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本文利用简阳、乐至、雁江、安岳4站点1961~2006年46年降水资料,以资阳玉米关键期(抽雄前20天)需水指标为依据,分析了5~7月逐时段(20天滑动累计)的降水保证率分布特征,进而探讨了资阳玉米种植气候适播期布局.结果表明,玉米播期安排在4月中旬前后,需水关键期遭遇干旱风险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简阳、乐至、雁江、安岳4站点1961~2006年46年降水资料,以资阳玉米关键期(抽雄前20天)需水指标为依据,分析了5~7月逐时段(20天滑动累计)的降水保证率分布特征,进而探讨了资阳玉米种植气候适播期布局。结果表明,玉米播期安排在4月中旬前后,需水关键期遭遇干旱风险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3.
我国主要旱地作物水分供需状况分析及改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一个农田水分计算和评价模型,并利用1961~2000年月平均气候和有关作物资料,计算分析了我国5种主要旱地作物(春小麦、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和棉花)的理论需水量及其时空分布,利用水分订正系数为指标评价作物需水量的满足程度.结果表明,气候条件对不同作物生产影响不同,比如小麦生育期内普遍严重缺水,玉米生育期水分供应比较充足,但在山西、陕西等地,夏玉米的播种期、出苗期及拔节期(6~8月)也存在明显的水分亏缺现象.作者针对我国北方农田干旱严重、水分供需很不平衡的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4.
陕西泾阳玉米耗水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玉米地和对照地的平行观测资料,分析了玉米发育过程中的根系吸水情况、作物耗水特点以及水分的供需矛盾。提出了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过程中的需水关键期概念,并引入了作物耗水特性系数,客观定量地反映玉米耗水的生理生态特性。  相似文献   

5.
甘肃省主要农作物水分供需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FAO-PM公式,计算了甘肃省主要农作物的需水量,并分析了它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不同气候区的水分供需状况。结果表明,甘肃省主要农作物需水量自东南向西北方向增加,最大值在极端干旱的安西及敦煌一带,为515mm;最小值在徽县及成县盆地一带,为282mm。农作物全生育期日需水量呈单峰型。由于气候变化,导致农作物需水量呈波动减少趋势。对于雨养农业区,考虑到土壤水库的供水作用后计算的农作物水分供需特征更接近于实际状况,虽然玉米的需水量大于小麦,但由于其关键需水期和最大需水期与降雨时段相吻合,其水分供应状况反而优于小麦。而对于灌溉农业区,虽然目前的地表水资源总量上可以满足其流域内作物需水量,但实际已挤占了生态用水,导致水分供需矛盾突出。  相似文献   

6.
四川冬小麦水分亏缺状况及其灌溉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冬小麦是旱地作物,它既需要水分,又怕水分过多。影响我国冬小麦生产的气象因子是水分。文献[1]研究认为:四川盆地冬小麦全生育期需水较少,仅约200毫米,除川西平原稍感不足外,大多水分有余,需水关键期内亦感水分不足,西部亏缺程度尤甚。我省部分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多侧重于定性描述,并未考虑水分(包括灌溉)与小麦产量的定量关系,其研究成果难于指导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7.
忻州市玉米需水关键期及干旱指标初析丁娜佳,钱锦霞,郝智文(山西省气象局,山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030002)玉米是一种耐旱、适应性强的作物。近年来随着养殖业和饲料工业的发展,玉米作为一种主要原料,其产量的高低,收成的好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玉米在我省...  相似文献   

8.
实施旱作小麦-玉米地膜带田种值,节水调水效应显著。覆膜田比不覆膜田1m土内层含水量多40~70mm,蒸散少30~50mm;作物相互调水60~70%。一种作物单生期,基本上是两带降水一带用;作物共生期,两种作物相互调节用,协调平衡了对水分的供需矛盾,水分利用率增加到15kg/mm·hm2以上,比单作物增产45%以上。  相似文献   

9.
粮食作物对高温干旱胁迫的响应及其阈值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大气温度升高和降水波动为主要标志的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产生了重要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形态建成、生理生化过程等对气温、水分变化的响应特征、机理与后果等的研究,对揭示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及其机制具有重要作用,是制定适应对策的重要前提之一。本文分别回顾了国内外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生长、发育、生理生态因子、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等对高温、水分亏缺的反应以及对二者的协同响应,评述了高温和干旱缺水影响过程中作物的阈值反应及其临界值,讨论了当前高温干旱对作物影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应着重加强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1)干旱/湿润条件下的温度、水分阈值,以及多因子协同胁迫下作物的忍耐极限;(2)胁迫程度、时期、历时与作物自身生理生化过程的关系,以及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的响应机制;(3)作物对适度干旱的补偿效应在高温下是被削减还是增加,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0.
1 问题的提出 玉米、花生是我区主要的旱地作物,一般无灌溉条件,其生长发育需水主要靠自然降水,因此,降雨量特别是作物需水关键期降雨量的多少,常常左右着产量的高低。以玉米为例,据分析,5月中旬至6月上旬(百  相似文献   

11.
董凤藻 《气象》1981,7(2):28-29
我们通过分析本地四种主要农作物(春小麦、莜麦、胡麻、马铃薯)丰收与歉收的气象条件得出:在本地,影响这四种作物单产高低的主要气象因子是降水量。一般情况下,作物生长期间,特别是需水关键期,降水量多,单产高;若少雨、干旱、单产就低。对单产影响的大小,与干旱发生的时间(即作物所处的生育期)以及干旱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吉林省中西部地区21个市县5—9月份30年(61—90年)平均的降水量、蒸发量、土壤含水量资料,计算出玉米、大豆、高粱、谷子等四种主要作物在生育期内逐月需水量及缺水量,得出因缺水引起的作物减产率,并以长春地区为例对不同时段的水分增产潜力进行初步分析。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同种作物需水量及缺水量由西至东逐渐减少,中部地区基本上可满足各种作物的生长期需水量,西部地区干旱较为严重;2、各主要作物在5、6月份均表现为缺水,且西部地区较为严重,占全生育期缺水量的52%-71%;3、水是该地区作物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因而根据各作物品种及在不同区域的需水和缺水状况,科学的分区、分期实施人工增雨,可以收到更好的效益。  相似文献   

13.
1983年,我们承担了国家气象局的一项重点科研课题——“了解水分短缺和干旱”。为了完成这一课题任务,在河南巩县和山东泰安建立了两个农田水分试验基地。其任务是通过在不同水分处理小区内系统地观测土壤水分、作物和大气,获得有关资料,建立土壤—作物—大气模式,研究作物需水规律,确定作物的干旱指标和适宜的水分指标以及最佳灌溉方案。同时,还拟用以对研究得出的气候干旱指标进行校验,为华北地区的水分资源和土地  相似文献   

14.
从作物水分平衡出发,计算了旱地棉花需水量。对需水规律分析得出:需水关键期的花铃期正逢伏旱期,需水亏缺十分严重。为此设计了多种灌溉试验,从灌溉水的增产效用和灌水利用率两方面确定了适宜灌溉量和较有效的灌溉方式。  相似文献   

15.
贵州夏旱对水稻、玉米产量影响评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提出了作物夏旱度的计算公式和作物历史灾损量的估算方法,建立了夏旱对水稻、玉米产量影响评估模型.研究指出:(1)夏旱对贵州水稻、玉米的影响区域主要集中在中部以东地区;(2)伏旱的影响区域大于初夏旱;(3)干旱对水稻的影响区域大于玉米.  相似文献   

16.
应用SPAC系统水分循环原理,建立了适合玉米生育的水分利用子模式;利用该模式模拟分析了辽宁省海城市、昌图县、阜新蒙古族自治县3 地区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过程、农田蒸发和蒸腾过程,并结合作物生物学特性建立了水分胁迫对作物生理过程的影响函数。经计算,该模式模拟结果( 除个别期次外) 的相对误差范围海城为0.13% ~34.9% ,昌图为0 .44% ~32 .5 % ,阜新为2.6% ~26.1% 。  相似文献   

17.
应用SPAC系统水分循环原理,建立了适合玉米生育的水分利用子模式;利用该模式模拟分析了辽宁省海城市、昌图县、阜新蒙古族自治县3地区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过程、农田蒸发和蒸腾过程,并结合作物生物学特性建立了水分胁迫对作物生物过程的影响函数。经计算,该模式模拟结果(除个别期次外)的相对误差范围海城为0.13%~34.9%,昌图为0.44%~32.5%,阜新为2.6%~26.1%。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化对安徽省主要农作物水分供需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安徽省78个气象台站1961-2009年的气象资料和作物资料,对农田水分供需状况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安徽省一季稻本田生长期总需水量自北向南逐渐增加,同时降水充足,沿淮和淮河以南的绝大部分地区多数年份农田水分供给充足有余;而冬小麦全生育期需水量与一季稻相反--自北向南逐渐减少,这主要受冬半年气温、风速和相对湿度的综合影响,加之降水量普遍不足,冬小麦主产区农田水分供应不能满足小麦生长需要,尤其需水关键期的水分亏缺十分严重。  相似文献   

19.
华北冬小麦-夏玉米两熟区干旱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华北冬小麦一夏玉米主要生长季的干旱时空特征,可为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制定抗旱减灾对策提供理论依据。利用华北5省(市)64个气象台站1961-2010年逐日降水资料,以降水负距平或降水量表征的干旱指标,通过经验正交分解法提取了冬小麦、夏玉米全生育期和关键生长阶段的特征向量和时间系数,分析了干旱频率、站次比及干旱强度的变化特征,并通过构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期综合干旱指数,探讨了华北地区农业干旱的总体状况。结果表明:EOF分解的前4个模态提取了60%以上作物干旱的主要时空分布信息,冬小麦主要生长季收敛效果优于夏玉米;冬小麦全生育期、苗期及拔节-抽穗期干旱的高强度中心主要分布在冀中南、豫北及鲁西北地区,而灌浆-成熟期干旱则以豫东为中心;夏玉米全生育期干旱的高强度中心主要位于冀南和鲁北地区,初夏旱以冀北大部为高强度区,而卡脖旱以豫西和鲁南为高强度区。从时间系数和区域干旱强度及站次比的时间变化趋势看,冬小麦全生育期干旱、灌浆-成熟期干旱及夏玉米初夏旱、卡脖旱均表现为递减趋势,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而冬小麦播种期、拔节-抽穗期干旱,以及夏玉米全生育期干旱为不显著的递增趋势。整个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期干旱威胁较高的地区主要位于京津局部、冀中南、豫北和鲁北等地区。  相似文献   

20.
干热风是我国北方小麦的一种灾害性天气。从黄淮平原,经河西走廊(下称河西地区),到南疆盆地北缘及北疆盆地南缘这条纬度带内,常出现干热风。有些地方称它为“火风”、“热风”、“干旱风”。 提到干热风,人们还往往把它和干旱相提并论,因此有必要指出干热风和干旱的联系及区别。干热风和干旱有地理及气候背景上的联系,即在干旱地区和长期干旱的情况下,最常出现干热风天气。但干热风是一种持续较短的特定的天气现象。此外,作物受害的症状也不一样,受干热风影响,植株很快地由上往下青干,而干旱则是慢慢地由下往上黄枯。 在小麦的扬花灌浆期,如果连续几天出现干热风天气,常常会使小麦青干逼熟,茎叶干枯,呈灰绿色,叶片萎蔫卷曲,籽粒干瘪。受干热风危害的作物主要是春冬小麦,此外,还会造成青棵青干瘪粒,棉桃脱落,玉米及豆类作物减产等。 干热风的特征 河西地区,特别是地处沙漠边缘的民勤、金塔地区的干热风,对作物危害较重。其危害的关键期一般是在6月下旬至7月中、下旬,东部略早,西部稍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