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河下游沿程冲淤及溯源中淤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河下游河道的冲淤为沿程冲淤与溯源中淤综合作用的结果。沿程冲淤主要与河流流量及含沙量的变化有关,而溯源中淤是由于河流下游基准面的变化,主要为河长的改变引起。这样,黄河下游河道的冲淤可用一包括流量,含沙量及河长三个指标的多元线性方程来拟合。根据1950-1992年黄河下游各站3000m^3/s水位的年变化数据,黄河尾闾各年汛捂 的河长及年平均流量,年平均含沙量等资料,利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黄河下  相似文献   

2.
我国河流汛期含沙量较大,河流中的泥沙会导致"动底"现象使ADCP底跟踪模式下施测流速和流量偏小。同时,而在高含沙量下ADCP波束能量衰减导致施测不到水深,使得垂线上各分层流速无法计算,直接影响到断面的流量施测。本文以长江、黄河高含沙量断面的ADCP流量测验为例,分析说明高含沙量情况下ADCP不同配置下流量施测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3.
朋友!你见过黄河吗?你见过黄河那从上游滚滚而来,又从眼前奔腾而下,一泻千里的气势吗?如果你亲眼见过黄河,除了会被黄河浊浪排空的气概和日夜奔腾不息的湍流所引发的感叹之外。另外一种印象肯定会深深地印刻在你的脑海里,那就是黄河水的含沙量可真大啊!是的,要不怎么会有“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的民谚呢!请不要忘记,正是象黄河这样的河流千百年来的不停“搬运”,才形成了今日这美丽富饶的华北大平  相似文献   

4.
基于遥感影像资料和实测水文泥沙资料,对广利河口海域悬沙分布特征和黄河口入海泥沙扩散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得出,在一般天气情况下,广利港海域工程海域含沙量比较低(<0.1 kg/m3),黄河口泥沙向南直接扩散距离为10~20 km,对工程区无直接影响,但是在大风天气下,广利河口附近海域含沙量会增高至0.5 kg/m3以上,黄河口入海泥沙扩散向南可达30~40 km,最远可达小清河口,对工程区则有一定的影响;从广利港海域含沙量、底质特征、冲淤性质上来看,黄河口泥沙扩散对工程区是有限的,造成航道和港池淤积的主要泥沙来源为风浪和潮流作用下就地泥沙的搬运输移;黄河入海泥沙呈减小趋势,黄河改由“清8断面”入海,黄河入海泥沙浑水主轴线与广利港的距离增加,对工程区的影响趋于减小.  相似文献   

5.
黄河下游沿程冲淤及溯源冲淤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下游河道的冲淤为沿程冲淤与溯源冲淤综合作用的结果。沿程冲淤主要与河流流量及含沙量的变化有关,而溯源冲淤是由于河流下游基准面的变化,主要为河长的改变引起。这样,黄河下游河道的冲淤可用一包括流量、含沙量及河长三个指标的多元线性方程来拟合。根据1950-1992年黄河下游各站3000m ̄3/s水位的年变化数据、黄河尾闾各年汛后的河长及年平均流量、年平均含沙量等资料,利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黄河下游各站的冲淤变化,结果表明这一方法在黄河下游各河段应用效果较好。反映出沿程冲淤的影响,在洛口以上河段是显著的,并且为主要影响因素;溯源影响则在利津以下河段是显著的,影响程度超过沿程冲淤。  相似文献   

6.
陈斌  黄海军 《海洋通报》2014,33(4):436-443
根据2007年冬季莱州湾西南岸海域沉积物和悬浮泥沙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海底表层沉积物与悬浮泥沙的关系,并结合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特征,探讨了该海域泥沙的输运及沉积特征,对海域的泥沙来源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含沙量总体表现出近岸含沙量低,远岸含沙量高,底层含沙量高于表层含沙量,且北部含沙量高于南部的分布特点;底床沉积物呈现带状分布特征,在水动力条件的作用下,粒径由岸向海逐渐变细。结合已有研究资料综合分析认为,淄脉沟以北海域泥沙主要来自于黄河入海泥沙,淄脉沟以南海域受黄河入海泥沙影响较小,主要源于近岸浅滩和海底表层沉积物的再悬浮和搬运。  相似文献   

7.
徐东桂 《海岸工程》2009,28(4):89-94
以高含沙量著称于世的黄河,在促进华北平原形成的同时,也在蚕食着渤海。仅千年时间,淤埋渤海造陆1万km^2。进入海洋世纪的当今世界,海洋国土更加显得弥足珍贵。渤海是我国唯一的内海,经济、交通和战略意义重大。黄河下游历来游荡于天津、上海之间,现行流路也只有144a的历史。因此,改道黄河,重新引导泥沙输入黄海;既保护渤海,又在不影响领海的前提下,扩大我国国土面积。不失为两利无害的千年万年大计。  相似文献   

8.
黄河河口演变——Ⅰ.近代历史变迁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干流长5460余公里,流经九个省区,于山东半岛北部注人渤海。黄河以其特大的含沙量称著于世。在降雨或冰雪融化时,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泥沙通过干支流大量地带入下游河道,并不断输送至河口,使三角洲演变剧烈,经常处于不断淤积——延伸——改道的演变过程中。  相似文献   

9.
黄河口烂泥湾的特征及其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万平方公里。年平均迳流为459.4亿立方米,虽然它仅为长江水量的二十分之一,但其含沙量之大却是举世闻名的。据前左水文总站测量,其河口段年平均输沙量高达11.79  相似文献   

10.
黄河,向来以多沙著称。含沙量最高可达每立方米22公斤,排汛期含沙每立方米也有1公斤。它像一个威力无比的搬运工,每年把约10亿吨泥沙输送到大海。随着泥沙的沉积,黄河下游干流的河床逐年淤高,成为高出地面行水的悬河。同时,沉积泥沙阻塞河口,致命名河口高仰。泄水不畅。尾闾摆动,按“先居中,后居右,再居左,又趋中”的大循环规律,频频决口改道,把水患带给中华大地。4000年来,有记载的决口达1591次。解放前的2000多年间,重要改  相似文献   

11.
河口“浑浊带”(Turbidity maximum),又称“最大浑浊带”,“最大浊度带”,“大含沙量区”等,是广泛存在于河口的一种动力沉积表征。它的主要特征是含沙量明显高于上游和下游地区,而且在不同的水文条件下持续出现。河口浑浊带对河流泥沙向海的输移、对河口泥沙的淤积产生巨大影响,对各种化学元素(包括有害元素)具有过滤器的作用;在浑浊带内透光性弱,生物活动受到  相似文献   

12.
黄河新入海河口演化及泥沙运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96年7月为稳定现有流路和保护三角洲环境,通过人工疏浚,黄河经汊1入海,现场实测和卫星遥感研究表明,1996-1998年新入海河口以1.75km/a的速度向海淤进。黄河洪水期入海后形成高含沙量的泥沙流,其范围水平方向延伸约3km宽,垂直方向则从海底到海面,该泥沙流中部含沙量最高可达30kg/m^3,高于两边,且泥沙流含沙量随潮周期变化,实测表明,表层沙偏东南运移,而中层和底层沙则偏西北运移,这一现象已为LandsatTM资料所证实,中层和底层沙控制新河口的沉积,涨潮时段是形成河口沙坝的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13.
长江河口、苏北海岸发育过程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朱玉荣 《海洋科学》2001,25(2):24-25
河口、海岸地区是陆海相互作用最显著的地区。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 ,径流丰沛 ,悬沙的年输沙量仅次于黄河。长江河口是我国最大的河口 ,亦是典型的潮汐河口 ,潮差大 ,潮流强。长江河口的发育过程与全新世海侵密切相关。长江河口的发育过程亦即长江三角洲的发育过程。长江河口北岸的发育与苏北海岸南段的发育密切相关。长江河口南岸的发育与钱塘江河口湾(杭州湾是其一部分)的发育密切相关。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 ,其高含沙量世界有名。苏北海岸的发育过程与长江、黄河的供沙历史密切相关 ,尤其是黄河在历史时期的改道对苏北海岸的发育有深刻影…  相似文献   

14.
文中分析了目前黄河口道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治理建议。认为含沙量增加、河槽萎缩、高槽河段及黄河断流是目前河口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河道疏滩工程、利用DBSL(高含沙水层)层是河口治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黄河河口输沙条件及其淤积延伸对河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根据黄河口的资料为基础,分析了河口输沙条件与流量、含沙量、泥沙粒径、河床边界形态等因素的关系。初步提出改变黄河口的来水来沙过程及保持相应的河床形态,维持平均单宽流量3秒立米左右,约2500秒立米平均流量,可使河口主槽少淤或不淤,从而减缓下游河道淤积速度。黄河输送大量泥沙到达河口,泥沙问题是造成治理黄河全面规划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的根本原因,必须探索解决泥沙问题的途径和措施,则黄河河口的治理是重要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6.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在山东省东营市附近入海,全长5464km,流域面积752443km^2,参见图1。我们的祖先从古时候就在这里繁衍生息,陕西的兰田猿人已有90万a的历史。五千多年前,黄帝统一了各大部落,正式在黄河的中下游地区定居、生存、开发,以后历经夏、商、周、秦、汉、唐、宋等多个朝代,都在这里建都。长期以来,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们亲切地称黄河为中国的“母亲河”.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三角洲埕岛近岸海域悬浮泥沙运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根据1998年9月8日和1999年3月19日两次对埕北海域进行的10个站位的同步海流、悬浮泥沙观测资料,进行该海区的悬浮泥沙输运趋势分析,发现该海区含沙量较大。从整个海区来看,底层含沙量大于表层含沙量,该海区泥沙含量普遍表现为东南部的泥沙含量高于西北部的泥沙含量;由单宽输沙量的计算及有关资料分析可以得出,秋季泥沙运移趋势是由东南向到西北向,而春季泥沙的运移趋势是由东北向到西南向;含沙量是随流速的加大而增加,含沙量的峰值稍滞后于流速的峰值;该海区为冲蚀海区,悬浮泥沙产生的平均年7中刷量为2cm/a,在本海区的地形塑造中占次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沿海三大三角洲之一,资源十分丰富,其中“水”、“沙”是宝贵的物质财富。而治好黄河,变水害为水利,是开发黄河三角洲,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对此,国内许多单位和专家做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工作。本期我们刊登了有关黄河三角洲整治的设想、未来展望及河口改道冲刷情况分析的文章。对黄河口的开发利用,根据现代技术和国力提出了“引黄放淤”和“机械清淤”等初步设想和建议,目的是希望广大科学工作者,本着“百家争鸣”的方针,对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利用进行广泛讨论,为彻底改造黄河,开发这一丰富的国土资源作出贡献。欢迎广大科技工作者踊跃投稿。  相似文献   

19.
黄河以其巨大的沙量闻名于世,其多年(1951-1980年)平均输沙量为1.069×109t。近十余年来,由于加强了水土保持和各种引黄工程的兴建等原因,向海输沙量减少,但含沙量仍居世界之冠。长江年平均输沙量也达4.75×108t,居世界大河之第四位。这两条大河目前虽不直接注入南黄海,但是大量资料表明,更新世以来,它们都曾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注入南黄海,在低海面时期甚至奔流于南黄海陆架区,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它们不断输送巨量泥沙,造就了规模不同的堆积地貌,沉积了不同厚度的沉积物层。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南黄海曾经是黄河和长江交汇沉积的盆地,黄河、长江在本区的发展演变史,就是南黄海沉积作用的发育史。  相似文献   

20.
黄河调水调沙期间黄河入海水沙的扩散与通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2007年夏季黄河调水调沙期间黄河三角洲海域3断面连续站及渤海南部24个大面站观测的流场、温度、盐度及含沙量资料为依据,分析了调查区水沙扩散特征,计算了各连续站的拉格朗日余流及泥沙输送单宽通量。结果表明,黄河入海泥沙扩散范围非常有限,主要分布在南至莱州湾西南部、北至北纬38°附近离岸约20km以内的带状沿岸区域;但黄河冲淡水出现大面积扩散,覆盖了整个莱州湾的北部和中部,最远可至龙口附近,黄河入海水沙扩散不同步。在现行河口和钓口流路废弃河口存在两个高浓度泥沙中心,分别对应于黄河入海泥沙和废弃钓口流路海域底质再悬浮产生的两个泥沙来源。河口及三角洲近岸切变锋的阻隔及辐聚作用,是大部分黄河入海泥沙沉积在河口及沿岸13m水深以内的主要动力因素。受余流方向及水体垂向湍动较弱的影响,两个高浓度泥沙中心很少有泥沙交换。冲淡水的大面积扩散主要受表层余环流的影响。余流及悬浮泥沙通量计算显示,夏季黄河入海水沙在近岸主要向东北方向扩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