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太湖平原西北部全新世古河道沉积特征及环境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粒度、磁化率定量数据分析在判明第四系沉积物的来源、识别沉积分异作用、解译古沉积相和环境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对太湖平原西北部卜弋桥ZK01钻孔上部全新统如东组进行了粒度和磁化率测试分析,结合该孔孢粉成果,揭示研究区全新世古河道沉积环境和气候明显经历了3个阶段:1)11000—9500cal.aBP,沉积物主要由粉砂组成,粒度证据表明水动力条件较强,孢粉证据显示该阶段气候较温暖湿润;2)9500—3900cal.aBP,沉积物砂组分含量大幅增加,粒度资料显示古河道水动力明显增强,孢粉植被表明该时期处于全新世大暖期,气候暖湿稳定;3)3900cal.aBP以来,粉砂组分在沉积物中占优势,粒度结果表明该阶段水动力显著减弱,孢粉资料和磁化率证据表明研究区自该阶段特别是后期以来逐步出现了明显的人类活动迹象。  相似文献   

2.
对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YRD-1101孔上部岩心开展粒度分析,并结合AMS14C和光释光(OSL)年代学测试结果、沉积特征、微体古生物鉴定及周边钻孔对比,建立了MIS5期以来的地层框架,揭示出该地区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的沉积环境演化过程:(1)晚更新世—早全新世河流与海相交替沉积,其中MIS5c阶段海侵水动力环境中等,MIS3期海侵水动力环境较弱,MIS2期河流沉积水动力较强;(2)全新世滨、浅海沉积环境,动力环境整体较强,相对比较稳定;(3)1855年至今形成的黄河三角洲沉积,水动力强度较弱到中等。海平面变化和构造沉降是影响研究区晚更新世以来沉积演化的主要因素,此外,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对海侵强度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潘卫红 《地质与勘探》2020,56(6):1278-1286
崖州湾宁远河河口区位于海南岛南侧,是以陆源为主、沉积环境相对简单的小型河流入海沉积区。分别在宁远河中游、下游、河流两侧海岸带以及近岸300余米的滩坝处,采集了5根重力柱状样、55个底质沉积物样品,通过粒度分析和同位素测试,对研究区近代沉积物沉积环境、空间展布规律和水动力演化规律进行了详细探讨。结果发现,研究区主要以河流三角洲沉积为主,在空间上,根据沉积物粒度和分选将研究区划分为五类沉积环境分区;在时间上,近百年来不同地区的水动力变化有所区别,入海口附近区域水体动荡随时间变化频繁;而河道上游附近区域水体条件变化小,形成明显的沉积旋回。  相似文献   

4.
李玉中  陈沈良 《地质学报》2003,77(3):423-431
地形、物源和水动力条件是洋山港海域现代沉积环境的主要控制因素,粉粒和粘粒是现代沉积物的主要组成部分,潮流是起动和搬运现代沉积物的主要动力,悬移是现代沉积物最主要的搬运方式,跃移是次要搬运方式,现代沉积物的起动和沉积过程交替频繁。研究区现代沉积物长期净运移趋势表明:研究区东部的黄泽洋向洋山港海域的输沙趋势显著;洋山港岛链峡道深槽的形成,系由峡道东部和西部的现代沉积物各向峡道两端分异运移所致;小洋山—唐脑山—线将是今后港区泥沙淤积的主要部位之一。  相似文献   

5.
南黄海中部沉积物岩芯常量元素组成与古环境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南黄海中部三个晚第四纪沉积物岩芯的粒度和常量元素组成研究表明,岩芯YS1和YS2沉积物组成接近,而与YS3沉积物明显不同.根据元素地球化学参数推测沉积物的来源不同,YS1和YS2沉积物主要来自中国大陆,以长江沉积物为主;而YS3沉积物则主要来自朝鲜半岛,长江和黄河的细粒沉积物可能通过黄海暖流输运而影响该岩芯沉积.南黄海中部沉积物受黄海暖流的影响显著,暖流形成前后的沉积物物源及沉积环境并不相同.黄海暖流靠近中国大陆一侧沉积区域的沉积环境由于气旋型涡旋的影响,水动力环境较弱,粒径较细,沉积速率缓慢;而靠近朝鲜半岛一侧的粗粒沉积物则由于靠近南黄海东北部的潮成砂体区,水动力环境相对较强,沉积物颗粒较粗,沉积物的形成过程与中部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6.
海洋碎屑沉积物的粒度特征是海底沉积动力环境的直接体现,是用来研究海洋动力环境变化的重要手段,尤其是陆架海底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布,对于研究沿岸和水柱底边界层现今海洋动力环境可起到重要作用。该项研究通过调查遍布泰国湾至湄公河口海底表层沉积物陆源碎屑的粒度分布特征,以期获得影响现今特定海域沉积作用的海洋动力环境过程。粒度分析的结果显示,泰国湾表层沉积物的陆源碎屑以细砂-细粉砂为主,分选总体较差,频率分布以正偏为主。其中,细砂-极细砂组分主要分布在曼谷湾和柬埔寨沿岸。湄公河岸外沉积物为细砂,且分选比泰国湾区域的沉积物要好。这些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具有良好的环境变化指示作用。湄公河岸外分选较好、近于正态分布的中砂沉积物指示了波浪作用下的沉积环境。曼谷湾和柬埔寨沿岸分选较差的中砂-细砂粗粒沉积物反映了潮汐和波浪的共同作用;泰国湾东西沿岸区域分选中等、呈正偏态的极细砂-中粉砂沉积物体现了潮汐的控制作用;而泰国湾中部分选较差的沉积物则指示了表层洋流作用。研究表明,泰国湾和湄公河岸外表层沉积物陆源碎屑的粒度分布特征可用于区分不同海洋动力因素的控制作用,揭示出泰国湾的沉积动力环境主要受潮汐、波浪和洋流的共同影响,湄公河岸外的沉积动力环境主要受波浪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根据沉积水所承受的负载种类,把沉积作用水文地质期分为静水压力阶段,异常压力阶段及压实平衡阶段;讨论了各阶段沉积水的运移特征,沉积物释水过程及孔隙度,透水性的变化特点,对一些传统的水文地质研究方法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相似文献   

8.
根据2016年伶仃洋128个表层沉积物粒度参数以及前人对伶仃洋表层沉积物的研究成果,结合Flemming沉积动力判别图解和粒径趋势分析模型(GSTA),分析伶仃洋40年来的沉积格局演变特征,并探讨了人类活动在伶仃洋沉积格局演变中的作用。结果显示:1)2016年,伶仃洋表层沉积物中粉砂组分含量最多(56.67%),黏土组分含量其次(26.08%),砂含量最少(17.23%),湾内表层沉积物总体较细,主要有砂、砂—粉砂—黏土、砂质粉砂、粉砂质砂和黏土质粉砂5种类型,各类型沉积物呈现斑块状分布。2)近40年来,伶仃洋表层沉积物的平均粒径、粒级组分的空间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从之前的条带状分布变为斑块状分布,但沉积格局的剧烈演变主要集中于2004—2016年这十多年间,Flemming三角图分区变化显示出40年来伶仃洋沉积环境整体表现出动力增强的趋势。3)受人类大规模采砂影响,中滩区域原有的完整沉积中心被分散,分别向北和向南形成“两格局、三中心”的新型沉积模式,从而改变伶仃洋的沉积物源—汇过程。4)伶仃洋沉积物空间分布、沉积动力环境、运移趋势等特征的变化与采砂、航道浚深等人类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出人类工程活动已成为影响伶仃洋沉积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滨岸相混控碎屑岩沉积体系是指发育在滨岸带,受河流、波浪和潮汐混合水动力作用产生的复合碎屑岩沉积体系。受区域构造、物源、古地貌、海平面变化和滨岸水动力控制,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区在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时期发育了辫状河三角洲、潮汐和波浪作用相互交替的滨岸相碎屑岩复合沉积体系。本文基于野外露头、钻井和测井等资料,开展了沙雅隆起区志留系—石炭系沉积层序、沉积相和沉积模式的综合研究,建立复合沉积体系的沉积学模式,包括:① 志留系—泥盆系的浪控- 潮控海湾沉积体系;② 下石炭统巴楚组的台地- 蒸发潟湖- 潮坪沉积体系;③ 下石炭统卡拉沙依组的河控- 浪控- 潮控三角洲沉积体系。下志留统柯坪塔格组滨岸滩坝和潮坪砂体、上泥盆统东河塘组冲积平原、海湾滩坝砂体和下石炭统卡拉沙依组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在塔北地区大面积分布,其冲积平原、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被后期潮汐和波浪作用改造后,形成潮汐水道砂体、河口坝砂体和滨岸滩坝砂体,物性条件明显改善,有利于形成优质储层区带。目前,滨岸混合水动力碎屑岩沉积体系已获得重大油气勘探突破,其沉积学模式可为塔北地区古生界碎屑岩油气勘探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现代滨岸风暴沉积--以舟山普陀岛、朱家尖岛为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以舟山现代滨岸为例,重点阐述了在8114号和8310号两次强台风作用期间,水动力发生的剧烈变化以及对应的沉积物堆积情况。进而从沉积物粒度变化、沉积构造组合、生物特征和沉积物垂向层序诸方面,探讨了滨岸风暴沙滩的沉积特征,并指出它与浅海风暴沉积的区别。总结了风暴砾滩的沉积特征,并指出绝大多数滨岸砾滩是风暴作用的结果。研究现代风暴沉积目的是为了找到更多的古代风暴沉积,文后介绍了已找到的古代风暴沉积的实例。  相似文献   

11.
长江口表层沉积物粒度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刘红  何青  王元叶  孟翊 《沉积学报》2007,25(3):445-455
结合近期长江口558个表层沉积物采样资料,分析了长江口表层沉积物时空分布特性,得到了近期长江口表层沉积物中值粒径和沉积物类型分布特征。横沙以上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径洪枯季变化较小;浑浊带海域洪季粗,枯季细;口外海域则枯季粗,洪季细。横沙以上和口外海域沉积物类型洪枯季变化较小,浑浊带海域沉积物类型变化较复杂。无论洪枯季北港表层沉积物最粗,北槽次之,南槽最小。表层沉积物大小潮变化较小,两次采样平均差别为9.7%;沉积物年际变化随大通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而变化。近十五年来,长江口表层沉积物类型变化较大的区域主要是北支上段、南北港分流口、北槽和南槽浑浊带海域,主要与河槽的自然演变和人类活动有关。结合Pejrup新三角图对长江口各沉积动力环境进行分区,对比各沉积环境亚区的粒度特征,并对黄河口、长江口、珠江口表层沉积物粒度参数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12.
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晚古生代古地理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沉积学、地层学、板块构造学等学科理论,分析了临清坳陷晚古生代沉积特征,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进行岩相古地理编图,总结出其盆地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临清坳陷晚古生代沉积类型主要包括障壁—潟湖沉积、潮坪沉积、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及曲流河—湖泊沉积。编制5张岩相古地理图,分析发现:本溪期以潮坪相和碳酸盐岩台地相沉积为主;太原期以碳酸盐岩台地相、障壁—潟湖相以及潮坪相沉积为主;山西期以河控浅水三角洲相沉积为主;下石盒子期主要是曲流河道和泛滥平原沉积为主;上石盒子期主要以曲流河与湖泊沉积为主。研究区盆地演化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为晚石炭世至早二叠的本溪期与太原期,主要是陆表海充填沉积阶段;第2阶段为过渡环境沉积充填阶段,即二叠世山西期;第3阶段为陆相环境沉积阶段,包括上石盒子和下石盒子期。  相似文献   

13.
江苏王港潮间带表层沉积物特征及输运趋势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王爱军  汪亚平  杨旸 《沉积学报》2004,22(1):124-129
潮滩沉积物粒度参数可以用来反映沉积物沉积的水动力条件和沉积环境。根据对江苏王港潮间带采集的15 4个表层样品的粒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类型以粉砂为主;随着水动力环境由海向陆的减弱,沉积物粒度参数表现出有规律的变化趋势,即由岸向海粒径具有粗化趋势,分选变好,逐渐正偏并达到近对称。研究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潮滩在沉积特征上有较大差异,主要是由于沉积物来源、水动力环境及受生物作用的强弱程度不同所致。沉积物输运趋势分析显示,该地区沉积物输运主要受当地潮波特征、大型人工建筑物、地貌形态及生物作用的影响;在低潮线附近主要向西北方向输运,随着向陆地方向的延伸,沉积物由向西输运逐渐转变为向南输运。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三峡库区土壤与水系沉积物Cd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长江三峡库区段不同介质中Cd的分布特征和长江水系沉积物在垂向、横向剖面上的元素分布特征的研究发现,残坡积型土壤与长江干流水系沉积物Cd含量差异较大,水系沉积物具明显的高Cd异常;各个沉积时期的水系沉积物中均存在Cd异常,上游来源的Cd是引起三峡库区水系沉积物高Cd异常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对土壤和水系沉积物中Cd的含量影响明显,在厂矿、码头、生活垃圾场等地区土壤中Cd的含量远高于一般地区土壤中Cd的含量,城市排污水系沉积物Cd的含量也高于长江干流水系沉积物Cd的含量。自然源是沿长江流域Cd异常普遍存在的根本原因,而人为源却有可能是高Cd异常主要沿长江干流及支流两岸大中城市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第四纪气候演化的非线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原  李智明 《沉积学报》1996,14(3):169-181
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近18.5万年以来气候与环境非线性研究表明曾发生三次明显气候转变,形成四个映射区。其中氧同位素第5期与第4期转变较明显,其次是氧同位素第6期与第5期的转变,最后是第3与第2期之间的变化,这与全球第四纪古气候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得到了氧同位素和古生物资料的进一步印证。半深海-深海海底沉积物有机质演化阶段在海进海退过程中表现出垂直分带和非线性变化。上陆坡以氧化堆积带为主,有机质供给多、但消耗迅速且水动力相对强;中陆坡为利于有机质保存的还原带;下陆坡为有机质缩合阶段,陆坡下缘-远洋为有机质沉降氧化带与沉积埋藏阶段的植烷形成带。这几个带在古气候、古海平面非线性变化中是沿海底向上或向下迁移的,其变化是非线性的。  相似文献   

16.
浅海陆架一直是我国海上油气资源勘探的重点。对浅海陆架的分类、国内外陆架沉积的研究历史及现状进行了回顾总结,讨论了水动力条件、沉积补给机制和相对海平面变化对陆架沉积的控制作用,并据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补给的比率将浅海陆架划分为补给主导的陆架沉积体系和可容纳空间主导的陆架沉积体系。补给主导的陆架沉积体系以高的沉积补给速率和海退为特征,高位期陆源河流沉积物的大量卸载是陆架补给的主要模式;可容纳空间主导的陆架沉积体系以相对海平面上升和沉积物高速逸散为特征,陆源沉积物供给有限,原地沉积物受潮流、风暴等水动力的再改造,从而成为有效的陆架沉积补给源。综合应用多种技术手段,从全球海平面变化、沉积物补给和水动力条件等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出发进行精细的陆架沉积特征研究应是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7.
沉积物粒度参数是表征其分布和输运特征的重要信息。根据2005年7月和2006年12月采集的16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以及收集到的实测水文资料,以杭州湾北岸为例,分析研究强潮海湾近岸表层沉积物的时空变异特征,同时在应用GSTA模型对沉积物进行输运趋势分析的基础上探讨该区域的泥沙来源,并通过掀沙计算分析表层沉积物对高能水动力环境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1)杭州湾北岸表层沉积物普遍较细,以粉砂质粘土为主,在南汇、金山岸段存在两个砂质密集区,并且随动力条件的不同在由岸向海方向呈现出逐渐变细的粒度趋势;(2)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在洪、枯季亦存有差异,枯季较洪季存在普遍粗化现象;(3)GSTA模型结果显示该区域泥沙主要来源于上游岸段来沙和湾口海域来沙,此外局部区域之间的泥沙交换过程也是区域内泥沙平衡协调的重要途径;(4)潮流掀沙作用主要以南汇和奉贤水域为主,波浪掀沙作用范围基本覆盖研究区域的整个岸段,且波高为1.5 m(P=94.9%)以下的波浪掀沙作用对浅水区域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青海湖盆地是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区典型的山间断陷湖盆,与我国西北一些含油气盆地沉积特征十分相似,发育有一系列有利于油气储集的沉积体系.对青海湖沉积体系的研究,可以为陆相古含油气盆地沉积原貌的恢复提供借鉴.通过对比总结前人研究资料、实地考察以及对湖区近40年(1972~2010)来8张遥感图像的判读,分析了青海湖滨湖区域沉积体系演变特征.同时,在青海湖水动力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沉积物输运模拟,结合每一区域沉积演变特征,分析该区域沉积体系形成演变的水动力成因机制,并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环青海湖滨湖区域沉积体系演变趋势.研究结果表明:青海湖水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出三个顺时针主旋回和湖湾和河流入湖口等处的次级旋回,沉积物输运和堆积趋势与水动力湖流特征对应一致,水动力特征控制着沉积体系的形成及演变;河流入湖口、沙岛-海晏湾、郎剑沙嘴以及东南湖湾等区域,是青海湖滨湖区域沉积演变最明显的区域;今后较长时期内,沉积物输运、堆积趋势将不会发生大的改变.  相似文献   

19.
对兴凯湖我国水域沉积物137Cs比活度及通量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利用137Cs测年法建立年代框架,估算了兴凯湖的沉积速率,结合粒度C-M图分析了湖泊现代沉积环境。兴凯湖我国水域西岸白棱河河口区域137Cs剖面形态区别于典型的137Cs全球大气沉降模式,且137Cs沉积通量高、平均137Cs活度高,中部和东部区域137Cs沉积通量低、平均137Cs活度低;137Cs沉积通量的空间分布主要受流域输入、水动力条件以及沉积物粒径的影响。兴凯湖沉积环境多表现为静水沉积,受特殊的风浪条件和泄洪闸等人类活动的影响,1963—2019年平均沉积速率空间分布上呈现西部高,中、东部低的特点,XKH-1、XKH-2和XKH-3柱样1963—2019年的平均沉积速率分别为0.143 cm/a、0.080 cm/a和0.036 cm/a。  相似文献   

20.
根据2004年9月—2005年8月杭州湾北岸中潮滩固定观测点重复采集的表层沉积物的磁学参数和粒度分析,探讨了研究区域潮滩沉积物磁学性质的季节性变化及其对沉积动力的响应。 结果表明, 该观测点潮滩沉积物磁学参数存在显著的月际变化,2004年12月底—2005年5月上旬的半年中,SIRM、χARM、χfd%、χARM/χ、χARM/SIRM等参数出现高值,指示了沉积物中含有较多的细晶粒亚铁磁性矿物,对应于潮滩淤积时段和较细的沉积物粒级组成,其余各月上述磁参数值较低,对应于潮滩沉积物较粗的侵蚀期。上述结果表明,沉积物的磁性特征可以很好地反映潮滩冲淤过程中沉积动力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