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藏定结地区变质核杂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喜马拉雅造山带定结地区近EW向展布两条变质核杂岩带:高喜马拉雅变质核杂岩带和拉轨岗日-孜松变质核杂岩带,在研究区以拉轨岗日-孜松变质核杂岩为典型代表。该变质核杂岩带由多个变质核杂岩体组成,各变质核杂岩体具典型的三层结构。核部由两期(加里东期和喜山期)花岗岩和拉轨岗日群变质岩组成;拆离断层、韧性剪切带及糜梭岩带组成滑脱层;盖层由二叠系、三叠系浅变质岩或未变质的沉积岩系组成。  相似文献   

2.
卡拉库鲁木变质核杂岩是慕土塔格岩体的南缘部分,由长城系片麻岩以及燕山期花岗岩组成,其中长城系片麻岩为一套低角闪岩相的变质侵入岩,主要岩性为(石榴石)黑云二长片麻岩、(石榴石)黑云斜长片麻岩;根据变形程度,将其划分为内带、中带及外带,其中在内带见有燕山期花岗岩。剥离断层沿变质核杂岩边缘呈向南凸出的弧形展布。剥离断层上盘滑脱体由长城系赛图拉岩群高绿片岩-低角闪岩相的变质岩系构成。变质核杂岩构造的形成时代为早-中侏罗世。  相似文献   

3.
新疆变质岩系分布广泛(图1),构成了多样的变质带、变质相、变质相系和杂岩、混合杂岩等。本文根据三十年来所获资料,特别是编制新疆变质图的资料,首次应用变质相系的观点,对新疆变质岩基本特征——变质作用类型、变质期次和变质单元划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目的在于促进新疆变质岩及其有关矿产的调查研究工作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4.
桐柏杂岩中印支期变质岩包体的变质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桐柏杂岩位于桐柏地区两条印支期高压变质带之间,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个前寒武纪变质杂岩体。由于岩石学和年代学研究资料的缺乏,对其构造属性和变质演化过程一直存在着模糊的认识。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在桐柏杂岩中发现了含有石榴石的斜长角闪岩和片麻岩包体。对这些包体的变质作用研究发现,其主要矿物虽然受到晚期低温扩散的影响,但变质反应结构并不发育。变质作用温压估算结果显示,这些包体的峰期变质条件达到了高角闪岩相,其T=560~670℃,p=0.57~0.90 GPa。年代学资料表明,桐柏杂岩的主体为强烈变形的燕山期花岗岩体,其中变质岩包体的变质时代为印支期。然而,由于在这些变质岩包体中尚未找到高压或超高压变质的证据,它们是印支期高压/超高压岩石的退变产物,还是只经历了中下地壳变质作用影响的中压岩石,尚需今后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魏春景 《地球科学》2018,43(1):24-43
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造山带的时空分布与构造属性尚有很大争论,一种观点认为华北克拉通从新太古代至古元古代受大洋俯冲闭合控制,在1.85~1.95 Ga之间先后发生3次陆-陆碰撞形成3条造山带,即孔兹岩带、胶-辽-吉带和中部造山带;另一种观点强调华北克拉通这3条元古代造山带在1.80~1.98 Ga之间经历了相同的漫长演化过程,指示当时特有的热俯冲和碰撞环境.通过总结中部造山带中的五台-恒山地区变质作用研究进展,阐述该区古元古代造山时代与构造属性.五台-恒山地区的主要变质岩石-构造单元包括恒山杂岩、五台杂岩和滹沱群.恒山杂岩和五台杂岩主体为新太古代TTG片麻岩和表壳岩,它们在古元古代晚期经历了两期变质作用改造.第一期变质作用为中压型,是由于陆-陆碰撞导致弧后伸展盆地闭合、地壳加厚造山所致,从南向北形成一个递增序列:包括五台群下部和南恒山杂岩南部的低角闪岩相、南恒山杂岩北部高角闪岩相和北恒山杂岩的高压麻粒岩相,其压力峰期所对应的地热梯度为~15 ℃/km.变质锆石所记录的年龄峰值随着变质程度增高而降低,依次为~1.95 Ga、~1.92 Ga和~1.85 Ga,这是因为在变质过程中锆石生长受流体和熔体行为控制:在亚固相线下,变质锆石可记录峰期变质年龄,而在超固相线条件下记录伴随熔体结晶的退变质年龄.由此确定该区中压相系变质作用压力峰期时间为~1.95 Ga,对应地壳加厚造山的峰期.加厚地壳由于重力均衡导致变质岩从深部地壳折返至中部地壳,在P-T轨迹上表现为压力峰期之后发生等温减压(ITD)至0.5~0.7 GPa,岩相学上表现为峰期石榴石分解形成斜长石"白眼圈"等,指示缺流体条件.南恒山北部高角闪岩相岩石中的变质锆石记录的折返时间为~1.92 Ga,指示第一次造山结束.第二期变质作用为中-低压型,系为板内变形所致,表现为折返至中地壳的岩石伴随挤压型剪切变形和流体注入形成平衡矿物组合.朱家坊韧性剪切带就是这次板内变形的强构造域,其中也记录了顺时针型P-T轨迹,但所反映的地壳加厚程度有限,第二期变质-变形峰期时间为~1.85 Ga.由于朱家坊韧性剪切带左行走滑,导致北恒山麻粒岩地体抬升.五台-恒山地区在1.80~1.96 Ga之间经历两期变质-变形事件,这一认识或对讨论华北克拉通其他地区的古元古代造山带演化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早前寒武纪变质演化历史评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肖玲玲  刘福来 《岩石学报》2015,31(10):3012-3044
根据变质作用程度不同,华北中部造山带早前寒武纪基底可以进一步分为高级区和花岗-绿岩带。前者变质程度可达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包括太华、吕梁、阜平、恒山、怀安、宣化等杂岩,花岗-绿岩带的变质程度较低,多为绿片岩相-角闪岩相,包括登封、赞皇、五台等杂岩。已有变质演化研究表明,高级区恒山、怀安和宣化杂岩中的麻粒岩和(或)退变榴辉岩记录的峰期变质压力最高,恒山杂岩、阜平杂岩和宣化杂岩中的麻粒岩记录的峰期变质温度最高;花岗-绿岩带中的赞皇杂岩和五台杂岩出露高压斜长角闪岩和高压变泥质岩。中部带各变质杂岩中可识别出早期进变质、峰期、峰后快速降压和晚期冷却等变质阶段,拥有顺时针近等温降压型的变质作用P-T轨迹,与华北克拉通中部的俯冲碰撞有关。大量变质年代学数据显示,中部带各变质杂岩中至少记录了~1.85Ga、~1.95Ga和~2.5Ga三组变质年龄,其中,~1.85Ga的变质年龄占据了主导地位,大致与区域片麻理形成的时间一致,代表变质高峰期时代;~1.95Ga的变质年龄代表了峰期前的某个进变质片段;~2.5Ga的变质年龄则指示了更早一期的变质事件,推测与古老陆块~2.5Ga所遭受的大量幔源岩浆的侵入和底垫作用有关。然而,变质年龄与变质阶段的对应关系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7.
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辛格尔变质核杂岩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辛格尔一带的前震旦纪古老变质岩系为一系列的变质核杂岩。其内核由早—中太古代古陆核组成 ,外核为晚太古代、古元古代、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期变质岩系构成的多层次构造增生楔 ,并有多期剥离断层配套。新元古宙代晚期震旦系为盖层。它是地壳多期伸缩构造的产物。变质核杂岩体是一个有利于成矿的构造体系。辛格尔变质核杂岩构造是一个对有色和贵金属等矿产成矿的有利构造  相似文献   

8.
赣中变质基底的组成演化及其基本结构格局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赣中变质基底具双层结构特点,深层次基底包括中元古代中深变质岩系和由其重熔而成的混合岩及花岗岩,其中深变质岩系原岩的形成年龄为1113±49Ma,黑云斜长花岗岩具岩浆成因特征,结晶年龄为403.1~477Ma。赣中变质基底形成之后,经历了自晋宁期以来的长期而复杂的变质变形演化历史,于加里东期形成的变质核杂岩或穹隆构造,奠定了赣中隆起区的基本结构格局。  相似文献   

9.
熊耳山变质核杂岩构造研究及找矿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豫西熊耳山区是一个在中新生代伸展构造背景中形成的拆离-变质核杂岩构造。其核部由新太古界太华群变质岩系和燕山斯重熔型花岗岩体组成,盖层主要中由元古界熊耳群火山岩系组成。脱拆离系包括位于伏华群和熊耳群之间的主滑脱拆离带和盖层中一系列次级滑脱断层,区内金银矿化在空间分布上受到变质杂岩构造的控制,成矿时代与变质核杂岩主要形成期一致,成矿过程和扩离断层的发展过程一致,拆离断空矿体系可分为6种基本控构造类型,  相似文献   

10.
新疆若羌县赤石山变质核杂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北山裂谷带西缘若羌县赤石山地区存在大型变质核杂岩构造,其下拆离盘为古元古界结晶基底杂岩,上拆离盘为中元古界白湖群变质岩系,滑脱拆离带为已变形的大型韧性正断层,核杂岩南,北侧发育上叠盆地,北侧形成“年轻”正断层及同构造期岩浆岩,变质核杂岩的形成与晚古生代北山陆内裂谷区域伸展有直接联系,该区变质核杂岩的首次厘定,对深化北山裂谷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辽南变质核杂岩具有3层结构,由5部分构成,包括上盘异地岩块与半地堑状伸展盆地、下盘深成变质杂岩与同构造侵入岩体、介于上下盘之间的主拆离断层带共同构成。上盘异地岩块主要为新元古宙与古生界弱变形沉积岩系,岩层经历过印支期前伸展变形作用的改造。伸展盆地在辽南地区规模很小,仅局限于变质核杂岩的局部地段,其中发育了晚白垩世火山-沉积岩系。下盘变质杂岩由太古宙TTG片麻岩系为主,并有少量变质上壳岩系,它们被晚中生代时期同构造就位的二长花岗岩-花岗岩系侵入。拆离断层内发育了记录地壳不同层次拆离作用历史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构造…  相似文献   

12.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位于兰伯特裂谷东缘普里兹湾东岸,该地区主要出露一套麻粒岩相变质岩,前期对原岩时代、变质过程等进行了详细研究,但是对于变质杂岩的层序和变形过程研究相对薄弱。文章通过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发现拉斯曼丘陵地区变质杂岩总体成层有序,在此基础上建立拉斯曼岩群,并将其划分成6个岩组,原岩形成时代为中元古代。拉斯曼岩群经历了格林维尔期和泛非期变质作用的叠加,变质程度均达到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拉斯曼丘陵地区主体构造线方向为北东东—南西西方向,总体上构成往北东东方向翘起的复式向斜构造,几个岩组的分布也显示由东向西逐渐变新。东部米洛半岛一带明显叠加了北北西—南南东向的构造变形。研究表明,拉斯曼岩群经历了6次重要的构造变形,包括新元古代格林维尔期(D1)、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泛非期变质变形作用(D2,D3,D4,D5)以及中新生代伸展作用(D6)。目前岩石中保存的主变形面理是格林维尔期和泛非期两次构造热事件的复合型面理,主要是泛非事件形成,格林维尔期变形面理呈残留状。综合拉斯曼岩群变质年龄及早古生代进步花岗岩体形成时代,认为D2~D5变形时代为550~500 Ma左右。因此,拉斯曼丘陵地区变质变形特征显示,中元古代拉斯曼岩群经历了格林维尔期和泛非期两次重要的造山作用,以及冈瓦纳大陆的裂解。   相似文献   

13.
河南鲁山太华变质杂岩原岩建造及时代二分的新认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河南鲁山地区太华变质杂岩的岩性单元和原岩建造类型结合构造变形和同位素年龄资料分析、认为该杂岩可能包括时代不同的两套深变质岩群。下部岩群属上太世界,由尖壳环境的拉斑玄武岩建造和含铁沉积-火山建造组成;上部岩群可能属下元古界,由陆壳环境的孔兹岩系和富钠火山岩系组成。  相似文献   

14.
庐山变质核杂岩成因的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变质核杂岩主要有 3种类型 ,即盆岭型、古老大陆边缘型和古陆核增生型变质核杂岩。这些变质核杂岩都是伸展型的 ,即它们是由于地区性的伸展作用所形成的 ,因此可以统称为伸展型变质核杂岩。江西庐山变质核杂岩由古老变质岩核 (下元古界星子群 )、褶叠层 (中元古界双桥山群 )和盖层三部分组成 ,按上述分类可划分为古老大陆边缘型变质核杂岩 ,因此它也是伸展体制下形成的 ,但前人对伸展体制是何时出现的还存在分歧。由于庐山变质核杂岩主体是庐山“透镜状山体”,它正好位于赣江断裂北段西侧 ,是夹在赣江断裂两条次级断裂——庐山西侧的沙河—…  相似文献   

15.
扬子克拉通北缘米仑山地区前震旦纪变质岩系由后河岩群,八角树片麻杂岩和火地垭群组成,研究表明,本区前震旦纪至少发育4期区域变质作用和1期线性动力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16.
扬子克拉通北缘米仓山地区前震旦纪变质岩系由后河岩群、八角树片麻杂岩和火地垭群组成。研究表明,本区前震旦纪至少发育4期区域变质作用和1期线性动力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17.
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构造特征   总被引:49,自引:5,他引:44  
经过野外宏观观测、室内显微分析及同位素年龄测定,基本厘定医巫闾山是一个白垩纪时形成的变质核杂岩。变质核杂岩中心为晚燕山期的医巫闾山二长花岗岩体,周围是由代表地壳深部变形特点的太古宇变质岩组成的变质核。变质核北面和东面以拆离断层与盖层下部中新元古界相接触,并为中新元古界组成的韧性流变的中间层所环绕。变质核西面以阜新盆地东南缘边界正断层( 孙家湾- 稍户营子正断层) 与盖层上部以脆性变形为特征的白垩纪碎屑岩相邻。变质核杂岩的变形片理、线理及运动指向说明该变质核杂岩为对称型变质核杂岩。  相似文献   

18.
华北东南缘前寒武纪下地壳的生长和变质演化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刘贻灿  王程程  张品刚  聂佳珍 《岩石学报》2015,31(10):2847-2862
华北陆块东南缘前寒武纪下地壳岩石主要以高级变质地体或麻粒岩地体和中生代闪长斑岩中(麻粒岩)捕虏体两种形式存在,它们为研究该区前寒武纪下地壳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极好的天然实验室。变质地体主要分布于霍邱和蚌埠地区,包括原"霍邱群"(霍邱杂岩)及"五河群"和"凤阳群"(五河杂岩)等。其中,霍邱杂岩主要由白云斜长片麻岩、石英岩、云母片岩、大理岩、变质砂岩、条带状铁建造(BIF)和斜长角闪岩等组成,但地表已被第四纪覆盖;五河杂岩主要含有石榴斜长角闪岩/榴闪岩、石榴麻粒岩、异剥钙榴岩、石榴斜长角闪片麻岩、花岗片麻岩、云母片岩、大理岩和变质砂岩等变质岩。相比较,五河杂岩大多出露地表,主要由变质的镁铁质和长英质火成岩以及表壳岩系组成,并伴生有古元古代片麻状钾长花岗岩和中生代花岗岩类,构成了"蚌埠隆起"。这些不同类型的变质岩常具有类似的峰期变质矿物,如石榴子石、单斜辉石、斜长石、金红石和石英等,结合其锆石U-Pb年龄,表明它们大多数都经历了古元古代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综合的变质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Hf同位素及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该区前寒武纪下地壳经历了幕式生长以及多阶段变质演化与改造。强烈的构造-热事件和变质改造时间主要集中于2.7~2.8Ga、2.5~2.6Ga、~2.1Ga、1.8~1.9Ga、390Ma和176Ma,而前寒武纪下地壳的形成时间≥2.1Ga。在综述、分析相关成果的基础之上,作者提出了华北东南缘前寒武纪下地壳变质岩石研究方面存在的重要科学问题与展望。  相似文献   

19.
位于扬子板块西缘的滇西北石鼓变质杂岩主要岩石类型为石英二云片岩、斜长片麻岩、片麻岩、石榴子石云母片岩、石榴石蓝晶石云母片岩等。综合石鼓变质岩岩相学、野外地质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认为其原岩主要为一套砂质、泥砂质的杂砂岩,含少量的黏土物质。通过4件年龄样品的LA-ICPMS锆石U-Pb测年,显示其变质年龄为863~883Ma,是元古代晚期变质作用的年龄,原岩应为中元古宙变质基底。石鼓变质岩的原岩沉积环境为活动大陆边缘、大陆岛弧。发生在晚元古时期的区域变质作用,应为扬子陆块周缘向扬子陆块俯冲碰撞所致,可能与Rodinia超大陆的形成和裂解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20.
董昕  刘国威  苟正彬 《岩石学报》2017,33(8):2342-2356
大喜马拉雅结晶杂岩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的核部,其变质作用的研究是揭示碰撞造山作用和动力学的关键。本文对喜马拉雅造山带中部吉隆地区的大喜马拉雅结晶杂岩中的片麻岩和片岩进行了岩石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的研究,表明这些高级变质岩经历了高角闪岩相的变质作用和部分熔融,以及近等温降压的退变质过程。片麻岩和片岩的峰期变质矿物组合为斜长石+钾长石+黑云母+白云母+石英±石榴子石±钛铁矿和石榴子石+蓝晶石+斜长石+黑云母+白云母+钛铁矿+石英,晚期退变质矿物组合为斜长石+钾长石+黑云母+白云母+夕线石+石英±石榴子石和石榴子石+夕线石+斜长石+黑云母+白云母+钛铁矿+石英。相平衡模拟研究表明,岩石的峰期变质条件为685~755℃和9.5~12kbar,退变质作用条件为675~685℃和6~7.4kbar。锆石U-Pb年代学表明,高级变质岩的部分熔融时间为38~16Ma,熔体结晶时间为17~15Ma。本次研究表明,大喜马拉雅结晶杂岩中、上部并没有普遍经历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部分地区包括吉隆地区经历的是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此外,本文在吉隆地区高级变质的大喜马拉雅结晶杂岩中识别出较低级变质的特提斯喜马拉雅岩系单元。结合已发表的藏南拆离断裂的主要活动时间,本文认为构造楔模型更适用于研究区喜马拉雅造山过程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