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通过对局部地磁场变量的时间序列非线性特性的分析,介绍了吸引子维数的改变研究震磁关系的思路,探讨了地震与非线性物理过程的关系,指出地磁场是具有低维奇异吸引子的确定性动力系统,地磁曲线中蕴含着与地震的孕育过程有关的信息,其吸引子维数可作为临震现象的突变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选取了两种方案得到武定地震序列,并利用相空间重建法重构武定地震序列,探讨其吸引子的存在性。结果表明第二种方案得到的武定地震序列不存在吸引子,而第一种方案得到的武定地震序列确实存在吸引子,它具有自相似分形几何结构,其分维数d=2.856,所以为奇异吸引子。根据奇异吸引子的性质,探讨了武定地震发生的整个过程。并且论证了用此法研究武定余震分维数时,所必须取的维数。的范围。  相似文献   

3.
地震前兆吸引子的演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非线性动力学重建相空间的方法对唐山地震前后(1971~1978年)昌黎地电台和地应力台前兆观测资料分别进行了关联维的计算.结果表明,地电阻率和地应力前兆资料吸引子具有分数维结构,并且发现这两种不同前兆资料的吸引子具有相同的前兆动态变化特征.在计算中发现,地电阻率的分数维具有多层次性.对此还进行了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我国南极中山站、长城站地处极区或靠近极光区,地磁场的变化形态与我国所处的中低纬度地区有所不同,即使是中山站与长城站之间也有较大差异。中山站的暴时DP型变化就比长城站的明显。重构向量空间吸引子的维数也明显高于北京地区。对长城、中山地磁资料的分析可以扩大我们对地磁场全貌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用非线性方法分析了1989年3月13日大磁暴发生时地磁场的各分量,研究了非线性物理过程,讨论了非线性特征及其与纬度和K指数变化的关系,并指出地磁场是一个具有低昆沌的非线性系统。  相似文献   

6.
地震前兆吸引子及可预报性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强 《中国地震》1998,14(4):71-77
利用溧阳台和徐州台体应变前兆观测资料,计算并研究了地震前兆吸引子的关联维数D2和二阶Renyi料K2,提出了在一定异常判据下估算前兆吸引子可预报时间长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位的混沌和多重分形特征演化及其中短期预报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强  徐桂明  黄耘 《地震》1999,19(3):274-280
采用苏20井记录到的1995年7月1日至1997年6月30日地下水位观测数据作为研究的原始资料,计算并研究了1996年11月9日南黄海 MS 6.1地震前后地下水位系统混沌吸引子的关联维数D2、二阶熵K2和最大Lyapunov指数λ1,并用推广GP法研究了地震前后系统多重分形的广义维数谱Dq。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位系统为混沌系统,系统的自由度在3~16之间;地震过程中系统有降维减熵现象,震前广义维数谱Dq左半边曲线变陡,因而可被看作为强震前的前兆信息。此结果对今后在预报工作中认识地震前兆观测的非线性动力学特征和利用这些特征进行地震预报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8.
行星际空间系统的低维迹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75年7月至1976年7月、1985年和1987年由行星际闪烁(IPS)测量得到的太阳风速度资料,应用非线性动力学技术重构了这些时间序列在相空间的吸引子,求得吸引子的分维数3<D<4,最大Lvapunov指数总为正值.这些结果初步表明,行星际空间可能是一个低维的混沌系统.  相似文献   

9.
<正>1研究背景地震孕育是非线性不可逆的过程。尹祥础等(1991)提出利用震源区介质加载与卸载的响应差别来定量刻画地震的孕育过程,定义新的参数为加卸载响应比。王文等(1995)利用磁静日地磁垂直分量白天最低值与夜间零点值的比值,首次探讨了地磁场的加卸载响应比与地震的关系;曾小苹等(1996)对该方法进行了延伸,提出将太阳风作为地磁场的加载和卸载,并利用1965—1991年北京地震台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幅度来计算加卸载响应比,分析发现,响应比高值区域与台站周边中强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冯志生等(2000)对1983—1997年江苏地区加卸载响应比异常与地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地震道的非线性混沌反演——Ⅰ.理论和数值试验   总被引:32,自引:5,他引:3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全文以地震道反演的数值实验为例,根据混沌理论讨论了非线性地震反演的以下特性:1.对于带误差的地震数据和极其平滑的初始模型,逐次线性化的迭代过程产生的输出序列最终走向无序,这是非线性反演系统本身的特性决定的;2.迭代(非线性反演)系统是由Poin-care映的或系统方程描述的;3.可以根据地震反问题的特点,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定义相应的Lyapunov指数,它们的数值和组合是非线性反演系统状态的有效指示;4.取决于系统参数的选取,发现在二维相空间有奇异吸引子的对应物.总之,从混沌理论的角度来研究纯数学的非线性地震反问题,可以揭示某些过去鲜为人知的内在规律性.本文为全文的上篇,主要讨论前两个问题,即理论和地震道反演数值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1.
用分形理论研究海南岛的活动断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运平  席道瑛  樊星 《地震研究》2002,25(4):351-355
在编制海南岛及其邻近地区地震构造图的基础上,利用数盒子法计算了海南岛的活动断裂的分形维数,并从分形理论的角度讨论了活动断裂和地震活动性之间的关系,认为活动断裂的分形维数和地震活动性的分形维数是相等的。从活动断裂的分形维数和地震活动性的分形维数的一致性来看,区域性的地震活动可能受到该地区活动断裂空间分布的制约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将重标极差法(R/S,Rescaled range analysis)这一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引入到地震地磁前兆观测资料的处理和分析当中,并应用该方法对陕西关中地区3个地磁台站在1996~1998年间Z分量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了地磁Z分量赫斯特指数变化与1998年1月5日泾阳肘。4.8地震的关系,发现地震前2~4个月地磁Z分量出现明显小于0.5的异常变化,背离了地磁场正常的长程相关趋势性增强的变化规律,预示了此次地震的发生。这些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挖掘出丰富的地磁前兆信息,在地震前兆观测资料的非线性处理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地球变化磁场的分形和混沌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北京地区地球变化磁场的水平分量作为一无规时间序列,利用谱分析方法求出了1959,1965,1970和1976年时间段的分数维布朗运动(FBM)的维数Db。结果表明Db值与太阳活动性呈负相关。进而利用时间延迟方法来重建该序列在相空间的吸引子,计算得到吸引子的维数D=4.2±0.4,最大Lyapunov指数总是正值。这表明地球变化磁场可能是混沌的。还利用一简单模型说明太阳活动性对地球变化磁场Db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分数维在地磁方法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继红 《地震研究》1997,20(4):398-401
本将关联维的G-P法尝试在地磁方法中应用。首先消除外空场的影响,使数据的变化代表地磁场的变化;12个月为一窗口,滑动步长6个月,以1993年12月日烟台ML4.8级地震为震例,求分维值。结果表明:地磁场垂直分量的时间序列存在分维结构,而且地震前有明显降维现象。  相似文献   

15.
应用分形及混沌理论,对油气水三相流模拟装置中采集的油气水三相泡状流混合密度波动信号进行了表征,提取的分形维数及混沌吸引子相关维分别在1.1-1.282及4.13-5.87之间.对分相含率(含水率、含气率、含油率)相同而总流速不同的情况,其分形维数及混沌吸引子相关维随总流速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从功率谱特征曲线的波动程度上也验证了分形维数及混沌吸引子相关维随总流速变化趋势的正确性.另外,还对混合密度时间序列波动信号提取了最大Lyapunov指数,证明了垂直上升管中油气水三相泡状流是-混沌系统.  相似文献   

16.
弹性摩擦系统奇怪吸引子的Lyapunov指数和维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牛志仁  陈党民 《地震学报》1995,17(4):469-476
使用Wolf等(1985)建议的方法,计算了服从双状态变量本构律的单自由度弹性摩擦系统奇怪吸引子的Lyapunov指数谱.当该系统用无量纲形式表示,且参数值为β1=1.00β2=0.84ρ=0.048φ0=0.19885K=0.0685时,系统进入混沌态.奇怪吸引子的Lyapunov指数谱的计算结果为λ1=0.0179λ2=0λ3=-0.1578这里, ,φ和f分别为无量纲的状态变量、滑动速率的对数和摩擦应力;β1,β2,ρ,φ0和K是无量纲的系统参数.同时,还计算了该奇怪吸引子的维数,结果为DL=D0=2.11这里,DL和D0分别表示Lyapunov维数和容量维数.  相似文献   

17.
地电阻率的分数维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重建动力学相空间的方法,对唐山地震前后其周围几个台站及山丹地电台1990年的地电阻率观测资料进行了关联分维、李雅普诺夫指数及复杂度的计算,结果表明,地电阻率时间序列具有分维结构,在正常情况下,其吸引子维数在2.5左右。由复杂度的计算结果得知,地电阻率变化远比其它已知的标准奇怪吸引子复杂。  相似文献   

18.
对1900~2002年全球记录到的震级M≥4.0地震震中,利用IGRF(国际地球参考场)国际参考模型确定地磁场的特征。研究了主要地震活动带的地理学和内源引发的基本地磁场几何学之间的关系,查明了不同构造类型的地震活动带全球分布与地磁偏角或地磁场东-西向分量分布之间的构造对应。  相似文献   

19.
李忠华  周尽 《地震研究》1992,15(3):234-239
本文采用“根据时间序列数据重建复杂系统动力学特征”的方法,对澜沧—耿马地震前后澜沧、普洱、思茅和芒市台的水氡旬均值进行了处理,得到震前澜沧.普洱和芒市台水氡状态吸引子维数d在1.0—3.0之间,这从理论上说明了澜沧—耿马地震孕育过程中此三台站水氡变化遵从某些确定性规律,并指出了这些确定性规律所依赖的基本变量数目范围,这对认识大震孕育过程中水氡变化的动力学行为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台湾地区地震的空间关联维特征与构造环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关联维方法对台湾地区地震活动的空间特征进行了研究。先利用 10 0a来台湾的地震目录计算各个地震区、带的关联维数 ,将地震空间分布的分形特征定量表达出来 ,然后综合分析地震空间分布的关联维数和孕震构造环境之间的关系 ,得出了以下结论 :1)台湾东、西部地震区由于地震属于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 ,因此关联维数有较大的差异 ;2 )在各地震区内部的各个地震带由于板块构造、地壳结构、活断层分布上的差异 ,而具有与其构造特征相对应的关联维数 ;3)各地震带内部的各个不同的部位又由于不同的构造应力场 ,而导致地震分布上出现不同的丛集性 ,表现为不同的关联维数。这些结论充分说明通过关联维分析所得到的地震活动的空间图像与地震活动所代表的不同地质构造背景有着良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