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海热带气旋与西太平洋热带气旋成双时的复杂路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玲娟 《海洋预报》1994,11(1):7-14
本文统计29年(1960-1989)的历史资料,给出了南海热带气旋与西太平洋热带气旋成双的气候情况,并用天气学方法进行分类、研究、诊断给出西太平洋热带气旋对南海热带气旋移行路径影响的天气学模式及一些判据,为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登陆我国热带气旋活动的年代际变化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叶英  董波 《海洋预报》2002,19(2):23-30
本文利用1950-1999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资料,对50年来登陆我国热带气旋的月际、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及异常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指出了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频数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差异,并对比分析了同期的副热带高压等海洋大气环流指数的统计特征。  相似文献   

3.
热带气旋进入北部湾后强度突变的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按近海热带气旋强度突变的标准,对1970~1990年进入北部湾后强度发生突变的热带气旋进行分类统计,发现有如下的气候特征:每年平均有32个热带气旋进入北部湾,其中强度变化不大的占总数的52%;强度突然减弱的占总数的42%;强度突然增强的占总数的6%。强度变化不大和强度突然减弱的发生在5~11月,强度突然增强的发生在8~9月。本文对进入北部湾的热带气旋强度增强的天气类型进行分类,归纳起来分为四种天气类型:副热带高压型;赤道辐合带型;季风低槽型和锋面低槽型,这些结果将对天气预报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源自南海东北部海区热带气旋的若干统计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49-1998年50a中,源自南海东北部海区的热带气旋共67个,其中有17a无热带气旋产生,45a无台风。该海区产生的热带气旋及其有关的统计特征与南海南部和热带西太平洋的热带气旋不同:平均个数是厄尔尼诺年较反厄尔尼诺年少;春季型的厄尔尼诺过程中热带气旋生成较多;1970-1990的的强厄尔尼诺过程中热带气旋个数当年较次年多,1990年后则相反,与历次厄尔尼诺过程比较,1997-1998年特强厄尔尼诺过程中的热带气旋生成较多、发展较快、其异常的气候特征为有史以来所罕见。  相似文献   

5.
肖晖 《台湾海峡》1992,11(3):257-261
根据1952~1990年实测热带气旋资料,对影响(包括登陆)厦门的184次热带气旋进行了气候分析,并引进均生函数的概念,采用改进后的正交筛选方法,探索了热带气旋活动周期,得出本地区热带气旋约80%(其中登陆的90%)出现于夏季(7~9月),11、6、12、5a等周期振荡较显著等结论。  相似文献   

6.
李天坚 《海洋预报》1991,8(2):50-55
本文根据1949~1988年登陆珠江口的热带气旋资料及珠江河口滨海区主要台风潮位站的同步资料,分析了登陆珠江口的热带气旋气候特征,建立了35~49小时热带气旋登陆地点的预报方程。预报方程的精度是好的。  相似文献   

7.
统计登陆南海沿岸热带气旋的气候概况,分析热带气旋登陆前后特征及其变化,指出登陆热带气旋的区域特点。认为海南岛对热带气旋移动有重要影响,“岛影”现象明显;热带气旋登陆前2—3时次有典型的特征变化,对登陆预报有指示意义,华南沿岸登陆的热带气旋月个数不存在相关关系,不宜以它们为因子作自相关预报。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2008年编号的热带气旋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2008年编号的热带气旋与多年平均相比,呈现的特征为全年总个数偏少,登陆热带气旋数目偏多,强度偏强,登陆热带气旋初始登陆时间比多年平均初始登陆时间偏早,编号热带气旋各月分布特征基本与热带气旋各月分布的气候特征基本一致。从2008年和气候平均的副热带高压和赤道附近降水大值区的对比来看,2008年大气环流和赤道辐合带都对2008年热带气旋个数偏少有贡献。  相似文献   

9.
影响广西东南部的热带气旋统计特征及登陆地段预报判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武坚 《海洋预报》2005,22(2):15-21
通过对1960年~1999年热带气旋影响广西东南部所产生的降水进行天气气候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热带气旋登陆地段的预报判据。  相似文献   

10.
马艳  郭丽娜  郝燕 《海洋科学》2022,46(1):44-55
利用1949—2020年中国台风年鉴和热带气旋资料,结合青岛地面气象观测记录,从热带气旋频数、周期、强度以及给青岛地区带来的降水等方面分析了影响青岛的热带气旋气候特征.分析表明:1)1949—2020年影响青岛的热带气旋个数整体呈现为减少的特点,热带气旋个数多呈现出了2a~4a的显著变化周期.2)登陆转向和登陆北上类路...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1949~2008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资料、影响中国和福建的热带气旋资料,采用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近60年来西北太平洋生成的热带气旋及影响中国和福建的热带气旋变化情况,得出如下结论:(1)近60年来西太生成热带气旋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有一个6~7年左右的振荡周期,以后周期变为4~5年;(2)登陆我国热带气旋有一个10年左右的振荡周期,在一年中呈正态分布,以8月份最多;(3)登陆福建后的热带气旋移动路径与登陆前一致出现的频数最多,其次为路径转向右折,登陆后转向左折出现的频数最少;(4)影响福建的热带气旋有一个4~5年的周期,影响频数在地域上表现为从南往北逐次减少的特征;(5)20世纪90年代以来登陆我国的初旋日期呈现一个偏晚的趋势,终旋日期的年际变化不明显,而登陆福建的初、终旋日期年际变化不明显,但登陆福建初、终旋日期时间间隔近几年有一个偏短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51—2016年CMA-STI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美国气候预测中心CPC Nino3.4指数以及英国Hadley中心HadISST1海温资料,对影响我国热带气旋的强度变化特征及其与ENSO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与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影响我国热带气旋的强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强台风以及超强台风的强度上升趋势显著,现阶段影响我国的热带气旋正处于研究年限内的一个偏强时期,其强度仅次于20世纪50、60年代.在厄尔尼诺年的8月以及拉尼娜年的10月,热带气旋的强度特征指标较正常年增幅最大,其原因可能与ENSO事件年海水表面温度等海气要素的异常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3.
南沙及其邻近海区热带气旋的基本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海洋和气象学者对热带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以及影响南沙及其邻近海区的热带气旋气候特征作了专门分析。但对源自南沙及其邻近海区热带气旋的基本特征,地理环境影响热带气旋特征的变化,与太平洋热带气旋的特征差异等分析未见[1~3]:报道。本文根据1949~1988年台风年鉴,1980~1988年卫星云图及热带天气图,初步分析源自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热带气旋的基本特征。1生成和移动过程中的某些特征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12°N以南的南海海域),自然环境独特,海水和底层大气终年暖热,生成热带气旋的条件充分,但地…  相似文献   

14.
叶英  董波 《海洋预报》1997,14(2):44-52
本文分析了1994/1995年西北太平洋地区热带气旋气候特征,并对这两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风环流特征、热带对流活动以及赤道东太平洋海温进行了对比分析,从气候异常的角度讨论了这两年热带气旋异常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度统计动力预报的改进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T106L19模式产品和热带气旋历史观测资料,设计和筛选气候持续性因子和动力因子,结合主分量因子分析技术,对统计-动力模式进行了改进,开展了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度预报技术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对预报因子进行主分量分析,可提高因子的独立性,降低线性回归模型的维数和不稳定性,从而提高了模式对热带气旋强度的实际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40a(1960年~1999年)热带气旋基本资料,分析进入广西沿海影响区的登陆热带气旋的一般气候特征,根据热带气旋的登陆点不同,进一步分析在广西沿海影响区内登陆的热带气旋和登陆后的强度变化、维持时间、消失位置等方面的特点,为做好影响广西沿海的登陆热带气旋的预报和服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近20年影响舟山群岛热带气旋规律与灾害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侯伟芬  林伟 《海洋通报》2004,23(1):94-96
利用浙江省台风历史年鉴提供的热带气旋资料,用统计的办法分析探讨近20a来影响舟山群岛的热带气旋的规律与灾害。研究结果发现:近20a发生的热带气旋明显减少,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季节分布上呈现出现晚,结束早的特点,8月份发生的频率明显增加;热带气旋造成的灾害以严重、中等严重为主,在强度上没有减弱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以1960~2001年共41 a的7月和8月西行进入南海海域的热带气旋样本为基础,采用遗传算法与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热带气旋强度预报模型的预报建模研究.并根据相同的热带气旋个例,将这种遗传-神经网络热带气旋强度预报模型与气候持续法热带气旋强度预报方法进行对比分析,试验预报结果表明,遗传-神经网络方法具有更好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19.
南海中北部热带气旋强度突变的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宁谦  陈润珍  蔡敏 《台湾海峡》2007,26(2):188-196
本文对1960-2002年在南海中北部活动的热带气旋进行分析统计,发现有如下气候特征:南海中北部平均每年有6.7个热带气旋,有4.9个热带气旋强度发生突变,其中有3%的热带气旋只发生突然增强,72%的热带气旋只发生突然减弱,25%的热带气旋既发生突然增强又发生突然减弱过程.强度突然减弱发生在4-12月,主要集中在登陆和登陆后的陆地区域,分布较广;强度突然增强发生在4-11月,主要出现在珠江口以西至海南岛东部海面、东沙群岛和西沙群岛海面.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统计1960—1986年登陆或登陆后移入珠江三角洲范围内的44个热带气旋陆上维持时间等气候特征,结果指出热带气旋登陆后平均维持时间为31.7h。陆上平均维持时间与热带气旋登陆时的中心强度和范围成正比,并选取了比平均维持时间长和短的两个个例作涡度收支等计算,结果表明两者涡度收支的主要差别在垂直输送项和反映积云对流作用的余项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