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江南丘陵农业自然资源开发条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江南丘陵区域的农业资源条件,探讨该区域发展经济和农业资源综合开发方向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土地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资源之一,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评价将为人们了解掌握区域土地开发利用合理与否提供科学信息。作为重要商品粮基地的甘肃河西地区,土地农业开发利用历史悠久,文章通过土地资源农业开发利用程度评价研究,初步分析研究了区域土地开发利用特点,旨在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番禺市农业结构的转变及其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单一化的经济不利于充分利用资源,而多元化的经济不利于高效利用资源。为了充分而高效利用资源,应该根据区域资源的实际状况确定合理的区域农业结构和专业化程度。1980年以来番禺市农业结构调整的效果表明,农业结构专业化程度降低的幅度越大,结构转变的效率越低,专业化程度降低的幅度越小,结构转变的效率就越高。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应该是在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专业化发展,在专业化基础上逐步实现规模化、基地化和农工贸一体化。  相似文献   

4.
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区域农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作为国内开展区域农业研究最早的研究机构之一,坚持遵循“面向国家需求,以任务带学科”的宗旨,基于农业生产及发展的阶段性和地域性特点,充分发挥地理学综合性和区域性的学科优势,完成了一系列前瞻性、战略性、引领性的区域农业研究成果,包括全国农业区划初步意见、新疆地区农业区划等,不仅成为区域农业研究的经典参考,同时也为国家及地方层面农业宏观调控提供了决策支持。承载80年的理论探索与经验总结,新时期地理资源所将在现有农业资源调查与区划、农业生态水文与气候、典型区粮食生产与安全、耕地利用保护与管理、农业经济管理与政策创新、乡村地域系统可持续发展等研究领域基础上,不断拓宽与丰富区域农业研究的内涵与价值,担负起服务国家战略制定实施、引领基础学科创新发展的时代重任。  相似文献   

5.
宁镇扬山地丘陵地区土地面积133.9万公顷,农业资源丰富,是江苏省开发潜力很大的地区之一。本文从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阐述了它们的区域优势;探讨了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综合开发利用的建议和对策,制定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的总体规划;建立农业资源综合开发治理试验区;发挥山丘地区资源优势,建立商品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6.
甘肃省农业资源开发优势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海霞  封志明 《地理研究》2007,26(5):1013-1020
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是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对农业资源优劣势现状的排序可以为有效地开发农业资源提供参考。本文提出了以农业资源开发潜力和利用效率为基础的农业资源开发优势度的概念和计算模型,并以甘肃省为例,分析计算了甘肃省各县市农业资源开发的优势序列。结果显示:农业资源开发优势度模型很好地拟合了甘肃省农业资源的现状和区域差异。作为农业资源综合开发优势度指标,陇南、陇东和陇中等雨养农业区以及甘南州光能资源优势区耕地资源开发优势度处于4~5级水平。河西绿洲灌溉农业区耕地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很好的开发,耕地资源开发优势度处于1~2级水平,但是由于民勤、金昌两个地区生态系统的退化,耕地资源开发优势度处于3级 (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7.
如何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依然是目前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点与难点。本文选择冀中南平原为研究区域,以农业资源利用方式与地域单元的耦合为切入点界定了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的概念与内涵,并通过分析模式5要素,即农业自然资源特征、农业主导产业(品)、农业产业链(产-加-销)、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的作用过程,构建了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的三级层次结构体系。在此方法框架的指导下,本文选取冀中南平原的曲周、藁城、馆陶三个典型县,具体剖析了第三级模式的基本运作状况,总结了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孙鸿烈 《地理学报》2002,57(1):119-119
我国西北干旱区域,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0%,是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天然草场广阔、农业发展潜力较大区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主要资源依托区域,也是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农业是地域性较强的问题,若离开区域讨论可持续农业,并不符合持续农业发展人地系统结构优势的基本要求。文章对可持续农业的地域性和地域体系的等级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可持续农业须立足一定的地域,构建良性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家业协调系统。将可持续农业地域体系划分为四类:自然地域类(N类型),行政地域类(P类型),经济区域类(E类型)及全球和区域组织类(G类型)。  相似文献   

10.
我国北方地下水危机与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章光新  邓伟  何岩 《干旱区地理》2004,27(3):437-441
我国北方地区大约70%的地下水资源开采量用来灌溉农业。超采地下水资源,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如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土地盐渍化和荒漠化等。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四大战略性对策与措施:(1)发展节水型农业,持续高效利用水资源;(2)南水北调和区域管理是解决北方地下水危机的重要途径;(3)保护水资源和水环境,增加水资源可利用量;(4)开展变化环境下的水循环与水量平衡研究,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来解决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危机,保证可持续农业的发展,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梁流涛  祝孔超 《地理研究》2019,38(8):1932-1948
从虚拟耕地流动的视角构建区际农业生态补偿框架,并在此框架下开展区际农业生态补偿支付/受偿区域划分和补偿标准测算的研究。结果表明:① 区际农业生态补偿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虚拟耕地净流量(输入量与输出量的差额)指标划分区际农业生态补偿的支付/受偿区域。对于净流量为负的分室,通过虚拟耕地流动占用了其他区域的耕地资源,应该支付相应的生态补偿。对于净流量为正的分室,通过虚拟耕地流动被其他区域占用了耕地资源,应得到生态补偿。区际农业生态补偿额度应包含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的投资成本以及占用农业资源使其牺牲的发展机会成本等方面,并由管理平台统一收缴和分发。② 2004年以后虚拟耕地流动格局基本上保持稳定,只有个别省市(甘肃和云南)由净流入转变为净流出,在空间上表现为“北耕南流”的格局。③ 受偿区域(15个省市)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支付区域(16个省市)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④ 研究期内年均总受偿额度为1472.58亿元,处于高受偿省份(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南)年均受偿额度都在150亿元以上。研究期内年均总支付额度为543.10亿元,其中,处于高支付区域的省份(浙江、广东、北京、福建)年均支付额度都在40亿元以上。  相似文献   

12.
袁继英 《西部资源》2012,(4):130-132
区域特色农业的科学内涵包括:一要立足区域农业发展的实际和农业自身的特点,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经济、社会、环境、技术等比较优势;二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加快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现代化农业;三要主导农业和拳头产品具有一定规模优势,龙头企业能够带动和引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可持续发展;四要综合效益突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走经济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密集、凸显人力资源优势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3.
该文分析了江汉平原农业洪涝灾害的基本特征及洪灾对农业生产的制约影响 ;指出江汉平原农业生产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和主要问题 ,提出该区域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江汉平原实现农业避洪减灾的结构调整对策 ,包括发展耐涝农业生产 ,提高作物耐涝能力 ;利用冬春土地资源 ,开发冬季农业 ;选育早熟或迟晚熟品种 ,错开洪涝高峰期 ;充分利用棉田光热资源 ,推广间套复种多熟技术 ;退田还湖 ,发展精养渔业。  相似文献   

14.
张争胜  周永章 《热带地理》2005,25(3):233-237
分析了湛江市农业生产结构的演化历程,认为湛江市农业在发展过程中,自然条件、生产传统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需求、国家产业政策等影响因素作用增强。湛江市的农业竞争优势包括土地资源、光热资源、热带作物资源、人力资源等内部驱动因素和交通区位、市场需求以及发展政策等外部环境因素两个方面。为了提升区域农业竞争力,湛江市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与资金投入,优化农业生产要素,同时应积极发展创汇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不断改善农业产业经营、市场营销和政府管理等环节。  相似文献   

15.
江汉平原农业结构调整与减灾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分析了江汉平原农业洪涝灾害的基本特征及洪灾对农业生产的制约影响,指出江汉平原农业生产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和主要问题,提出该区域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江汉平原实现农业避洪减灾的结构调整对策,包括发展耐涝农业生产,提高作物耐涝能力;利用冬春土地资源,开发冬季农业,选育早熟或迟晚熟品种,错开洪涝高峰期,充分利用棉田光热资源,推广间套复种多熟技术,退田还湖,发展精养渔业。  相似文献   

16.
松嫩平原资源开发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文章论述了松嫩平原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资源潜力和生态功能,针对资源开发存在的诸多问题,探讨了不合理资源开发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表明:松嫩平原湿地生态系统对区域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不合理开发湿地会带来严重的生态后果,只有合理开发利用湿地才是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区域生态经济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正在经历和借鉴无数的惨痛教训后,人类认识到区域的开发应尊重自然规律,谋求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近年来各省高考试卷涉及的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越来越多,也体现了当前人类追求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背景。必修III"区域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四个板块的内容,课程标准对  相似文献   

18.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利用国外的研究成果,分析福建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力基础,探讨转移的空间结构与转移方向的联系,合理划分区域类型,对福建省因地制宜指导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合理配置劳力资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国外的研究成果,分析福建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力基础,探讨转移的空间结构与转移方向的关系,合理划分区域类型,对福建省因地制宜指导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合理配置劳力资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农业区域开发为建设地理研究与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提供了新的领域。建设地理研究通过对农业区域开发的自然资源评价,为开展区域选择、项目布局、工程设计与实施提供定性、定量、定位的依据,从其研究的特有角度增强农业开发规划与布局的区域特色,直接参与农业开发项目的工程设计和实施,以地理学的方法切实解决农业区域开发过程中一般农业研究和工程设计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根据南方山区农业区域开发实践,建设地理应注重研究地理环境的微(小)地域分异、荒地资源的改造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