分析结果,对该剖面进行了二维反演。结果表明,剖面区段内岩石圈电性结构沿南北方向上整体表现为横向分块的特征。其中,北部造山带整体上以低阻为主要特征;索伦缝合带是整个剖面电性特征从低阻到高阻的过渡区;南部造山带整体上以高阻为主要特征。北部造山带的低阻特征表明该区域是不稳定的,可能是由古亚洲洋闭合后残留洋壳或者软流圈上升流引起的。索伦缝合带的电性结构特征表明该区域可能在缝合之后还发生了新的构造事件。南部造山带的高阻特征表明该区域基底是稳定的、“冷”的,且流体含量很低,电性结构的几何特征反映了该区域增厚的岩石圈。剖面所经过区域的电性结构特征表明,在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缝合之后研究区内可能还发生了诸如软流圈流...  相似文献   

10.
大陆浅源地震震源空间分布可以看作是一种地球物理特征,大量震源的空间位置数据可用来刻划大陆地壳结构。通过研究南北地震带南段震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发现研究区震源深度分布在横向上的疏密变化与地质构造特征相对应。剖面震源分布等密度图显示,中、下地壳不同深度广泛分布着多震层。多震层的分布与地壳低速、低阻层具有相关性,多震层一般位于低速、低阻层的上方。中地壳层次的低速、低阻层很可能是壳内滑脱层,是韧性下地壳与脆性上地壳发生拆离解耦的构造层次;下地壳低速、低阻层是部分熔融、含流体的韧性流变层;壳内多震层的构造属性应是上地壳硬的脆性层,容易发生突然破裂,产生地震。低速、低阻层是大陆板块内部上地壳脆性层构造过程的主控因素,包括对大陆内部浅源地震的控制;因此,在低速、低阻层之上往往形成多震层,越是活动性强的低速、低阻层,其上多震层震源密度越高。南北地震带南段不同层圈和块体之间的差异运动控制了其地壳层次的构造活动,包括大量地震的发生,其中,下地壳流层与上地壳脆性层的差异运动在中地壳层次发生剪切拆离是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滇西保山地块存在晚白垩世岩浆活动,其岩浆岩成因、源区属性及地球动力学背景尚不明确。对出露于保山地块北部漕涧复式花岗岩体晚白垩世花岗岩全岩地球化学及锆石U-Pb年龄进行了研究。1件样品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结果为68.8±1.2Ma(MSWD=3.3,n=12),显示晚白垩世的年龄信息。全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漕涧复式花岗岩体晚白垩世花岗岩为高硅(SiO_2=69.72%~76.09%)、富钾(K_2O=4.63%~6.65%)、过铝质(A/CNK=1.06~1.16)的S型花岗岩,岩浆形成于陆壳中部泥质岩石的部分熔融,残留相为麻粒岩,残留相主要组成矿物为斜长石+角闪石+石榴子石。保山地块在晚白垩世—古近纪发育多期过铝质花岗岩,部分学者认为这些花岗岩可能为新特提斯洋板片东向俯冲过程中保山地块内陆增厚地壳熔融的产物,但新特提斯洋开始俯冲的时限存在争议,可能比该期花岗岩晚。研究认为,保山地块晚白垩世花岗岩可能是在印支运动形成的全球性潘加亚大陆多次裂解形成现今全球海域分布格局这一区域性的伸展背景下,深部热流(地幔物质)上升,同时有来自于地壳的含水流体的加入,引起了中部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是岩浆源区的反映,而非岩浆产出的大地构造背景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提出了冀东黑云母片麻岩—H2O系统在0.1一0.2GPa压力下熔融买验的相关系。其固相线温度分別为0.1GPa时762℃,0.2GPa时712℃。黑云母消失的温度分別为0.1GPa时787℃,0.2GPa时737℃,石英消失的温度分别为0.1GPa时837.℃,0.2GPa时787.℃。采用Burn-ham模型计算的在液相线温度下岩浆饱和水的含量分別为0.1GPa时3.8%与0.2GPa时5.8%。根据实验结果以及早前寒武纪时冀东陆壳的古地温可知,该区早前寒武纪角阿岩相岩石分布的地区广泛出现的混合岩化作用应主要归因于陆壳岩石(黑云母片麻岩等)的局部熔融作用。由实验结果以及现代冀东陆壳的地温可推知,壳内低速层可能不是由岩石局部熔融所引起,而是由岩石中含有隙间水流体引起。  相似文献   

13.
高子英 《云南地质》1994,13(4):379-382
稀土元素偏碱性,在幔源岩浆演化过程中为不相容元素。上地壳低度部分熔融岩浆和分离结晶晚阶段岩浆为酸性介质,故稀土元素在壳型花岗岩浆中的行为是相容的。即上地壳部分熔融程度越低;所形成的碱长花岗岩ΣREE及ΣCe/ΣY值越低;部分熔融程度越高,所形成的钙碱性花岗岩ΣREE及ΣCe/ΣY值越高。花岗岩浆分离结晶作用过程中,由于轻稀土元素的相容性强于重稀土元素,故由早阶段至晚阶段,ΣCe/ΣY值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揭示粤北地区岩石圈深部结构、深大断裂性质及花岗岩分布规律等科学问题,布设了乳源-潮州宽频带大地电磁探测剖面。由二维反演得出的电性结构,讨论了粤北地区岩石圈导电性结构特点。沿剖面存在3个花岗岩分布区,呈现不同的类型,可能代表不同的成因模式。沿剖面划分3条北东向断裂带:吉安-四会断裂、赣江断裂于韶关东形成宽度近20km的低阻区域,其间形成断陷盆地;河源-邵武断裂带,其两侧发育壳幔高导层并发育壳幔混合型花岗岩,深部电性结构复杂,可能为壳幔剧烈作用的场所;丽水-海丰断裂带,控制了燕山晚期花岗岩的分布。韶关、连平之间和龙川、丰顺之间50~150km存在2个巨大的低阻体,可能是地幔物质底侵作用的"通道";且底侵方向指向连平和龙川之间的区域,由于底侵作用力贡献,发育了一系列的壳内和上地幔高导层。粤北地区岩石圈从西向东逐渐减薄,从100余km减薄到60km,反映了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的消减作用。潮州100km深度以下的中-低阻特征,推断为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留下的"洋壳"物质。  相似文献   

15.
大兴安岭诺敏地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兴蒙造山带的东段.该区发育大量的二叠纪花岗岩类岩石,岩性主要为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岩体具有高硅,略富铝,偏碱,低镁、钠,贫钙的特征.微量元素表现出富集Rb、Th、K、Nd、Cs和亏损U、Nb、Sr、P、Ti等特点;稀土元素具有明显的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和明显的负Eu异常特征.轻重稀土元素分馏程度较强.岩石总体上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应为S型花岗岩,可能为同源的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作用所形成,源岩可能为变杂砂岩和变中性火山岩.根据R1-R2与Rb-(Yb+Nb)、Rb-(Yb+Ta)等微量元素判别图解,结合该区所处的构造环境推测,该区花岗岩应形成于兴安地块与松嫩地块碰撞造山过程的后碰撞阶段.  相似文献   

16.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秦岭造山带在大地构造上南接扬子地块、北接华北地块,是特提斯构造域和古亚洲洋构造域的转换带。本文基于对一条起始于扬子地块,穿过秦岭造山带和鄂尔多斯地块,到达河套地堑的南北向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的研究,探讨秦岭造山带和其北侧的鄂尔多斯地块、南侧的扬子地块之间的接触关系,以及青藏高原物质东北向逃逸等地学问题。对实测数据进行了张量阻抗分解和维性分析等工作,并对剖面进行了二维反演,获得岩石圈电性结构模型。根据电阻率模型认为:在秦岭造山带北部发现大规模"瓶颈状"分布的低阻异常体(C2),可能为华北、华南地块双向俯冲前缘地幔物质的上涌通道,或者是青藏高原中、下地壳物质沿秦岭造山带中构造薄弱位置向东逃逸的通道;在秦岭造山带和大巴山弧形带边界处发现南倾的低阻异常(C1),解释为大巴山弧形带北缘的逆冲断裂在电性上的反映;电性结构模型中,扬子地块高阻异常体(R2、R3和R4)向北倾斜至秦岭造山带下方,而北部鄂尔多斯地块的高阻异常体(R5和R6)向南倾斜至秦岭造山带下方;高阻异常通常被认为是稳定岩石圈的反映,据此推断这两组相向俯冲至秦岭造山带下方的高阻异常是华北地块和扬子地块向秦岭造山带下方汇聚的电性结构探测依据;鄂尔多斯地块南、北电性差异较大,北部中、下地壳大规模分布电阻率值在3~100Ω·m之间的低阻异常体,可能为地幔上涌导致的局部熔融或含盐流体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松潘-阿坝地区深部电性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高  吴健生  于鹏 《地球科学》2006,31(6):857-860,878
针对青藏高原东部特殊的“三角形”区域——松潘-阿坝地区,通过两条测线的MT资料分析和反演,对其深部电性特征进行了揭示,发现松潘-阿坝区中深层构造较为稳定,层状特点明显,地下电性横向变化小,具有稳定地块的特点.这里存在壳内低阻层,厚度近10~20km;深部(岩石圈地幔内部)的电性结构也有两种类型:高阻异常区和具有幔内低阻层的次高阻异常区,全区岩石圈厚度在120km左右,其四周由深断裂与邻区接触.该区深部电性特征不同于龙门山隆起的电性结构,也不同于西秦岭构造带,后者具有高阻基底,岩石圈厚度或更薄或加厚.  相似文献   

18.
为查明东北地区盆地群的基底构造特征,从大地电磁测深方法入手,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将该地区的一条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和11条大地电磁剖面组构成了2张地球物理剖面栅状图,对所整理的剖面逐个进行讨论,通过栅状图对松辽盆地与大三江盆地群的基底特征给出进一步解释,并得出以下结论:(1)松辽盆地受断裂控制东西向呈高-低-高的电性分布,整体看南部电阻高于北部;(2)佳木斯地块与兴凯地块阻值浮动小,岩石圈结构稳定,完达山地块上下、南北阻值差异大,相比而言结构稳定性较差。几个地块之间都是越向东北方向,低阻范围越大,进一步印证了"大三江"盆地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9.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作为青藏高原拉萨地块和羌塘地块的重要缝合带, 具有比较复杂的构造演化史, 然而其深部结构和俯冲极性仍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利用横穿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的近南北向大地电磁测线, 处理和分析大地电磁测深曲线和相位张量特征, 并通过三维大地电磁反演获得了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两侧的深部电性结构。三维大地电磁反演结果显示, 沿测线分布显著的中下地壳高导异常。大致以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为界, 可将中下地壳高导异常分为两部分, 北拉萨地块近水平展布的高导异常层和南羌塘地块下方明显北倾的高导异常。结合早期的研究资料, 分析认为中下地壳高导异常应该为地壳部分熔融所致, 且深部电性结构符合沿测线观测的大地热流值变化。同时, 中下地壳高导异常可能指示了中生代班公湖—怒江洋的俯冲闭合痕迹, 北倾的中下高导异常支持大洋向北俯冲至羌塘地块之下, 而北拉萨地块下方的高导异常层可能为低角度俯冲的小洋盆。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地热资源与地壳热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藏高原具有独特的地壳结构和高热背景。南部的喜马拉雅地块属于"热壳冷幔"型,拉萨-冈底斯地体属于"热壳热幔"型地块,该区域内中地壳范围内存在一低速高导层,可能为部分熔融岩浆囊,形成了规模宏伟的地热带。高原水热活动带主要出露在喜马拉雅-冈底斯-念青唐古拉之间,>25℃的水热区有283处,>80℃的沸、热泉有近40处。著名的羊八井高温热储地热田,已经建成装机容量达25.18 MW的地热电站,为拉萨输送了大量电力,地热资源在高原能源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巨大的开发前景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