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林景宏 《海洋学报》2007,29(1):92-97
根据1995-1997年期间在台湾岛以东副热带环流区进行4个季度月的综合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浮游桡足类的数量分布及其群落的生态特征,探讨其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本区大中型浮游桡足类呈低丰度(4个季度平均为6.75个/m^3)、低优势度(Y〈0.131)以及季节变化幅度小等特点.所记录的206种浮游桡足类中,5种生态类群共存.不同性质水系在测区间的动态制约着不同生态类群的配比,但丝毫左右不了热带大洋广布类群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2.
厦门浔江湾小型底栖生物数量分布及生态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首次报道 1 998年 5月厦门浔江湾水域 5个测站小型底栖生物调查的初步结果。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为 5 9.6 5个 /cm2 ,自由生活的海洋线虫是优势类群 ,占总密度的 89.2 8% ;其次 ,底栖桡足类占 2 .76 % ;其它类群所占比例较少。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分布为湾口区底 ,湾中部高。文中分析了小型底栖生物具有高类群优势度和低类群多样性特征 ,以及线虫与桡足类的丰度比率与环境的关系 ,提出浔江湾水域环境状况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3.
虾池小型底栖动物的数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1987年5月至10月在黄岛养虾池对虾生长周期内对小型底栖动物数量逐月调查。指出:小型底栖动物总平均密度为1092.4inds·10cm-2,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和底栖桡足类是主要类群,其总平均密度分别为466.9和457.9inds·10cm-2。89.7%的小型底栖动物分布在沉积物表层2cm内。结果指明小型底栖动物被对虾捕食,并提出了捕食模式。  相似文献   

4.
闽江口浮游桡足类生态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朱长寿 《台湾海峡》1997,16(1):75-79
1990年5月至1991年1月对闽江口进行了调查,共鉴定浮游桡足类37种,其中近岸类群的种类最多,河口种的数量占优势,并制约了桡足类总量的季节变化。数量密集区主要出现在调查区西部的岛屿及近岸水域,东部近岸水域的种类较西部丰富。多样性的分布趋势为由河口向海洋愈趋稳定。暖温带种虫肢歪水蚤和暖水种右突歪水蚤等分别在闽江口区和九龙江口区的分布,似可指示闽江口区的暖水性生态略弱于九龙江口区。  相似文献   

5.
上海市金山三岛海域浮游动物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年5月和8月对上海市金山三岛海域浮游动物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两个航次共鉴定浮游动物21种,其中桡足类7种,水母类3种,糠虾类2种,端足类、等足类各2种,浮游幼虫类3种,其它3种,虫肢歪水蚤、火腿许水蚤为平水期和丰水期的主要优势种类,优势度分别为0.45和0.43。平水期和丰水期浮游动物个体密度平均分别为124.13ind/m^3和335.30ind/m^3;平均生物量分别为230.00和190.75mg/m^3。多样性指数(H′)偏低,平均值小于2。该海域浮游动物类群是一个沿岸低盐群落,与邻近海域相比,该海域浮游动物种类组成比较单一,个体数量较多,但生物量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6.
福建深沪湾浮游桡足类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冬莲  黄美珍 《台湾海峡》2002,21(4):463-463
根据1998年5、9月福建省深沪湾环境综合调查所采的浮游生物样品,对该湾桡足类的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桡足类已鉴定到种的有28种,划分为4个生态类群,以沿岸类群为主。其优势种为驼背隆哲水蚤(Acrocalanus gibber)、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瘦尾胸刺水蚤(Centropages tenuiremis) 和近缘大眼剑水蚤(Corycaeus affinis)等。5月份的桡足类个体数比9月份的高,其数量与浮游植物细胞数呈正相关(除S4站外)关系。湾顶和梅林附近海域基础饵料丰富,是鱼类索饵的良好场所。  相似文献   

7.
台湾以东副热带环流区大中型浮游桡足类的生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景宏 《海洋学报》2007,29(1):92-97
根据1995~1997年期间在台湾岛以东副热带环流区进行4个季度月的综合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浮游桡足类的数量分布及其群落的生态特征,探讨其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本区大中型浮游桡足类呈低丰度(4个季度平均为6.75个/m3)、低优势度(Y<0.131)以及季节变化幅度小等特点.所记录的206种浮游桡足类中,5种生态类群共存.不同性质水系在测区间的动态制约着不同生态类群的配比,但丝毫左右不了热带大洋广布类群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8.
“大洋一号”调查船于2011年5—6月在南大西洋中脊14°S附近进行了7个站位的小型底栖生物采样。共鉴定出小型底栖生物10个类群。小型底栖生物平均丰度为(60.63±54.77) ind/10 cm2,平均干重生物量为(9.42±8.92) μg/10 cm2。线虫是其中的优势类群,丰度为(47.42±47.99)ind/10 cm2,占总丰度的78.21%,另外,肉鞭动物和桡足类分别占总丰度的16.63%和3.91%。生物量前3位的类群依次为桡足类、线虫和肉鞭动物。小型底栖生物密度随沉积物深度增加而减少,约73.55%的生物丰度分布在0~2 cm层内。个体大小方面,有75.32%的小型底栖生物粒径处于32~125 μm范围内。  相似文献   

9.
莱州湾夏季浮游桡足类的摄食研究   总被引:23,自引:8,他引:15  
于1997年7月有(19-24日)和小湖(26-30日)期间在莱州湾对不同大小桡足类自然群体(大型:〉500mm,小型:200-500mm)的分布及肠道色素含量进行了现场测定,并在一个48h连续观测站(A4)进行了肠道排空率和摄食节律实验。结果表明,浮动物肠道色素含量随个体的增大而增加,大型桡足类存在着一定的昼夜摄食节律,摄食高峰出现在夜间,小型桡足类摄食切律不明显。A4站测得的桡足类摄食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0.
2018-08和2018-11获取和分析了海南岛近岸海域夏(11个站位)、秋(9个站位)两个季节的样品数据,并在海南近岸海域展开了大面站浮游动物分布特征调查研究,以期深入了解不同季节浮游动物种群分布和群落结构变化机制及规律。结果表明:近岸海域共鉴定浮游动物45科51属69种及浮游幼体31类,共分为河口类群、暖水沿岸类群和暖水广布类群三个生态类群,以桡足类为优势类群。优势种以简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plex)、亚强次真哲水蚤(Subeucalanus subcrassus)、红纺锤水蚤(Acartia erythraea)、异体住囊虫(Oikopleura dioica)、肥胖箭虫(Sagitta enflata)和鸟喙尖头溞(Penilia avirostris)等组成。同时,夏秋季浮游动物受季节和地形的影响,个体密度、湿重生物量、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呈现为秋季夏季,秋季浮游动物平均个体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23. 04 ind·m-3和675. 37 mg·m-3,各站位多样性指数绝大部分均在3. 00以上,且生态类群和优势种数量分布均呈较高水平,均匀度指数则与之相反。总体而言,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能影响海洋食物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效率,从而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稳定性。因此,研究不同季节浮游动物分布特征,对海南近岸资源开发利用和海洋生态管理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青岛岩礁附植小型底栖动物ATP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2004年10~12月对青岛太平角潮间带2种海藻(鼠尾藻和羊栖菜)上附生的小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连续3个月的采样调查,并进行了附植小型底栖动物优势类群和线虫优势种类ATP含量的测定.2种海藻上共采得12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平均丰度为518.9nds./g dwt algae,海洋线虫和桡足类为优势类群,两者的相对丰度之和大于84%.鼠尾藻上的线虫ATP含量平均为5.57ng/ind.(以下单位相同),桡足类为4.69;羊栖菜上的线虫ATP含量平均为2.46,桡足类为15.06.共鉴定出海洋线虫28种或分类实体.2种海藻上的线虫优势种类均是刮食食性的三齿棘线虫(Acanthonchus tridentatus).不同粒级海洋线虫的个体干重为0.14~32.65μg/ind.,ATP含量为1.18~297.64ng/ind.,C/ATP比值为43∶1~99∶1.  相似文献   

12.
台湾海峡蓝圆鲹的食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材料系1965年,1977年,1988年至1989年台湾海峡灯光围网、拖山网的渔获物。采用个体百分比(N),重量百分比(W),出现频率(F),出现频率百分比,胃饱满系数,类群更替率等指标进行分析,并根据3个指标,计算了相对重要性指标。蓝圆鲹食性广泛,主要食料有桡足矣、小型鱼类、糠虾类、长尾类和短尾类等。幼鱼食料以桡足类最为重要,成鱼食料则以鱼类为重要。蓝圆鲹摄食强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周年摄食强度呈双峰型,高峰期正好比两个产卵期迟1个月,说明蓝图鲹生殖后强烈摄食。幼鱼摄食强度昼夜变化明显,以黄昏和黎明摄食较强烈。蓝图鲹主要饵料生物的高生物量区,可作为寻找中心渔场的良好生物学指标之一,这在生产实践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对台湾以北海域浮游桡足类生物海洋学特征进行数量分布方面的研究后的续篇,重点对本海区浮游桡足类的群落结构和群落性质以及与栖区环境条件间的关系作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本区桡足类群落结构种类组成复杂,出现种类共237种,但周年共有种比例仅为32%,桡足类群落的多样度和均匀度年均值各为3.714和0.690,在平面分布上呈外部海区高于近岸海区的大体趋势,本区群落可划分为5个生态类群,其中暖水性外海高温偏  相似文献   

14.
厦门潮间带泥滩和虾池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的丰度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1996年对厦门三处潮间带和两口虾池的小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小型底栖动物主要类群自由生活海洋线虫。此外,还有底栖桡足类、多毛类和寡毛类。三处潮间带海洋线虫的平均密度为60.13个/cm^2,占小型底栖动物平均密度的94.46%。除了鸡屿中潮区和低潮区外,其他潮漳带海洋线虫与底栖桡足类丰度比度多在16.3以下,表明厦大海边和大屿潮间带未受明显污染。刚放虾苗的虾池,小型底栖动物贫乏,随着时  相似文献   

15.
根据1987年夏季、冬季和1989年春季、秋季采自东海北部黑潮区的浮游生物样品,鉴定出浮游桡足类227种,其中1种为我国海区新记录,21种为东海区新记录。文中还描述了浮游桡足类的总个体密度和主要优势种的分布,并对其与海洋环境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三亚湾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根据1998年10月至1999年8月在三亚湾的调查资料,分析了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季节变化。已鉴定出终生浮游动物118种和浮游幼虫11个类群,其中桡足类种数最多,其次为水母类。调查区的浮游动物群落可划分为河口内湾类群、暖温带类群、暖水沿岸类群、广布暖水外海类群等4个生态类群,并以后二者的种类占绝大多数。浮游动物优势种的季节演替不明显,以肥胖箭虫(Sagittaenflata)占主导地位。浮游动物生物量季节变化显著,呈单周期型,秋季为高峰期,春季为低谷期。浮游动物年平均生物量为129mg·m-3,除秋季外,平面分布比较均匀。毛颚类的数量居首位。浮游动物生物量与浮游植物密度的季节变化趋势相一致。  相似文献   

17.
东海北部黑潮区的浮游桡足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87年夏季、冬季和1989年春季、秋季采自东海北部黑潮区的浮游生物样品,鉴定出浮游桡足类227种,其中1种为我国海区新记录,21种为东海区新记录.文中还描述了浮游桡足类的总个体密度和主要优势种的分布,并对其与海洋环境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南海中部浮游端足类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林景宏  陈瑞祥 《海洋学报》1994,16(4):113-119
分析了南海中部浮游端足类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特征,并就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与我国其他海域相比,本区浮游端足类具种数多,丰度低,单一种优势度低以及季节变化幅度小等特点.所记录的94种浮游端足类,主要由大洋暖水类群和广盐暖水类群组成,它们的分布状况与爪哇海和巽他陆架区的低盐水团以及西北太平洋次表层高盐水团在本区运动和消长的关系密切.此外,下层高盐水的涌升以及局部环流等也是影响浮游端足类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中华哲水蚤的繁殖、性比率和个体大小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陈清潮 《海洋与湖沼》1964,6(3):272-288
哲水蚤(Calanus)为我国近海浮游桡足类中的优势种,不但数量多、分布广,并且个体也较大;在探讨我国海洋浮游生物数量变动时,必须重视这种桡足类的生态学研究。 过去,有不少学者在桡足类的个体生态学方面做过很多工作,特别是对飞马哲水蚤[Calanus finmarchicus(Gunn.)]的研究最为详尽(Marshall & Orr 1955)。这些研究不论在理谕上或生产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海洋浮游生物学文献中,到目前还未见到有关桡足类的个体生态学的研究论文。本文对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 Brodsky)的繁殖、性比率和体长的季节变化等问题进行初步研究,作为对这种桡足类个体生态学研究的开端。  相似文献   

20.
胶州湾大型底栖甲壳动物数量动态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大型底栖生物调查研究方法,根据2000年2月-2002午11月共11个季度月在胶州湾10个站的综合调查资料,分析了胶州湾大型底栖甲壳动物的种类、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并与1991年的调查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甲壳动物在胶州湾大型底栖生物中是仅次于多毛类的类群,本次调查共得到了大型底栖甲壳动物75种,其中端足类32种,占整个甲壳动物种数的42.1%;获得的甲壳动物平均栖息密度为39个/m^2,平均生物量为2.4g/m^2,均超过了1991年调查结果,这可能与近年来对胶州湾生物资源实施有效保护有关。胶州湾甲壳动物的数量分布与温度关系不明显,但盐度和初级生产力对其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