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5 毫秒
1.
黄陵变质地区的同位素地质年代及地壳演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表明,黄陵变质地区崆岭群是神农架群之下的古老结晶基底,其中、下部为典型的孔兹岩系。作者首次在崆岭群孔兹岩系地层中取得可信度较高的锆石UPb一致线年龄2332Ma。同时利用K-Ar稀释法和Rb-Sr全岩等时线法获得的年龄值分别为1891和2010Ma.。这些数据证实,崆岭群属下元古界。由此认为,黄陵变质地区及扬子地台结晶基底的形成时代绝不是中晚元古,而是早元古初期。  相似文献   

2.
崆岭群时代研究取得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扬子准地台崆岭群的时代一直是我国地质学家长期关切的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历来认为扬子准地台的基底相对华北地台来说比较年青。因此,以往多数学者把崆岭群与鄂西神农架群、川西会理群、桂北四堡群、黔东梵净山群、湘西冷家溪群、赣北双桥山群、皖南上溪群和浙西双溪坞群等相提并论。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长期以来就对崆岭群的时代问题产生疑问,这一问题不解决,影响对扬子准地台地质发展史的认识,也影响对某些矿床形成条件的分析。根据地质矿产部  相似文献   

3.
在川西—滇东地区,前人一直将会理群、昆阳群等作为该区所出露的最古老的地层,并认为它们代表了扬子地台的最老基底。笔者通过对该区详细的变质地质研究认为,在它们之下还存在着一套与之完全不同的层状变质岩系,我们将其称为康定群,推测其时代至少为早元古宙或晚太古宙。它与中、晚元古宙的会理群、昆阳群等共同构成了扬子地台的古老基底,为基底的两个重要的地质构造单元,分别代表了本区早期地壳演化的不同阶段。  相似文献   

4.
正黄陵穹窿位于华南扬子克拉通核部地区(彭松柏等,2016),地处兴山县高岚镇、水月寺镇-宜昌市夷陵区殷家坪镇和雾渡河镇一带,出露有太古宙-元古代崆岭杂岩(崆岭岩群)(魏君奇等,2009;魏君奇和王建雄,2012),亦称崆岭高级变质地体,是目前扬子克拉通已知出露最广、时代最老的基底岩系(高山和张本仁,1990;Qiu et al.,2000;高山等,2001;Zhang et al.,2006a;焦文放等,2009;魏君奇和王建雄,2012;Guo et al.,2014;胡蓉等,2016),能够精  相似文献   

5.
扬子陆核北崆岭地区孔子河-樟村坪一带的"马槽园群"被认为是崆岭地区唯一出露的青白口纪沉积记录,对探讨扬子陆块在Rodinia超大陆中的位置及汇聚与裂解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其进行岩石学、沉积学和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并与紧密伴存的南沱组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马槽园群"与南沱组的空间分布、砾石大小、分选、磨圆等特征相似,都体现了快速混杂堆积特点;最年轻锆石年龄限定"马槽园群"沉积时代晚于786 Ma,南沱组则在657~635 Ma之间,两者具有相似的碎屑锆石年龄谱特征.由此表明北崆岭地区的这套杂砾岩为新元古代冰碛岩,可与区域上南沱组对比,同属Marinoan冰期产物,而不能以马槽园群称之;其沉积物源来自于邻近崆岭杂岩、黄陵花岗岩和神农架群.   相似文献   

6.
崆岭杂岩中斜长角闪岩包体的锆石年龄和Hf 同位素组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激光剥蚀- 等离子质谱(LA-ICP-MS)分析技术,测定崆岭杂岩中斜长角闪岩包体的锆石U-Pb 年龄和Hf同位 素组成,以探讨黄陵结晶基底的形成及演化。崆岭杂岩主要由太古代TTG片麻岩和早元古代孔兹岩系组成,TTG片麻岩中 存在少量斜长角闪岩包体。该包体中的锆石可分为岩浆结晶锆石、变质改造锆石和变质新生锆石三类。(1)第一类原生岩 浆结晶锆石的U-Pb 年龄为(3000±24)Ma,MSWD=2.4,代表斜长角闪岩的原岩- 拉斑玄武岩的成岩时间,指示崆岭杂岩 中以包体形式存在的斜长角闪岩(3.0 Ga),是黄陵结晶基底和扬子克拉通中出露的最古老岩石。(2)第二类变质改造锆石 的U-Pb 年龄为(2715±9)Ma,MSWD=1.4,代表黄陵地区第Ⅰ期角闪岩相变质事件的时间。第Ⅰ期(2.75~2.7 Ga)角闪 岩相变质作用,使TTG花岗岩及其拉斑玄武质岩石包体,变质为TTG 片麻岩及其斜长角闪岩包体。(3)第三类变质新生锆 石的U-Pb 年龄为(2558±40)Ma,MSWD=0.93,代表黄陵地区第Ⅱ期角闪岩相变质事件的时间。第Ⅱ期构造热事件(2.6~2.5 Ga)与“水月寺运动”相关,造成黄陵地区太古代与元古代之间的不整合面。总之,黄陵地区第Ⅰ期和第Ⅱ期变质事件的 共同作用,将黄陵花岗岩- 绿岩型地体转变为晚太古代稳定陆块,并从此开始了长达500 Ma 的克拉通化。(4)斜长角闪岩 包体中锆石的平均εHf(t )为-11.59~-3.98、平均亏损地幔模式年龄t DM2 为3.4 Ga,表明黄陵地区存在比崆岭群更古老(>3.2 Ga)的地壳。  相似文献   

7.
正黄陵穹窿位于华南扬子克拉通核部地区,出露有华南前南华纪最古老、面积最大的太古宙-古元古代崆岭杂岩(崆岭岩群)(高山和张本仁,1990;马大铨等,1997;Gao et al.,1999,2011;Qiu et al.,2000;Zhang et al.,2006;Zheng et al.,2006;Jiao et al.,2009;Guo et al.,2014),受后期新元古代黄陵花岗杂岩体侵入影响,大体以雾渡河大断裂为界分隔为南、北部两部分(也称为南、北崆岭群),是扬子克拉通前南华纪基底最具代表性的岩石记录,一直受国内外地质学界的高度关注,但对其大地  相似文献   

8.
扬子陆核黄陵穹隆出露了目前扬子克拉通已知的最古老结晶基底——崆岭杂岩,是了解扬子克拉通太古宙地壳形成与演化的理想窗口.本文将近年来崆岭杂岩太古宙岩石的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以及地球化学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揭示了扬子陆核太古宙岩石时空分布规律及地壳演化的动力学过程进行了约束.结果表明,扬子陆核地壳演化过程可分为始...  相似文献   

9.
<正> 国内外学者对崆岭群的研究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1907年,Blackwelder认为鄂西崆岭层(群)相当泰山式(群)的基底杂岩。李四光等于1924年在长江峡东地区工作后,把峡东前震旦系变质岩称为“三斗坪系”(分成崆岭片岩、美人沱片麻岩和黄陵花岗岩)。1958年,北京地质学院在黄陵背斜进行一比二十万区测工作,将该区变质岩系称为崆岭群,并进行了地层划分。1959年,全国地质会议根据地质部水文工程地质队在该区侵入岩——英闪岩的耳个同位素年龄样,推测岩浆岩与片岩发生混合作用的时代为800—900  相似文献   

10.
崆岭群分布于鄂西宜昌县、兴山县一带的黄陵背斜核部,为一套前震旦纪结晶变质岩系。在大理岩、含石墨片麻岩样品中发现一些简单球形类为主的微古植物化石,具有一定的时代指示意义。黄陵背斜北部的崆岭群划分下岩组、中岩组和上岩组,依据微古化石,中岩组归属早元古代。上岩组应为中—晚元古代。黄陵背斜南部的崆岭群从下往上划分为古村坪组、小以村组和庙湾组,依据微古化石,小以村组和庙湾组形成时期应为中元古代。  相似文献   

11.
胡蓉  李双庆  王伟  陈福坤 《地球科学》2016,41(10):1630-1654
扬子陆块新元古代地层发育完整并广泛分布,三峡地区南沱组冰碛岩是扬子北部南华纪的冰成杂砾岩,不整合地覆盖在新元古代黄陵花岗岩之上.南沱组冰碛岩成分复杂,分选性差,缺乏可对比的标志,其沉积时代和物源组成研究较少且存在争议.对南沱组冰碛岩开展锆石U-Pb定年工作,得到最年轻的锆石年龄为706±7 Ma,印证了南沱组沉积时代应不早于700 Ma的说法,并可与Marinoan冰期对应.所获得锆石U-Pb年龄谱峰值主要分为~3.0 Ga,2.5~2.3 Ga,2.05~1.95 Ga和900~700 Ma,反映了扬子陆块4次地壳再造事件,其中古元古代和太古代年龄与崆岭杂岩相似,900~800 Ma和800~700 Ma的锆石年龄与附近黄陵花岗岩和扬子北缘岩体一致.冰碛砂岩的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组成分异明显,可能是扬子北缘岩体、黄陵花岗岩和崆岭杂岩不同程度混合的结果.南沱组冰碛岩中包裹的花岗质砾石表现出不同的微量元素特征,具有偏低的稀土含量和亏损的重稀土组成,结合其锆石U-Pb年龄和Sr-Nd同位素特征,这些花岗质砾石主体可能来自于附近黄陵花岗岩和崆岭岩基.南沱组冰碛岩的物质组成特征反映了新元古时期,扬子地区强烈的裂谷岩浆作用所导致的北高南低的地势环境.   相似文献   

12.
扬子陆核黄陵地区发育较为完整的太古宙—古元古代片麻岩、表壳岩组合(即崆岭杂岩),前人调查研究认为南北黄陵Ar-Pt1具有一致的物质组成和地质演化过程。笔者分别对南北黄陵太古宙花岗质片麻岩进行锆石年代学研究发现,北黄陵2件样品(HL013-1、HL013-2)均存在大量锆石发育岩浆核-变质边结构,都获得~2.8 Ga原岩结晶年龄和~2.0 Ga变质年龄;而南黄陵1件样品(HL005-3)以具振荡环带结构的岩浆锆石为主,仅获得~2.9 Ga原岩结晶年龄。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发现,~2.0 Ga的变质年龄在北黄陵太古宙—古元古代的花岗片麻岩、表壳岩中广泛发育,而在南黄陵相似建造中均未获得,一定程度上说明北黄陵地区广泛遭受~2.0 Ga的区域变质作用而南黄陵不发育,南北黄陵在古元古代可能处在不同地块或者同一地块不同部位。2.1~1.6 Ga的构造岩浆事件的分布特点说明扬子陆块可能存在多条古元古代造山带,扬子陆块古元古代以多块体拼贴为特点,广泛记录2.1~1.6 Ga的构造岩浆事件说明扬子陆块是全球哥伦比亚超大陆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正>扬子克拉通崆岭杂岩中出露了大量基性侵入体,通过对这些基性岩浆岩进行系统地球化学研究,可为认识扬子陆核早期形成与演化过程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在崆岭杂岩中识别出一套基性侵入体,其岩性主要为辉长岩,多呈岩脉产出。对该套辉长  相似文献   

14.
崆岭杂岩中混合岩的锆石U-Pb年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崆岭杂岩主体由TTG和变质表壳岩组成,是华南出露时代最老的结晶基底,前人报道的大量同位素年龄证实崆岭杂岩主体形成于太古代。崆岭杂岩中以钾长花岗质脉体为代表混合岩化作用普遍发育,使用单颗粒锆石U Pb测年方法获得的年龄为(1 803±30)Ma,表明崆岭杂岩遭受了吕梁运动构造岩浆热事件的改造。  相似文献   

15.
湖北宜昌的崆岭杂岩是扬子克拉通目前出露的最古老岩石.本文应用锆石U-Pb定年和Hf-O同位素方法对崆岭杂岩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不仅对扬子陆核的形成和演化,而且对扬子陆块古元古代地质事件的确切时间和性质提供了新的地球化学制约.  相似文献   

16.
黄陵野马洞基性岩脉中锆石的U-Pb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激光剥蚀-等离子质谱(LA-ICP-MS)分析技术测定野马洞基性岩脉中锆石的U-Pb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以探讨黄陵地区TTG片麻岩原岩的形成及变质时间、是否存在比崆岭群更古老的地壳等问题。野马洞辉绿岩脉(1850 Ma)侵入TTG片麻岩,并从TTG片麻岩中捕获了大量捕掳晶锆石。捕掳晶锆石岩浆结晶核部的U-Pb年龄分别为2842 Ma、2900 Ma和2949 Ma,指示TTG花岗岩体为复式岩体,其至少经历了2949 Ma、2900 Ma和2842 Ma三期岩浆作用。捕掳晶锆石变质边部的U-Pb年龄为2557 Ma,指示TTG花岗岩体转变为TTG片麻岩,是"水月寺运动"及其构造热事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变形变质的时间为2557~2511 Ma。捕掳晶锆石的εHf(t)为-9.85~0.89、平均值为-4.07,亏损地幔模式年龄TDM为3.6~3.2 Ga,指示黄陵地区存在比崆岭群(3.2 Ga)更古老的陆壳。  相似文献   

17.
黄陵断隆北部崆岭群变质岩系是扬子地台中部出露的古老结晶基底,为一套基性至酸性火山岩、泥岩、碎屑岩夹碳酸盐岩经中深度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其间有基性-超基性和中酸性岩的侵入,普遍发生了混合岩化作用。前人对此做了大量工作,但其时代归属,一直争论很大,缺乏具有明确地质意义的年代学依据。近几年来,我们综合采用了锆石U-Pb一致曲线法、Pb-Pb全岩等时线法、Rb-Sr全岩等时线法、颗粒锆石直接分层蒸发的~(207)Pb/~(206)Pb法进行了年龄测定。铷、锶本底分别为2.6和3.5纳克,铀、铅本底分别为0.27和3.8纳克。通过系统的年龄测定、详细的野外地质工作、岩矿分析鉴定、锆石晶形研究及原岩恢复  相似文献   

18.
扬子陆核崆岭高级变质地体内出露一套强变形的基性-超基性岩岩石组合, 主要呈似层状、透镜状分布于崆岭群中, 该套变基性-超基性岩组合对扬子陆块早期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同位素稀释法(isotope dilution thermal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简称ID-TIMS)获得该套岩石组合中蛇纹石化方辉橄榄岩全岩Sm-Nd等时线年龄为1063±12Ma, 说明Sm-Nd同位素体系可用于对超低含量、发生强蚀变作用的超基性岩样品进行定年.样品Nd同位素组成相对均一(εNd(t)值为6.90~7.32), 表明形成于封闭体系中, 其对应Nd同位素两阶段模式年龄为1.13~1.09Ga, 与形成年龄接近, 说明来自亏损软流圈地幔部分熔融.结合区域上已有的中元古代末期到新元古代早期构造岩浆事件研究, 认为在该时期扬子陆块可能由多个微陆块组成, 就扬子陆核而言, 其与扬子陆块西侧之间很可能存在分隔的大洋.   相似文献   

19.
湘鄂黔桂毗邻区扬子地台基底与第一盖层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文运 《湖南地质》1997,16(4):213-218
毗邻区黄陵背斜裸露的崆岭群,系太古界结晶基底。该结晶基底上的冷家溪群,梵妆山群和四堡群为下元古界褶皱基底,并具“P型克拉通”之基底结构。而神农架群,板溪群,下江群与丹洲群,均属毗邻区地台之第一个盖层。基底与盖层是高角度不整合界面,系武陵造山运动的记录。  相似文献   

20.
黄陵背斜的构造几何形态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军  褚杨  林伟  王清晨 《地质科学》2010,45(3):615-625
黄陵背斜位于扬子克拉通的东缘,其核部出露的崆岭群被认为是扬予克拉通的基底岩石,并成为华南地质学研究的热点地区。从区域上看,黄陵背斜紧邻江汉盆地,东西两侧分别是荆当盆地与秭归盆地,黄陵背斜和周缘盆地构成明显的隆起—坳陷相互对应的构造。详细的野外观察和构造几何学的剖析表明,黄陵背斜的两翼西陡东缓,构成不对称背形的穹隆构造。在穹隆形成过程中,相应的岩石变形以顺层滑脱及相关的褶皱和小规模的逆冲断层为主,在早三叠世薄层灰岩、志留纪龙马溪组页岩、奥陶纪灰岩、寒武纪炭质灰岩以及震旦纪陡山沱组薄层灰岩广泛发育,并具有垂向缩短的重力滑脱特点,构造叠加关系指示了其形成于晚侏罗—早白垩纪之间。在构造变形分析的基础上,并深入探讨了黄陵背斜成因的3种可能的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