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吴忠良  蒋长胜 《中国地震》2007,23(3):211-224
从"统计预测"、"经验预测"、"物理预测"的角度讨论了世纪之交地震预测预报研究的国际进展。"统计预测"包括地震预测预报方法的统计检验、"统计地震学",以及统计物理在地震预测预报中的应用;"经验预测"包括搜索可能的前兆异常的尝试、建立将可能的前兆异常现象与地震孕育过程联系起来的简单模型、发现对地震预测预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的新现象,以及地球介质变化的动态监测试验;"物理预测"包括地震孕育和发生的物理模型、地震断层带性质的观测和实验研究,以及对震源的直接探测和钻探。讨论了"统计预测"、"经验预测"、"物理预测"之间的关系,对"把经验预测或统计预测变成物理预测"的发展战略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统计物理与地震学的交叉,为地震预测预报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本文利用国际上近年来发展起来的PI算法、各态遍历性、AMR等统计物理概念和算法,以及RTP分析、基于时-空ETAS模型的随机除丛法和ROC检验等统计地震学方法,考察了川滇地区的地震活动统计物理特征,以为该地区的强震综合预测策略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根据 198 8年以来全国地震趋势会商会 (NMSC)所提出的各类地震学异常资料 ,研究每一年异常与下一年大陆地震的对应关系 .9a内 46种地震学方法所提出的93 2项异常资料表明 :在 1989~ 1993年间 ,用地震学预报地震方法的数量有一个增大过程 ;各种方法所提出的异常对应地震的比率在 0~ 48%之间 ,平均为 2 8%左右 ,这也与我国地震预报中预报区数的成功率相当 ;统计预报、区域应力场增强、地震条带、小震调制比和b值等方法有较高的地震对应率 ,而地震活动异常平静、分数维、异常震群、c值和地震窗等方法要差一些 ;用地震学方法预报地震最成功的年份为1989年 ,最差年份为 1990年 ;与预报区数的成功比率一样 ,其地震的对应比率并未随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提高 .各种地震学方法的物理内涵及其与地震孕育的内在联系及各种地震学方法间相互关联问题是今后用地震学方法预报地震的研究课题 .  相似文献   

4.
地震活动中短期预测指标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研究应用模糊地震学和统计地震学某些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实际预报检验,对一些中短期预报较好的方法,如地震活动平静异常μq值,自相似从属函数μs值,自助统计方差σ值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孕震后期地震活动图像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本文依据地震学分析预报方法,对1990~2004年阜新矿震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认为,矿震活动主要由煤矿开采引起,同时与区域构造也有一定的关联。适当地选择地震活动性参数来描述矿震的活动特征,对监测区域地震活动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6.
正我国作为世界地震预测预报实践性探索的开先河者,在40多年的地震预测预报探索与研究中,逐步形成了以长中短临时间阶段性和跨多学科综合性为基础的经验预测、统计预测以及物理预测,并初步建立了科学的地震预测预报思路及工作方法。近年来,对于可能的地震前兆与地震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地震学家们通过构建"物理"模型,开展了多种地震预测模型的研究,试图深入理解地震的成因机制,寻找有效实用的地震预测预报方法,并且已在地震的中长  相似文献   

7.
地震学进展     
简要回顾了当代地震学发展的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地震波探测地球内部.包括:现代测震技术的发展、数字地震学、地震层析成象、地震勘探和地下核爆炸侦查等;二是研究天然地震的成因以及地震灾害的预测和预防,包括:考古地震学的发展,地震活动的统计特征,地震模型、中长期地震预报等.  相似文献   

8.
从基层地震工作者的视野,对地震预测预报存在的困难进行了探讨,讨论了地震学与社会地震学的相关性。结合现状,对相关仪器性能、人才队伍建设、日常工作与科学研究的关系、地震预测预报信心不足、科学研究与地震预测预报衔接等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描述。最后,结合地震预测预报岗位特征及工作现状提出了一点粗浅的建议与设想。  相似文献   

9.
<正>1研究背景地震预测预报是地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地震工作者对地震的时、空、强进行了大量深入研究,提出诸多表征地震活动性的地震学参数,并取得了一定认识和成果。其中,地震危险度D是表示在t时刻内发生地震概率的一个参数,相关研究成果如下:王炜等(1987)在统计研究华北小地震时间间隔时,引入地震危险度D值,并成功提取了华东5次中强震前D值异常;戴维乐等(1997)使用1972—1992年华北地区地震资料,对地震危险度D值进行空间扫描,结果表明,大部分中强以上地震前2—3年,在未来震中周围会出现较大范围的D值中期异常区域,并对D值在中期预报、预报效能、计算结果稳定性等方面进行了讨论;戴维乐等(1998)针对华北地区地震危险度D值的短期异常变化进行研究,从异常区的出现时刻、异常区扩大、收缩时刻等,讨论了中期异常与短期异常的联系,随后将该参数应用于神经网络等方法。此外,王等(2000)利用地震危险度D值和其他地震学参数的异常交会区,对华东地区未来震中位置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巴基斯坦北部地区进行了地震预测研究。研究方法包含了地震学和计算智能技术领域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针对历史地震活动计算了8种地震学参数。通过计算它们的信息增益来评估这8种参数的预测效能,进而选择了其中6种应用于预测试验。基于这6种参数发展了多个计算智能模型用于预测试验。这些模型包括前馈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随机森林、多层感知、径向基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本文评估了每一种模型的效能,同时利用McNemar统计检验方法来研究计算方法的统计显著性。前馈神经网络模型在巴基斯坦北部地区可表现出统计显著性为75%准确率和78%正确预报的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